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楚辞植物图鉴》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楚辞植物图鉴》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1-18 01:08: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楚辞植物图鉴》经典读后感有感

  《楚辞植物图鉴》是一本由潘富俊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铜版纸彩印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页数:2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楚辞植物图鉴》精选点评:

  ●资料留存,无需多言。。。

  ●没想到屈原写过的一些香草,家乡随处可见……

  ●14年读的,两年后这哥们又出了新书。额,实在是没有什么兴趣继续看了

  ●里面的照片拍的太……太多不认识了

  ●: I207.22/3132-3

  ●值得一读

  ●发现了潘富俊,真有喜极的感觉,一直喜欢诗骚,对里面的草木虫鱼颇多困惑,此书图文并茂,一一解之。作者又是植物学专家,考证精于古人!

  ●挺有意思。

  ●无比那个精美啊!虽然解读有些问题!

  ●可以随手翻阅的有趣书!

  《楚辞植物图鉴》读后感(一):香味的变迁

  上古的香草感觉偏辛香,兰是泽兰,蕙是九层塔,桂是肉桂,椒是花椒,杜若是高良姜……看来辛追夫人的(厨房气息)香囊果然是延续了这一传统?中古以后的龙脑苏合沉香,已是外来之香。明清以来大家所熟悉的“香”,现在大家所艳称的传统风味,中间有多少外来香型?曾有西风半点香,这个论断真是一点都不错。

  《楚辞植物图鉴》读后感(二):芷

  这种兰科植物生根在悬崖罅隙间,或蔓延到松树枝丫上,长叶飘拂花朵下垂成一长串,风致楚楚。花叶形体较建兰柔和,香味较建兰淡远。游白燕溪的可坐小船走,船上人若伸手可及,多随意伸手摘花,顷刻就成一束……

  这本书里的白芷图片,感觉与沈从文先生的描述一点儿也不同...应该不是一种东西~ 楚大夫的芷草不知是哪一种呢?

  《楚辞植物图鉴》读后感(三):记忆中的美丽与哀愁

  这本书,是上次看《黄金甲》前,去sherry家吃火锅,在sherry的书柜里看到,立刻借来,回来后,用两个晚上就翻完了,很喜欢,因要留着写完感想,所以到现在还没还——这是一项欠下的作业。今天在VeryCD看到《诗经植物图鉴》,很开心,下载来,可惜没有找到《楚辞植物图鉴》,否则的话可以一并收藏。

  读这本书的感觉是非常特殊的。

  封面上有题记“古典诗歌中的草木,印证人与自然永恒的缠绵”,说永恒,不为过,因为,这些植物,大部分我们今天仍然可以看到,比起我们的生命,其实它们更长久,并不是“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而是人只生一世,草木很多秋”——当然,它们是生生死死的循环。

  从头说起。

  木兰:喜欢的词,“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京华烟云》里,女主角是姚木兰,木兰、莫愁、珊瑚,都是美丽的名字,但最喜欢木兰,一直不知道,木兰就是玉兰,而玉兰是见过的,明媚的蓝天下,白玉兰朵朵绽放,姿态优雅。

  椒:这很熟悉。花椒成熟后的种子是黑色的,但新鲜的时候,是红色。幼时乡下多种花椒树,春天,当花椒叶萌生,摘下来,烙饼吃,有奇异的芳香。而这个味道,已经有太多年没有尝过,只能在记忆里回味。

  桂:古诗词里常用到的,桂舟兰桨,桂子飘香,苏州很多桂树,香气袭人,深圳也有,但香气不明显,印象较深的是去肇庆,七星湖公园,细细桂花香,弥漫整个天地,一尊尊佛像,面目慈悲,静静伫立。且想念江南的桂花酱。

  芰:吃过菱,见过水生的菱,在常熟,沙家浜,第一次看到,却就知道,那是菱。《天龙八部》,段誉被鸠摩智掳去姑苏,阿碧剥菱给他吃。菱的精巧,让人惊叹天地造化鬼斧神工。

  菉:今名荩草,我见过这种草,是幼时在乡下,只知道是草,不知道名字,在书里看到,一下子翻起幼时的回忆,原来,它是有名字的,而我不知,它的名字且是这样长久,从古早的楚辞,直到如今。相类的,还有射干,那时候,有一家邻居,有这种花,我惊叹于射干的美丽,花如蝴蝶,绚丽多姿,也从书里查到它叫射干,但现在才知道,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凤翼,这个名字更加贴切。其余的,还有苍耳、旋花、白茅、苦菜、荠菜。从前见惯旋花,称作喇叭花,原来也是错误的,塘朗山上也有旋花,我看了书后认得了,不再叫错。白茅的美是哀愁的,秋天,白茫茫一片,让人平添肃杀苍凉之感。

  与白芒类似的是菅,今名芒草,前年去福建,七八月份间,漫山遍野的芒草,随风飘摇,也是凄清的感觉。桃源村也有,每天早上去东门乘班车,经过一带高墙时,墙头露出一带芒草,虽是春天,也有故垒清秋的意味。

  蓍,孔林里很多。榆,图片中很漂亮,但是我不喜欢的一种树,因为上面经常有虫子。藜,即灰灰菜,喜欢,很好吃,但也是回忆中的味道了,看到图片,倍感亲切。榛,以前也以为是野生的树。

  对这个世界,其实知道得还是太少,象这些植物,一早在眼睛里,天天接触,但是没有想过去探究名字、归类,直到多年以后,从这本书里看到,勾起另一种乡愁——对家乡的、对时光的、对童年的,每一样,都让人惆怅。

  《楚辞植物图鉴》读后感(四):楚辞中的草木菁华

  此为系列图书,通过直观的植物图鉴这种崭新的识角,以现代科学之态度分析古典文学。同类作品尚有《诗经植物图鉴》、《唐诗植物图鉴》。作者潘富俊为美国夏威夷大学农艺与土壤学博士,爱好古典文学,所以做了这项有益的工作。

  熟悉古典文学的人大约都知道,中国文学有两大传统:《诗经》与《楚辞》。其中《楚辞》可以说是文人创作文学作品的滥觞。楚辞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所谓“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楚辞还有一大特点,是继承《诗经》的,就是以植物来寄托感情,托物比兴,汉代王逸在《楚辞章句•离骚》序言中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独立江畔的三闾大夫,回首故国,彷徨踯蹰,那离情别绪便寄托在触目所及的人间草木之上了。

  关于楚辞中的植物,历代学者也有论及,其中以宋代吴仁杰的《离骚草木疏》为代表著作,此书曾出影印本,网络上有电子书,版式清爽怡目,足见宋版书的精妙。从前关于楚辞植物的注解,往往失之过略,常用“古代的一种香草”顺势带过,读后仍然茫然。这也是知识分子不通事务,不重实际的一种表现。

  自古以来,知识分子最大的缺陷,便是躲进书斋,脱离实际。随着现代文明的演进,我们与传统愈见其隔阂,知识结构方面亦有很大的不足。以我而论,在植物学方面则近乎无知。西方很早就有植物学、生物学方面的图谱,我近年所藏的《玫瑰圣经》、《百合圣经》等书,不仅深具绘画艺术性,也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从前看过西方曾有一图谱,画的是“跳蚤”的图像,绘画精细显微,注解详明,深具科学实证特色。西方人体解剖图谱的诞生,也是突破了宗教神学的重重禁忌,才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翻阅此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弥补了既往知识的空白,于植物学方面得窥堂奥。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中的“木兰”,指的就是“玉兰”、“木莲”,“玉兰”是南方常见的植物,香气浓郁芬芳,女性常以之佩戴。我少年的时候也与伙伴们一起摘过。又如“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中的“蕙”今名“九层塔”,古时常在祭礼中用作薰香,“九层”状其形,让人过目难忘。此外“留夷”即为“芍药”,“三秀”指“灵芝”,“屏风”指“莼菜”,“柘”指“甘蔗”(据考证,《楚辞》为中国最早记载甘蔗的文献),“桢”指“女贞”(古人称其“冬夏常青,未曾凋落,若有节操。”中医常作为女性保健药剂)。通过对植物学知识的理解,使我对楚辞的精神内蕴有了新的认识。古人确实在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关系更加密切,对一草一木,都寄托了深厚的情感。郁郁苍苍的花草树木,汇合成瑰丽浑成的想象,不仅深含文学价值,其背后也隐藏着丰富的科学价值。

  有一天,当我们踏出书斋,欣赏着自然的花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将自己从沉重的现代生活压力中解脱出来,登高远眺,静听天籁,我想我们的心灵是可以与古人相通的。

  《楚辞植物图鉴》读后感(五):看花草,读楚辞

  在图书馆里瞥见这本书时,实在觉得是一份上天的馈赠。

  在推荐序《寄情于山川草木》里,台湾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黄先写道:

  ……这样的善用比喻其实是古人的含蓄,古人把山川草木来隐喻爱恨愁绪实际有深度的表达感情的方式。……要想欣赏古典文学,先将诗人的感情所附托的山川草木,也就是诗歌里的生命作一浏览,是绝对必要的。

  可惜这样的书不多见,因此我们总和经典之间隔着一层厚鞋底,总是让“采薜荔兮水中”的注解是“薜荔——香草也”。千余年来,我们竟也能让它一直香着而不知其然。

  读到这“竟也能让它一直香着而不知其然”,真忍不住要拍手叫好!正是因为这个,我才翻动了这本书,而在第一页就看到那从高中起就在不同的课堂上不断被提起的“蘼芜”,竟然就是小时候在田边经常会看到的有着芹菜香味的东西!再往后翻,那些诗词中出现过的看来玄妙的花草名目,其实大都在我的生活中出现过。只是其名目名称的选用,让文学与日常生活产生了那么大的距离。

  记得那个时候,我们叫的都是自己给它们起的名字,有的到后来渐渐知道了其学名,比如被我们称为“野豌豆”的“薇”,也叫“辛夷”的紫玉兰。我们一直用着只有我们能懂的词语在我们的世界中快乐地生活着。可是还有好多那时被我们用“这种”“那个”呼来喊去的植物,到后来我都一直还不知道它们到底该被叫作什么。

  翻着这本书,我惊奇的发现我竟然认识那么多从前在我看来只存在于古人的世界里有如幻想般的植物,而这些只是被我们过家家拿来当菜的花草竟然还有那么多别的作用。

  其实从来,莫名的,我对屈原,对那些“香草美人”就心有抵触。这本书里,那我一直感觉遥远不可触及的充斥着各种名目香草的《楚辞》走近到了我的身边,我才发现也许它真的象他们说的那样美妙。就如黄教授说的:“作者让兰桂芙蓉重现,也让《诗经》、《楚辞》复活,那活生生的‘被薜荔兮带女罗’是怎样地‘既含睇兮又宜笑’。……其实他心里想的,我猜是让大人小孩们一起来读《楚辞》吧!”

  真的很感激“希望读者在吟诵诗歌曲赋的同时,也能够领会古人思虑驰骋的‘现场’”的潘富俊教授。黄先教授在最后感慨:“这个时代就有这样的人,自己研究职务,学有专长,却讲着植物的故事要大家去读诗歌,他这样以人文化育人心的爱心,深深地感动了我。”还有我,我们。

  在另一篇推荐序《再现文学场景》中,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王基伦提到:“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对前代文学作品的套用、用典,乃至脱胎换骨的写作手法。”这本书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对《楚辞》的理解,对楚地风物的再现。

  除了这一本,关于《诗经》的,唐诗的也出版了。作者说接下来的还有《红楼梦》、章回小说和诗词歌赋等相关的植物图鉴。小白已经决定要这些作为生日礼物了,尽管离她的生日还有1个半月。只是去了一趟书城,只抱回来《唐诗植物图鉴》。这当然不是“冷僻的书”。还记得那个有阳光的午后,和她们在走廊上翻着认着,一遍又一遍,想让每一个我觉得能够理解我的心情的人都来分享。

  ……

  http://martina.ycool.com/post.391459.html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