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读后感锦集

2021-01-15 02:50: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读后感锦集

  《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是一本由[奥] 斯蒂芬·茨威格著作,希望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精选点评:

  ●真是佩服茨威格对历史审视的角度,这些历史细节我很喜欢。不管是不是宿命,不管看的时候是捶胸顿足地遗憾,还是无可奈何地默默不语,我觉得有一句话很合适来评价这些历史——“我们即我们的选择”。另外,从毁了拿破仑的那个“愚忠”的手下身上,我看到了迅速应对改变这种能力的重要,这当然是题外话,又牵扯到自我教育的惯性上去了,不多说。

  ●版本不好,少了几个故事。这种写历史的角度少见。

  ●从此爱上茨威格

  ●越发宿命

  ●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当回过头去看的时候,才发现某个一瞬间的奇妙转折早已决定了一切。为科学而献身的斯科特和他的同伴们永远是这个世界的英雄。这个版本的翻译很流畅,插图和相关历史细节的交待含金量也很高,值得收藏。

  ●高中图书馆 所谓偶然与必然。

  ●初识茨威格就是在这本书里,我被那篇千年帝国的覆亡那一篇打动二楼。

  ●那种配了很多图和说明的排版方式,让我看得很累,都没有精力去认真体会茨威格的文字了。

  ●偶然之中看到必然,才是此书的价值。

  ●想了很久,记得这本书里是有拿破仑的故事。看名字不像,记忆模糊了。没想到正是它~好开心。茨威格独有的温和的犀利。

  《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读后感(一):迎接命运的未知

  在卓越买《彩色欧洲史》的赠品,两个小时看完,非常精彩。

  撇开茨威格的宿命论不谈,历史除了那些水到渠成的伟大转变,还有一些改变人类社会进程的瞬间,掌握在了命运无情的大手里,我们对这些细节的解读,不仅仅是“造化弄人”四个字的最佳诠释,更是彰显着人类敢于迎接未知命运的勇气。

  其中,关于南极考察的那个故事,触动人心,“一个人在与不可能战胜的占绝对优势的厄运搏斗时,即便毁灭了自己,其心灵却因此无比高尚”

  《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读后感(二):历史的几个瞬间

  茨威格不仅小说写得很棒,

  而且还善于将历史讲的生动有趣。

  这本《人类群星闪耀时》讲了人类历史上的几个故事。

  历史多少都带有宿命的成分。

  欧洲第一个看到太平洋的人竟然是为了逃避审判,

  而拜占庭的陷落是由于一扇城门没关,

  拿破伦之所以兵败滑铁卢是因为他手下的将军是个优柔寡断的死心眼,

  居然听到了炮声都不知道回来增援。

  历史上也有很多太执着的人。

  一个年轻人铺设大西洋的海底电缆,

  前后铺设了4次,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终于成功了,不过30年后无线电报就发明了。

  第二个到达南极点的人,

  他直到死在了南极之前都觉得自己在这里要比在安逸的家里好得多。

  每一个人有一天都将成为历史的片段,

  但那会是什么样的片段这就要看你自己了。

  《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读后感(三):这家伙为什么自杀

  据说中文版本故事不全,有以下7个。我大概是一两年前看的,印象中也就是这几个。

  1 欧洲人看见太平洋:一个逃亡者寻求庇护的一次远征。

  2 拜占庭的陷落:葬送一个帝国的一扇小门。

  3 滑铁卢一秒钟:决定拿破仑命运的一个小人物。

  4 毁灭于“黄金国”:一个惊喜的瞬间和一生的命运。

  5 连接大西洋:一个幻想终于变成一根海底电缆。

  6 征服南极:一次徒劳的探险留下一个永恒的名字。

  7 流亡者归来:一辆列车改变一个时代。

  茨威格写小说就好犯叽歪的毛病,写个《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让徐静蕾拍成中国版了,更叽歪,纯叽歪片儿。

  还看过他写的小说诸如《同情的罪》、《象棋的故事》等。就是叽歪。

  写的传记好多了。

  拜占庭的陷落那段很有意思,国家和宗教的双重政府,仅仅因为一道漏守的城门!?不过伊斯兰帝王也实在强悍。

  连接大西洋那个也挺牛,真是坚韧不拔的毅力啊。

  滑铁卢一秒钟,只能说拿破仑用错了人,干着急血招儿没有。

  有句话叫: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一颗小石子而改变方向。茨威格基本上是和这句话杠上了。

  也不难看出茨威格热爱悲剧英雄,这个系列还有一本叫《麦哲伦航海记》,完全是个典型人物。

  以前我不理解总写叽歪小说的茨威格为什么在中年和妻子一起自杀,看了他写的传记,我好像明白了点儿。

  《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读后感(四):宿命或抗争: It's a question

  一本短篇历史故事集,一共只有7个故事,前四个有两个关于欧洲人发现和掠夺财富,及由于这种发现带来的疯狂与毁灭;有两个关于帝王,一个穆罕默德如何终结了拜占庭,一个却是拿破仑如何毁在一个平庸的家伙手上。这四个故事要么使人惊讶于人类的贪婪与残忍,要么带有宿命的色彩,都叫人唏嘘。

  后三个故事才是本书最值得阅读的部分。它们分别是:《连接大西洋》、《征服南极》和《流亡者归来》,前两个故事的主人公大概很多人不熟悉,是第一次将海底电缆铺设在大西洋的赛勒斯·韦斯特·菲尔德和最早到达南极极点并葬身于此的英国人罗伯特·斯科特,最后的流亡者则是弗拉基米奇·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也就是“列宁”。他们或者是精明却并不出名的商人,只为了一个梦想忍受嘲弄和被人当成骗子的耻辱,十数年在成功失败间反反复复折腾,最终实现梦想;或者是小小海军军官,带领小队志同道合者,告别温暖的家庭在世界最艰苦之地探险,最后抱憾而死的悲剧英雄;又或是二十年流亡在外,最后铤而走险回到祖国的革命家。他们的共同之处或许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心中的理想,那决不仅仅是名利,坚持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在上面列出他们的全名,廖表尊敬。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使人精神振奋,看到人类的希望。

  历史故事,最怕的是罗列史实,枯燥乏味,而茨威格小说家的文笔和敏锐的洞察力使这本书避开了这点,成为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我买的还不是这个版本,而是希望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第一次印刷的,封面比这个漂亮.内图很多,印刷也不错,图片和故事前后的一些"边边角角"里的信息也蛮有意思的.还不错,在书友会或者网上打点折买算值回书钱吧.

  《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读后感(五):写给普通人的世界史普及读物

  这是4月里读的第二本茨威格的作品,第一本是《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契机说起来还挺有趣——在月初加入的微信群“正经读书群”的共读书目就是这本,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则是之前读了一部分预备读完的,也算是一种小小的缘分吧。

  先说说译本问题:手中的这本实体书配了很多彩色插图还附带每章的相关年代大事记,看似增加了相关的知识点(不否认我挺喜欢),但其实不光影响阅读的连贯性,而且(令人发指的)删掉了关于文学艺术部分的所有章节;于是又下载了微信读书读了另外一版群里的共读版。这个版本的最大问题在于人物的译名——就不能用通用译名吗?给我在穿插阅读时带来不少困扰啊……

  说回书本身,茨威格的作品也读了几部,自认为也慢慢对他有了一点了解,我个人认为他对历史时刻的描写并无特别出彩的地方(跟同时读的《杀戮与文化》比起来),幸而所述事件的对我也不算陌生,这点秒赢《杀戮与文化》。倒是文学艺术方面的几章人物的心理刻画更细致入微,同时也间接炫耀了一下:既有长诗又有剧本。这应该是个心思敏感、感情丰富的人,在作品中他无论是不是以第一人称写作,我依然能感觉他置身于他笔下的主人公、他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他用他们的眼睛看用他们的耳朵听,在面对选择时以他们的心脑在思考……同一些喜欢抽离自己,文字充满隐喻而显得晦涩难懂的作家很不同——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古典派?他总是在美丽的词藻里带出很深的情感,比如他的对失败者的同情(哪怕此人在通常概念里多么十恶不赦或荒唐可笑)和惋惜;比如他对在命运抉择的一刻人的选择和思考。茨威格站在神的视角,却用一个善良敏感之人的笔触细细描绘。他把历史书中已经渐渐扁平化符号化的“历史”,又还原成为一个个有血有肉、曾经活过的“人”。认真点读的话我也很自然而然会被他带入那些存在于他脑海中的历史时刻,恍惚就在那些人身边,看得到他们脸上和内心的情感。正是这个原因让我很喜欢他写的人物传记吧……他总是赞扬小小的善良的美,试图展示每个人的闪光点。我猜,他是完美主义者,对世界上的恶意极端厌恶抵触——所以他才会在1942年在远离战争的地方因为对战争的反感和对人类失望选择离开这个世界吗?抑或还有别的原因?

  在这本《人类群星闪耀时》中,最后的一篇定格在1917年,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一年,而他生命终结的1942年,正是二战的中间阶段,太平洋战争的开始让世界几乎淹没在一片火海中。我常常想,如果茨威格活着看到了战争结束,是不是还会继续写一些“激动人心的时刻”之类的作品——应该不会了,也许在这个纯粹的人眼里,对我们来说波澜壮阔的时代根本就是人类所能做出的最血腥的残酷(并且距离上一次只有区区20年)。人类把本应是“美”的地球及“美”的人变成地狱般的存在,“美”对他而言已经完结了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