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缘缘堂随笔》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精选

2021-01-15 01:29: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精选

  《缘缘堂随笔》是一本由丰子恺著作,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缘缘堂随笔》精选点评:

  ●内容不多,但颇有新意,况插图已为历史。子恺在七二年还可写些随笔,很是惊讶;内多有民俗,然至今百年未到,皆已不见,不觉痛心,而其原因则是值得深思的,不惟战争吧。那是的童年是美的,到而今?

  ●很喜欢那种富于雅趣的生活,很喜欢那种淡泊闲适的意境。

  ●目前读过的这一系列中,丰子恺最是我的菜。

  ●疏淡朴讷,饱含情理。

  ●佛无灵这篇写得太好了

  ●“任何锁屑轻微的事物,一到他的笔端,就有一种风韵。”

  ●1927年初秋,丰子恺的恩师弘一法师来到上海,住在他家里。丰子恺就要求恩师为他的寓所起名。弘一法师让他在小方纸上写上许多他喜欢而又能互相搭配的文字,团成许多小纸球,撒在释迦牟尼画像前的供桌上抓阄。结果丰子恺两次都抓到了“缘”字,于是就取名为“缘缘堂”。

  ●三联的排版一直特别好,这本随笔特别的用心,很薄很耐读,非常喜欢!

  ●高中时读的,欢喜无限

  ●大师的漫画画得真入人心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一):禅意人生

  从游学见闻到饮食起居,甚至任何生活中的琐屑之事,一入缘缘堂先生的眼,都成了艺术的、恬淡的、禅意的、风韵的,哪怕在逃难的途中,也能够苦中作乐,很好的调剂内心的悲苦心酸与所见所体验的美好物事,真可谓难能可贵,境界高远,修为已入佳境!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二):洒脱地记录生活——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

  丰子恺:《缘缘堂随笔》,陆宗寅编选,北京: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

  王方星 20170905草就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三):天然去雕饰的纯真

  悠悠水乡脉脉情怀,随笔虽短却韵味尤深。

  原本浮躁不静的心会因为几张画儿几段文字而慢慢归于宁静,最喜其中的几张小漫画,寥寥数笔即可勾勒出无限的情态,给人无限的遐想,当真有趣。

  先生这里,能巧妙的将满溢的家国情怀和温情的生活情态相织相融,心怀大家关怀小家,豪情温情皆具,很是难得。

  不论是先生还是先生的文章,都像一湾清水,能激烈能平和,有股澄清纯粹的力量,带你放下浮躁。这本书精选的几篇文章也是简练精致,细腻独到,干净清澄,很值得一读。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四):读《辞缘缘堂》一章

  因为要学近代美术史的缘故,顺便翻开了缘缘堂,当作枯燥考博生活的甜点。

  起初我以为缘缘堂是个顶有韵味有故事的好地方,写字画画,起居坐卧,舒适安逸,“缘缘”“圆圆”“”园园“。谁知道。

  大概起这个名字,就注定了只是一场缘。

  今天我看的是《辞缘缘堂》一章,讲他如何建,讲他又如何走,讲他的故土与故国彼时的悲欢跌宕。

  看罢,更觉得丰子恺的文学素养不输他的画。字里行间,清淡致远,有骨有肉,不多一分,不吝一毫。我已经做好了看他掉泪的准备,他却只淡淡地和你说话,结果掉泪的人是我。

  仅这一章,我已经看到丰子恺为何能成为美术史上绕不过去的山。其举重若轻的功夫,犹如活在人间烟火里的仙。

  以下列几处:

  他要谈家国兴亡的道理,先谈自己爱好安逸,谈水乡的慢胜过火车的快,然后说

  “忧患而不进步,未必能生;安乐而不娇惰,决不致死。“

  他要谈祖辈荫蔽子孙,先谈科举被废父亲待业,谈儿时的小桥流水,然后说

  “这好比是老树的根,缘缘堂好比是树上的枝叶。枝叶虽然比根庞大而美观,然而都是从这根上生出来的。“

  他要谈和平与民生,先谈别人恐怕会耻笑他在陋屋里吐气扬眉,然后说

  “我不是骚人,但确信环境支配文化。“

  他要谈世事变迁,先谈缘缘堂的美,然后说

  “夏天,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在堂前作成强烈的对比,向人暗示‘无常’的幻象。“

  他要谈携家逃难,先谈自己饱游江南,再谈白居易的问友诗,然后说

  “这‘移兰锄哎’之策,乃不易之论。香山居士死而有知,一定在地下点头。“

  他管逃难叫“移兰之计”

  这里还有个令人莞尔的小插曲,搬来缘缘堂的沙发是朋友赠他的,但他不喜欢,因为它“不抵抗”

  今天有几人能想得出这形神俱佳的词来?“不抵抗”,好一个软骨头。

  还有好几处让人哭不得笑不得,只能唏嘘感叹的。

  丰子恺作为一个男人,一家之主,在敌军来轰炸之时,安慰家人道:我们这里总是不要紧的。而后,他惊觉自己已不再能做主,国家将不再是我们的了。后来他辗转流亡各地,才知道每一地方的人,都是这样自慰的。

  流亡之前,他们的逃难费用,竟然是经年给孩子的压岁钱凑齐的,可见丰子恺平日并无充分准备,也不肯做准备,似乎不准备,就不必真的走了。即便这个关头,他还总结似的说:“平生有轻财之习,这种侥幸势将长养我这习性,永不肯改了。” 你说他没个当家的样子,可是他也能在他乡照顾齐全“家养店”上上下下,最后还给了遣散费,可见其散财不图财。

  掩卷,回看丰子恺的漫画,还是那般恬淡,置身其中又超然物外。想起多年前考研的时候,我为了激励自己用心学习美术史,在墙上贴了他说的一句话:

  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

  若是有这样一位智者相伴,是可以也愿意渡过这漫漫人生的,因为在一个“举重若轻”的人身边,事事都变得容易接受起来。但我也就想一想,不敢奢求。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五):那年,我还是个放养的野生小孩

  老乡啊,小学时学习乡土课本时就已闻其大名,也见过其漫画,今见其文字,及其间夹杂的方言用语,倍感亲切,文风柔和如暖风拂面,而对日寇之仇恨又是刻骨铭心,真是个随和而真性情的人。

  各种回忆中充满了温馨的江南乡土气息,这种所写所感于我既熟悉又疏远,我只在上小学前有过生活在传统民居的经历,之后便一直生活在单元楼里,去乡下做客也是不经常的经历,丰老描述的我的接触只是点到为止,而且遥远。

  现在每次在家时,饭后散步路过月河的时候,我都会努力去回忆印象中五六岁时候她是怎样的摸样:现在还能记得有一个茶馆的,门口有个大水壶。

  那会夏天会有拍着木块推着小车沿街叫卖棒冰的老太婆,到门口喊停,递上钱她就从木箱里拿出来;

  有卖爆米花的外地人,好的时候就一声爆炸,都喜欢围着看;

  有骑着自行车从酒厂出来卖甜酒酿的商贩,有炒米粉;

  我有过拿着口服液的瓶子放在路上等路过的自行车压爆,压爆后我就high了;

  还记得梅雨季节的阴湿,雨水从屋瓦间淌下的滴答,还记得有晒梅;

  雨天会突然出现肥大的蠕虫,每次出现都特别开心,去拿盐来撒到虫子身上,看他慢慢变小然后死掉;

  还喜欢玩会蜷缩成团的西瓜虫,化粪池窨井盖附近的虫子长得特别大,现在见了则不太敢碰;

  经常一群小孩满大街玩逃捉,认识的不认识的,都不介意。

  我也有过很蛋疼地在无聊时站在路边骂路过的小孩,结果被人追打的经历,逃回家一般他们就不追了,就是这样找刺激,但有一次还被抓住被迫道歉了事,但也仅一次;

  当时流行的是变形金刚汽车人和奥特曼,玩魂斗罗和格斗游戏,看阿童木和黑猫警长的连环画,打弹珠拍洋片;

  我有个温州来的家里开理发店的小伙伴,晚上会两个人学奥特曼里人类特别队出动时的样子一边学警报叫一边冲到那时还有的边三轮里,一个人驾驶一个人坐车斗;

  经常晚上去街机房里打游戏,从完全不会到及其娴熟,再到自己玩厌自己主动不想再去;

  好像还跟一个伙伴为了游戏币去偷过一个熟睡乞丐放在身边的装满分币的塑料袋,最后好像投下去也没用就扔掉了,当然我只是从犯,但一直为跟着做这事很内疚;

  当时还流行过家家,跟一群大我一两岁的小女孩玩,一堆锅碗瓢盆桌椅板凳的塑料小玩具,她们好像那么小的时候就很有母爱了;

  还有个大我一岁的、每天见面时我们都会学电视里冲过去互相拥抱的小女孩,大人们每次见这场面都哈哈大笑,我们也毫不在意,但自她上了小学一年级后没几天我们就再没这么做过了,因为她知道不好意思了。

  我有棒冰或其他零食吃的时候会有一个很“坏”的小孩过来,跟我说什么然后突然抢过或者慢慢地把这些吃光,然后我要过一会才会发现,然后哭着跑回家,哎,那会我就是个受啊。

  为了找伙伴玩却记不得到底是哪一家,就一家一家得推开门去找,那会好像也都不怎么上锁;

  那会还不知道晚上9点以后和早上7点之前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世界;

  那会的男中学生还会自己做收音机和航模,后来我高中时也做过收音机,但好像没收听到节目。

  那会刚刚有带条形码的商品,大人说这是进口的东西,只有外国的东西才有这个;那会还以为商品都是小店老板自己在后面做的。

  那会经常一个人或者跟一群不太熟的小孩满城乱窜,所以常常会做找不到回家路的噩梦。

  那会能感受到传统的邻里关系,无论大人还是小孩,互相间都很熟悉亲切;

  我有幸在形成记忆和人格的最初几年经历了传统生活方式的尾巴。

  ……

  然后,就没有然后,然后我就上小学了,长久住在单元楼房了,结束放养生涯开始了圈养的生活。那片地方也拆光了,那些伙伴,也都毫无印象了,只记得这些片段了,见面也恐怕多是无话可说了。

  至于在乡下,记得那会那些乡下亲戚就都很有钱了,建了很大的房子,有园子,还能记得大人背着撒农药的箱子给果园喷水的时候在这“雨”中欢乐狂奔的样子,玩沙子玩到拉肚子,摔倒在鸡淘沙刨出的坑里,在田边拉屎然后狗从身后来吃新鲜大便时被吓哭,清明祭祖还是扫墓的时候由“tata”(外婆的妈妈)牵着手到山上去,顺便去竹林掘嫩笋,在乡下吃到过传统年糕、肉团滚饭、南瓜团子等东西。。。。印象中都是阳光极其明媚、暖和的日子。

  后来,他们务农的比例越来越少,而且也不是年年去。那些传统的活动和食品现在也都不做了。

  看了这书,勾起了一堆记忆碎片,略有伤感,那种传统水乡居住格局下的邻里关系和嬉戏形式,乡土元素,对我既熟悉又疏远,有接触但又都不深入;而对于自小便生长于单元楼商品房和现代化城市里、连嘉兴话也不会讲的小孩们,再读这些还能有所感触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