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富强读后感精选
《寻求富强》是一本由[美] 本杰明·史华兹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求富强》精选点评:
●“坐卧一小楼舍,看云听雨之外,有兴时稍稍临池遣日。从前所喜哲学、历史诸书,今皆不能看,亦不喜谈时事。槁木死灰,惟不死而已,长此视息人间,亦何用乎?以此却是心志恬然,委心任化。” 百多年了,中国的知识分子还在思考中,没有答案!
●: B256.5/5028
●论断较多,论证不足。翻译不甚佳。
●视角不错 不仅仅是说严复
●史华兹的经典之作。希望有所新启
●不够不够不够!完全不够!
●好书,而且正是该(重)读的时候。
●读到孟德斯鸠那一章, 尤其是读到" (严复认为)中国的权力主义是消极的. 它不是培育人类的活力和能力, 不是推动社会进化(分工), 使之从单一同质的社会进化到高度发达的,千变万化而又相互关联的社会, 而是尽一切可能去阻止进化的进程...当孟德斯鸠指出, 在中国, 宗教/习俗/法律和生活方式, 一切都被搅混在礼的范畴之中时, 严复发现自己完全被这种一针见血的见解所震撼" 这段, 突然有一种清末黄仁宇的穿越感
●极好!理论步步推进,读得非常过瘾。注意学习史华兹大量使用的一个写作方法/思路:a. 有一个事实……,b. 原因不是……(尽管……),c. 而是……,d. 因为……。
●海外汉学研究典范之作。史华慈先生从严复出发去重新审视西方的近代思想,又从西方思想的原本面目来反思严复的翻译与关怀
《寻求富强》读后感(一):两个字,经典
关于严复的一本经典解读!不看不行,可惜我一直没有时间看。为什么不看都知道是经典呢?N本书都提到了,N个人提到这本书都立即向江湖好汉见到了宋江一样,双膝一跪,热泪盈眶,道,终于见到哥哥了!
《寻求富强》读后感(二):不中不洋
严复那一辈中国人努力寻找中国富强的方法,他们将目光投注到西方思想。但是,严复太强调国家富强,于是他不经意之间或许是故意的歪曲了西方思想。无论是斯宾塞还是穆勒还是赫胥黎,都被严复用富强的热情所误读。
史华兹的研究揭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在起初阶段就误解了西方,最终致使中国思想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怪相。
《寻求富强》读后感(三):严复以及其他
史华慈的《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一书,采用了比较研究和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深入剖析了严复思想发展的脉络与内容,勘正了之前严复评传中对其思想动态的简化分析方式,以“富”、“强”入手,还原了处于中国危机当中严复的思考与关怀;论述了严复晚年思想之变是对一战后西方现代性的反思而非简单走向保守这一重要问题,通过严复进而展现了晚清大变局下中西文化汇集与碰撞的状况,作者将严复作为一个对象,实质上点出了对西方现代性的批判。
严复的学术形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迁过程,其思想中的某些部分从被否定到被肯定的背后,表征着学人理论关怀的不同。有关严复的研究,最早是周振甫为的《严复思想述评》(1936),周将严复的思想划分成“全盘西化时期”、“中西折衷时期”和“反本复古时期”三个阶段,认为严复早年宣传维新爱国,自由民主科学等启蒙信念,晚年思想则倒退回“封建主义”的怀抱。史华慈《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1965)更深入地掌握严复的思想全貌和脉络。史将严复视为一个西方文化的传译者,认为严复将个人主义和自由民主作为寻求富强的手段而不是社会的终极目的,从而误解了西方的自由主义,同时又包含着对西方现代性的反思。以黄克武等为代表的学术研究者持有的新共识则认为严复思想的变迁并不是从激进到保守,从西化到传统的自我否定过程,他们十分注重严复思想中中西文化交融互释的一面,并点出严复政治上的缓进主张是稳健、理性与智慧的。新共识进而重塑了严复的学术形象,其政治缓进主张不再被认为是复古倒退的思想,而是一种更明智的选择。在这背后,正是学界对20世纪以来中国的激进主义的集体反思与关照的结果。李泽厚,刘再复等高扬“告别革命”,重新思考乌托邦式的革命的弊端。在告别革命之后,中国追求富强的解决方案是遵循调适渐进的改革,结合中西文化,以资本主义式的市场经济追求经济繁荣。这种跨时空与严复的不谋而合使得主张缓进变革的严复受到了更多的肯定,严复因而迎来了迟来的喝彩。
《寻求富强》读后感(四):大工厂与道德律
极好的书。
让人想起孔飞力《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明里写的是人物思想,暗里讲的则是中国国情之复杂。二十世纪的中国是西方诸理论思想的试验场,中国国家建设之失败亦是对西方文明的反思。格局眼界都是极宏大的,对作者的原典功底跟比较分析能力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对读者也是。。。)。
严复虽以《天演论》名世,翻译穆勒、斯密、孟德斯鸠之著作,其实这些都是他以斯宾塞拥趸身份的驳论客体。他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乃是逐步前进的。中学是中国进步的阻碍,唯有如斯宾塞所论述,实现社会之“理性化”,国家方能富强,人群方能幸福。
但在这一过程中,严复逐渐发现了这种唯西方论思想的矛盾之处。
盖西方之文明线索,并非完全一致。其一,浮士德——普罗米修斯气质,赞美个体力量,实则指向社会群体之共同繁荣,其所要求的是人类整个社会-经济机器的理性化(165)。其二,社会-政治的理想主义,对民主、自由、平等和社会主义的诉求。两者虽相互缠杂,但决不可混为一谈。近代官僚政治、军事及其、法律、工业机械的出现,未必导致了个人的自由。相反,群体之强大,或许意味着对个体自由的更强压制。
前者之发展,其本质是功利主义的,意在实现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但至少在现代政治思想传统上,共同体的建立是基于个体理性、对个体生命财物权利的保存之上的,这两者就产生了偏差。这也正是斯宾塞的矛盾之处,他以社会富强为前提,推导出个体的必然自由与幸福,结论来得猝不及防,逻辑的小船说翻就翻。
正如史华慈所言,“政治和社会的价值观念与达到富强的手段……之间的关系比在近代化的温和宗教理所假设的一般关系显得更为偶然、含糊、杂乱和易变。”(167)这是现代化的悖论之一:人们凭借理性以诉求价值。而在革命、屠戮和繁荣之后,他们茫然地发现:理性称王了,价值灭绝了。
严复之幸运与不幸皆在于此。同为渐进、审慎的保守主义者,他不像柏克一生致力于对英宪的维护与尊崇。他作为一个晚年尊崇中学的反动分子,实则是一个完全西方化的痛苦思索者。他算不上几百年一遇的大天才,却幸运地碰到了斯宾塞(这一前现代性悖论的集大成者),又生逢“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亲身经历中华大地上的众多思想闹剧。三十年的译史中,他蜗居在一个小小的书房内,他的思索、痛苦、沮丧和挣扎却是西方人类思想近三百年大工厂与道德律的绝好具象。
《寻求富强》读后感(五):严复的晚年
216—217 第十一章 晚年时代
作为晚清介绍西方思想第一人的“圣人”,严复对东方和西方同时产生了失望和幻灭感。严复对革命党共和制一向抱有反对,而差强人意的袁世凯也未能挽起混乱的局势。西方世界正值一战酣战未息,严复开始将思想的情感转向中国。
他指着西方那幅毁败的图景说:
“文明科学,终效其于人类如此,故不佞今日回观吾国圣哲教化,未必不早见及此,乃所尚与彼族不同耳。”
严几道之能超越于李张、康梁、甚至孙中山之辈者,就在于他能以其深厚的中西学养,站在人类文明和社会学、哲学的角度上评判时事,不趋附俗流,也能因此留下为后人反思的基础材料。
他的悲痛溢于言表:
“不佞垂老,亲见脂那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宇。此不独吾言为然,即泰西有思想人亦渐觉其为如此矣。”
无论时事如何卑鄙艰难,严复从未完全抛弃西方先进思想,也未曾抛弃中国传统。但他的家庭生活方式,却仍然是中国传统的,对子女的教育是中西兼容的。
他说,“四书五经,固是最富矿藏,惟须改用新式机器发掘淘练而已。”以下他给子女们的遗嘱,值得玩味:(序号为我所标)
“1、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
2、须知人要乐生,以身体健康为第一要义。
3、须勤于所业,知光阴时日机会之不复再来。
4、须勤思,而加条理。
5、须学问,增知能,知做人份量,不易圆满。
6、事遇群己对峙之时,须念己轻群重,更切勿造孳。”
第1条即可体现以上我所说的中西立场。在鉴别估价中西文明的智能上,严复比起后起年少轻狂的胡适、陈独秀之辈要高明十倍。只是历史似乎并没有沿着严复的路线走。
第2—5条皆是有着儒家处事色彩的慈父忠言,既激励劝勉,又警世明德。尤其第5条,直是严复老庄思想信仰的体现,或者说儒道调剂互补的人生哲学。
第6条,最鲜明地显示出严复平生至重大之思想贡献之一:群己权界。这是取自英国社会思想家穆勒的理论。在人生最后一刻,他仍不忘切切叮嘱“己轻群重”,至德公心可谓极矣。
据说,严复与当时的思想界人士曾经发现老子、庄子的思想里含有民主、平等、自由,甚至宪政思想。即便这个说法有些道理,在学理意义上也都是要打折扣的,更何况那些不可能是西方政治哲学范畴内的科学概念。
严复对老子和庄子思想曾发生极大兴趣,提取比较了很多《老子》中“先于泰西之言”。而在晚年,则更向庄子靠拢。认为《庄子》比《老子》“更明确地论证了万物世界里的相对性、短暂性,以及所有的目的和原则的根本不重要。”这一点我当年读庄子的时候也深有感受。庄子思想里的那种无中心、相对主义和解构色彩实在令我们现代人大为吃惊。严复引《庄子》原文“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说,庄子“使生今日,则当言平等、自由、博爱”。崇敬固然可矣,但作此言论,实在有些为古人捋胡须。不说从语言哲学角度,庄子绝不可能作此语辞,便是“博爱”,也更近于墨翟才是,怎能出于庄子之口呢?
严几道先生最后见时势与人寿俱枯,不免转向“空”。
1912年,严几道回到福建家乡的村子,给他的门生熊纯如的一封信写道:
“坐卧一小楼舍,看云听雨之外,有兴时稍稍临池遣日。从前所喜哲学、历史诸书,今皆不能看,亦不喜谈时事。槁木死灰,惟不死而已,长此视息人间,亦何用乎?以此却是心志恬然,委心任化。”
心志恬然,委心任化。这八字说得极好。我也不愿相信,以严几道之高远寥廓,竟只对人世怀抱悲观或绝望而终去。不如说,他像弘一大师一样,是悲欣交集的。
(以上所引原文均出自本书,未实查。且为1996.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