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暮》是一本由艾萨克.阿西莫夫 / 西尔弗伯格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大32开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3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暮》精选点评:
●没原来的短篇好看
●看的阿西莫夫的短篇的《日暮》 不错~
●ID的由来
●巢湖买的。简单但紧张。
●到1941年3月18号,阿西莫夫已经写了31篇故事,卖了17篇,14篇被发表。在当时,他认为自己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三流小说家。那天晚上,他坐下来开始写他的第32篇小说,取名为《日暮》。从此,科幻小说的历史被永远的改变了。
●很瑰丽
●各种啰嗦,各种拖沓,两星都嫌多
●末日文,扩写版没太大惊喜,看短篇版就够了XD
●冗长的开头、精彩的中段、蛇尾的结局。西尔弗伯格新加进去的几个角色真不如不加。
●对阿翁天才短篇的亵渎级扩写
《日暮》读后感(一):希望看到原来的...
另一个著名科幻作家扩写后有点糟糕,虽然加入了一些细节和动作,比如开头的穿洞的过程经历很好看,但是这个故事本来就发挥较小,因为情节主要为一些中心服务,过多的增加扩写不仅仅使文章张力松弛,而且冲淡了一些意义,像冲稀的牛奶.
莫夫总是这么强大,构想很好,虽然说这个"从未看过星空得人如果看见星空会多么恐慌"的构想是他的编辑想的,但故事是作者本人的,表达是需要很大能力的,比如我就实现不了,呵呵
伟大的写手可以全部都写故事,但是每一个描写你都领略到一些.比如他的基地系列,即使是星球你都能看到当代地球官僚的影子,他看的实在太清楚,太聪明
伟大的老头子的出品,绝对放心
《日暮》读后感(二):有个问题,大家看看是不是《日暮》的一个bug
首先要说,小说写得好的没话说...我读完了
有个问题,想提出来看看有无达人可以解释~
本篇科幻小说的所有理论都基于一个小概率事件:行星卡尔盖什的6个太阳之一-恒星多维姆被一个未知的卡尔盖什卫星挡住半天。
而这种2049发生一次的小概率事件导致了人类文明的毁灭。
我在脑海做了一个立体的实验,发觉这个科幻假设是不成立的。
问题是,这毁灭文明的半天时间里,那其他5个太阳在哪里?
事实上,如果真的要发生这个事件...需要一个全新的概率还要更小些的假设:6个太阳必须和卡尔盖什完全处于一条完全的直线上,而同时未知的卡尔盖什卫星也在这条直线上,并且它处于卡尔盖什和6个太阳之间。
《日暮》读后感(三):《日暮》,绝对的科幻经典
日暮“设立了一个围绕着六个太阳复杂运行的世界,至少有一个太阳会永远照耀着行星,除去每隔两千年一次的全面日食。当夜晚又一次临近,科学家以及其他一些人开始意识到绝对黑暗所产生的心理效应也许可以解释在这个世界中文明为什么是循环的, 每过两千年种族就要从头开始发展。长篇小说版本Nightfa ll(1990UK)with Robert Silverberg拓展了原来的故事,讲述了黑夜降临引发的疯狂与混乱,以及科学与宗教的冲突。
如果做一个类比的话,日暮描写的世界就像一个超级计算机的机房,计算机内运行的主程序叫做科学。显然,科学是建立在资源的高消耗的基础上的(现代社会对石油、煤炭的大量使用和对环境的污染破坏是明确的证明),因此这台计算机需要持续的、大强度的电力供应,并且要配置大功率空调负责散热。这一年,气候异常,连续几个月的超高温,而超级计算机由于多年运行,不但硬件老化,而且系统内出现许多程序碎片,导致产生了更多的热量,内忧外患之下,空调停机了。
怎么办?继续运行科学主程序吗?这会导致超级计算机过热而崩溃,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物理损坏。于是,计算机管理员必须做出艰难的决定……
《日暮》读后感(四):还是更喜欢原作短篇夜幕降临
以前看过的一部小说里男主是这么形容遇见自己的dream girl的:阿西莫夫有个短篇叫夜幕降临,讲在一个遥远的星球,星星每两千五百年只出现一次,当它们出现时,那景致太过美丽,全星球的人都发了疯...她就是那两千五百年只出现一次的星星。
当时觉得这个形容真是浪漫,今天突然想起来这个故事,找了原作来看,才发现原作恰恰是完全的反浪漫主义。
这个星球有六个太阳,像手术台上的无影灯一样无时无刻不照耀着大地。地上的人们恐惧黑暗,一段十五分钟路程的黑暗隧道是展览会里最受欢迎的恐怖体验,乃至于有人出来以后精神失常而被封停。信仰宗教的人们相信每隔两千五百年就是世界末日,他们的星球会穿过太阳,他们的灵魂会被星星收割。信仰科学的天文学家们发现每隔2049年因为天体运行就会出现只有一颗他们自己的太阳挂在天上的情况,而有一颗不发光的星球会把这仅有的阳光挡住。不管哪一方都相信自己的星球是重要的,是唯一的,前者觉得星星是至高意志收割他们灵魂的工具,后者认为“那些信徒称其为成千上万的星星,那也许是夸大,宇宙中没有地方容纳成百万的星星——否则它们要碰到一起。”
最后时间到了,夜幕降临了。这颗星球位于一个巨大星系的中央,他们看见了六万颗星星。他们当然都疯了,但不是因为美丽而惊异,他们只是恐惧。
他们突然发现,降临的不是星星,降临的是黑暗。
《日暮》读后感(五):在害怕什么
刚开始看阿西莫夫的这篇《日暮》心里是感觉搞笑的。毕竟科学逻辑不严谨,写作时代背景也落后(1940年),主题就显得有些幼稚了——无非是没见过星星的“人们”突然见到了星空,最后全员陷入疯狂导致文明覆灭的故事。
这样的设定感觉有些有点无厘头,不可思议、甚至搞笑。但是当我真正读完了以后,我不得不为自己的先入为主感到可笑。
书中描写的世界处于前航天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电灯甚至都没造出来,而万有引力也刚刚才被发现与证实。这个世界的行星有六颗太阳永世为他们旋转,也就是说他们从没经历过黑夜,没见过星星。
这个世界的人们,还不知道宇宙的辽阔深邃,无边浩荡。
在他们的眼里,他们所处的行星和那六个太阳,就是全部,就是全世界。全宇宙。
就这样一个还没有学会走路的幼童,才刚刚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生命时候就被直接、粗暴地扔到了“人群”——宇宙的终极现实面前。阿西莫夫残忍地揭开帷幕,让这个幼稚文明亲眼目睹宇宙里其他三万亿颗发着光的恒星。黑夜之中如果只是黑还可以忍受,但黑夜是满的。密密麻麻的星星如同恒河沙粒一样在拥挤着,闪动着,无休无止,数不胜数。每一颗星星,都是一个恒星。而这样的恒星有三万亿个。
我以为他们怕的是黑暗,所以走向灭亡。这样确实搞笑,但原来他们怕的不是黑暗,也不是星星,而是渺小。让我想起来好几年前我第一次看网上流传的地球与其他行星对比,一直放到宇宙尺度以后的视频。
不敢想象那个宏观的世界。
真的会摧毁人,令人崩溃。与之相比许多事情都不值得一提了。
有不可思、不可议、无量,无边。
不可说,不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