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读后感10篇

2022-03-22 03:35: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读后感10篇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是一本由(英)V.S.奈保尔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5,页数:5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读后感(一):向着墓园与育婴房

  ——题记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读后感(二):奈保尔写得最绝望的书

  奈保尔所有书中,赶脚这本上写得最绝望。

  中文所有奈保尔,赶脚这本翻得最有味道。

  看到出版社的人在宣传中总是说,奈保尔在这本书里已经不像年轻时不像前两部写印度时那么尖刻了,而是变的宽容了云云。

  尽管很多批评者也一遍一遍说,奈保尔的这次印度之行终于让读者见到了一次希望的光芒云云。

  总的原因不过是零星地看到了关于“叛变”的那几段话。切以为,那不应该是本书的核心与重点。

  本书的核心与重点,依然是关于印度的绝望。

  而且,这此的绝望,是奈保尔多次印度之行最绝望的文字。

  在奈保尔眼中,印度最令他绝望的有三:一是印度的信仰,印度人甚至觉得信仰可以当饭吃。(这一点,有信仰不错,但却将它当作真神,实在令人糁得慌。)

  二是印度的政治和经济,印度人感觉政治和经济是标,内心才是本,本就是安于贫穷,安于现状,安于一切的不变化,即不叛变。(私一句,这终会在有一天将印度毁了。看日本,看中国,有点破事经Z,%F一点,立刻就燃了,你就知道什么叫民族性。而印度,甚至比阿拉伯人还要散漫。)

  第三,就是这里的人经历了几个政府之后,依然还活着回忆里。(这一点特别可怕。别太骂帝国主义纸老虎啥的,大英帝国的子民在二战即将结束还没结束时,就断然将积极抗战的丘吉尔撵下了台,你就知道这个民族已经是多么成熟。)

  在我眼里,这一本书是奈保尔写得最苦的一本书。

  前两本,因为他总发自己的脾气,以致总赶脚有些乱方寸,常常在小局上兜圈子,在小节上得得个没完。尤其是《受伤的文明》,我赶脚他多少还没有想清楚他来这趟想干什么。可能正是因为如此,他写《受伤的文明》才写得比较短。

  这本书都是奈保尔采访别人,然后组合。尽管他采访的对象其实也是经过了他的仔细盘算计划,并不是随便从街道拉来一百个人采访。真从街道上找来一百个人,也许“叛变”会更加彻底。

  但,经过这些组合,政客,黑帮,宗教,种姓,作家,基本上涵盖了整个印度。(我多么希望里面有一个要饭的)

  写了这本厚书,也写尽了印度,于是奈保尔再也不想来这里了。

  他走了。

  近日在读奈保尔另一套游记《在信徒的过度》和《超越信仰》,越发赶脚他内心对印度的绝望和焦虑。

  以及伤感。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读后感(三):心心念念的印度神奇的国度不对是神秘的国度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读后感(四):一个香蕉人对自己文化本源的再认识

  奈保尔是一个出生在特立尼达的二代印度劳工移民,十八岁时候就去英国读书工作,此后都不曾真正返乡过。

  作为一个完全西方文化价值观成长的他,对遥远祖先印度那片土地及文化并没有深沉的热爱。他实际和我们国内常定义的"香蕉人”是同一类群体。

  作为一个英籍印度裔作家,怀着疏离畏惧感觉,造访印度,并以局外人亦局内人的视角审视描述自己的文化本源之地,是这本书独特之处。《印度-百万叛乱的今天》是奈保尔印度三部曲的第三本,也是他初次踏上印度土地二十六年后第三次周游印度,超越时代变迁,再次审视故地,描述印度的作品。

  本书以各色人等的采访叙述为主体编撰整合,以探讨曾经是文化意义上的印度大陆到如今已是单一实体的印度国家,是怎样分解成宗教、种姓、阶级、政团等错综复杂碎片拼图的。

  奈保尔观察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印度社会深层结构逐渐分离趋势,不同群体弥漫愤怒焦躁的情绪,所谓的百万叛乱,即每个印度人在新环境新时代的中对传统的重新选择和审视。

  书中最后作者回到百万叛变的原意:

  “百万个叛变,撩拨叛变的是二十种群体的急进主张、派系的急进主张、宗教的急进主张、区域的急进主张。或许,这些是自觉的开端,重启了老早就被混乱和动荡扼杀的知识生活。但是今天的印度拥有两百年前所没有的东西:一份凝聚的意志,一套主导的知识,一个国家的理念。印度联邦大于其构成部分的总和……现在,在印度,大家已经看出急进过头的问题。这百万个叛变也促进了整体知识活动的活力,巩固了所有印度人如今都觉得可以依附之价值的正当性和人道精神。而且——这结局倒奇怪,有几分讽刺——这些叛变不会眼不见就消失。它们是无数人新生活开端的一部分,是印度之成长的一部分,是印度之复原的一部分。”

  奈保尔力图真实客观的转述不同印度群体的观点,然而我们还是在其貌似平和的语言中感受到对印度贫穷愚昧贪婪的嘲讽批判味道。奈保尔是个“无根的作家”,作为一个印度版“香蕉”,他既有作为英国人造访曾经的殖民地掺杂骄傲鄙夷怜悯的上国心态,同时意识深处又不可避免的带有血缘因素的局内人悲凉耻辱感。这种矛盾感始终隐隐贯穿本书。这是一个“香蕉人”的找不到文化归宿的迷茫和孤独宿命。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读后感(五):印度有其后发优势,那就是中国已经不再具备的人口红利,正是不久的将来印度将凭此崛起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读后感(六):书名改改吧,就叫《百万叛变导致亿万悲催的今天》

  读书最累的就是:跟随作者“构建”的世界观和空间历史观时,发现自己没有材料,无米为炊,所以这个“米”真的只有亲自踏上次大陆,0距离接触时才可能有机会捕捉到的。

  正如莫卧儿帝国奥德省大公的贵胄所言,宗教信仰是一副私人的、秘密的“盔甲”

  但同时他忽略了它也可能会变成杀人的尖刀,更多的情况下宗教会和民族捆绑,当近在咫尺的人坠下火海时,仍然可以使人泰然处之的“面具”。

  1989年,奈保尔Naipaul用了一年的时间,以访谈的形式,从孟买出发,围着印度次大陆逆时针旋转了一圈。通过他的笔和印度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的人促膝长谈,以“口述历史”的方式,采访了个溜够。

  他自己的原话就是“理解印度最重要的是,深入理解而不是外部旁观!”

  采访贱民、贵胄、平民、达官、商贾、知识分子、恐怖分子……远远超过了四大种姓的范畴。

  读的好辛苦,把所有脑子里关于这个异度世界里的元素,刮肠搜肚来拼凑这个从没真正触碰过的文明。看到那个充满“喜感”的阿三国度实际上充满了各种悲催甚至是“悲壮”。

  ——所以书名我帮他改改吧

  《印度:百万叛变导致亿万悲催的今天》[捂脸][捂脸][捂脸][捂脸][捂脸][捂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