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希望》观后感100字
《天堂:希望》是一部由尤里西·塞德尔执导,梅兰妮·莱尼兹 / 维瑞纳·莱巴约 / 约瑟夫·洛伦兹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堂:希望》精选点评:
●西塞尔的电影更适合解读,而非令人愉悦。对肉体用放大镜,对关系用显微镜,对欲望用显像液。这个故事终究在洛丽塔的基础上,并没有探求更多的根源性问题。
●如果你开心,那你就拍拍你的肥肉 ~~~~灰常有新意令我过目难忘的电影,叙事手法是我的菜~ 另外,个人觉得医务室男老师是个好人~隔了快一年还是会想起这个电影,所以给六星好评。
●自卑又孤独,有点被打动……医生的角色也很有意思
●最爱这部,导演的电影语言虽然冷静,反而更适合这种幽默。尤其这个主题对我来说只有心有戚戚,所以特别投入,更感导演的细腻和体察入微。看完全片就像大梦初醒,又过了一遍青春期,女孩的心情起伏太有体会。树林那段色彩画面美到无伦突破了导演习用的线条构图,我想那一刻女孩是找到了自己的天堂
●终于把三部看全了。大爱尤里西!
●理解不了太深刻的,想减肥是真的
●老男人的刻画淋漓尽致。他的欲望,他的顾虑,他的懦弱他的理智,他对年轻肉体的渴望。已经挥霍不起的年龄,需要的只是一点暧昧一点刺激。一点点就好,不影响正常生活的调剂。到了这个年纪,他知道一切都来之不易,不像青春少女,一无所有,一无所知,所以无所畏惧,如果错了,就痛哭一场,然后重新来过
●姑娘你还太年轻了好吗!
●有关减肥夏令营里胖姑娘的性窦初开未果的故事。胖姑娘向大她四十岁的老男人示爱过程中的暧昧故事,一方面是青少年对成人世界的模仿与渴望,另一方面是成年人尚未消失殆尽的好奇感与理性的克制。没有大胆出位的奇情场面暗合了我对影片的希望。
●先把口味轻的第三部看了,有点寡淡,但喜欢导演的简洁构图~色彩也不错
《天堂:希望》观后感(一):尤里西·塞德尔的用镜法则
塞德尔自创了一套用镜法则,规准、严密,又极其简单。概括起来,可用
下面三字概括:静、正、侧。
1.静
固定镜头。好理解。
2.正
镜头正对。联想《最后的晚餐》的视角,空间作横向延展。
3.侧
与“正”相对,见于过道、走廊等空间;比之于长方体,“正”见于长,而“侧”见于宽。正的肃穆与沉静对应于侧的进深与透视。
以上各点,在以下两种情况下被打破:群体行动和户外,固定镜头换手持,开始运动。
塞德尔用镜的诸上特点给人的感觉就像是镜头被挂于一面墙上,或者观众从墙上一孔窥进室内。他便用这种“长方体”用镜法则展现室内空间宛若中国书法中的某类字体的运笔法则:严密、精准,构筑出一个冷眼旁观的世界。
《天堂:希望》观后感(二):爱情与伦理交织在一起
一开始的一系列镜头,一个个胖子穿着白色未来感衣服进入训练场地,既有种仪式感,又有种仿佛要进行一场人生的洗礼、重塑和升华。
医生刚开始只是对女孩额外关照,和她聊天,和她做一些有趣的事。
女孩的行为第一次破格是在看电影时主动过去靠肩膀,医生很快拒绝了,医生认为她不应该那样做。女孩并不是很伤心,因为她认为没人喜欢胖子,而她的确是胖子。
女孩而后主动去等医生等一系列行为,医生开始接受她了。
女孩们半夜开party,医生先是在外面偷听,犹豫一阵后才进去说她们一顿。医生还是认为她们不应该那样做。 大家在森林里享受阳光浴时,医生和女孩在森林里拥抱,医生心迹表露无遗,医生不仅不嫌女孩胖,而且是喜欢她的。 医生待在宿舍里翻女孩衣物时,他的心情很沉重,因为他认为他不应该那样做,所以后来拒绝女孩上车。
把醉女孩拖到森林里闻,为什么不直接在车里闻?可能是车太小了,容不下摄影师,拍摄有难度,而且没艺术价值。
不管怎么说,医生也是先犹豫了一阵才做出的行为,是闻而不是亲,也不是舔。说明医生打心底还是认为自己不应该那样做,无论内心是多么渴望。
最后分手,医生说你不能......做什么,而不是我不会.......做什么。女孩问了两句为什么,第一句带有抱怨的意思,第二句带有挽回的意思。医生的回答是“因为我不能那样做”。
这是个伦理与爱情的选择。
《天堂:希望》观后感(三):克制
作为荤菜导演尤里西.塞德尔的天堂三部曲最后一部,塞德尔难得一见的来了一道素菜.......千呼万唤的“疯狂时刻”没有到来(所谓疯狂时刻指塞德尔喜欢在电影临近结尾时上演一出疯癫,狂暴,情色,裸露,病态,扭曲的戏码来让情绪彻底爆发,比如《天堂.爱》中的黑白混战,《狗日子》里的羞辱大戏,《进出口》里的调教妓女……)而本片中最后的关键时刻,医生只不过是把醉酒的梅兰妮放在森林里,然后自己像狗一样嗅遍梅兰妮全身后躺在了梅兰妮身边,没有亲吻,没有侵犯,没有自慰,没有暴力,没有发泄,这在塞德尔的作品里可谓超凡脱俗……这样一个充满隐忍与克制的故事和人物关系也映衬了希望的名字,没有毫无节制的性和滥交,没有宗教狂热带来的冷暴力和病态扭曲的欲望,一切都是朦胧而神秘的,就像最后森林里的那场戏一样,散发着神秘主义气质和清新质感。
影片的故事很简单,一个13岁的胖女孩梅兰妮(《天堂.爱》中特丽莎的女儿)参加了减肥夏令营。影片中出现最多的场景一个是梅兰妮在寝室里与室友聊天,她们聊初恋,初吻,初体验等等,而梅兰妮是个还没有初体验的女孩。另一个场景便是胖女孩们在教练的带领指挥下做各种户外减肥运动,游泳,在走廊里练形体等等锻炼环节。再一个就是梅兰妮在办公室里与大自己几十岁的中年男医生之间暧昧的互动。两人之间每一次的互动都在升级,直到在昏暗的电影放映室里,当梅兰妮将头靠在医生的肩膀上时,医生换到了相隔的另一个座位上,这对于梅兰妮的打击是巨大的。直到他们在森林里相拥,医生才终于从克制的欲望中寻得了一丝释放的缝隙。但对于伦理的屈从让他再次回归理智,他拒绝了梅兰妮坐上自己的车,在这场拉锯战中,医生的强硬也让梅兰妮意识到了自己的一厢情愿。她和朋友偷跑出去买醉,接着就是那场充满仪式感的森林戏。对一个13岁爱慕自己的女孩,医生在暧昧与克制中的纠结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影片在风格上依旧延续了塞德尔招牌式的固定镜头,对称美学,高饱和度色调的元素。
《天堂:希望》观后感(四):令人惊愕的一幕
在很多影视作品里,尤其是涉及恐怖惊悚和人类灭亡的电影里,总会有一些孩子的角色来代表希望。比如《异形》系列和《终结者》系列。孩子也都仿佛是烂漫天真的,似乎与爱欲和性是不搭界的。我幼年时看《红楼梦》这种稗官小说,也丝毫没有意识到贾宝玉等人只有十二三的年纪,长大以后才恍然大悟。按照弗洛伊德的套路,其实孩子们的情窦早在你把他们当作小屁孩的时候就开了。影片《天堂:希望》(Paradise:Hope)里的孩子看上去俨然不是寻常小屁孩的套路,虽然年龄是十三岁,但是这些女孩子们言谈间的荤素不忌,所讨论问题的“深刻”程度一定会让你瞠目结舌。
这是德国电影天堂三部曲的第三部,影片命名为:希望,却无关惊悚与人类灭亡。影片的主角是第一部《天堂:爱》里特瑞莎的女儿,也是第二部《天堂:信仰》里安娜的外甥女。故事发生在第一部和第二部的平行时间里,也就是特瑞莎去肯尼亚寻欢作乐,姨妈在挨家挨户传教的这个阶段,他们的孩子梅兰妮(Melanie Lenz)来到减肥夏令营开始了瘦身之旅。这应该是一场希望之旅,希望身材得以变好,希望一切有所不同。所以当梅兰妮和同龄的女孩相互戏谑恋爱的经历时,实际上已经开始憧憬爱情以及相关的身体诉求了。于是和蔼又有趣的中年医生便让她适时地升腾出希望。
导演尤里希·塞德尔一向是以冷酷残忍而声名在外的,他乐于运用镜头的不动声色来衬托现实的冰冷。再加上天堂三部曲的前两部明显是冷郁阴沉的调子,所以在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调整心理来防范不期而至的丑恶。整部片子的画面依然是几何画面感的构图和场地背景与故事角色方面配色的冲突。当中年医生在少女的主动进攻之下一次次保持着以礼相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坐怀不乱益发艰辛困难。期间的一些镜头设置跳脱出一向的冷漠,时常从一丝不苟的画面中渗出些许的温情,可是对于医生种种不祥的,恋童癖倾向的暗示让我觉得一丝丝寒意渐渐逼将上来。当少女在酒吧大醉酩酊不省人事,医生闻讯驱车赶来,并把她载到两人曾经暧昧相拥的郊外,我知道那铺垫良久蓄谋已久的丑恶终于要狰狞着呲牙咧嘴了。医生把任人宰割的少女平铺与草地,像野兽般逡巡周遭嗅遍全身,然后就出现了令我惊愕的一幕---他在少女身边躺了下来,与她并肩,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导演出人意表的脱离了表达人性中阴暗与丑陋的既定规范,让人讶异之余,转念间发现,之前景深处的幽暗冷漠对比着人物角色的稚拙明亮,角色间天真质朴对比着暗示下的圆滑老练,都在隐喻着现实的惨淡和希望的可贵。少女那似是而非的情感虽然无疾而终,可是医生并未施以一树梨花压海棠的俗套,何尝不是社会精神的一种积极的希望。而且影片中一直暗涌的温情就是希望,原来一直存在一个草灰蛇线伏延在三部曲里:在第一部《天堂:爱》里母亲特瑞莎情感受创后,曾经齿冷于向女儿电话宣泄却总是打不通,这个梗在第三部里终于揭开了,原来是因为夏令营限制少女的电话时间。而同时女儿由于医生的婉拒也向母亲电话求助未果。这个隐含的情节给第一部里母女间毫无沟通的尴尬带来了转机,母女二人各自都是爱情不顺,然而塞翁失马,反而是温情带来了更好的希望。夏令营之旅虽然并不随意,可是少女依然怀着希望重复单调的训练,希望自己有所改善;希望延展于家庭,母女间也会冰释前嫌;在温情之下,希望也在一念间将善恶拨转。
公众号:丁神灯
《天堂:希望》观后感(五):《天堂三部曲之望》:希望在人間
當一連觀看過三部的《天堂三部曲》,方知這個葫蘆是賣什麼藥的,如果說總結三部是因果關係的話,是說得通的,愛與慾、罪與罰、善與惡,好像前兩部作品都是帶來一種自作自受的感覺。尋愛的人,遺憾收場。尋信仰的人,懷疑上主。到了最後一章,卻留下了希望。而在這章的處理手法更是明快,帶點輕鬆,沒有了前兩章的壓抑,把重心放了成長之中。
要解讀「望」,可以用慾望、希望來解讀。當開頭看到那座大屋,那架傳教車,三個故事看起來是沒有大關連,但從細微處看其實十分的有關係。母親在肯雅買愛,姨媽在信仰之中糾纏,而小女孩在減肥營中初嘗愛的味道。可以說愛是慾望的源頭,也可以從電影放映之後明白到導演是想為世人留下希望。女孩的愛相信很多人都會嘗試過,或者是對愛的好奇、十來歲總有對性的衝動與迷思。其實不至於什麼的驚奇。成長之中總會遇到很多事情,嘗試很多事情,可以說十來歲的青春都是他們的「黃金時間」,用一個小女孩的故事作收結對整個系列足以做到「還眾生」的作用。
《天堂三部曲》在不同的觀眾眼中都有他們的想法,在筆者而言是一個聖殿,是迷惘、是無奈、是不能夠阻止的,彷彿早已是命中注定的。母親要注定被MUNGA傷害,姨媽卻要承受一場意外帶來的轉變,而女兒或者如影友所言會成為日後的母親。愛的本質是什麼?或者在三個故事所帶來的「愛無能」的確經常在我們身邊人當中發生,對愛的茫然,對愛的態度,到底應該怎樣去愛是電影的一個命題。經過了前兩集,或者我們都應該把《天堂三部曲》當成是同一部電影,才能有能力理解導演為何有這巧妙的安排。
比起前兩集,《望》的「天堂」主體的確沒有前兩集的明確,《愛》是人間天堂,《信》是心靈的天堂,《望》反而是把天堂留回給世人,的確「天堂」的定義是應該交由給觀眾思索的。當女孩愛上醫生,有種心如鹿撞的感覺,千方百計要見到他,就這樣每一天都故意不參與營裡的活動,為見他一面。而醫生本人也明知這並不可為,但他對年輕的身體產生好奇與渴求。戲裡的衝擊位是在於面對「愛」的時候,可否越界,可否不理前因後果的追求。
而這部片比起前兩集也有一條不同的在於戲裡的場口與鋪排方面也有特別的形式,例如剛開始進營時要參加者「報數」,又例如他們參與活動的時候一字排開,又例如是一起唱著歌謠。有一種感覺是戲謔的,皆因這些小孩都已經是十來歲的少年少女了。沿用管教幼童的教育手法,要求紀律的教育手法似乎對他們不太管用。在鏡頭以後,這些年青人早已學懂反叛,抽煙、喝酒、甚至是聊起成人的性與戀愛。他們的早熟、模仿、偽裝都已經不像屬於是那個年紀的小孩。
回到有雞先,還是有蛋先的問題。造成這些小孩的人又是誰?是誰教化他們?在成人化的過程裡面,總會有這樣的過程。《天堂三部曲》為我們呈現的是一個愛的反面,這陣子很多人把米高漢尼克的《愛》與尤里塞德作比較,米高的《愛》,筆者不敢看,皆因在生活裡頭,幾乎每一天都看到,無論是我的家還是別人的家,是很痛苦的。而尤里塞德對《愛》的尋找反而能帶給我救贖,故此筆者把它比喻為聖殿,帶有朝聖的功能。在整個的香港國際電影節中,這個系列作品成為了最愛的劇情作品,或者是因為它可以鞭策我,讓我體會到愛還是有多面性的。
《望》,作為謝幕,是最好的完結。天堂存在與否也好,也為我們留下了一個尋找的原因。謝謝尤里塞德帶給筆者這份從天堂到地獄,再由地獄到人間的觀影體驗。
文/Dorot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