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布上的泪滴--毕加索女友的回忆的读后感大全
《画布上的泪滴--毕加索女友的回忆》是一本由(法)拉波特,纪棠译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页数:2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画布上的泪滴--毕加索女友的回忆》精选点评:
●无趣,更像是粉丝日记
●NO.84
●因为真诚所以真实。
●这书太有意思了,读之趣味无穷
●务必要一口气读完。原名《暮色苍茫》
《画布上的泪滴--毕加索女友的回忆》读后感(一):画布上的泪滴
自进入现代以来,名人故事以及八卦层出不穷,名人周围的人都靠这个日子过得相当可以。而大众事实也对名人艺术家的作品“不感兴趣”,只对其轶闻趣事乐此不疲。 此书也可归于此类作品,不过可能作者即是诗人(勉强也算艺术家)并且可能是真爱过毕加索,所以书还是不错的,不仅文笔流畅感人,而且情感也是真挚的。可以当成毕加索成名后的中晚年的回忆资料来看,有些意思。特别是还有着毕加索对工作对艺术的一些观点和态度,值得注意。
《画布上的泪滴--毕加索女友的回忆》读后感(二):前女友
读书笔记375:画布上的泪滴
毕加索前女友的回忆录,两人年龄差距很大,法国解放前五十岁的毕加索认识了还只是高中生的拉波特,由此交往了近三十年,72年脱稿,73年92岁的毕加索去世了。
略萨写的那本书,姨妈就不太喜欢,觉得歪曲了她。而这本回忆录处处都在维护着毕加索,她唯一遗憾的是在感情最深的时候,没能够在才学上跟上毕加索。毕加索在绘画上是极具天才的,而其他方面就另当别论他,早年他很穷,当有人二十法郎买他一幅画的时候,他高兴的连着扛去了三幅,直到别人不愿意收了。到了后来,一个签名就要500法郎了,他对金钱没有什么概念,大致知道自己画作的价格,他只送画给朋友,又埋怨卖掉它们的朋友。
同很多艺术家一样,他一生中有过很多女人,他脾气了暴躁,似乎也看不得别人成功,所以有时候他会特别尖刻,这就是毕加索不为公众所知的另一面。在女诗人的笔下,有过往的美好时光,有众多友人的素描,也有对失去毕加索之后的惆怅,万般滋味,化作相思泪。
《画布上的泪滴--毕加索女友的回忆》读后感(三):情妇眼里的毕加索
才子如此多情,引无数佳人尽残零。
毕加索伴随着拉波特由情窦未开的少女成长为风姿绰约少妇。
从拉波特的文字里,我们看见一个在17岁女孩眼里受人尊崇的而不屑于大师称誉的严肃而温纯的壮年男子形象。又看到一个已体态丰盈的女子与重逢的仰慕又曾心生朦胧的爱意的热情犹如曾经一样体健的毕加索坠入爱河而又极力控制欲求的令人婉约感到悲怆的爱情故事。
从中,可以领略到这位大师为何可以倾倒一片花季少女,又为何一生伴有挚友追随。
不禁然人感叹,毕加索的雄性魅力使多少妙龄之花凋落。
附:曾爱过恨过毕加索的女人们
1初恋的开始,是被烂漫热情的巴黎女子费尔南德吸引,她青春绝美的美貌,健康结实的身材及他的信心带来了欢乐愉快的气氛。成了6年伴侣
2伊娃,身材娇小,惹人怜爱,更温柔和恬静,,因肺疾去世
3奥尔加,第一任妻子,漂亮高贵,俄国贵族
4玛丽,高耸的胸脯,美丽诱人的雕塑般沉稳的脸蛋,希腊式的鼻子,表现出傲视的态度,不愿与玛丽结婚。因为除了美貌不能提供给他任何东西。持续30年写信,毕加索逝世第四年自杀。《镜前少女》
5多拉,摄影家和超现实派画家,性情开朗,聪颖果断“我不爱多拉,我爱你是因为你像个男人,你并不美,就是会哭”。十余年恋情。以多拉患上精神病悲剧收场,最后孤寂穷迫潦倒逝世《哭泣的女人》
6吉洛,律师,画家,写过《我与毕加索的生活》,第一个主动离开毕加索的女人。(拉波特,与毕加索其间作了两年的情人, 画布上的泪滴)
7雅克琳,漂亮,身材不高,乳房大臀部丰满,线条漂亮,地中海女人的完美典型,18个年头,陪伴他走完晚年,吞枪自杀
《画布上的泪滴--毕加索女友的回忆》读后感(四):毕加索的画
我指的不是人们常说起的他的蓝色时期、玫瑰色时期、立体主义,也不是他的超现实主义的作品――虽然我这些也喜欢――而是他晚年创作的人们讳莫如深的那些画。
89年夏天的一个午后,我和一位朋友在西安的某条街上闲逛。走进一家小书店,我看到有明信片大小的大师素描,每位画家一小包,大约有二十张。我挑了毕加索的(因为以前没有看过他的素描),朋友瞟了一眼没作评论,他知道我那时买书的目标主要就是各类画册。
回到住处,打开一看,吓了一跳,因为全是裸体画,场面色情,人物动作和表情非常露骨。而那时候我正纯情呢,入眼的都是朦胧和忧愁之类。但即便如此,我还是忍不住翻看,因为我从中感觉到一种异于我的欣赏习惯却也让人喜欢的东西。到现在我还记得那天看到的画上的姑娘们头上约束头发的细枝,记得那些细细的线条夸张地勾出的她们的身躯和表情。这种不寻常的感受让我困惑了一下午,却不敢在吃晚饭时向朋友提起,因为我不好意思跟他共同欣赏如此赤裸的身体、如此赤裸的心理,即使它们是艺术。
后来我在别的书店又买到一本《毕加索画风》,看到了他晚年所画的更多的同类风格的画,表达的内容更丰富了。在我所买的画册中,这本是看得最多了的。我想了又想,最让我着迷的可能有两点吧:
一是他所用的线条,或曲或直,勾出的形状或笨大或小巧,都异常传神生动。有时我用手指描着它,总是惊奇于它的疏密繁简所形成的节奏感:紧张而舒展。紧张,“象带了电一样”,在线条的凹陷埋藏着激情的炸药;舒展,天真而流畅,携带着童话般的幻想,象鸟儿一样出自本能地飞翔。我想起来一本关于他的传记里说他从小画素描就不用橡皮,以此锻炼自己所画线条的准确与流畅。又想到一位画国画的朋友告诉我,大师的画(他指中国画)无论用墨多少,都给人以一种明净、气韵流动之感,笔法无论粗细也都圆熟流畅,而一般人的作品则粗糙、呆板。或许一切造型艺术的最高境界都是简约而如同活的一般生动吧。
二是坦白,画家对于自己对画中人、画中的男性对女性、女性对男性以及同性之间的性心理都有入微的洞察与毫不矫揉造作的表现。少女们象春天蔷薇初发的张望着的枝,情欲极度坦白的妇女们象炽热的正午,情景或随着描绘她们的线条的明净弯曲而显得轻柔妩媚,或随着线条的短促僵硬而显得执着激烈。有位诗人说:“真正的神秘,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将一切都敞开于你面前,你仍然不知道她的美来自何处。”毕加索笔下的这些纤毫毕露的人们就给人以这样的神秘感。他们没有拘束的向着欲望深处窥探的目光,反倒使这些色情画面都流露出一片稚拙的天真。
以往最打动我的是颜色及其所表达的情绪的隐晦、模糊、曲折,这些画却有着迥然相异的明朗形象的生动和敞开的坦然。幸而我看到了它们,才得以矫正消除以前所喜欢的东西给我心理上带来的沉闷与低缓的影响。
或许有人会说,顺着自己的天性发展最好了,何必让自己受别人的影响而改变。但我愿意被不同的颜色、交错的线条分割得支离破碎,然后,再被哪一双偶然伸过来的手拼贴成一幅含义不明的画。
让我变成那样一幅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