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政治科学》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政治科学》读后感精选

2022-03-30 03:04: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政治科学》读后感精选

  《政治科学》是一本由[美] 迈克尔·罗斯金 / 罗伯特·科德 / 詹姆斯·梅代罗斯 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政治科学》精选点评:

  ● 国外的教科书阅读起来就是那么惬意

  ●laji

  ●政治科學訓練的是一種平靜的,不帶感情色綵的政治分析。

  ●与其空谈民主自由,不如好好看看读读。当然我想看看英文原版~~~

  ●国内MPA刚设立时的翻译教材,政策分析类

  ●最早引起我对政治学的兴趣的一本书

  ●我argue过作者,哈哈

  ●我的政治科学的简单入门书

  ●真的对自己很失望.

  ●高中看的

  《政治科学》读后感(一):超越的和普世的知识

  这本书用超越国家和种族的视角谈论国家和种族,用提出更多问题和质疑的方式来谈论真理。

  应该推荐给两类人作为必读书:

  1.接受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普遍真理教育的同学们,因为这本书是超越意识形态的。

  2.把美国式的民主当作民主的唯一形式的青年,这本书让你明白美式民主的唯一性(不是普遍的)、困扰和民主的其他形式。

  《政治科学》读后感(二):喜阅《政治科学》

  写于2006年8月

  来自本人博客

  http://hongw001.blogcn.com/diary,7817950.shtml

  喜阅《政治科学》

  这一个月有了很充足的时间看书,学习,备考.一开始就选取了这本很经典的教材来读.

  其实说它是教材,可是和国内的所有政治学理论的教材有天壤之别.简直就像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差别那么大.

  我读了国内的很多经典教材,有精读也有泛读,有大的收益,也有不少懒得去看.我现在的原则是,2000年以前的教材根本不用去看的,因为中国的发展太快了,不仅政治实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政治理论研究更是如此.

  其实跟这本教材很有缘分的,但是就是一直没有把它精读完毕.昨天晚上我可以说完全把它读完了.并且是精读,做了笔记.当然也是十分收益的.大致有如下感受:

  1. 看到了,更加深切感受了中国政治学理论与实践的落后.

  有一个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在政治学各个分支领域,各个研究问题中,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政治学已经研究得十分细化了,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些参考材料还多是90年代之前的.而我们国内的大学者多半还停留在编著教材的层次.而这些教材的质量不感多加感慨.

  2. 教材的写法.

  我们国内的教材多半是理论的"灌输",告诉你什么是什么,就是什么,不是什么.根本就与中学小学没有多大的差别.根本就没有把学生当做有知识有文化有自我分析能力的知识分子.长期以往,我们的学生也就大大落后了. 《政治科学》中完全是启发式的书写方式,这可能也是美国教育的先进之处.作者没有多说什么,没有说太多的道理,但却发问题摆了出来,而下面的问题是由学生自己去解决的,学生不要指望从老师哪里获取什么现成的问题答案,而学生也不会去要.老师留下的是大量有价值的参考书目.

  3. 没有什么绝对.

  作者们的立场很肯定,那就是没有什么肯定的东西.政治学就是研究各种肯定与不肯定,从肯定到不肯定,再到肯定.如果认定什么绝对的东西,那就没有什么政治分析.只有政治教条,只有政治失败与政治萧条.政治实践家们很认定这一点,而我们的政治学家们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但知道的不多不会说的.因为肯定的持久就意味着垄断,意味着权威,意味着统治,意味着极权.

  4. 政治科学是什么?

  就这点说,国内外政治学研究的内容的差别太大了,同时可能因为我们的政治实践的差别太大了。可以说美国政治学与政治学家门试图去研究的是科学,而我们更加注重的科学理论.这样的理论研究不稳定性太强了,或者说是回应政治实践.犹如有一个老师说,中国没有政治学,只有政治解释学.其实科学的价值就在于解释世界,而西方解释的是真实的世界.

  5. 政治科学的比较视野.

  从行文中可以看书,几位作者可以说是对比较政治学研究得很多的了,对世界各个国家的历史与现实甚至未来走势多有很多的把握,而这些有大量运用到政治科学原理的讲解之中.想想,我们能有多少老师有这样的比较视野?有多少又能够运用得如此频繁?可能也源于美国人的世界眼光,美国政府的世界警察的角色吧.

  总之,差距太明显了,好在我们的国家现在更加开放了,要不然我们还得更加落后.

  《政治科学》读后感(三):政治科学

  我想这本书才是教科书的典范之作:全书提出的问题远比解决的问题多得多,惟其如此,才留给每一个读书的人更多思考的空间,不象许多的教科书只顾着一味灌输知识,不给人留一点思考的余地。

  以下系第一章的读书笔记。

  第一章 关于政治的科学

  政治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围绕政府全力进行的斗争和竞争。基本上它集中于这样两个方面:领导者为何能做决定、又如何做决定?为什么公民有时遵守又有时不遵守决定?

  先看第二个问题。

  遵守与不遵守的问题换一种表述就是关于决定的合法性问题。这里的合法性意指人们内心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认为政府的统治是合法的和公正的。合法性的基础是同意,如同《独立宣言》里说的“对统治的同意”,失去这一基础,政府就只有依靠高压手段来迫使人们服从。而当高压手段也无法奏效的时候,这个政府就会崩溃,一个新的政府将会取而代之。

  但这针对的仅仅是本国公民。对别国公民又怎么样呢?如果一个国家无论更换了多少政府,始终都不能让别国公民遵守自己的决定,就如同巴勒斯坦人无论如何也不会遵守以色列关于耶路撒冷的决定一样,那又该怎么办呢?这个则是涉及到了国家主权的问题。

  而在另一方面,一个政府的内部也必然存在一个领导核心,人们往往只遵守这个核心做出的决定,这个核心就是所谓的权威。

  实际上主权和权威都是关于合法性的不同说法,所有这三个术语的本质都在于:政治权力。

  说到政治权力,我们就回到了前面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拥有凌驾于别人之上的政治权力呢?来自于人们的广泛同意无疑是这种权力的根源,但是人们为什么要同意别人?为什么要听从别人的意见?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解释,人天生是个政治动物,他们出于生存的本能而自动排出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序列。但此种解释却很难说明为什么人们会分裂成不同的政治群体,也很难说明人们有时对权威的不服从。所以一种改进的说法是,人是不完美的政治动物,他们在大多数时间里结成群体、服从权威,但有时却不这样。但这种说法也留下了一个问题:什么情况可以促进政治群体的形成,什么情况下则不会呢?

  心理学上的研究(Milgram实验)认为,人们之所以同意别人是因为人类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心理需要:把自己融入群体并遵守它的规范。这样的心理需要当然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形成,但是显然它对诸如战争期间的大屠杀行为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这里的一个吸引人的问题是:为什么有的人可以不服从权威、可以反对群体的一致意见而公开谴责那些不合法、不道德的行为呢?

  文化论者则认为“同意”来自于人们所具有的相同的文化。但问题是,文化是怎么产生的?而且如果行为都来自于文化,那么政治系统就应该象不同的文化那样呈现出多样性,但实际上我们却看到不同的文化中运行着相同的政治模式,这又是为什么呢?

  理性主义者认为“同意”来自于理性思考。是理性告诉人们民主比独裁好,也是理性告诉人们这一决定比那一决定好。但是人类是完全理性的吗?显然不是。不过即使如此,能让统治者畏惧人们可能的理性能力和反对失误的能力,至少也好过所有被统治者都是愚民的状态。

  作为理性主义者的对立面,非理性主义者认为政治就是一种象征符号的操纵,人群就像野兽一样被具有超凡魅力的领袖煽动着去执行他们的吩咐;甚至把人们看作理性的也是一个神话,只要向他们灌输神话,就可以控制他们。非理性主义的创始者大概要算墨索里尼,而实践者包括希特勒、斯大林之类的人物。虽然非理性主义者的看法大部分是真实的,但是显然在实践中会带来无比的灾难。

  以上种种解释,都在不同的方面显示出其正确性,这就预示着我们应当将所有这一切都综合起来解释“同意”的来源。生物的因素引起了心理的因素,而这又导致了文化的、理性的和非理性的因素。一个缜密而难以化解的网就这样形成了。

  关于政治权力,还有一些要说的。首先,权力是赢得的,不是夺得的。其次,政治和权力并不是一回事,政治是一些目标或政策的结合,而权力则是达成这些目标或政策所必需的。换句话说,权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你可能有一个值得赞赏的目标,但如果不拥有执行它的权力,这个目标就只是个目标而已。在另一方面,如果权力本身变成了政治的目标,其结果也将是可怕的,因为它会导致自我的毁灭。正如英国的阿克顿勋爵所说,“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1984》在这方面恐怕算是做了一个生动的预言。

  再来看政治学。第一个问题,政治学是科学吗?

  如果我们将政治学研究定义为积累知识,而且同意“知识”就是科学的本义,那么政治学当然就是科学了。但同样显然的问题是,政治科学与一般的自然科学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许许多多的政治问题太过复杂而完全无法量化、也就无法进行定量研究的缘故。除此之外,政治科学家们自己也在给自己制造障碍,因为他们无法从一个纯粹理性和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在他们选择的每一个话题背后都隐藏着他们心中一团兴趣的火焰,而太猛的火焰则会形成派系的喧嚣,从而扰乱追求真理的学术研究。为了减少这种情况,人们有必要自觉地注意学术研究的特征并努力与之靠拢。这些特征包括:推理的、公正的和以论据支持的。

  所谓推理,是要求必须写出推理过程,并且这一过程应当是合理的。其中如果某一正确观点得益于一个尚不明确的假设,那也应该如实做出说明。

  所谓公正,是指应当公正地提及关于这一论题的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以及由此作出的结论。通过把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放在一起并阐述自己的看法与原因,你就可以提出一个更为客观、更有说服力的论点。

  所谓论据,同时包含了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定量论据和人文科学的定性论据。理论上,不管是解释还是争论,它的每句话都应该是言之有据的,并且这些论据都要经得起质疑和检验,每个阅读研究成果的人都应该能够检验并判断它们是否有效。

  在政治学是否是科学的问题之后,新的一个问题是,政治科学有什么好处?

  从个人的角度说,政治科学可以培养一种平静的、不带感情色彩的政治分析能力,这同政治实践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后者通常需要坚定的、流行的和简化的观点,那是政治家们要做的事情,而不是政治科学家们的工作。一个专业的政治科学家在致力于探索研究是会将自己的个人观点放在一边,甚至可以得出以自己以前观点相左的结论。当你开始认识到当初不应该有派性的观点、开始放弃曾有过的强烈看法、开始采取政治学的观点的时候,就可以说你已经感受到政治科学的好处了。

  对于政府而言,政治科学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醒官员们并非万事大吉,或者如Quakers说的“对权力说真话”。政府应当多听从政治科学家的意见而非政治家的意见甚至大众舆论的意见,遗憾的是,现实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

  但要注意的是,政治科学本身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最初的时候人们(亚里士多德、霍布斯、洛克、卢梭等等)寻求发现“应然”(ought)或“应当”(should),也常常谈及“实然”(is),即真实世界的情形,他们试图发现一个能使人类最接近完善生活的政府体系。

  马基雅维利将重点转向了权力,这一观点在欧洲扎下根来,并通过德国的汉斯·摩根索影响美国。他说,“一切政治都是对权力的争夺”。

  再后来,人们大约对长久以来的探寻和失败感到厌倦,开始努力发现政治的真实运作,而不是建议它应该怎样做,这便是行为主义者的产生。

  但是行为主义者面临的问题是变化。他们喜欢的是研究一个既定的系统,从而忽略变化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他们只研究事实,却不理会事实背后的意义,更不考虑各种事实之间的联系,于是“后行为主义革命”便应运而生了。

  可是为什么需要理论呢?为什么不只是收集事实并让其自动组成一个合乎逻辑的整体呢?社会本身不就是这样的吗?

  我想,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人类的大脑处理不了社会这样庞杂纷繁的事务,所以必须通过理论体系来加以简化。固然理论会变得很抽象,并且远离真实的世界,但如果没有理论的方法,我们甚至无法知道要问什么问题。就像《银河系漫游指南》中说的那样,知道了问题的答案,却不知道问题本身的真正含义。

  《政治科学》读后感(四):《政治科学》

  发现开博已经一年了,一件事能坚持一年以上真是不容易,除了吃饭睡觉学习等事之外恐怕也就这件事了。花了十一天的时间把罗斯金的《政治科学》看了两遍,很多人都说这本书是很不错的一本书,可惜我没看出来,感觉体系尚可,但内容太乱,常常在介绍政治学知识的时候不经意间把美国政治规律等同于政治的普遍规律,这不仅是用词的不谨慎,恐怕也跟作者们思维习惯分不开,在这方面对比海伍德的《政治学》恐怕要逊色的多。当然了,作为介绍西方政治学,特别是西方政治科学理论的著作,其详实的内容确实有助于入门。并且作者提问题重于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于课本来说确实对启迪思维很有帮助,从这个角度说这确实是本很好的书。

  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不同,它一般不关注政治学家以前所关系的价值问题,方法上也反对思辨,它强调对政治行为的实证研究,它所研究的对象一般都是具体可感的。具体的说,政治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围绕政府权力而进行的斗争和竞争,它要回答的两个问题是领导者为何及如何做决定?为什么公民遵守绝大部分的决定而有时却不遵守其他部分?在这里可以明显的看出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区别,即前者问的是为什么,而后者问的是为什么应该。第一篇是政治基础部分,作者首先明确了三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合法性、主权、权威。合法性系指对政权的认同、主权是对国家的认同,而权威则是对领导人和狭义政府的认同,三者可看作是合法性的不同说法,都可归纳到政治权力的标题下。 研究政治学绕不开政治权力,本书列举了研究政治权力的各种方法,显然这都可看作是一些从其他学科借鉴来的看法,总感觉不是那么让人信服,可能接触对政治权力的本质研究多了后对这些内容不太敏感了吧。政治科学作为一门学科,特别是在美国经历了大约三个阶段:传统主义、行为主义和后行为主义,传统主义被认为是行为主义出现之前所有的政治学方法的统称,包括制度研究、哲学研究等多方面,自然也就包含了政治学作为学科出现以前的那些政治理论思辩的内容,也包括了其他一些经验研究。行为主义在五十年代开始兴起,到七十年代达到顶峰,随后即衰落,接下来出现的就是后行为主义,这其实是融合了行为主义和传统政治学的方法,而非简单地对行为主义的否定。应该说,在美国政治学界,很多学者都或多或少地具备以上三种研究方法,很难明确地将其区分。随后,作者还对民族、国家与政府,宪法问题, 民主的发展程度即民主主义、权威主义和极权主义等问题,民主的实际状况即多元主义和精英主义的对立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从中可以看出西方政治学界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认识,政治学问题的复杂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只能说政治科学很难发现绝对的真理,而相对比较容易找到相对的、能满足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发展规律的知识。

  政治态度反映了人们关于政治的心理层面的感知,包括意识形态、政治文化、公共舆论等。意识形态包括了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思想,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主义等的古典形式和现代演变等,让人目不暇接,但却可以看出相互之间的紧密关系,比如古典自由主义是现代保守主义的鼻祖,后者又吸取了古典保守主义特别是伯克的思想,而新保守主义与现代保守主义有共同点,但却来自于现代自由主义思想,特别是罗斯福时代的自由主义思想,而现代自由主义思想却不同于古典自由主义,因为前者强调国家干预,后者则鲜明的反对,前者强调积极自由,后者主张消极自由。其实这些思想都是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社会现实,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错,以现代的标准论证古典思想的谬误,只能使自己成为谬误。比如说,古典自由主义之所以主张消极自由,是因为它当时的任务是反对封建贵族的特权统治,政治权利的平等是其最主要追求,而到了近代,人们不满足于政治权利的平等,而致力于寻求经济领域的平等,因而提出了对实现自由能力的要求。套用今天中午刚学的新词就是,古典自由主义反对“政治霸权”,现代自由主义反对“经济霸权”。政治文化与政治意识形态不同,前者反映的是人们对于政治以及其政治生活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其实现途径被称为政治社会化。如果说政治文化是相对比较稳定的政治心理的话,那公共舆论就是易变的,特殊的政治心理,往往针对的是特定政治事件或政治人物。而公共舆论又常常通过大众传媒来显示,这就引出了对政治沟通的分析。

  在西方,特别是美国,传媒特别是电视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政治生活,甚至影响到了选举,其第四权力的地位无可撼动。不光西方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也深深认识到媒体的巨大影响力,只不过两者的应用目的和手法不一样,西方国家的媒体更独立,且监督意味强,但也商业性很浓,品味叫低俗;社会主义国家的媒体承担了教育和宣传的职能,独立性不强,因此监督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但由于其反映主流意识形态和政府意志,其格调不会太低。在政治沟通领域,作为意见收集、上传的组织形式有利益集团和政党,前者不以夺取争取政权为任务,那是后者的目标,前者只是希望影响后者和政府来实现特定的利益要求,而后者则为了争取选票,不得不尽可能地扩大其阶级基础,并反映社会主流意见,即尽量满足中间阶层的要求,尽管其背后的代表并不一定是中间阶层。投票是公众意见的直接表达,不过因为媒体的存在,很难说公众会有自己真实的意见,同时由于媒体对政治生活和政治人物阴暗面的揭发,引起了人们对政治的厌恶,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的投票率如此之低。

  政治制度是研究政治学绕不开的话题,就政府的基本结构而言,它可以包括君主制和共和制,当然具体的划分是非常多样的。纵向上可以划分为单一制和联邦制,联邦制在不同国家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各有利弊。同时正是因为单一制和联邦制各自缺点和优势的存在,两者表现出相互学习,甚至趋同的发展趋势。此外,本书还有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官僚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分析,这些内容在所有政治学著作中都有涉及,就不详细说了,本书的特色在于能够在详细说明美国各机关的特点及利弊的基础上,适当分析其他国家的相关形式,它主要不是描绘各国的制度规定,而侧重于实际运行中的表现,与之匹配的简单例子更使本书的分析显得活泼生动,但缺点也在于这个简洁,让人无法深刻领会这些制度的精髓之所在。

  正如作者所言,前面所有的讨论都是为考量公共政策作准备,人们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关注公共政策问题,它是政府对自己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选择,也包括这些选择的结果。在公共政策中,经济无疑是重中之重,在美国经济政策面临着很多挑战,实现经济繁荣自然是挑战之一,如何消灭贫穷、如何合理地向州分配联邦资金、以及如何发放补贴都是让人头疼的问题,美国市场经济建立已久,很多政策都是别国学习的榜样,它尚且面临如此多的问题甚至困境,其他国家在政策上面临的困难可见一斑。接下来要说的是暴力问题,这也是政治行为的一种,但却是作为系统故障出现的,暴力通常发生于人们的不满之中,而人们的不满又通常出现在事物在变好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短衰退的时候,也即所谓期望--收益比无法弥合,造成了人们的受挫感。革命形式的暴力通常由知识分子来领导,被领导的农民、工人等是因为经济上的不满,而知识分子在心理不平衡的时候,也有因为自己的理想而产生的挫折感,或者改变现实的愿望。按照作者的观点,革命常常并不能实现原初的目标,追求自由的斗争常常导致专制,而只有美国实现了真正的自由结果,而恰恰是美国没有改变其社会,它发生的只是政治革命,而非社会革命。革命到底可取与否先可放一边,苏东国家所面临的困境无时无刻不在告诫着我们革命不会一劳永逸,后续的创建工作更显重要,及时的改革充满风险但却至为重要。国际关系问题反映的是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由于没有世界主权的存在,因此国际关系领域常常是矛盾与冲突不断,作者的论断应该是正确的,即国家之间只有互补的利益,没有一致的利益。为更好的和谐相处,应该求助于世界政府、集体安全、第三方协助、外交等各种方法,当然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一种上。

  以上是对《政治科学》内容的大体描述,时间仓促加之内容繁杂,难免挂一漏万,留待以后慢慢补吧。值此开博一周年之际,谨以此文以示纪念,一年来博客访问量接近四千,感谢政治学圈。

  《政治科学》(Political Science)(第六版)

  作者:迈克尔.罗斯金(Roskin,M.G.) 罗伯特.科德 詹姆斯.梅代罗斯 沃尔特.琼斯

  译者:林震 等

  目录:

  第一编 政治基础

  第1章 关于政治的科学?

  第2章 民族、国家与政府

  第3章 个人与宪法

  第4章 民主主义、极权主义和权威主义

  第5章 实践民主:多元主义和精英主义的观点

  第二编 政治态度

  第6章 政治意识形态

  第7章 政治文化

  第8章 公共舆论

  第三编 政治互动

  第9章 政治沟通和大众传媒

  第10章 利益集团

  第11章 政党和政党制度

  第12章 投票

  第四编 政治制度

  第13章 政府的基本结构

  第14章 立法机关

  第15章 行政机关

  第16章 行政与官僚

  第17章 法律制度和法院

  第五编 政治行为

  第18章 公共政策

  第19章 暴力与革命

  第20章 国际关系

  华夏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Prentice-Hall,Inc.1997,1994,1991,1988,1985,1974) 463千字

  2007-10-31 00:35:21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