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喜剧 第一卷》经典读后感有感
《人间喜剧 第一卷》是一本由(法)巴尔扎克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50,页数:5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喜剧 第一卷》精选点评:
●11.25
●有意思 除了第一卷是90多 其余的都很稳定 都是20,30多 而且越到最后几卷读的人越少了 十几了
●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
●要整套人间喜剧一起看才能体现出巴尔扎克的伟大之处。
●让 雷诺? 这本书 也是送的
●果然是文豪!最爱猫打球商店,其次苏镇舞会,米尼埃略长,有点没耐心读的不是很细。大爱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
●喜欢巴尔扎克的文笔,奢华
●你都不能说他刻薄。他刻薄么,他只是在说。巴尔扎克说他的人间喜剧源自司各特的启发。观察太敏锐了。敏锐又不刻薄尖酸,他不需要你饱含感情的去相信什么,不需要你难受的去否定什么,不强势,他只是在说,你可以听也可以不听。嗯,微醉的感觉。欲罢不能的好看。床头读物再合适不过。
●猫打球商店阐释了一种婚姻观:男女结婚应该门当户对并且心灵高度相称。苏镇舞会则描写了一个妞儿因为傲慢与偏见,亲手葬送掉自己幸福的爱情悲剧。钱袋这篇我比较喜欢,与其说是写爱情不如说是在写怀疑的力量。莫戴斯特·米尼翁表面上是大团圆的爱情故事,实则讽刺了当时金钱至上的婚姻观。
《人间喜剧 第一卷》读后感(一):摩黛丝特米尼翁。。巴尔扎克的道德审判。。。
就只我读到的巴尔扎克,类似的剧情在其他的作品里也有,但就是这一部里充满了道德审判的味道,而少了些“喜剧”效果,跟之前的作品很不一样,感觉有点怪。。。
之前的作品更多的是讽刺,巴尔扎克更多的是以一个观察者(或者说观众)而不是裁判的角色在讲一个故事,对情节冲突双方的讽刺,不会对哪一方做过多的道德评价,而且获得难得的道德赞扬的一方,经常伴随的类似“愚蠢”的嘲讽式的评价(像赛查皮罗多),而对自私自利但是聪明的一方,又表现出一定的佩服(像纽沁根),有所以人间喜剧里的大多数人物都很难明确的划分正反面,就像现实生活中一样,这似乎更符合“喜剧”的标题吧。。。
还有,大概是习惯了写人间喜剧里的各种牛鬼蛇神了吧,偶尔写一个绝对的正面人物反而让人觉得很单板。。。
打三星主要是为了最后这部,前两部都想给五星。。
《人间喜剧 第一卷》读后感(二):贵族的品格
很难说巴尔扎克到底对贵族持的是一种什么心态,他似乎对那个阶级有着盲目的迷恋,但同时因为看到这个阶级不可挽回地走上末路而又对他们产生蔑视。他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这个阶级的各种形态,衣着,环境,话语,同时他认为这个阶级有着平民难以超越的优秀。所以,当他看到他们的日趋败落时,他感到的是一种优雅的沦亡,他讨厌暴发户,讨厌资产阶级,他崇尚华丽的感觉,他喜欢看到彬彬有礼的贵族。因此,在《高老头》中,他无情的对面粉厂的女儿们进行了嘲讽。借拿破仑的嘴来说就是“她们脸上的厚粉就像是刚从磨房里出来一般”,放高利贷的大金融商业让他无比厌烦。贵族在他的文字中是高尚的代名词,他是个典型的古典作家。力图复兴远古的文化,却到最后才发现他所依赖的不过是一颗朽木罢了。贵族,无可避免地走上了穷途末路,然而,他还是没有抛弃他们,他向他们致以最顶礼的膜拜。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这套《人间喜剧》是我见过的诸多版本中译得最好的,强烈向大家推荐。
《人间喜剧 第一卷》读后感(三):我读《人间喜剧》
刚上大学的时候偶然在图书馆看到了这套书。以前在语文课本的节选中知道的这一鸿篇巨著,但是一套比较贵,自己买不了。在学校看到了后很欣喜的借了回去,开始了《人间喜剧》的阅读。由于有学校的课程还有好多别的事情需要忙,这套书我读了一年。很佩服巴尔扎克的才华。先生自己说要甘当历史的秘书,以小说述历史而且一生的精力要去完成这个目标,虽然临终心愿未了,计划的百部差了9部而且其中还有若干的未竟稿。但是留给我们的这些也足以使其不朽了。恩格斯说他在《人间喜剧》中学到的比从所有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和历史学家学到的总和还多。读书的收获与读书人的水平有很大的关系。我没有恩格斯那么大的收获,但是也是获益良多。先生用小说的笔法,以或长或短的一个个故事串联起来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法国19实际的生活状况。从王室、勋爵到军官、士兵,从商人、学徒到妓女、乞丐,各阶层和行业几乎无所不包。我可以这样说,我们普通人没有那么大的收获,但是不管怎样看过后你会有这样一种收获:自己不是历史学家所以不会以学者的眼光去发表对这段历史的专业性言论,但是先生的笔法可以是你宛若一个历史亲历者,仿佛你亲自在那个时代的各个阶层去生活过,去看过。知道那个时代不同的人会干些什么,说些什么,怎样的生活。所以,会使自己宛若一个历史亲历者。这种收获是干巴巴的历史书所无法比拟的。
由于中学的时候都会有什么必读书目,所以大家更多的知道的是《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但是我要说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远不止这些,精彩之作不胜枚举。语言描写之生动,心理刻画之细腻,知识介绍之广泛,读过才会体会。如果有时间有兴趣,这绝对是值得的。
《人间喜剧 第一卷》读后感(四):Hold姐莫黛斯特的开挂爱情
hold姐,顾名思义,hold住全场,掌控全局,读完书后真是对她佩服的五体投地,这是怎样一个人物呢,她是巴尔扎克妻子韩斯卡夫人的人物原型,老巴真是对这个人物充满了喜爱,把她描绘的有点无所不能。
莫黛斯特•米妮翁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她的父亲从军出征,后来成为商人,娶了银行家的独生女儿为妻,婚后有两个女儿,莫黛斯特是他们的第二个女儿。莫黛斯特的爱情发生于她的20岁年华,此时,她的父亲去中国广州做鸦片生意,长期未归杳无音讯,家中并不富裕,只剩下一座合同还没到期的别墅可以居住,她的姐姐因为与人私奔,所托非人,最后被遗弃年纪轻轻伤心生病去世,老母亲因为伤心患了眼疾失明,家中只有对父亲忠心耿耿(愚忠)的管家在管理照顾她们,而她的未婚夫因为自己家没有财富传言转而娶了她人。此时莫黛斯特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变故,加之这期间她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一切的教育使得她成为了一名聪慧的女孩。在深闺阅读的旅程中,她对诗人卡那利产生了共鸣好奇之心,动笔给他写了一封信,但是卡那利实际是一个胸中并没有多少才华,被贵妇庇护的政治小丑而已,他对于这种女性读者的来信已经见怪不怪,所以并未打算回信,而他的秘书审核官爱乃斯特对她产生了怜悯之情,在卡那利的授权下,代表卡那利和莫黛斯特开始了书信交流的爱情之旅,而这时她的父亲也因为鸦片生意带回八百万财产,莫黛斯特一跃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待嫁青年,莫黛斯特为了避免遭遇姐姐那种不幸的爱情,对前来求婚者进行了各种考察,包括以前对她不屑一顾的卡那利、爱乃斯特以及一个贵族公爵,她通过各种策略计谋,表演天赋,游刃有余纵横在三人之间,不仅完成了对爱情对象的考察,参加了一次高级别舞会,而且戏虐报复了卡那里的轻慢,考察了爱乃斯特的真心,与公爵交涉获得友谊,最后基本皆大欢喜的局面。
如此完美聪慧智计精妙绝伦的hold姐,实在让人赞叹不已,同时又在思考到底什么是爱情,在整个策划过程,莫黛斯特完全占据主动位置,她的情绪根本不会为爱情引起大的波澜,相比于爱乃斯特对她的爱情,那种因她的行为情绪起起落落,患得患失的状态,莫黛斯特情绪没有一丝外漏,她周旋于各方人士之间,没有表漏一点自己的真实情谊,这种对情绪的掌控力,难道也是爱情的一种吗?爱情不只是一时冲动,也有为达目标的理智克制吗?这就是hold姐莫黛斯特,开挂的爱情。
《人间喜剧 第一卷》读后感(五):几个故事跌宕起伏啊
我不会写字,但是为了记录我看过,就简述下吧。
猫打球商店
讲述一个商店主的女儿与一个画家跨越阶层的结合,当爱情的光环褪去,思想无法融合,女人最终落寞郁郁寡欢而死。
这篇联合我昨晚看的《阿黛尔的生活》,恰都是与阶级、爱情有关。都是法式,注重生活中优雅的状态。都是当时满满的爱情,而最终湮灭于阶级的差距中——这种差距体现在思想、思维上。
有人提出一种迷茫的人,叫空心人。心中空空如也,爱情便是她的全部,是要倚靠爱情所在的那个人来围绕生活,一旦没有了这些,她什么都不是。她没有自己真正所喜爱痴迷的东西,没有在孤寂中独处的乐趣,更通俗一点说:没有自己的事业或爱好。
喜好数钱币、布匹的人,与喜欢画画谈论哲学画展艺术的人,真的能长久与共么?这只是最普通的一个事例。
苏镇舞会
一个贵族女子对理想爱人条条框框,死守必须贵族头衔的底线。最终她爱上的——符合她心中完美的爱人——是个站在柜台后的男人。秒弃。
失败的选婚是嫁给一个老人,而当初深爱又被抛弃的男子最终带着贵族头衔走向这位伯爵夫人。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篇。其中满满的恶意讽刺啊!姑娘你再美再骄傲有什么用?你那么执着于贵族,那么蔑视除贵族以外的一切阶级,最终你得到了什么呢?你以为身份是不会变的么?你以为财产是永恒的么?你恪守的那些都是会变的。恰恰你执意抛弃的爱,却是永远不会再回来。
最适合 傲慢与偏见 的书名。
这莫大的讽刺真的不是巴尔扎克深受伤害后的狠狠报复么?我颇想知道他写此故事的背景。
钱袋
贫困奋斗而起的画家和清贫美丽女子的爱情角斗,圆满收场。
小清新的故事,无感。
当中的爱情技巧倒可令人一观。
莫黛斯特・米尼翁
这个就太复杂了。一个妙龄美貌女子的婚姻,竟然因他父亲的财产——也就是她有多少陪嫁——而时刻多寡冷热。
当他父亲是当地富绅时,她被追捧;当他破产而去,旁人弃她如无物;当他再度满载而归,坐拥百万,她的身边立即汇聚了各方求婚人士。重点就在第三段。公爵、诗人、正直老实的审核官]贵族老处女、公爵夫人 他们上演的变色与高雅而虚伪腔调的一幕幕,的确应该叫人间喜剧。
这个故事太长,太复杂,他每一次峰回路转我都以为要大结局了,哪知他只是转到另一个山头.........泪!
我看这故事的时候不停滴想到一个人,那些虚假的情书,如何在真实与虚伪中,在甜蜜与不经意中带出自己真实谋利的那个目的,真是一种说话的艺术,我想到那个人,正是因为我也曾经若有若无地感受到他这种技巧。
故事第三段开始莫黛斯特与秘书的十几封*2 唇枪舌剑,满满算计与揣测的情书往来 看得我几欲崩溃!md 说那么多不就是揣测对方是不是贵族、是不是年轻貌美、有多少嫁妆、为此绞尽脑汁 套近各种语言思想哲学社会状况来谈论 于此的合理性。真累。
另,关于故事的布局,豆瓣有个神吐槽,我就不写了,完全就是我的状况啊————开始我都以为不是同一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