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北归记》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北归记》读后感精选

2021-01-13 04:24: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北归记》读后感精选

  《北归记》是一本由宗璞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归记》精选点评:

  ●以为是归曲,哪知却是离歌。

  ●《北归记》是《野葫芦引》的最后一部,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的感情归宿都有了明确的结果,让追了很多年、同他们一道长大的我甚觉欣然;也有很多人逝去了——与前三部的“惯例”一脉相承,同时一以贯之的还是一代知识分子坚守精神传承与创造的风骨和守望。阅读的过程,忍不住随着人物的命运哭了许多次。祝福冯先生好好的,期待命运大转折的《接引葫芦》

  ●【补充】《接葫芦引》不知道在大陆是否会出版,但香港联合出版社出版了《北归记·接葫芦引》,被豆瓣网友剧透结局,各个人物结局令人十分难过,蛮符合内战后、建国、CR十年知识分子的经历。没有勇气看下去。 —————————————————————打四星更多是情怀。这本《北归记》等得太久了,以至于里面的人物都模糊了,久到我曾以为我等不到了。我的心境也在不断变化成长。不大愿意看《北归记》,更不愿意、更害怕看《接葫芦引》。《北归记》与印象中的前三本相比,稍显拖沓,也许宗璞老师有一些力不从心(身体原因)。我总希望嵋去找无因,希望玮玮还在与大士做好友,希望孟先生一家都好。

  ●问人生到此凄凉否

  ●本以为是有生之年系列,没想到看到最后还是没有完?真是吐出一口老血。接引葫芦在香港已经出了,在大陆是没有出还是不能出?

  ●17年读到19年,整整两年。 孟家先生、萧先生、庄先生、梁先生,素初、绛初、碧初三姊妹,离己、灵己、合己三姊弟,卫葑与雪妍,澹台家兄妹,庄家才子无因。有太多太多可爱、灵动、精彩的人物。 这些人仿佛生活在另一个平行世界中,那里有昆明湛蓝的天空,厚重时如羊脂玉、轻淡时如薄纱的白云,也有家国的动乱,有明仑大学热血奋斗的青年学生,也有国仇家恨中坚持办学或保守或激进有节气的先生们。每个人,每一步都让人记挂。 终于盼到宗先生最后一部《北归记》的出版,日思夜想,迫不及待买来,可读起来不免怆然。亲人、友人一个个逝去,故人家庭一个个离去,写尽了人生的生离死别。阅读过程中,随着人物的命运我哭过很多次,总还希望嵋与无因开心圆满地在一起,玮玮还活着,而孟家人一切都好。 ——读《野葫芦引》有感。

  ●已经北归了,竟然还没完结。

  ●南渡,东藏,西征,北归,人们回到了故土,却没有找到昔日的旧家园。 终去的人太多,不见的事也太多。 不知道是否还能见到续篇,按照宗璞的身体情况,也许北归就是终章了。 碧初一直是灵魂,现在转变成了嵋。 如果是,那就有遗憾,但又不遗憾。 遗憾的是没看到嵋和无因团聚,不遗憾的是看不到弗之的逝去,看不到嵋,合子,无因们面对未来社会改造的不解和怆然。 野葫芦引。

  ●没有了抗战前的雅致,没有了抗战中的激昂,内战至以后,只有。。。沉重。。。全四卷看完了,不舍

  ●无论是或有意为之的团圆或零零散散的满地飘零,还是开头就张冠李戴的人物介绍以及后来的诸多别字,都让我蛮失望的。没想到还有下一部,怎么在港城出版了。

  《北归记》读后感(一):结束才是开始

  最后一本的结尾真好! 北归记相比前面已经没有民族和个人生死存亡关头的各种激烈情绪了,但平静的生活下仍有暗潮涌动。新生活的开始,需要思考并选择的时候更多一些。 终于看完了漫长的野葫芦引。有些不舍得离开这些陪伴我这么长时间的人物,但想到还有接引葫芦就感到很安慰。 看这部小说,总觉得从中一窥历史的意义远大于享受故事。故事感觉并不新鲜也不特别吸引人,也无特别的技巧。喜欢这小说也许纯是出于仰慕?毕竟西南联大是多么的星光璀璨。此外观察民国大师们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也很有趣。 个人感觉小说中已经有太多宏大的理想,却常常遗漏了每个“人”独特的感情。有时真好奇许多人物在为国为民的责任感之外,如果有自我,甚至“自私”的想法会是什么样的。 野葫芦引与京华烟云颇相似。都是描写抗战大背景下普通人在历史中的沉浮,都写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女性主角从小长大的过程,她们又都有有一定声望的父亲…但京华烟云更侧重家庭,而野葫芦引自然是学校。 整部小说,峨是我最大的知音!

  《北归记》读后感(二):遇到一本书的缘分

  04年的一天,我在天津热闹繁杂的书市闲逛,偶然购得《南渡记》、《东藏记》。在那个豆瓣、网评还不流行的远古时代,我一向爱瞎读书、瞎买书,触雷不少,也偶有所获。这两本书,翻开来、读下去,停不下来。故事到《东藏记》一本戛然而止,留下我成了被香味勾魂的Tom猫。再一看作者,正是冯友兰先生之女宗璞。自小家学渊源,又修外文系,中西合璧,难怪文风清雅隽永。可以说,这套书一看就是知识分子写的,也是写给知识分子看的,是一部国破家亡大时代中为知识分子立传的作品,不接尘土,飘然世上。但那时,宗璞先生已七十五岁高龄,一套计划为四卷本的《野葫芦引》何时能出完,还真是个未知数。

  但已入坑,我怎么办???

  这种事真的很尴尬。

  《红楼梦》残本,百年遗恨,吊足了多少代人的胃口。如有机会,真想找作者对质。

  就算是晃晃巨作,也要一口气看下来才过瘾。

  比如《哈利波特》前四本,《冰与火之歌》前三卷,读得我欲罢不能、酣畅淋漓。后面的故事陆续推出,也不是无趣,但再读都觉得兴趣索然。这种跨年巨制实在是对读者记忆力和兴趣的考试——我不及格。

  万幸《好友记》十季是光盘形式、在考研季的空档期看下来的。而《唐顿庄园》、《神探夏洛克》就很悲催,角色在这一季都成为朋友,下一季姗姗来迟时他们已然路人甲。

  更折磨人的,就是宗璞、黄永玉两位老先生,高龄高寿仍笔耕不辍,挑战的还是大部头,作为小小读者的我只能提心吊胆加默默祈福:祝您长命百岁!

  那天跑步,顺便遛进了中信书店。闲翻了几本,就看到这第四部《北归记》悄然而立。这一刻,我听到了内心的欢呼狂喜,与这本安静的书相互应答。

  这难道不正是老作家为自己、为读者许下的时间诺言吗?很想冒失拍拍宗璞先生的肩:谢谢,您真的做到了!

  在后记中,宗璞先生果然写到:几次忘川边晃悠,成书不易。但如其父所言“人必须说了许多话,然后归于缄默。”她坚持完成,也是在最终缄默之前,同这段历史、人事的漫长告别。也是我,同十五年间的自己的一场告别。

  于是,我承蒙好意,纸上行舟。其实从第三部《西征记》(2010年)开始,已明显感到年事已高的作者力不从心。但还是被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牵挂着,随他们避难去家、西迁就学,现在又辗转回到战后北平,但风雨摇曳,“人们回到了故土,却没有找到昔日的旧家园。”

  最后,在篇末看到了一行字:欲知后事,且听下一部——《接葫芦引》。

  容许我先晕一下。

  (已经在淘宝下单,好奇心比银子更重要)

  《北归记》读后感(三):知识分子的天地——读《北归记》等杂想

  随便在图书馆找了本《北归记》,读完后才知是《野葫芦引》四部曲中的最后一卷。《野葫芦引》讲述了抗战时期一群大学知识分子跟随学校南迁北归的故事(历史背景是西南联大迁往昆明事件),分为四卷《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和《北归记》。宗璞先生撰写最后一部《北归记》时,已九十高龄。

  《北归记》主要描述了知识分子重新回到北平后的生活经历,以及各自的思想变化。风格简洁温和,情绪波澜似有似无,人物形象寥寥几笔跃然纸上。书中最喜欢的是孟灵己(媚),美丽大方,聪慧优雅,历经磨难淡然处之,内心坚定目光清远。这是一个诗意的女子,她本身是诗,也把生活过成了诗歌。把日子过成诗并不是因为她一帆风顺,她也同样要面对社会动荡,票券贬值生活困顿,经历母亲的病逝、未婚夫的留学等,但却仍然能有一种精神,像一条细细的坚固的绳子,提拉着她安然从容对待一切,外表温柔,内心笃定坚强。因为她的塑造,我才似乎有点理解“有位佳人,在水一方”这一句美在何处。

  曾经看过电影《无问东西》和纪录片《西南联大》,深受震撼,因此也非常钦佩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真正做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问东西》拍得很唯美,但人物性格比较单一和碎片化,相对而言我更喜欢纪录片《西南联大》,客观理性,情感节制,方向立足于大学教育,内容更有深度,带给现世更多的思考。

  肖先生前几天去参观了梁启超故居,回来跟我惊叹:原来以前的人那么厉害,一人可以集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于一身,包括他的后人也都各个功勋不朽。靠的是什么呢?我们讨论,最后一致认为:天资重要,传承也很重要。家庭传承应该是有一种精神,可以无意识地影响到所有成员,对外人来看不可思议,对家人来说不过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梁先生的“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相信同样也更好地指引了其后人。

  于是想到,怎么样才能做好下一代的教育呢?

  如果有幸,当然最好本身是书香门第,名门望族,家族家风的传承是最好的教育;再其次,可择邻而居择校就读,选一个好的环境氛围,学区房和名校的价值不只是资源的集中,更重要的是人才聚集。常人需要付出很大心力才能培养的思维习惯,对于优秀人来说不过是常识而已;最不济,靠自身家庭教育,父母家人是最好的言传身教。我记得曾听过一个喜马拉雅的节目,好像是《民国大师传:旧时人物旧时风》,某个物理大师讲到自己的外公(忘记是谁了),提到当他们读到某首描写钱塘江潮的诗歌时,外公说:不如我们下次就去钱塘江观潮吧。于是,周末全家一起身临其境感受诗歌中的风景。还有什么诗词释义的效果能比得上这切身感受呢!

  如果不希望孩子苟且营生汲汲于利,那自己大概也不能对家常里短鸡毛蒜皮的事情斤斤计较,心中有江河大海,生活俯仰皆宽广。

  做不成知识分子,至少做个有素质一点的人吧!当然,说是这么说,昨天我又忍不住对孩子厉声呵斥了。

  《北归记》读后感(四):“式微,式微!胡不归?”

  

“读后8”:《北归记》。

下午在车里等俩小朋友放学时,看完了这本书的最后几页。读完,怅然若失。这套书的前两本《南渡记》和《东藏记》上大学时读过,到14年时买了并看完了已出版的前三本,直至近日拾起第四本,已是六年多过去了,这直接导致前面的很多内容都忘记了。这本书一开始读得很慢,提到的事件有印象,但有些细节记不清了。有豆友书评说:“这种跨年巨制实在是对读者记忆力和兴趣的考试——我不及格。”深以为然,而且我也不及格!

作为多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压卷之作,此书的出版,标志着一段历史、一段人生的终结。历经南渡、东藏、西征等重重磨难,抗战胜利一年后,明仑大学的师生们终于从云南、重庆回到北京,但是内战却开始了,“人们终于回到了故土,却没有找到昔日的旧家园”。校园家园修复,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慢慢恢复,但是因为内战的原因,又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如货币贬值、物价飞涨、物资匮乏、民不聊生。在北京和平解放前后,校长秦巽衡远走,孟樾被推举为校长。后来,“孟家举行了一次小宴,就像以前在龟回邀同仁吃炸酱面一样,只是没有了女主人”。全书即在先生们在孟家厨房短暂而又温馨的聚会时戛然而止……书中写道,突然一声巨响,这个炮弹好像就落在校园里。弗之打电话确认没有落在校园内后,教授们要出去看看。徐还道:“我回去了,晚了怕路上有变化。”钱明经说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合子一面收拾碗筷一面说:“总还会有新的宴席,有好吃的。”(P275)后来合子开了门,一阵冷风吹进,北风吹得枯枝摇摆不定……而离去后,各位先生和孟家姐弟的命运就像这被风吹乱的树枝一样迈进了“路漫漫,难行路”的《接引葫芦》。

当时在当当搜《北归记》的时候,看到有人民文学和香港中和(今日已下单)两个版本,后者还是预售,我觉得挺奇怪,但是没细看就下单了有货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现在读完此书,看完书评,我才知道香港中和版是怎么一回事。但是知道《接引葫芦》的内容后,瞬间整个人都不好了……先不说建国后的种种,只虽异国,但心意相通且已订婚的孟灵己和庄无因并没有“有情人终成眷属”就令人扼腕叹息不已——世事无常,造化弄人!“式微,式微!胡不归?”

读完书,宗璞先生旺盛的创作活力、坚韧顽强的精神和广博的知识,令人敬佩不已。其一,宗璞先生历时三十三载,以九十岁高龄,病榻之上,终成百万字长卷,实属难得。其二,写此书时,宗璞先生已经八十多岁,很多地方由其口述,助手帮忙记录,期间她还病得很严重,但是她头脑清晰、思路严谨,前书所涉及的人物都有了相应的归处。其三,书中所涉及到的大量的诗词曲,也是由先生所作,不仅显示出高超的文学造诣,而且对整部书大有裨益。其四,先生所引用的冯友兰先生有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观点,令人印象深刻。弗之道:“冯友兰这种适合现代化的就拿来,不适合现代化的就舍去,可以说是中道。我看是最适合的。”(P178)其五,其他还有先生关于“少数与多数”、“大学与职业学校”的观点,很有启发性。“民主的内容不只是少数服从多数,还要多数容忍少数。包容是非常重要的。”(P249)“大学和职业学校培养的对象是不一样的……大学培养的是独立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只是技术手段。”“大学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有理想有热情,能够独立地判断是非,而不被人驱使。我们培养的是人,不是工具。大学不只是教育机构,还是学术机构,它的任务是继往开来、传授知识并且创造知识。国家的命脉在于此。”(P164)其六,先生书中所写到和引用的有关文学、历史、哲学、音乐、书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著作,十分丰富。

附:《北归记》是作家宗璞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压卷之作,2018年11月获得第三届施耐庵文学奖。

“作为知识分子的一份历史自叙,《北归记》行文朴素,风格明快,在对知识分子与时代深在关系的书写中,在对孟樾、吕清非、严亮祖、澹台玮等仁人志士的塑造中,在对玹子与卫葑等人爱情的描绘中,我们看到一个年届九旬的老作家艺术上的宝刀不老和思想上的历久弥新。”颁奖词简明扼要地对宗璞的写作予以概括。的确,这部作品所呈现的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精粹的艺术品质,填补了民族解放战争即抗日战争题材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空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