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群星闪耀时的读后感大全
《人类群星闪耀时》是一本由斯蒂芬·茨威格 (Zweig S.)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8.00,页数:2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群星闪耀时》精选点评:
●茨威格对尼采真的偏爱,对尼采没一些了解真的好难懂。
●语言上稍稍有点过火,但要表达的大历史下人物的沉浮可以说十分到位了,真应该在中学就读过这本书
●讲述了n个人类历史上重大意义与影响的事件
●读了第二本茨威格写的传记书了,大量的主角心理和事情发展的细节描写,再加之是翻译文学,读起来有点累,想着快点读完然后转闲鱼,不过被浪漫的歌德、脱俗的尼采和勇敢的斯科特所打动,打算收藏了
●极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历史究竟是由无数的“偶然性”决定还是由唯一的“必然性”决定,这是史学界、哲学界争论了千百年的“形而上”问题,可能永远不会有为所有人接受的最后结论。或许,那平淡无奇的漫长岁月是为了历史的突变准备、积蓄能量,正如地下奔腾的岩浆,在长期积蓄的压力作用下最终喷薄而出。
●历史上的高光时刻。
●读了一半了,争取年前把这书读完。 ——真的看起来有点痛苦。。为四年没看完在今天收个尾。。。
●翻译也不好意思写真名对吧
●茨威格代表着传记文学的顶峰,用最通俗易懂的文字,讲最深刻复杂的历史人物。就像他说的那样,历史的走向在往往分秒之间就被决定了,书中描写的拿破仑最能证明这个结论。其余的每个人物都让我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最难读懂的莫过于尼采,可能哲学家的传记是最不好写的吧,毕竟哲学是需要深入思考思考思考……hhh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一):历史是严肃的也是戏剧性的
今年看过的最好的一部作品。查了一下旧版有十四个人类“巨星”闪耀的时刻,这版只有十个,其中三分之一的篇幅给了尼采这个伟大的“疯子”。茨维格选取的决定历史的瞬间未必都是英雄的赞歌,历史戏剧性地选择了他自己的走向,留下的是一些思索,和不朽的精神。那些被历史选中高举入殿堂的人,却总是孤独的,“每个深渊,如果你长久地凝望着它,它便也凝望着你”。描写尼采的篇章甚是华丽,大气磅礴,读来有些晦涩却震撼。翻译还是比较简洁轻快的。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二):历史~人类最后的宝藏
历史中,不确定因素和变量太多,以至于很难去把控历史发展的方向。阿西莫夫曾经在基地系列中讲到一门科学——历史心理学。但实际上没有这种好玩的学科。 所以,历史常常会把一些无能之辈推上风口浪尖的舞台,也常常会把一些有志之士无情的埋入历史的波涛中。(对于宋教仁一死,我久久不能原谅历史的无情) 历史也没有任何善恶。人才有善恶。但是人的力量很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屁话,这是人类的自我安慰。道德也是人类的自我安慰。 或者说,道德只是人类社会进化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生存才是第一位的,而道德是阻碍生存的,所以人类社会不需要道德。在近现代,人类大规模生产和城市的出现,使人类需要聚集在一起生活工作,由之道德会出现。 也就是说,道德只是赤裸裸的人类群体的利益产物。也许有一天,人类社会的进化又会抛弃道德。 正因为如此,我反倒觉得历史才是最好玩的。 哈耶克曾经说过:社会和经济,因为太复杂而不可控,所以是不能设计的,只能放手让人们自由地去探索。而马克思和凯恩斯的出发点就是错的,因为不管是共产主义 or 大政府资本主义,他们都企图设计这个社会。 我也不知道怎么扯出这句话。但对于历史,我们只能尽心尽力,但是不要太过于苛求。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三):有感
1.穆罕穆德二世:残暴的政治军事天才
2.巴尔沃亚:在不朽的事业里寻求保护 也是与命运抗衡的伟大探险家。如若他不对当地的印第安部落进行惨绝人寰的杀戮,我认为还是值得敬佩。这一生,也辉煌 也苍凉。
3.亨德尔:亨德尔的重生。
“人生永远如此:只有饱经过苦难的人才懂得什么是快乐,历经磨难的人才会预感到仁慈的人最后赦免。”
“亨德尔如同一艘鼓满风帆的船在狂风暴雨中无法停住地一往无前。”
“亨德尔在人世间越是伟大,他在上帝的面前就越是表现得谦恭和虔诚。”
“因为他们并不清楚,正是4月13日耶稣受难发那天,亨德尔被命运那沉重的手击倒,也是在那一天,他的矿石著作译《弥赛亚》公演,他的身心曾在那一天死去,可是又正是那一天,他奇迹般地又再次站立起来。此刻,亨德尔希望自己在重新站立起来的那天死去,用此来证明自己从此获得如同耶稣那样发永生。 ”
有点懂得了精神的不朽,以及精神力量所凌驾于肉体力量的伟大。茨维格的文字总是能让我汗毛立起,让我感动、惊叹。让我想去真实的剧院里去聆听去感受亨德尔的《弥赛亚》,将自己所有的敬佩与感动宣泄。去体会那个时代的感动。1737年4月13日…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四):读《人类群星闪耀时》的小感
说实话,虽然有些文字使人受益,但绝大多部分总让人觉得是作者臆想出来的,伟人是伟人,毕竟做出的举动非我辈所能及,但他竟能细腻到描写做出重大决定的历史时刻来临时这些伟人的心理活动,很难让人不会相信这是凭作者主观臆造的产物。或许只是他们刚好出现在那儿、又刚好做出了一项扭转乾坤的重要决定。这一点不必多做纠缠,否则就要陷入“知鱼之乐”的怪圈了。(决定究竟是好是坏实则难下判定,毕竟从过去到现在只给世人展示了一条路,但至少在当下的我们看来是值得称赞的)而且有些话,说实在的,吹的有点过,好像是为了故意炫耀自己的思想能够比肩他们,在精神上能理解他们而故意为之。当下有一句很流行的网络词汇,叫做“彩虹屁”,我觉得形容得很恰当。但有一说一,首先不论这版翻译的好坏(其实翻译的并不好,有些地方读起来很是拗口,像是不考虑汉语的韵律感强行翻译过来的)茨威格的文字还是挺有感染力的,心里活动的刻画也是相当传神,这一点已经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领教过了。同时,他对命运如何降临到人们身上从而区分出平凡和伟大的见解也很独到,对人物命运把握的句子以及自己的反思读起来使人有焕然一新的感受。
听说姜乙翻的不错,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但不幸没能读到,等有空重读本书了到时买那本书看看。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五):人类群星闪耀时
末日感。大战前夕君士坦丁堡的人们眼看着奥斯曼帝国的敌人在不远的军营突然间熄灭了灯火,他们知道已经这是前兆,已经没有希望了。全城无论贵族,平民都在圣索菲亚大教堂里进行祈祷,人们也无心待在家中。皇帝最后一次鼓舞士气最后一次回到皇宫,而第二天他将被残忍杀害,人们甚至几天之后才通过服装辨认出东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 现在好喜欢茨威格!!!!如果说看不见的珍藏是我入坑之作,那亨德尔那篇完全俘获我了。音乐从身体内,从灵魂中迸发出来的感觉。最后双目失明坚持指挥最后一场,回家路上平静接受死亡。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热爱的音乐创作,两次从绝望边缘气死回生。大师的描写完全把我带进去了,好像在当时的剧院里,参与一代大师最后告别。 看来茨威格对尼采是情有独钟的。 最后一篇列宁虽然比较短写的没有前几篇好但是给我触动很大,感觉到了革命的刻不容缓。
要去读历史了和更多传记了,太有意思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