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死亡》读后感1000字
《习惯死亡》是一本由张贤亮著作,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337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99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习惯死亡》精选点评:
●没耐性看下去的小说
●喜欢里面的很多很多话,只是写得真的很混乱,读完的第一感觉就是这种书怎么也能出版?!
●文字很美,题目很吸引人。反应了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心情怀,十年文革,永远的阴影。
●ps:张可以去竞选“Bad sex awards”了
●我的答案是:不习惯
●逻辑跳跃得混乱,反讽运用得很赞
●补记.上大学时看过..忘了.记得结构跟别的不一样.
●《土牢情结》让我更感动更震撼。“我已经说了,我已经拯救了自己的灵魂。”
●(记)感觉是堆砌辞藻,也许是水平低,没怎么看懂。
●劳改的故事。高中时读过,第一次知道豆腥气原来很像某种液体的气味。
《习惯死亡》读后感(一):习惯死亡。
印象最深的是通篇的小说中都未提及主人公的名字,只是我和你两个人称来概括。其次不断变换的叙说视角,自我独白式的、作者与主人公对话式的、以及主人公与另一个小说中女性对话式的。跳跃式的陈述方式很让人琢磨不透,处于作者在其中间歇式的发言。探讨文革,探讨国民性,反问为何肯定当时苦难的知识分子(以他自己为代表)也会受到这般虐待与责罚。这也不得不让人感慨价值观真的是玄之又玄的事物。
《习惯死亡》读后感(二):印象深刻的黑色幽默
据说这本书曾被禁过,主要的原因大概是书中有些对性爱过火的描写,还有嫖妓的镜头。只所以解禁,我猜测在世风日下的当下,书中的描写已不值一提。
对与那些经历以及未曾经历过那段中国解放后的黑暗时期的所有人,这本书都值得一看,你可能会发笑,因为这本书里充满了黑色的幽默,但是这本书不只是让你发笑那么简单。
顺便说一句,这本书对那些食欲不振的人有治疗作用。同时对那些习惯浪费粮食的人,教育作用比“粒粒皆辛苦”深刻。
《习惯死亡》读后感(三):沉下去,再沉下去
第一次买《习惯死亡》是在89年,然后据说被禁了。我有个同学开了个租书铺子,我将这本书摆到那里,然后书就再不回来,被人用押金抵消了。还好押金是20元,刚好抵了书钱。我当时还纳闷,怎么会有人也喜欢这本书。
再次看到《习惯死亡》,是今年在书店的折扣角里,5折出售。我感慨,这就是名著的命运吧。
张贤亮的三部曲《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绿化树》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而《男人》则引起了争议,到了《习惯》,几乎是无声无息了。而在我看来,《习惯》才是张的代表作,而且是他的颠峰之作。可惜很少看到对此书的评论,似乎一直在下沉,静静沉入海底。
现在的张贤亮,应该是一个商人了吧。
《习惯死亡》读后感(四):华丽的文字堆砌与真实的艺术沉淀——谈《习惯死亡》
《习惯死亡》是我国现当代作家张贤亮写的长篇小说,他自己也承认说这是他最得意的一部作品。有评价说,小说文字的优美在文学史上是占有一席之地的。是的,张贤亮的众多作品中,我选择读这部《习惯死亡》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因为看了这部小说的开头:
“我记不清楚我从什么时候开始想杀他。当然那肯定是我和他分离之后。但当初我审视他的时候还没有这样的想法,他使我变得越来越不能容忍,还是以后的事情。可是事情竟然会发展到这种地步:他和我的愿望趋于一致。在我让他应该死的时候,他自己欣然同意将躯体交付死亡,这省却了我许多烦恼。在他死的那一刹那,我们终究合而为一,那一刹那无比愉快,愉快得超过了和任何女人的任何一次做爱。”
我就是看了这段文字决定要读这本书的。在我看来,这本书中必然想要传达生与死、爱与性这一类的思考与选择。而且这种如同梦中呓语一般的文字组合和传达出的酒神意志。让我对这背后的故事有了浓厚的兴趣。
可是看完之后,不得不说——这本书有些让人——失望。
小说的内容很简单,就是一个作家文革时候被打为“右派”观刑时想起来的他自己在美国从东部到西部,然后回国的一系列遭遇和心理感受。小说的书写内容不多,甚至其书写的时间只是观刑的那几分钟,或是几小时。但是却写成了二十九章的长篇小说。
整部小说的书写采用的三种不同的叙述角度,而“你”、“我”、“他”三种不同叙述角度的混杂应用,使得这短短的回想中又套上了回想或者说是记忆中自己当时的心理想象。正因为故事是这样在人物内心展开,整部小说的写作极度自我化,所以整部小说被内心独白充斥,而同时其看待世界的方式内化,在人物内心世界斗争、冲突,在小说中实与虚结合,让人难以分清楚什么是在发生的,什么是回想,什么是真是,什么是虚幻。
这样一种对人物心理状态的表现,弱化了小说的情节,甚至使时间、空间、逻辑都呈现出一种混乱的状态。想要体现出那一代人经历磨难之后努力追寻、证明自我存的过程中在表现出来的内心的抑郁、绝望和对性爱和死亡的思考。
在这样的思考中作者意图传达的思想内涵过于宏大,而他的文字在追求美和贴近内心的过程中呈现出支离破碎的残忍和美丽。这种破碎的文字或许是内心自我感情的提炼表达,但是一味地传达感受看多了之后只会生出麻木和对故事进展的迷失。直接导致的就是阅读中对情节发展和叙述时间的失控,进而使读者难以体会作者传达出来的情绪。所以,尽管我认为,这本书中很多句子比喻都是精妙得可以抄下来留作学习的典范,但因为过多地堆砌不仅没有了一开始的新鲜和惊叹,反而阻碍了其艺术成就的高度。
看这部小说的时候就一直在想大江健三郎和托马斯曼,他们的小说和这部《习惯死亡》要传达的情绪内容虽然有些不同,但是都喜欢对人物心理进行挖掘,运用大量精妙的修辞来提升文章的文采,或者传达出现实的陌生化效果从而更加接近意识本身,但是前者的小说中虽然会有大量的心理挖掘分析,但整个文本脉络鲜明,在虚实的魔幻叙述中与人物的意识思考的结合从而使其文本体现出强大的艺术魅力。
《习惯死亡》或许在中国可以算是文学史上一条写作艺术的完美记录,但在整个时间,整个历史的长河中却体现出它过分华美的弊端——因为要表现的哲学内涵过于宏大,而本身的文字因为追求艺术华丽而缺少了生活的沉淀或者说过分地从生活中讲文字提炼,文本的内涵与文字形成巨大的断层。其华丽的文字与真正的艺术沉淀存在差距,本书最大的亮点——文字的优美,却也成了无法弥补的遗憾。
《习惯死亡》读后感(五):作家如斯,亦足矣
文革过去不过40年,而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却似乎永远无法真正理解那段历史了。
张贤亮在《习惯死亡》中揭露、控诉、讽刺要多于反思,毕竟以个体视角去解释一个国家的命运,多少有些一叶障目。
小说文笔优美,对饥饿和性欲的描写入木三分,这基于作者20年的牢狱体验,自是厚积薄发。
至于谈到情节,就像美国作家亨利·米勒(Henry Miller)的“自传性三部曲”一样,确也谈不上什么精巧圆润的情节架构,倒是一针见血的反思文字夹杂在凝练诗意、犹自含痛的叙述中,让人在甜美的虚无与凛冽的现实中轮番适应。
然而,似乎也就是如此了。这是张贤亮最为得意的作品,有着鲜明的先锋文学色彩,其在文学发展史中的地位怕要大于小说本身的地位。当然,现在这样臆断也只能是相对而言。张在接受采访时隐隐露出对当代文坛的不屑。我觉得完全可以理解。
当代文坛真正能惊彻世人心魄的作品几乎是缺失性的。我们的文学环境比之于文革有松,而比之于民国更紧。出版自由基本上还是一个伪命题。
张的历史地位,要等到有足够的时间才能盖棺定论。2014年他才离我们而去。世人没必要急着抢后人的事情做。我们都还是局中人。
严苛说来,《习惯死亡》可以说是有句无篇。
张能够恣意挥洒是得益于自身深厚的生命体验,这使得他果真是有料的作家,不用造作,不用无病呻吟。
至于为什么采用多种人称交换书写,情节故意弱化、跳跃,除了取法于西方文学,可能更多是基于自传体小说,有避免外人对号入座的担忧吧,故借用了这种显得凌乱挥舞的写法,虽然“瑕不掩瑜”,但也深刻暴露了中国作家自古以来长于抒情、短于叙事的文学基因。
如果能进行完整严密的情节架构,而不是频繁将性与政治进行“爆炒”来反思性写作,它的可读性、传阅度会相当不错,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将提升一个档次。
仅在这一方面,个人觉得《血色浪漫》至少在情节上是一个相对不错的正例,小说虽然有着超越现实枷锁,追求拔高的“自由”情结,但曲折鲜活的情节让人有着欲罢不能的阅读节奏。
好的小说,终究是要以讲好故事为核心,不管形式如何变化,最终抖落给人的一定是好的故事。人类对于故事有着一种趋于永恒的情结。
“太阳底下无新事。”伟大的作品一定是讲好了一个故事。我想,这就是天才作家与非天才作家的一大区别吧。
在今天浮躁的时代环境下,大众缺少耐心去细细品味。快节奏的生活已和张贤亮沉稳带痛的文学不太合拍。
信息爆炸,提供了我们急需的信息,也淹没了我们本应该(可能)遇见的好文字。
想想张贤亮传奇的一生,他用生命体验来写文学,他对于文学抱有复杂的爱恨,他拒绝做一个身居斗室、闭门造车的卖文者,他活用了《资本论》转为成功的商人,他坦承自己拥有过那么些个情人……
这一切使得他的一生比他的小说更精彩,更值得后人研究与回味。
读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之远巴别塔之25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