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葫芦引读后感锦集
《野葫芦引》是一本由宗璞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2019-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野葫芦引》精选点评:
●没读过什么书,凭感觉吧
●人性、人生!历史长河里的一个个人。很值得读
●历史转折的洪流和家庭儿女的浮沉
●知识分子风骨长存。仰慕不已。
●终于出齐了
●没有想到能等来最后一卷,谢谢宗璞先生,跟着这本书仿佛也经历了这一切
●關於讀書人良心和家國情懷的教育。知識分子啟蒙讀物。
●理清人物关系后终于看完了。 为什么第三部如此悲伤,澹台玮和凌雪妍,他俩的cp都好嗑
●等北归记出版
●看到后记宗璞的道别,希望老人家保重
《野葫芦引》读后感(一):野葫芦引:南渡记 东藏记 西征记 北归记
全书写的是抗曰战争时期北平一众知识分子们的故事,个人读后感觉作为小说创作并不成功,书的叙事风格平白像流水,人物塑造不立体,尤其描写战争的篇章更是显见作者的写作短板。小说就是讲故事,如果故事构思的不精彩,任你怎么堆砌漂亮的辞藻也枉然。自读过《平凡的世界》,其他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都让人大为失望,已不知现在评选的标准是什么。本书作者迤逦33年,至最后淹缠病榻还坚持写作才完成这部全套共四本小说,当然值得尊敬,但这是否意味着能够诞生一部优秀的作品却尚需商榷。
此外,作者在小说中借书中人物的语言赞扬了自己的父亲冯友兰先生彼时的观点、思想等,也令我略感到惊讶和意外。作为历史公众人物,是非功过自有公论,在虚构文学中借虚拟人物之口对其进行褒奖,不能不让人揣测是否含有个人感情因素的自吹自擂,且这种做法也少有。更于查阅资料时得知,作者在文中塑造的角色均有现实原型,分别涉及到梅贻琦、闻一多、汪曾祺等人,其中有一对不喜人的夫妇尤甲仁、姚秋尔影射了钱钟书和杨绛先生,据说为此还引发了杨绛与作者的一段笔墨官司,这种文人相轻又不直言而暗中动作的小伎俩也令我不喜。
《野葫芦引》读后感(二):知识分子的风骨
目前为止,追的时间最长的一部作品了。从大二,到今年。终于出完了,感谢宗璞老先生的身体,可以想到她是强撑着在给这部作品一个结局。大学的时候,看不进去,只是隐隐感到文字中流露出的高雅气质;研究生时,囫囵吞枣,想着等书出齐了再仔细品读。到了现在,我终于有时间,也稍微有那么一点点阅历,再次翻开这部作品,里面的角色也揭开了以往模糊的面纱,逐渐清晰。 说角色模糊,是因为宗璞的文笔,淡然、雅致。不管是大学教授、淘气孩子、铮铮战士还是市井小民,都笼罩了一层儒雅的氛围。这大概是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气质吧。这部作品也解决了我多年来的一个困惑:似乎在战争年代,冲锋的战士是绝对的英雄,而书生,显得有些“百无一用”。而《野葫芦引》,讲的就是特属于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他们为了保存国家的文化种子,东躲西藏,必要时,也可以无畏地参战。 里面所有的角色我都喜欢。爱情至上的雪雪出意外时,我很难过。可是看到卫葑后来能跟玄子在一起,我又很为他们高兴;无因哥哥无疑是最好的,可我又为冷若安伤心;玮玮和大士,峨与萧老师还有郑先生,麦保罗,甚至吕香阁,他们都有自己的世界。 依旧认为写的最好的是第二本《东藏记》。他们在敌军恐怖笼罩下的生活日常,跑警报、轰炸的时光中,依然保存了身上的那份体面与自尊,这是知识分子的脊梁,像竹子一样的脊梁。我很向往西南联大,当然我更向往和平。
《野葫芦引》读后感(三):597-600.19.31-34《野葫芦引》-宗璞。
《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 献给那些天真热烈、专注执着的人。 为了纪念逝去的单纯。 我总想,书里的人物都是有原型的,隔着山河岁月,他们风姿俊秀举止温柔,感情坚忍深沉,向往单纯坚定。 这里的知识分子精神是高贵的,区别在于,共赴国难时,他们的精神是指引光辉。手足相残时,他们的精神被解读为水火不容。他们手无缚鸡之力,有着能够改天换地的知识,‘那边不尊重知识’,所以他们不但是无用的,反而是罪恶的。他们当然不都是好的,可是全部打为坏人,甚至不容分辨,也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但是精神的力量能超越一切,所以才有这些书,才有我们这些唏嘘的后人。 那些年轻的脸庞、良好的家世、个人的理想、爱人的生离死别,在摧枯拉朽的大风中永远的吹散了。 充满灵性的嵋经受了最多的苦难、英气勃发的玮年仅二十岁深埋祖国大地、深沉多思的无因致死都带着背叛誓言的痛苦、还有神采飞扬的玹子从云端跌入泥坑。。。。。。。时代造成了他们的悲剧,时代有错,组成时代的每一个人有没有错? 越往后,越无法压抑汹涌的情绪,我不忍再翻看《接引葫芦》,我知道等待他们的是什么,无论他们怎样聪明灵秀。 我愿意读历史,是愿意体味当年,重温选择。 他们投笔从戎、慷慨赴死,祖国大地上哪怕一粒沙子,也要投入自己的力量抗日。 他们在坟堆里上课,在警报声中学习,每个人都做出自己的选择,并守好自己的岗位。 他们不讲出身、没有偏见,目标相同互相尊重。 我陪着这一群人,教授、学生、主妇、将军,经历了南渡、东藏、西征直到北归,渐渐地与他们有了亲近的了解,纵使骨肉分离屈辱加身,野葫芦里他们的精神世界中, 民族尊严始终在熊熊燃烧。 不想看《接引葫芦》,但总忍不住为她们揪心,粗粗查了一下,再次为不幸震惊。最早确定理想的卫葑,自尽而亡。澹台玹带着他们的孩子逃出国门,逃到大洋彼岸,一路血泪无法回头。吴家毂被打死,峨不知所踪。最最痛心的是嵋与无因,几十年过去了,他们经历过人间至痛,却永远无缘再见,而无因兑现了他的诺言,我爱你,到死也不会终结。 我有很多的话堵在胸口无法说出,个人的悲喜无法引动时代波澜,而群体的遭遇碰撞,又被时代裹挟,身不由己。人到底是什么?
《野葫芦引》读后感(四):一些碎碎的感受
断断续续地读了很久,整体的感受是:刻画了很值得敬佩的文人风骨,但同时也局限在其中了;笔触带着很浓的天真色彩,一方面很清丽(我正是因为其中一个片段的吸引而读完了整本),另一方面也显得有点“薄”。在厚实的历史背景和生动的人物形象之下,这种叙述是很吸引我的,但是一旦有一点失衡,就让人觉得浅尝辄止,很是潦草,尤其是北归记的部分,在体量上就和前面三部无法并论,内容上也常常只能是交代式的书写。
理解宗璞先生耗时长久,难以再有那样的心力去绘制那样详尽的画卷了。我也相信字里行间还有许多我未能读出的东西,希望以后能够有更深的体会。
详细说说细碎的感受吧。
孟樾几乎是全书的价值核心,他本人受到各界人士的敬仰,他的家人也都是像典范一样的人物,有时甚至有些虚幻了。他身上的学者气息很浓厚,著书不倦、心系天下,为人朴素温和,大概是宗璞先生这一代人心中的学者风范。不过对我而言,文人风骨仅仅是个人特质的一个部分,对这个词汇的理解也因为生长的环境有所差异。个人感觉,这种品质在孟樾一家身上被刻画得太脱俗了,有些不食人间烟火。相比之下,钱明经这个人倒是更接近我对当下文科学者的认知(…)。我相信美好风骨的存在,但我想我心中的孟樾还是有些模糊,可能因为除了文人风骨,我尚未看到别的东西。
这一点让我回想起小时候学冰心的《忆读书》,她说水浒和其他小说相比出彩很多,因为里面的人物角色各有特色,每个人的典型特质能够被区分,因此一直以来有种人物刻画只需要写出其最有记忆点和区分度的那一面便可。但是回想《野葫芦引》中的人物,虽然都很有特质,但是觉得:一来有些特质显得单薄,譬如抗战医院出现的一位次要角色哈察明,总是以着一种自作聪明的姿态出现,叙说他对别人的揣测。我确实记住了这样一个角色,但并不觉得这个角色足够立体;而且书中许多角色都被划分好了正面和反面,但他们的行动其实并不是常常能被理解,动机的模糊阻碍了我作为读者对许多角色的建构。
澹台玮牺牲的时候,我边读边嚎啕大哭,宗璞先生总是把这类人写得又美又好,所以他们一出什么事我就觉得好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