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缘堂随笔读后感1000字
《缘缘堂随笔》是一本由丰子恺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猫耳控 - _ - |||
●篇篇短小精炼,文字平实却含诗情,各中的哲思志趣视角独特。阅读的过程流畅清爽,阅后亦能引人深思。还有丰老真真是喜欢孩子呀,可能也正是凭借着敏锐观察与童心驻留,才能这般于细微平常处知新味。佩服!
●很难想象这么悲天悯人,平淡沉稳的文字只是三十出头的人写的。
●有点意思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一):活在当下就好
早就过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时代,一看见刻意堆砌的华丽词藻就掩书,这本书的语言朴素简练,尤其是前面几篇,简单有趣,像是一位老人回忆年轻时候的事,没有了当年的激动兴奋,却添了好多平和从容。
可是中间开始对孩童的羡艳、对人生宇宙的感慨,不敢苟同,或许是因为我还没有这种经历,或者是我不曾深入去想这种哲学问题,又或者是我一直鼓励自己莫回头因为回不去空叹息。人从出生开始,甚至还未形成胚胎开始,就是奔向死亡,从无例外,与一草一木无二分别,所以,生命更多的是一个过程。婴儿、幼儿、孩童、青年、中年、老年,都只是不同状态,无需在这个状态去肯定羡艳另一个状态,勇敢坦然过好当下就是最好的。偶尔灰心徘徊,只当是调整,过后鼓起勇气继续前行。倘若像书中写的这般,生命该是怎样的寂寥。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二):我最喜欢的是《阿难》和《忆儿时》
但是这两篇正好是我最喜欢的两篇。
忆儿时这篇虽然是三篇都以杀生的忏悔为结尾,但是丰子恺本人并没有否定儿时的快乐,快乐是那时候的,不懂事也是那时候的,现在看清了自己当年趣事的本质,不会再去做这些杀生的事,也不会再有儿时的快乐了。加上他本人于佛法颇有渊源,缘缘堂也正是在弘一法师的见证下得来的名字。当一个人向佛礼佛的话,是会有这种小心谨慎的心态的。
再说阿难这篇文章,如果放在前面可能是不太好看的,但是放在丰子恺描述过几个子女的纯真美好之后,就觉得非常难过了。那些他觉得已经十分纯粹的生命,在阿难面前变得非常渺小,这种体验不是每人都有,也不是别人想要拥有的。前几天我老公和我说网上的老年人抢了一堆男生的篮球场要跳广场舞,理论不成还动手,这个消息,我们现在看自然是站在青年人角度,但是如果我们也老了,会不会被带跑偏,认为年轻人恃强凌弱呢。没有人会觉得自己是坏人,但是丰子恺认为自己在孩子和阿难面前十分羞愧。这点就戳了我。
因为看了《忆儿时》我也忆了一下自己的儿时。
杂记 | 每一个孩子的眼睛里都藏着一座动物园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三):理趣乃此书之感
最初接触丰老,还是听说他是个画漫画的,不是日本漫画而是蕴含中国式幽默的漫画。想来丰老也是文艺青年的鼻祖了,写点文字,画点画,这也是生活的恩赐吧。前段时间学校里展览了丰老的漫画,虽然是复制品,但在每一幅线条简单的漫画前驻足观赏,总能看出这是一个可爱而有生活情趣的老头所绘制的。喜欢孩子的人基本都是好人,也基本都具有一颗赤子之心,在孩子身上找到世界万物的真谛以醒悟自身的修为。
不知为什么,散文是继小说之后我第二大阅读的文体,有许多著名的作家,我总是先读他们的散文而后再读他们的著作,即使那著作举世闻名,流传甚广,但我若买书还是会选一本他的散文集。散文不像小说,作者和读着是隔着一层膜的,彼此之间并不相熟,而散文则更亲切,更短小易读,像是家长里短,作者的片段式的吉光片羽都带着一种分享的感觉,此时作者与读者更像是朋友间的喝茶闲聊,而不是讲故事的人与听故事的人而已。细数自己读过的散文集的作者还真挺多,像是王小波,周国平,汪曾祺,毕淑敏等。
这本书很薄,每一篇都有丰老自己或身边人的小故事引发丰老对人生对万事万物的思考。其实看罢此书,并不觉得能产生非常大的共鸣,可能是我人生阅历不够,而他的散文都是基于自己这几十年来的经历和那个年代的时代背景得出的感谢。所以在缺乏两者中的任何一种,都很难引起我的共鸣。当然书中的某些观点和故事读来都相当有趣和在理。可能是丰老师从弘一法师,文章中的字里行间都有一种佛学的哲思。我是相当敬佩弘一法师的,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耐得住寂寞,在短时间内看破红尘且有如此的佛根佛性。世间少一个李叔同,多一个弘一法师,既有失也有得。万物相生相克,循环前进,乃是世间规律。很喜欢佛法中的一些理论,是几千年间经历无数先人的验证和信仰总结出来的经验和规律。即使玄之又玄,又是众妙之门。而弘一法师并没有宗教派别的忌讳,同样尊重和敬仰虔诚的基督教徒谢君,就可看出大师的襟怀是不会因世俗偏见而束缚的。
回头说丰老,丰老一生有5个孩子,可能对于那个时代来说是正常的,然而我觉得有些惊奇,在我认为等级越高的知识分子越不会在乎自己有多少的后代。不过这可能是我基于现代人得出的偏见。而丰老对于孩子身上特性的把握,可以看出真的是个很爱孩子的人。孩子们虽然有时很吵闹,很调皮,然后在那一双双眼睛里才可以看出世外桃源。干净的眼神能救赎千穿百孔的心。倘若不是拥有赤子之心的人又如何能找到这等珍贵的东西呢。
清隽之笔,却饱含人世哲思理趣,乃为夏日消暑必备小品文章。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四):读后随笔——《缘缘堂随笔》
丰子恺的散文写得这样好!读起来的感觉就像你和他一人搬来一根矮凳,坐在婆娑的大树底下,他打着蒲扇,缓缓讲他的故事,你只歪着脑袋,一边听,一边看故事悠悠地飘远。
Kindle版本的《缘缘堂随笔》是丰子恺的第一本散文集,1931年出版,收录散文二十篇。缘缘堂里,写的最多的是两样事情,一样是孩子,一样是秋冬。
孩子
丰子恺和四岁的儿子瞻瞻的一段对话,叫我忍俊不禁。
丰子恺问:“你最欢喜什么事?”
瞻瞻答:“逃难。”
丰子恺又问:“你晓得逃难就是什么?”
瞻瞻回说:“就是爸爸、妈妈、宝姊姊、软软……娘姨,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
这段对话应了这本散文集的第一篇——《剪网》,即剪断世事的千头万绪,只留得一个最单纯的面目。瞻瞻剪了逃难的前因后果,得到一家人坐汽车、看轮船这个简单的事实。这是大人们往往做不到的减法,而孩子却轻易做到了。像《城南旧事》里的女孩英子,又如《皇帝的新衣》的结尾,最后一语道破的一定是个孩子。
我自己有了孩子之后,常常忍不住看他的眼睛,那样干净、通透,跟大人的不一样。大人们经历了太多的磕磕碰碰、敲敲打打,眼底里早已渐渐不那么清澈透亮了。
丰子恺感慨人生起点之纯净。可是这片纯净随着人一点一点长大,总要一点一点遗失不见,要通过“剪网”才能得到的快乐越来越难找寻。自得其乐便成了一所返璞归真的天地。丰子恺爱在自己的书房摆弄家具陈设。这时,万物纷扰与我何干,我愿守这方净土,拾孩童之趣。
秋冬
丰子恺亦敬重人生终点之豁达与开悟。他在纪念夭折的儿子《阿难》一篇中引用《西青散记》自序里的一段:
余初生时,怖夫天之乍明乍暗,家人曰:昼夜也。怪夫人之乍有乍无,曰:生死也。教余别星,曰:孰箕斗;别禽,曰:孰鸟鹊,识所始也。生以长,乍暗乍明乍有乍无者,渐不为异。间于纷纷混混之时,自提其神于太虚而俯之,觉明暗有无之乍乍者,微可悲也。
微可悲也……丰子恺常叹人之渺小、人生之短暂相较于宇宙之广,就似一粒细沙。这粒细沙怎么来怎么去、遭遇了什么,遭遇的事、物又怎么来怎么去,只有宇宙能够解答。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Joy的读书笔记)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五):读《缘缘堂随笔》
读《缘缘堂随笔》
岳麓书社的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丛书之前买过一册《亡友鲁迅印象记》,颇便于阅读,之后买了一册《平屋杂文》,对这套丛文的好感也就确定了,《唐诗杂论》很久以前买过,对于书的样式不很喜欢,于是再买一回,一并买了《新诗杂话》《缘缘堂随笔》。
《缘缘堂随笔》从前应该也读过点,平平的,不很感兴趣,那时候我喜欢的那一时期的作者是朱自清郁达夫,既然如此,现在为什么又要买来看呢,或是朱自清和郁达夫现在想起来已经有些腻了,那么比较无感的丰子恺会不会变得有趣起来呢,买的时候可并没有想这许多,不如说是购书瘾作怪吧。
短短二十篇文章薄薄的一册,很快就翻完了,很快乐,所谓相见恨晚其实是来得正是时候,不然也只是当面错过。“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这是听得熟烂的一句话了,果然是这样,书中所言也不外乎这四事。
《剪网》、《渐》、《晨梦》、《大账簿》可以归为神明一类,写尘世中的觉悟,作者三十岁成此书,种种觉悟之后都会有所更新吧,这类文章难以遇到读者,未到此境者读来有隔膜,已过此境者读来便有些往事不堪回首,我没有在恰好的时候读到,只能体会那觉悟时的苦楚和快乐,然而又何尝觉悟。
《天的文学》说到看星星,“晚上九点半钟以后,孩子们都已熟睡,别人不会再来找我,便是我自己的时间了。照例喝过一杯茶,用大学眼药擦过眼睛,点起一支香烟,从书架上抽了一张星座图,悄悄地到门前的广场上去看星。一支香烟是必要的。星座位置认不清楚的时候,可以把它当作灯,向图中探索一下。”文章写到这里就够好了,因为让人相信是真的爱看星星,之后的一番算计就有些配不上看星星,我想起我儿时测量星星间的距离用的是手,伸长了手臂把天上两颗星星一按,拇指按一颗,食指按一颗,距离就量好了,何等简易,放下手一端详,天上两颗星,手指两个尖,它们的距离刚才比得刚刚好,放开了,却无论如何也难对等了,所谓多少多少光年也就只是这样不可思议。最近我还梦见繁星,仰躺在群星之下,身外无所有,对着对着,身子往脚头飞去,群星当面化为激流。这也足以证明我对于星星的爱好吧。
《自然》、《颜面》、《闲居》、《艺术三昧》讲艺术,皆从身边事徐徐谈起,谈得我这与艺术不沾边的人仿佛都可以有一个艺术的人生而可以对他发表一下意见。《颜面》开头写道:“我小时候从李叔同先生学习弹琴,每弹错了一处,李先生回头向我一看。我对于这一看比什么都害怕。当时也不自知其理由,只觉得有一种不可当力,使我难于消受。现在回想起来,方知他这一看的颜面表情中历历表出着对于音乐艺术的尊敬,对于教育使命的严重,和对于我的疏忽的惩诫,实在比校长先生的一番训话更可使我感动。古人有故意误拂琴弦,以求周郎的一顾的;我当时实在怕见李先生的一顾,总是预先练得很熟,然后到他面前去弹琴。”“李先生那种严肃的慈祥的脸色”当得起一个敬字。能遇到这样的老师而又知道敬畏,真是人生幸事。
《儿女》、《从孩子得到的启示》、《忆儿时》、《华瞻的日记》、《阿难》写儿童,写自己的孩子,写自己的儿时,甚至代自己的孩子写他的儿时,作者对于儿童的热爱在我成为父亲之前是无法欣赏的,这回就感同身受了,惟《忆儿时》记了三件最难忘的事,养蚕、吃蟹、钓鱼,写来欢天喜地,而篇篇归为对于杀生的忏悔,实在扫兴,而且连扫三次,《阿难》也有些过了,作者称之为妄念,实是一位父亲无以排解的悲伤。
《立达五周年纪念感想》非常动人,在学校五周年纪念会的席上,把元勋的尊号赠给一个校工,没有一丝一毫矫情。
《东京某晚的事》、《楼板》、《姓》写世情,可谓幽默。
《缘》是为他人写的一篇序,不提人家的文章,却是最实在的文字,实录了弘一法师的身教。
最后一篇《秋》或可作全书的后记看,而立之年的感慨,亦只是而立之年的感慨而已。整部书都实实在在,惟这一篇发了感慨,就许他发这感慨吧。
作者三十岁时已经失去许多亲人,有了一群儿女,生逢乱世而遇上李叔同先生,他的三十岁岂可作我的三十岁看,然世殊事异,人情相通,人都有儿时,人都可以有儿女,人都始以一样的心性与世遭逢,他能写出他自己,也就写出了世间人生的一种可能。《艺术三昧》一文中说:“在一点里可以窥见全体,而在全体中只见一个体。所谓‘一有多种,二无两般’,就是这个意思罢!”诚然,我读《缘缘堂随笔》,从作者这第一部作品感受到作者的全部了。
十一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