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来信读后感精选
《春秋来信》是一本由张枣著作,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页数:1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秋来信》精选点评:
● 几天来我注意到你的反常 嘴角留着乌云的滋味—— 越是急于整理凌乱, 东西就越倾向于破碎。
●张枣的诗,窥见蓝的底色。
●也许他平近,也许他的笑容是狡黠的星。可是他的黑夜,早早就结束了。
●也喜欢后面的译诗
●你只是一个瞬息,你被无数瞬息牵引
●The sharp blade that is at the same time held, whetted, used by such an objective and yet tender and sweet hand -- let us call such dexterity the craft of a poet. --2013
●镜子和橘子。
●我的光阴嫁给了一个影子
●张枣诗作并不多,但属越写越好,句子的褶皱间一种深度的甜
《春秋来信》读后感(一):把留下印象的意向叠加以后
万吨黑暗,我们回家,衣裳鼓满西风。
钥匙吮着世界。谁是黑暗,谁是灯?
灯泡,它阿谀世上的黑暗。
我的兜里,揣着一只醉醺醺的猕猴桃。
响尾蛇的二维目光,办公楼的左边,
布谷鸟说“活着,无非是缓慢的失血。”
无家可归的人,总是在回家。
被你身上的矛盾吸引。
我时刻掂着我的孔雀肺,坐着翘着二郎腿的燕子。
瞳孔深处无穷无尽的蓝。
地球上的窗户一齐敞开。
堕落天使的余晖,食盐,暮色苍苍。
谁去山顶的上面,书未读完,自己入眠?
那是秋天有点不确定的早晨。
一遍又一遍挥霍你的形象。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春秋来信》读后感(二):《何人斯》与元诗意识
花了小半个上午摸鱼,张枣的《何人斯》相当迷人,重读又有不同于第一次读到时的理解(这是一首怨妇甜诗)。张枣是“元诗”意识觉醒得相当早、相当自觉的诗人,他对于当代汉语诗歌的元诗意识也有精妙的见解(《朝向语言风景的危险旅行》)。从元诗角度来解读《何人斯》,是有一定根据的。《何人斯》中“我”带有鲜明的诗人气质,多愁善感,“和水波说话”;而“你”这个不在场者又有着明显的抽象特征,“冷冰冰地溜动”,“只有你说话的声音/不见你遗留的晚餐皮果”,“不见你的脸”等等地方都可以看出,“你”至少有相当的虚无成分。把这首诗理解为诗人与诗的对话,很多关节就打通了。“我”怨“你”之不在,即诗人在抱怨诗歌灵感之不来,这种抱怨在从前诗人与诗合为一体(天赋式的、流畅的写作状态)的衬托下更加幽怨。”靠天吃饭“的诗人往往过了青春期就难再进步,要想持续高质量的写作,就必须要有诗人的自觉,而这首《何人斯》可以说正是张枣的自觉之作(怪不得张枣自己说喜欢《何人斯》更甚于《镜中》),这种写作自觉就体现在《何人斯》的元诗意识。最集中地体现在最后一小节:”二月开白花,你逃也逃不脱,你在哪儿休息/哪儿就被我守望着。你若告诉我/你的双臂怎样垂落,我就会告诉你/你将怎样再一次招手;你若告诉我/你看见什么东西正在消逝/我就会告诉你,你是哪一个”双臂的垂落不妨理解为天赋诗人的疲累,而再次举起则是天赋诗人转向自觉诗人的标志;正在消逝的是作为天赋诗人写作的诗,而“你”--“我”今后所要守望,所要写作的诗,正是这一首《何人斯》开始的,具有自觉的诗人意识的自觉写作。《何人斯》完成,消逝被记下,消逝写成诗正是诗人告诉诗--也就是“我就会告诉你”--的最好方式。《何人斯》实在情思精妙,谢谢张枣~
《春秋来信》读后感(三):悼枣
请原谅我的学识鄙陋,胡乱涂鸦一首诗歌来纪念你。只因被你诗中传递的知音观念深深震悚,寥寥片言,就能在我内心形成一场风暴。
这个年代,世风日下,爱缠绕围巾却不爱诗歌者多如牛毛。我希望和你一样,通过诗歌去找寻深邃的梦,去熬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危机”。
悼张枣
楚地生汉风
历史这张鼓皮浮动
如水波传递一种冷
你,正游向一个时辰
鸿雁从苇叶丛中惊起
易河的水凛冽又寒冷
饮一觚热酒
邀请那个对饮的人
擂响这面锣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你让那位面觐皇帝的少女
坐到镜中
用梅花兑换另一个人
后悔的事
梦境开满白花
士大夫衣冠整齐而素洁
他们升腾 眷恋你的背影
雨水降落 树、空气
急遽收缩成远方
嘶嘶沥沥的声音
那双扪脉的手正在消逝
斯人已殁
那张椅子犹在
清脆的响指声在宇宙迸裂
你缓缓吐尽最后一圈烟云
开始撬起那副棺木
和躺在图宾根黑森林下的
疯子 一齐抓住
抓住那件摇摇欲坠的东西
2011.3.21晚
----------------------------------------------------------------
附:《春秋来信》断断续续看了很久,一直想说点什么,最后想想还是发首先前涂鸦的悼诗来怀念这位优秀的汉语诗人。至于这本诗集最大的意义还是让一些诗歌爱好者参与到“这项美丽而又危险的事业”中来。毕竟文学的互文性让每个人都有书写历史和新篇章的机会。
《春秋来信》读后感(四):隽永的哀婉之镜
《镜中》是早在张枣23岁时,就被柏桦预言会传遍大江南北的一首诗。虽然当时张枣并不这么认为,而如今一看,最为人们熟知的他的诗歌,果然是《镜中》,人们最熟悉的他的诗句,就是“只要一想起一生中最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镜中》似一首婉转的哀歌,透出悠悠的古典情思。它勾勒出的,是一副隽永而意味深长的画面,充斥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
“只要想起一生中最后悔的事”,此一句诗歌的开端。诗人没有给这一瞬间的“想起”赋予任何主语,然而“后悔”这个充满心酸无奈的词,却正能引发初读者心弦的共鸣。没有主语的句子,让读者将自己置换于诗中。每位读者的经验不同,但其中蕴含的是同一种情愫,即面对“后悔”二字独自品尝的涩味。这种感触的产生为整首诗的阅读奠定了情感基调:萧瑟、黯淡、惆怅。在这一忆起的瞬间,刚巧“梅花便落了下来”。梅花的零落,似正迎合了“后悔”涌出脑海时,心中一沉的刹那。在此刻,梅花不再是传统坚毅的象征,而是情绪的物化。
从第三行起,诗歌的主语出现了——“她”。“后悔的事”具体指什么,诗人没有明确道出,只是写到“比如看她游泳到河东另一岸/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游泳和登上梯子,是两个毫无关联的动作。两个仿似意外摘来的动作,指代着背后无数可供猜想的故事。这些故事的模样朦胧不清,它们的共同点只有:危险。“危险”,充满诱惑力的词语。在“她”看来,它们是“美丽”的,却也是她“后悔”的源泉。如果给“她”另一种选择,还不如“骑马归来/面颊温暖/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这几行诗所描述的,是诗人为“她”设置的淡雅、平静的往事片段。读到这一部分,可以想见这位“她”,或是某位款款行走深殿的女子,“她”记忆中最深沉的后悔被凝结成两个小小的“比如”,“比如”之后,是无限延展的关于“危险”故事的想象。它们或许刺激、悲壮、美妙、邪恶,却让人为之后悔,还“不如”一次平凡的骑马归来。诗句的背后,仿佛可以听到“她”在世事流离之后,一声轻叹。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着她/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两行勾勒出诗中表达的真实场景。“她”坐在镜子前面,看见镜子里的人。镜子永恒不变地在同一个地方,映照出永恒不变的“她”的座位。“她”看见镜中的人,和曾经经历过危险且令人后悔的往事的人,是同一个。现实中的“她”一成不变地坐着,思维却在沉沉浮浮。移开面对镜子的目光,望向窗外,簌簌的梅花落满了南山。这一番场景,是心事凋零的预示。是描写“她”的回忆与“她”的静坐完美的虚实结合。“只要一想起一生中最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思绪飞出脑海,附身梅花,无风划过,却一时之间零落了满山所有的梅花。这是诗人的想象,却是至美至哀的幻象。
韵致斐然。浓浓的古典意味,被张枣用现代的语言描述出来,定格住一副孤寂绝美的图画。他传达出的面对镜子无法逃遁的悔意,让诗中的南山再无悠然,再无散淡,唯有哀婉的情思,和诗意的余韵。
《春秋来信》读后感(五):淡淡的沉浸
读他的诗歌,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大气。
很多诗歌,都是沉醉于个人的小世界,喃喃自语。而且混乱的意象和复杂的心迹,是不大可能被外人所知的。
正如艾略特说的,过于沉溺于自我,如同“邪魔附身”,导致诗人在骄傲的孤绝状态中扮演了上帝替身的角色,夸大了个人见解的真理价值,虚构出一个被相对性统治的道德宇宙,越来越与存在的现实脱节,因而是一种异端。
但是,他的诗歌是超越了心理挣扎,然后表现出一种大体的力气。他还是一个翻译家,后面附录很多他翻译的外国诗歌。但是我没有细读。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诗歌写得就比较西方化。用词遣句,意象选择。
我未了解他的生平,后来看,这位诗人已经离我们远去。在一个月前,读了他的诗歌。给我一种很惊喜的感觉。
我读过杨炼的诗歌,他的诗歌是磅礴。但是也稍有点不精练,可是读张的诗歌,这种感觉就不明显。
相比较他的组诗,我更喜欢单首的。我不喜欢一种无力的混乱,在焦灼下的诗歌,难以喘息。在平稳的境况里,我才能有点知悟。
摘两首我喜欢的诗歌,不是复制的。
那使人忧伤的是什么?
那使人忧伤的是什么?
是因为无端失落了一本书?
你记得——
曾经为那些新页的气味激动不已
它曾带着许多声音的和眼睛进入你
它有被忽略的角落
而你曾经在那儿躲藏
让别人的呼吸匆匆掠过
你不冷,腊月也有阳光
现在连那些插图也不见了
你想象上面的葡萄藤和少女
你想起孤独的英雄在流血
你花一整天时间寻找它
你让架上的书重新排列组合
你感到世界很大
你怀疑它是否存在过
那令人忧伤的是什么?
这首诗歌,最感动我的地方,在于真诚。意象的自然和朴素。就好像里尔克的那诗歌 《严重的时刻》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
无缘无故在世上哭,
在哭我。
此刻有谁夜间在某处笑,
无缘无故在夜间笑,
在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
无缘无故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
无缘无故在世上死。
望着我。
有一种莫名的张力,在简单的诗歌下。当然后者比前者更有韵味。
还有一首诗歌是《惜别莫尼卡》我不知道此诗的背景是什么,可是给我一种特别的美感。我节选了一部分。
莫尼卡,我有一道不解的迷
是不是每个人都牵着
一个一模一样的人,好比你和我
住在燕子往来的世界里
你看春天的窗扉的宫殿
都会通向它们的另一面
还有里面的每件小东西
也正正反反地毗连
莫尼卡,让我们还打一个比喻
好比今天不安的你
定会有另一个,也用嘴唇吻着
只是不来告别而已
节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