游荡与闲谈读后感锦集
《游荡与闲谈》是一本由西川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游荡与闲谈》精选点评:
●想起前两天微博上很多人吐槽文青写游记,想来我觉得游记要么写的像田野调查(或者跟托克维尔那么牛,去个美国写了个传世之作),要么就干脆看诗人写的游记,完全的向内,能挖掘出特别深处的自我,最恨的是潜在优越感表面悲悯拿着自私当自我,连单纯的观光客都不如
●他提供了一个视角,更多的是他本身阅历和知识的积累。如果没这份积累,到印度的人只会看见脏乱并嫌弃之。
●诗人作家写的东西往往更加感性,往往更加能够融入到当前,写出来的东西很有种自我感觉良好味道.个人觉得说不上来好与坏,只是看看吧.
●喜欢西川的郎当态度~~
●看
●邂逅:大三上的寒假,关于印度的第一本书。来自父亲的礼物。 旅程:2009.1. -2009.1.28 地点:上海家中。
●有点装逼掉书袋,其实大可不必
●还有一些年轻时的浪漫痕迹,倒不影响,反显可爱。可贵在时时现激灵
●冲着诗人的声名买了这本小书。但说实话,实在很失望,譬如简介里所定位的“时尚休闲读物”,这本书的出版策划就不够明智。诗人的笔调又多少有些“无病呻吟”之感,有些所谓的“哲思”也嫌过浅。只是草草读过。
●快乐说不上,我只是需要歌唱,需要借助歌唱呼出我最内在的气息。反正是一个人孤身迈步在异乡的路上,我唱得没头没尾,我唱得破破烂烂。。。
《游荡与闲谈》读后感(一):很多年前看过
还是高一看过这本书,后来书不见了。但是,里面的内容很深刻,很想再读一次。一个人去 印度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那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国家,虽然和我们只有大山的距离。。。
读过这本书,有种很想去独步旅行的冲动,不仅仅是印度,甚至是西藏、四川和泸沽湖等。很想去远离城市的喧嚣和浮躁,去体验女儿国的那份久违的宁静,在那里寻找那个被我深藏的自己!
《游荡与闲谈》读后感(二):印度的点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文化国际基金会(International Fund of the Promotion of Culture)提供给世界各国的诗人体会不同文明的选择。西川认为对如此临近的文化大国知之甚少,所以专心前往。
他的游记散漫琐碎,比我最早读的《数字与玫瑰》还不见得详细。从中我记录了一些零散的信息。诸如章西城堡、鹿野苑的中华寺等等。我坚信自己有朝一日定然能去印度,读这本书是因为中文书籍对印度的介绍少之又少,只能见到什么有关就读什么。
不过可能最好的选择,依旧是去买本Lonely Planet的《India》,然后抓紧出发。
《游荡与闲谈》读后感(三):一本沉默在过往的游记
这本薄薄的游记我特别喜欢。每篇保持在五百来字,简练干净,充满诗人的思辨。
在另一个我们不太懂的国度,它充满着宗教弥漫着历史。忽然置身于那,有种[在别处]的感觉。西川自己说,看到那些印度人的脸孔,一个陌生族民的轮廓,他想他一直不曾了解他们。他们吃、喝、拉、撒、生育、睡眠,对他来说,几乎不存在,或几乎只有概念的存在。直到我走到他们中间,看见他们的身体、衣服、房屋。他们的存在才好像真实了起来。世界上,不是只有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左邻右舍,还有远方的人。远方的人并不比我们的左邻右舍更重要,但也并不比他们不重要。
历史是一种必然吗,是否神的意旨让人们在大地上流动?抑或历史是一连串偶然,令多思者为这一连串偶然安排下意义?
我很憧憬着印度,一个充满孕育和地土,膜拜与脏乱,古老与俗事的一方族人。我很喜欢这本游记,在午后在灯下在床头,可以随性小读。他代替我写出了我内心对印度的一种描述。
《游荡与闲谈》读后感(四):印度黄昏
在阿拉伯海和印度洋包围的古老大陆,混沌和光明同样密不可分。
在这里无需虚构,已经足够复杂。
一个中国诗人晃荡在这片异常熟悉却又无比陌生的土地上,充满了冒险的刺激和不绝如缕的思考。所有的思考都像是自我询问。
因为泰戈尔写过:我将死了又死,以明白生是无穷无尽的。在宗教并存最多的国家,你无法一下子看清楚面纱后面的神情。经历的时间太久了,连时间都慢了下来。
来自中国的诗人在行走中看和想,他时常处在怀疑和否定的心态里。震撼心灵的景象随处可见,那些千百年来的建筑和习俗,相对于中国的遗忘,实在是保存得太完美了。完美的代价就是相应的停滞不前。这种矛盾对于每个观看的人都是心理折磨。因为每个人都会不断地问自己: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印度?
他去了很多地方,几乎穿越了印度大陆。德里,阿格拉,卡杰拉霍,瓦拉纳西,一路有倦怠,有愤怒,还会有惊险艰辛的处境,然而在每个地方他也被打开,震动,接纳。他几乎说了等于什么也没说,他带着疑问而来,带着同样多的复杂心绪而去。
但印度毕竟清晰地向他显露了各个侧面。连带整个天空下数千年的神秘传承,诗人只能变得更加沉默。
印度就在那儿,就在喜马拉雅山的南端,你们自己去转转吧。
《游荡与闲谈》读后感(五):印度的莲花与松鼠
这是一篇游记,也是一部人生杂谈。
文字是一种工具,文字的驾御能力是天生的。好的作者,能够让读者在搭乘他的文字工具时,产生诸如坐车、坐船、坐飞机、坐太空梭般的感受。有时又纯粹只是一次手拉着手的漫步,一次精神的旅行。西川在此书中,不仅意图要带领读者纵观印度的宗教庙宇、经济文化以及世态万象,他更是想牵着你的手,到不可及不可说的思想深处去探一探源头。河流是一种时间的刻度,沿恒河以下,是否就可以到达思想的源头?有思想的人不必卖弄思想,正如智者无需验证智慧的存在,富者无需显其家财。水有清浊之分,无非是因为比较。
印度,佛教的发源地。是《西游记》中的天竺国(西天),是南海观音的本乡。两个相邻的国度,一国对于另一国的认知,某些时候,却可能比夜空中两颗相近的星星之间的距离还要来得遥远。大篷车,拉兹之歌,印度舞娘,覆盖了童年时期对于印度的所有理解。教科书为解读印度带来另一种可能:婆罗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罗四大种姓;印度教中牛是湿婆神的坐骑,牛的地位至高无上,被尊为神牛;沙贾汉皇帝为悼念亡妻建造的白色泰姬陵,那是爱情的象征;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领导者圣雄甘地,民主运动的先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人兼哲人的泰戈尔……。然而这一切还不够,对于东方的另一大文明古国,也许这本《游荡与闲谈--一个中国人的印度之行》能够透露更多的信息。旅行,是双脚对大地的一次丈量,心灵是探测仪,用于辨识方向。
“人们空出巨大的场地用于冥思和祈祷。人们空出漫长的时间用于闲着。”建在新德里的莲花寺,又名“巴哈伊敬拜堂”,它象一朵巨大的白色莲花,象征着各宗教的世界性融合。《爱莲说》中,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踏进寺庙,低眉微笑的菩萨们端坐于莲台之上;大慈大悲的观音脚踩莲花,于净瓶中为人间洒下甘霖。起于印度的佛教受到早于它的婆罗门教、印度教,甚至早期印度民间思想的影响,在巴哈伊敬拜堂莲花被赋予了更高的宗教的意义--“神施恩让团结之光笼罩全球”。
在人们的印象中,松鼠应该生活在童话国的仙境中,是纯洁机智可爱的象征;老鼠则以被捕杀被灭绝的仓皇小人形象在世上存在了千万年。在印度的松树底下,印度松鼠和印度老鼠和平相处,一起分享着西川撒下的面包屑,松树上的一只乌鸦如石头重重砸下,加入到会餐的队伍中。印度的松鼠和老鼠都不惧人,老鼠的眼睛如同松鼠的眼睛一般明亮。印度老鼠与中国老鼠之间的区别,竟超过了印度老鼠与印度松鼠的区别。教条化的习惯性思维在这里被彻底颠覆。
也许宗教的本义,是要消除人类的隔阂与距离,但宗教仍是有地域性的,而人类自身更无法抗拒强烈的地域归属感。从乌黛普尔出发,作者偶遇二位居住在印度的藏民,一位生于此,一位长于此。出乎作者意料,双方并无偏见,不仅相当友好,分手时已然难分难舍。“汉人与藏人,终归是一家人。”在达卡杰拉霍度,作者结识了两名日本女子,黄皮肤的他们结成旅伴,一个汉子两名女子同宿在名为“落日景观”的旅馆中,服务员冲西川直眨眼睛。最后,西川来到鹿野苑--佛祖始转法轮处,在中华寺,他见到双腿瘫痪的僧人雨清,20年没有见过同胞的老人紧紧拥抱西川,喜极而泣。
印度,古老神秘的邻邦,或者用不了多久,中国的背包客们也会手持一本Lonely Planet的生存指南《印度》,沿喜马拉雅山脉往南寻访这片神的领地。其意义将只是一次邻里之间的友好拜访,无关于精神或朝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