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桥散文精选集》读后感锦集
《董桥散文精选集》是一本由董桥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页数:2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董桥散文精选集》精选点评:
●旧派文人,闲适雅致,过于雕琢反而有些生腻,我更喜欢木心一些。
●这样的文字功力、知识体系,令人佩服
●好是好,就是显得有点花哨和油滑了。
●原来。在散文家笔下,生活这样有趣。我开始恋恋不舍。
●读了自惭,幸好有很多的好建议可以去参考学习。八零年到两千年初的文字,跨越知天命到古来稀三十年,但是看到个人简介里的一小帧头像,四十来岁的样子,于是只好一边看一边疑思。第一印象实在害死人啊。另外,可能是同代人的缘故,虽然所受教育及环境有不同,但和流沙河老先生的读书教训却很像,几乎有重叠的内容。不过话说回来,流沙河有硬气,吐露自如,还敢着眼政治,敢挑刺,董老先生呢,吐纳内敛,都是谦虚,对他人都是夸赞。真和个人成长环境很有关系。
●陈义芝的前言实在写得相当糟糕,董桥的散文也大多无趣。
●青簾酤酒,紅日賞花是他筆下的情彩。
●随笔与董桥,相遇相合而相得益彰。很有意思的文字,深入浅出。引用你的一句话:跟你见面太高兴了,让我又带回一两件古玩,藏在心里的古玩铺中。
● 董桥之文,若是写回忆,总是带着文人的哀愁。最喜欢的还是《薰香记》。还在读《旧时月色》,然后发现,这个腔调的看多了也会腻,就像精美的点心,吃多了,总会有想换口味的一天。还是老老实实爬回去读读周作人的小品文罢。
●不太喜欢他的风格
《董桥散文精选集》读后感(一):我的导师
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散文可以成为好文,什么样的文人可以称为“家”。知道在图书馆的书架底层偶然发现了,董先生的书。称他为先生是因为他的的确确是我的老师。不论是文学上还是人生方面。他的书像是一盏灯照亮了我迷惘的大学岁月,让我看到人生的方向。
其实好文绝对不是语文书上的那些,而是能让人产生共鸣,并且让人享受到读书的乐趣。董先生的散文就是这样的佳品。
《董桥散文精选集》读后感(二):谁不曾流连于缥囊缃帙
大抵是三个月前与一位平日谈曲论书的好友闲扯时,她问及我是否读过董桥的书,面对一个未曾听闻过的人名我自是否认。近日闲来倏般念及董桥二字,方寻其著作捧读一二。自下午五时到子夜二时,通读此书,大感酣畅淋漓。
数十篇简短的随笔,凡所阅全篇的人大概都能深刻地感受到董桥既熟识传统的诗词歌赋、书画玉石,又通晓异国的专著文艺,还对各类时事轶谈了然于胸。这三类资料在他的笔下穿插,大多会觉得他的讲述生动而又充实。有时连着几处引用,由着董桥的谦逊,也不觉着他在掉书袋。乍看“李嘉诚先生不骂娘”、“傅斯年是母鸡”、“白先勇玩泥巴”等几处标题感到甚是有趣味,深感与其水果日报社社长的身份名副其实,没有有趣更甚令人咂舌的标题又怎能吸引行色匆忙、时间至上的香港人驻足下来买一份报纸呢?当抛开吸引眼球的标题,潜入字里行间品味,大概也会慨叹傅斯年的名节意识和品格精神以及白先勇高超的铺陈技艺。总结起来,董桥用着充足的事例和或有时称得上绮丽的行文,但最终打动人心的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隽永和背后孕育的文人风骨。
读董桥的散文,我是大不必追求有用,兀自谋个爽便足矣,流连于缥囊缃帙的人不会在乎这期间盈亏几何。
《董桥散文精选集》读后感(三):读董桥
董桥散文观: 自己用心写每一个字,写出自己觉得好的作品。那是我的创作观了。
最近很流行读董桥。
最初知道他是在豆瓣上,然后他出版了一本有藏书票的《今朝昔日好》,文艺青年们便疯狂似的搜集他的书。不知道有多好,才想看看。
也许侵染了香港的文化气氛,写出的东西总叫人向往。以前在图书馆里看金耀基先生的著作,总是垂首顿足。那日看到金先生的《剑桥语丝》的序,赫然写到董桥二字,便觉是一路。
董桥的文字很凝练,一不小心,就会散神。想是自己的积累不够,很多古文功底的文字硬是看不懂。捡了些好读的文字看下来,放不下手。书中辑一的熏香小记,看得过瘾。通篇都是小品一样的文字,但又不全同一般散文。附录中杨照所书的评论,算是很准确的为董桥定位了:“董桥的文章和五四以降白话文学里的散文主流,始终保持了相当的距离。虽然大体用的也是现代白话文,可是董桥行文中刻意保留了大量的古文结构、古文字词,还有许多老式老派的英文穿插其间。”
董先生独树一帜,甚为佩服。我会一路读下去。
《董桥散文精选集》读后感(四):单说【薰香记】
说到拟人化,董桥的《薰香记》可称绕梁三日,余音不绝。较之APH的去主观化,这则中原老人讨女记端的是分中华风骨。
看者若是不明就里,只当篇寻常武侠小文,但若是明了其中恩怨,端的就只能击掌叫绝了。
董桥之思巧矣。本是篇寻常枯燥的政治短评,在他妙笔生花之下,中英谈判的剑拔弩张,被实化成高手间的拆招,煞是好看。
合着天朝惯有的江湖踢场的热闹劲儿。你来我往,多少年的旧怨便在这挟着劲风厉雨的攻守间,弥作无形。好一场皆大欢喜!
可这闹腾间,却隐隐现出一点阴冷。——可香一句“二位自便”,那份若不关己,实心凄然的悲哀,实是现下的吾等难以理解的。
但见欢天喜地迎回可香,却不问一句可香是否应承——这种体制的整合,必定带来的阵痛,被官方语言弱化至仅能从那些苍白的欲说还休中窥见端倪。
董桥的薰香记里的可香,便如是。
窥见father和foster father争作一处,可她却无话可插,幽怨之余,便只能以缺席来抗议两人的独断专行了。
并非是不爱国,只是,历史不是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句杜撰出来的名言,在此时有了用武之地。被遗弃的孩子,在父亲一句“是回家的时候了”之下,就肯乖乖的收拾行李回家,恁般听话的孩子,某未曾得见。
反而更理解湾酱了。只因可香在前——又爱又恨的那种小儿女之情,谁人不知?
《董桥散文精选集》读后感(五):给文字注入诗意——我看董桥
1、行走在新旧之间
林语堂也算是一代文豪了,起码是著作等身,文字也还好。只因和鲁迅的友谊聚而又散,从沸点降至冰点。结果不大有人提起,其价值倒是近年来渐渐发掘出来的。不过他有一联却是人尽皆知,那是:“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单从文字看,也有掩不住的豪气。林语堂是鼓吹“幽默”的,同时的还有提倡“闲适”的梁实秋,但要论随笔小品的大宗师,还是吃苦茶的知堂先生。可惜了!一生毁誉,满纸云烟,道不同,兄弟也走不到一起。苦茶先生有一位弟子,是桨声灯影里的俞平伯,红学大家,笔下幽幽的散文与诗词也是很有味的。
我以为董桥是一个对文字有“洁癖”的人,或说是有几分“雅趣”的文人。张陶庵说过,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可见,对文字如此执著,也是痴心一片,雅意几许。董桥的文字虽然刻意经营,但那是汪曾祺所说的“苦心经营的‘随便’!”意到笔随,见的是文字功力。正是举重若轻,运斤如风的高手,背地里十年砍柴,内功还是扎实的。华丽而有效,看得人羡煞喜煞!
一直以来,董桥与五四时期的白话文传统若即若离。在他看来,文白本为一体,写得好同样行云流水。董桥是一个新派的文人,身上少有旧时文人的酸腐八股,固执道学。随着时代日新月异,资讯爆炸的潮流,他的眼界是宽的。虽然对文化现象,人文的衰落,语文的苍白等不乏隐忧。董桥同时也是一个旧派的文人,有文人的雅趣,好像时代广场里的古玩店,充满着文物的气息。即使是游学牛桥书斋,不时在文中夹杂蟹行文字,其心中永远抹不去的仍然是一轮旧时明月,还有游子的乡愁。
2、“德不孤,必有邻”
躲在书斋中,浸淫在古书艳词里,虽然不免于飘飘然也,清夜剪烛,心中仍然怅怅。一切都逝去了,一缕情思,空留倒影。水月镜花,袖里风云。传统无法不被斩断。不绝如缕,似断似续,若隐若显。真的猛士是不畏孤独的,在行进的道路上,只要耐得住寂寞,总会有伴。书酒皆友,春色也掩留不住的。梅花过后还是春。流水依然。
或曰:董桥的文字过于精致了,雕琢过甚,不免有些掉书袋。事实上,绚烂与平淡不过是文字的品格,沉钟大吕与空谷足音亦无高下之分。造法自然,主要还是笔下流出的真与美。董桥尝言,人怕老,文怕嫩。语虽谐谑,倒可作为初习者的座右铭。事实上,文也怕老,何况红颜?文人不怕矫情,所谓随心所欲不逾矩,可爱的文字必然可观。
3、文脉的传承
文字有如流水,是有脉络的。血脉、根脉,其理皆然。文脉之传承,则难言矣。对于结党扎堆的问题,古人叫做“结党营私”,毛公当年厉言呵斥,“党外有党,党内有派。”所谓啸聚山林,登高一呼。文人结党,也常常坏事。但文字上互相影响,取长补短,确对创作有所进益。一文体之兴盛,固时代因缘际会,然个人天才,亦相得益彰。五四至今,知堂小品、鲁迅杂文、金、古武侠皆一时之选。然后继乏人。董桥的文字,正如一股清流,自在地流着。文人轶事、嬉笑怒骂、古灵精怪、痴人说梦,则尽收眼底。文字的葱茏有致,可远观亦可亵玩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