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与传播的读后感大全
《帝国与传播》是一本由伊尼斯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帝国与传播》精选点评:
●观点非常有启发性,论证的信息量非常大,啃得非常辛苦。大神的大意是,西方历史就是利益团体不断争夺知识垄断的过程,而新传播介质使用会影响到这一竞争过程,随着旧垄断被打破而新垄断不断建立,新的统治阶级便确立了地位,倒是有一点否定之否定的感觉。至于中国那段论证有点乱,史实也有问题,为美中不足。以及互联网的时空偏向,到底算是怎样的呢。
●读麦克卢汉的书需要一定的文学修养,读伊尼斯的书则需要相当的史学修养。
●少数洞见淹没在一大堆漫无条理的信口胡诌里面
●历史看得越多,越不相信所谓的规律,反倒是觉得和具体的技术息息相关,比如传播机制。 这本书看不懂
●一本二百页的书想说尽帝国和传播,给大爷跪了
●几千字的手写书评已把手写断 心塞心塞……
●帝国政治史-帝国宗教史,帝国语言史-帝国媒介史。在阐述权力阶级控制取向时,引入了一种新的时空观,即空间的和时间的。这里的空间不是概念的空间,而是资源(地理)的空间。空间强调的是感知属性(政治,贸易,军事),时间强调的是认知属性(宗教,思想,知识)。同时,传播的时空性必定是基于媒介性质之上的。只是线性因果的叙事方式不是特别让我接受,给人感觉像是拼凑一样。
●不将前苏联与社会主义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管制纳入学术研究的作品都不能称之为客观理性中立。哈哈。
●媒介的偏向,伊尼斯实在是天才作家。
●略翻过,值得再一次细细品读。喜欢伊尼斯的叙述风格,相比之下,麦克卢汉的天马行空让人难人把握。很想知道,大师会如何看待网络这个新媒介~~
《帝国与传播》读后感(一):佶屈聱牙的阅读历程——读《帝国与传播》
弄明白大师的“洞见”很容易,也很直白,但看懂大师的著作,弄明白其思考过程和推理过程,真的很难。这本书我花了近两个小时粗略浏览了下,实在是看不下去,里面各种古代王朝的兴衰史,看得让人大倒胃口,加之本人对这些王朝的历史也不是很了解,读起来确实佶屈聱牙,只能粗略浏览。
实话说,我觉得这本书的精华之处就在于译者何道宽所写的“译者序言”部分,此处读懂后,后面正文部分若确实读不下去,不看也罢。
《帝国与传播》读后感(二):《帝国与传播》
这本书不好读果然名不虚传,感觉作者力图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现媒介与帝国的历史发展的关系,因为涉及的历史太过庞杂,所以有些段落对我这个传播学小渣渣而言非常的考验耐性。不过看完之后,对于帝国与传播的理解更加深刻了,不能说完全看懂了,二刷是有必要的,不过看完感觉说英尼斯是技术决定论似乎有点过啦,人家只是说媒介对帝国发展的影响。最后,英尼斯太厉害啦。看这本书还想到了另外一本类似的书《甜与权力》,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帝国与传播》读后感(三):bias and communication
一、传播媒介的两种偏向 伊尼斯认为,传播媒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时间偏向的媒介,另一类是空间偏向的媒介。 所谓时间偏向的媒介,就是那些更适合长时间保存信息的媒介,比如石碑、佛窟。这类传播媒介的优势在于能够经受住时间的冲刷,将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不过,它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体积太大,无法远距离运输。 空间偏向的媒介恰恰可以弥补时间偏向媒介的缺点,也就是说,它擅长远距离传输。我们熟悉的报纸、广播、电视,都属于这一类媒介。不过,它也有自己的问题。相比之下,空间偏向媒介中的信息难以保存较长时间。 二、两种不同媒介会影响甚至决定某一个文明的兴盛或衰落 伊尼斯将帝国文明分为两种,第一种帝国是宗教帝国,第二种是政治帝国。宗教的建立和传承往往要依靠宗教与神权。伊尼斯认为,为了扩张领土,政治帝国需要更多倚重空间偏向的媒介,忽略时间偏向的媒介。
三、古希腊作为一个理想帝国,同时解决了时间问题和空间问题
伊尼斯认为真正的理想帝国需要平衡地使用时间偏向的媒介和空间偏向的媒介。(古希腊)在时间层面,游吟诗人口中的歌谣传承了古希腊的历史文化;在空间层面,游吟诗人在旅行中,又可以将这些文化传达给各个城邦的民众。因此,人们虽然居住在形态各异的城邦之中,却可以通过口语文化,产生出“希腊人”的身份认同感。不过,这种平衡是非常脆弱的。在亚里士多德之后,希腊文化从口语传统转向了文字传统。这加深了城邦之间的鸿沟,也加快了希腊文明的瓦解。
四、如果一个帝国过于倚重空间偏向的媒介,就可能会对文明造成危机
20世纪中叶,人类文明的危机主要表现在我们太过于依赖空间偏向的媒介。空间偏向的媒介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将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十分有利于国家扩张,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不容易长时间保存,换句话讲,也就是不利于文化传承。让伊尼斯感到有些惋惜的是,20世纪的人类充满了空间扩张的野心,但却忽视了文明的传承。 最后,伊尼斯呼吁我们珍视古希腊的口语传统,用口头文化来化解现代世界的文明危机。(即:文明传承与跨文化传播同步进行,相互平衡,没有历史的民族很容易极化)
摘录:
1. 空间偏向的媒介有利于诞生一个政治帝国,时间偏向的媒介有利于诞生一个宗教帝国。 2. 一个成功的帝国需要同时平衡空间偏向的媒介和时间偏向的媒介。它必须充分认识到空间问题,因为空间问题既是军事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它还要认识到时间问题,因为时间问题既是朝代问题,也是宗教问题。 3. 虽然人类拥有了更加“高级”的传播媒介,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文明就能因此取得更大的进展。 4. 现代人类文明逐渐沦为地理扩张的信徒,但却成为了文化传承的逃兵。 5. 我们应当珍视古希腊的口语传统,用口头文化(文明教习与涵化)来化解现代世界的文明危机。
疑问:
空间偏向中文明冲突正是由于时间偏向的文明巴别塔而构成的。那么如何利用好巴别塔?如何与空间偏向的传播媒介融合?这样的共识如何更好建立?
《帝国与传播》读后感(四):帝国与传播还在继续
伊尼斯探讨了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帝国的关系,他认为媒介决定这帝国的性质,时间偏向的媒介有助于文明的连续发展,而空间偏向的媒介有助于帝国的扩张,这些思想影响了麦克卢汉,成为他的思想发源地 我觉得麦克卢汉的有些理论 比如媒介即讯息、冷热媒介,都是从伊尼斯的媒介决定论、以媒介做文明分期的进一步细化 伊尼斯给麦克卢汉的研究指明了一个方向媒介偏向的空间偏向应该有启发到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的延伸理论,强调媒介能代替人的空间拓展;时间偏向应该是有影响到媒介即讯息理论,提出社会的发展与传承 帝国首先要有君主,然后是大一统的集权国家。在政治组织和实施,传播占有关键一席。帝国的起落间 都伴随着特定的媒介的迁移。他讲的传播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所说的意义交流或者是大众传播,他所说的传播,讲的是运输、贸易。更多考虑的是社会经济的因素而非单纯的信息传播。中国的小农文明比较独特,和欧洲的商业发展文明有着制度上的差别,大概是没被选入研究范围的原因之一。伊尼斯讲媒介的演进颠覆了帝国的文明 但是中国的封建制度导致了印刷术更多为科举服务,而不是知识传播。媒介的发展可以理解为一个从专制到民主的过程。封建社会,媒介发展缓慢,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少,最多只有官报,人民的思想容易被控制。到了现代社会,媒介技术迅速发展,人们可以通过视听媒体,网络新媒体获得信息,思想不再容易被禁锢,限制,然后通过媒体人们也开始跟多的参政议政,所以政治权利得到了下放。纵观这个媒介发展史空间偏向的媒介发展似乎都有这种特质。宗教政治的控制把控让大众的思想受限,宥于现状;文字初处萌芽阶段,普及率不高,造成知识阶级分化严重,公共话语空间受限;埃及农耕经济的发展不利于与外界的交流发展,不利于学习外来文化。媒介以及文字对于整个社会治理的反作用,在传播活动当中 口语传播的优势还是在面对面传播中传播隔阂要稍微小一些 ,文字传统似乎让这种平等的参与性打了折扣。口头传播中,语调语速作为一种多的符号,传递出内容之外更多的信息。口语传播里面语言只占35%,非语言符号占65%。口耳相传更像约定俗成,帝国公民都默然遵循,上升到了文字传统后,统治者更多进行垄断,害怕成文内容普世皆知。文字传统也意味权力的下放,是治理过程中妥协的结果 ,也是寻求新的控制的过程。当然从这本书的介绍来看 这种差异体现在对应的文学方式 、对应的阶层 、对应的媒介制度等多个层面的差异(这里我们也可把包括对莎草纸、僧侣阶层等管理制度和扮演的社会角色,理解为那个时代的一种媒介制度,好比今天我们网信办和广电对于传播活动的管理)。 羊皮纸相比纸张能保存更久,但是主要靠手抄,用于僧侣教徒抄书,在造纸术通过穆斯林传到西方后,加上活字印刷术可以复制批量生产,所以纸张偏向空间传递。印刷品成本下降,效率提高,产生了一些专业的印刷工人;印刷品大量流通使底层人民更容易接触到知识,知识普及——促进文化的发展传播——俗语,白话文,戏剧,文学都随着它发展,最重要的是在西方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才有了后来的宗教改革。工信部指导发布的《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这样解释:广义来讲,区块链技术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传播偏向论的应用范围应该更广一些,正如后面媒介环境学派的学者所提到的万物皆媒。
《帝国与传播》读后感(五):重返听觉空间(论罢网之虚妄)
(罢网之虚妄,正与过滤相同。贴旧文一则。2009.06.)
——打字用的是拼音输入法还是字形输入法?
——提笔忘字的情况是否越来越多?
——为什么将有趣的聊天记录整理成文本会显得罗嗦可笑?
——同样内容的文字新闻和视频新闻,你倾向于看哪样?
中华文明的视觉象形,已经被代表口头的拼音所代替。一个聪明的西方人可以学会拼音中文,却有可能一辈子都学不会写字,现在,他们不用担心了,中国人正在向他们看齐。日本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表达外来语的片假名使用得越来越多,曾经代表良好教养的古雅汉字却被年轻人视为老土。
因特网,这个新兴的大众媒体,把社会重新带回了听觉时代——媒体的形式,不知不觉地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态。在稿纸上写字的人是在观察,在网上写博客的人却是在诉说,谁都知道,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在哪里。由博客组成的web2.0社区,既保有了声觉空间关注个体感受的特征,也包含了视觉空间因文字而产生的歧义——在大型事件中,这两个特点往往表现出各自的负面,并互相加强。
不要被媒体的内容所迷惑,那一点也不重要。如果把媒体比作一个女人,媒体的内容就是这个女人身上穿的性感内衣——穿上,就是为了有东西可以脱下来。男人都知道,能够对自己产生致命诱惑的是性感内衣之外的东西。
伊尼斯在《帝国与传播》中对此做过有启发性的比较。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是刻在石碑上的,石碑笨重,雕刻困难,运输不便,因此美索不达米亚文化以关心宗教和灵魂著称——反正,宗教和灵魂这种问题就象青春痘,多抠一点也抠不清楚,少抠一点也不会死人。在莎草纸发明之后,文化开始关心世俗生活,轻便的纸张,方便被运送到更远的地方,于是地域广阔的帝国才成为可能。在那之后,延续了两千年的手稿文化对人们的学习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为手稿稀缺,难以到手,人们就倾向于将知识尽可能地记在脑中,有了连贯完整的知识体系,自然就容易产生强势的理性思维和历史观。随后,印刷术的发明,书本的广泛传播,又让人们陷入了书面文化的极致:对各种观点的细致区分和从不停息的争论。
在信息量过剩的当代,人们连存在自己电脑里的电影都无法看完,甚至不记得有,以至于常常重复下载。就像部落人一样,他们收到各种印象的轰炸,这些印象却并不符合逻辑。破碎,不连贯,反复出现的信息片断是人们作出判断的依据,而在他们表达了个人的感受之后,判断和感受也成为信息片断中的一部分,对他人施加影响,却被释放者本身迅速遗忘。这正是听觉空间区别于视觉空间的特征所在。
最典型的例子发生在一个著名的电脑论坛。2005年,一个魔兽新手上论坛发了一个帖,询问游戏内出现的一个小bug。他运气不好,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2008年,这个老贴再一次被人翻了出来,翻贴者耐心详细地回答了当年那个新手的问题,并亲切地安慰说:“这个问题我三年前也遇到过!”这本来也就是互联网共享精神的一段小小佳话。可令这个案例特立独行的是——这个翻贴者就是三年前的发贴人。一传十,十传百,该帖顿时招致了大量的观光客,一时猜测甚嚣尘上,谁都不知道发贴人是一时糊涂?失去了记忆?还是乘坐了时光机?此案虽小,笔者却认为对大众传播媒介的范式研究有着微妙深远的含义。
在一张涂满了颜色和线条的画面上,一小块空白会显得非常扎眼——因此在文字视觉时代,隐士文化或沉默文化可以作为一种对主流话语的抗议,甚至威胁。姜太公封到齐地之后,三请华士不出,遂杀之。周公问:“此人齐之高士,奈何诛之?”太公答:“夫不臣天子,不友诸侯,望犹得臣而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弃民也。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而族之以为教首,使一国效之,望谁与为君乎?”令姜太公紧张的不是华士本人,而是这种隐逸姿态给民间带来的坏风气,这充分证明在文字时代,隐也是一把大筹码,庄家除了耍无赖,几乎就不能赢。
可是在一个吵闹的空间里,如果有一个人保持沉默,这种听觉上的缺席不会引起任何注意,更不会产生任何效果,因为以时间为轴的声音是叠加的,而光线则是枚举的。
在成年之后,我仍然常常想起小时候所看的日本经典漫画《机器猫》。这部带有寓言色彩的作品中,曾经出现过一个富含象征意义的声音凝固器。它可以将喊出的声音变成固体掉下来砸人,喊得字笔画多,显然能占到些便宜,喊得越大声,形成的固体也就越大越重,唯一和固体尺寸没有关系的,恐怕就是内容了……
在声觉空间之中,表达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表达的强度。因听觉世界永远只存在于此时此地,没有强度,就没有存在感,内容不正确,却会转瞬即逝。人们将很快忘记他们表达的内容,只记得他们表达的强度,所以也谈不上什么误解:与其说这是一场关于逻辑和语义的悲剧,不如说是一场修辞的喜剧。我们应当尽早抛弃对逻辑和语义的牵挂,才能在修辞的洪流中毫无心理负担地逐波弄潮。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