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1-18 03:07: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经典读后感有感

  《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是一本由周恺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20-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读后感(一):已经与你无关,不过是我的误读而已

  这本《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看得很快,的确是一本“好读”的书,并不会磕磕绊绊读不下去,可也是一本“并不好读”的书,因为我已经太习惯了作者去讲一个故事,我们去读一个故事,我一直努力去试图理解,似乎抓到了什么,但是又似乎一切只是我的“自认为”而已。 对这本书最初的想法是在试图去寻找里面隐藏的线索,去寻找一些微妙的关系和故事,尤其感兴趣的是这本书的目录,奇怪的排序和散乱的箭头符号让我有一种寻宝游戏的感觉,看了看位于目录页码第一位的是《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这个本书同名的短篇,于是没有按照书页的正常顺序去阅读,而是决定跟着目录的页码来阅读,心中期待着或许会有什么不同的体验,或是某种只有以此为顺序阅读才能找到的答案。

  我找到答案了吗?其实是没有的,谁知道是我太过愚笨还是前面的期待不过是我自己的幻想而已,反正我并没有找到我想要的那些答案,不过,阅读的乐趣倒是多了不少。 《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有许多奇怪的时间节点,我试图在这本书中找到相关的内容,但是收获甚微,倒是在《伪装》中的“疯婆娘”一词给了我奇怪的联想,《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中罗丽有这样的一首诗稿:疯婆子的哀伤,被闪电切碎,打铁匠盗走一块,铸成的剑,由楚人买走,数年后,他横尸垓下。这首诗被标点分成了七个部分,而柳兆武的一生用过七个名字,就像活了七辈子。最后一个名字的结局倒在了血泊之中,而第一个名字吼出的人生第一个词是“疯婆娘”,或许这首诗就是柳兆武的一生?当然,以我的能力没能把它们连上。 另一个与柳兆武有关的是《冒犯实验》,里面的第四篇日记是一篇关于跟踪的记录,巧合的是被跟踪的人所去的地点是“烟云酒馆”,那是柳兆武中枪的地方,而被跟踪人所问的三个问题“布衣诗社”、“《新浪潮》杂志”、“水母的形态”三个问题都是柳兆武重要的人生往事,而陌生人警觉的回避问题又意味着什么?他和柳兆武是什么关系?跟踪者和这一切又有什么关系?我没有答案,只有想象。

  其他的联结和想象其实还有很多,但是都没有答案。或许没有答案才是正常的吧,毕竟这只是他不同时期的短篇小说合集,表述得更像是不同时期的自己。作家有自己偏爱的元素也是正常,潜意识去构建同一个“宇宙”也是正常。不过到底是怎样的又有什么关系?想起他在《杂种春天》里写下的一段话: 我买了一台二手打印机,诗稿被输入电脑,现在又从打印机里吐出来,装订成册,它们被翻译成程序语言,再转换回来,这个过程中流失的情绪是难以察觉的,比如文字的疏与密、工整与潦草或者是不经意的连笔,都会出卖作者的真实情绪,甚至出卖作者的创作环境,它们在几次几十次上百次的转换之后流失了,看上去准确无误的打印稿正是误读的开始。 其实在出版的过程,在读者去读和理解的过程之中,和作者的本意都已经相去甚远了吧,甚至如果作者此书出版了今天去回顾曾经写作时的想法和状态又还会想起多少呢?或许这些文字出现之后,就已经和作者失去了联系,一切不过是我自以为是的误读而已。 这是一场还算有趣的阅读,不过,如果关于原始本能的描写少一些或许我去追逐理解的意愿会更高些。

  《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读后感(二):一点阅读中的想法记录

  

关于先锋文学的尝试

最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样的文学可以被称作“先锋文学”。

从前段时间在微博上引发热议的读客老总刘按的《刚刚》,到我心中的悬疑小王子蔡骏老师的新作《春夜》,再到这本在读的周恺的《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先锋文学似乎在碎片式的意境和大篇幅的叙述中打破了很多人的习惯,先锋即新奇。

未来之书中很多故事都选择了大段的叙述,不去将其划分为小的段落。比如《冒犯实验》、《白茂的骗局》、《刺青》等篇目都用了这种形式,虽然有标点句读,但是没有分段,用一大段语言去进行叙述,而其中仅有的分割方式是将本来就已经不长的短篇进行再次的分割,像是由超短篇小说组成的短篇小说,而这些短篇的小说又组成了这本短篇小说集。而其中《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一文更是将“不分段”发挥到了极致,九页的文字,大约四五千字的内容,完全没有分段。这种不换气的艺术形式有没有很眼熟?像不像相声中贯口?一气呵成,一贯到底。因为语言的节奏,贯口会给人以美感,但是段落的缺失似乎让人有一点昏昏欲睡。

蔡骏老师的《春夜》也是如此,由于是长篇小说,不可能完全没有分段,但是阅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那些语言组成了长长的几页纸。在段落的合并之外,蔡骏还选择将句子拆分,用标点将大的句子隔断成七八个字的小短句的集合。而刘按的《刚刚》是用“刚刚”作为引子,引出一个画面,很多的“刚刚”组成的画面构成了一篇小文,许多的小文组成了《刚刚》这本书,但是相同的是这些小文都不再分成独立的段落。

在古文阅读中,没有标点但有段落,我们需要将段落拆分成句子去理解。而这些先锋文学选择了保留标点然后将段落合并,有点很好奇他们为什么都选择了这样的尝试。

说一下阅读的体验,其实在阅读中感觉不到它是不分段落的,因为一口气能读到哪里也就读到哪里了,累了也就停下来歇一歇了,阅读和朗诵不同,不用太多的考虑长短和停顿,可以先读进去再由大脑去区分。最神奇的是我是在意识到它没分段之后再去回头看的时候才发现《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这篇文章就是一段,完全没有分隔,九页连续的内容我在阅读的时候居然没发现,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么?

而另一件有趣的事情是,有幸看到了这篇文章2017年在作家网上发表的版本,那个时候是正常分了段落的,那么是在这次实体书出版时将原稿去掉了分段?还是原稿本就是未分段但是在当年发表时出于某些原因改为了分段模式的呢?

最后,好想有机会八卦一下早春和天南的关系。

  《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读后感(三):通俗小说阅读者的梦魇之书

  

这本书我看完了,真的看完了,但你要问我看了些什么,我可以告诉你我看到了…呃,看到了…好吧,我也不知道我看到了些什么,或者说看懂了些什么。对我来说,这本书真的非常难读,我感觉自己没有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所以我不敢做出评断。

从目录排版就能看出作者没准备写一本普通的小说

粗略看了看其他读者的感受,看到比较多的是“先锋文学”、“试验文学”等等,对于我这种几乎看的全是通俗小说,偶尔看看科普历史的读者来说,这样的文学形式真的很难理解,就像看惯了商业电影的我偶尔看看文艺片,却只能感觉到昏昏欲睡,经常难以get到其中的点。

既然不太看得懂这本书,那不如聊聊书以外的东西吧,比如说作者,然而我发现我对周恺老师也是一无所知,之前未接触过其作品。但对于其90后的身份还感到有点讶异,因为书中的文字给我带来的感觉总觉得非常有年代感,总觉得是七八十年代混乱的日子,但其实细细翻一下书中出现的日期,很多都是2000年以后的。另外书中充斥着性,各种露骨的描写似乎想表达什么,我依然抓不住点。

还是回到书中,简单说说对书中内容的感受,还是以我看故事的角度吧。书中总共收录了十个短篇,长短不一,如果当作一个个故事来说,很多短篇都没头没尾,甚至中间的故事也没什么关联,好像一个个可能有点关联又毫无关联的片段放在一起,比如第一篇《失踪》。还有几个短篇里面还有好几个短篇,有的或许相互之间有一些联系,比如《梦之书》,有的则感觉毫不相干,比如《刺青》,让我感觉不知所云。本书的标题作《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全篇九页没有一个分段,上次看到不爱分段的还是蔡骏老师的所谓纯文学《春夜》,这篇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这篇倒是讲了一个故事,故事关乎侦探小说家吗,关乎未来吗,我不清楚。还有几篇有完整的故事,有时我还会被故事所吸引,比如《杂种春天》、《白茂的骗局》,但这些故事同样没有结局,没有真相,至少没有我通常理解的结局吧。

这本书应该就是作者用文字构建的一场文学实验,在写这些内容的时候肯定是没有考虑过要取悦读者的,而读者对于这样的文学实验会有怎样的观感,不同人的感受肯定不一样,虽然我的个人体验不太好,但肯定也有能够接受的读者,或许纯文学爱好者会很喜欢也不好说。

外封,线条内封,线条

  《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读后感(四):周恺的片段式文本结构,一次对阅读习惯的“冒犯实验”

  

说实话,这本书的书评是迄今为止我觉得最难写的,因为我看完一遍之后很难抓住作者想要在作品中表达的东西,虽然以前我也是自说自话地对有些作品发表自己的意见,但还是第一次不知如何下笔。

因为,在这本短篇集中,存在着太多的文本可能性,加上作者貌似对读者的高度信任或者说不屑一顾,造成了整本书都成了一种文本实验的一部分。作者自己对其小说的论断“应该是好读的,我做的事和前人做的事是一样的,选择恰当的手法来表现人物与故事,如果说这是一场对读者的冒犯实验,那它冒犯的也只是某一类的阅读习惯”中出现了“冒犯实验”这几个字,其贯穿于整部作品集中,每一篇文章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这种实验性。而读者要做的就是看自己能不能接受这种实验,并且尝试找到在这种实验之后,对自我今后的文本阅读有何影响。

书腰、外封和本体,整体设计非常线性

周恺最为读者和评论界瞩目的作品恐怕是他上一部出版的长篇小说《苔》,而紧贴其作品之的就是对他本人的一系列标签:90后青年作家、小说写作的天才、我们(读者)有幸目睹的大师的青年时期(或可称之为年轻的大师)。对于这类标签,我是摒弃的,毕竟阅读是极度私人的事情,再好听的标签也会有人反对,再差劲的口碑也会有人喜欢。去掉这些标签之后阅读这部作品集,还能够与作者的文本实验性产生共鸣的才是作者所期待的“读者”吧?

纵观这部集子,周恺在具体的文字描写上并不具有特殊性,单独阅览独立的章节,不考虑前因后果,可以看到他的文字是朴实的,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形容,甚至有一些对话非常之口语化,这一点难能可贵。现在很多作家为了突出自己擅于描写,而不自觉地在文字上做足功夫,甚至有的作者认为胡乱堆叠形容词或成语来做状语、定语就是自己的写作技巧优势。殊不知金庸先生已经说过“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只要用词精准,读者才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意。

而周恺在这本书中最出彩也是最有他特色的地方是在小说整体结构中表现出来的碎片化,这种碎片化在《冒犯实验》《刺青》《梦之书》中最为明显。周恺将一部短篇小说再度进行拆分,完成了单一短篇小说内形式与内容的相背离。以《冒犯实验》为例,小说中按照时间分了五章,在形式上统一于一部作品中,但每一章的内容实质完全无关,而且这种无关并不是在一篇小说之内用五个章节写了五个完整的故事,反而像是从五个完全不同之人的日记本中随便摘出五篇日记填充进短篇小说这一外壳里,每一章都没头没尾,从而达到了在内容上彻底摆脱了短篇小说形式的目的。

这种碎片化恰恰是周恺向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的实验,在看似毫无逻辑、且没有前后文的情况下,读者是否还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这也是我把周恺的这部作品归类为“先锋文学”的一个原因。的确,先锋文学相比起读者的接受度更看重的是对传统文本的挑战和消解,而习惯了传统阅读的读者也会被这种结构所吸引。但如果仅仅是单纯的文本解构,那新鲜感并不会长久,这也是为何上世纪80年代出道的那些先锋作家最终都回归到了传统文学。那么,周恺的这种实验性的文字是否也会成为昙花一现呢?我没有读过他的长篇《苔》,但仅从这本短篇集来看,似乎暂且没有这种倾向。

因为周恺的碎片化文章在更大的作品范围内又呈现出了一种呼应,还是拿《冒犯实验》来举例。“二〇〇九年五月九日”一章的情节,正是在《伪装》一篇中刻意缺少的部分。那是否意味着在这本书中出现的读者难以理解的独立片段是更高维度文本在降维之后于本书中的映射呢?我们阅读过程中所处的文本维度只能在作者展现给我们的可阅读的文本之内,而作者的书写则是将他脑内的高维文本向下层投射的过程。通过不断书写以及被阅读,也许某一天我们会发现这些散落在各处的片段隐藏着作者与读者乃至创作和世界之间的关联。

但如果不阅读其他文本是否也可以获得阅读的快感,解读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呢?在这一点上,周恺确实非常体贴读者,虽然本书中的绝大多数短篇作品内,作者刻意隐藏、扭曲、倒置了一些来龙去脉或者中间过程,但在字里行间中埋下的伏笔和线索却让整本书出现了一种书名所蕴含的侦探小说的韵味。读者可以通过在不同章节或者不同片段中的交错往复,理出自己认为的作品风貌。比如《失踪》一文,在段落中间夹杂的五个投稿《早春》杂志的作家的介绍与作品中被列为嫌疑人的五个主角之间是否有所关联?而《早春》主编的失踪在明确是被杀之后,失踪这件事本身是否寓意着《早春》杂志的停刊?《早春》杂志停刊的原因又是否在那五个投稿作家身上?这一系列不明确的疑问在作品中没有解答,也不需要解答,因为一旦落于实处,则所有的这些在读者脑内自动生成的勾连将全然作废,读者虽然获得了解答,但失去了自由。是的,自由,也许读者需要的是阅读和理解的自由,周恺用他的文字让读者充分享受到了这种自由。

而自由和孤独又是诗歌需要的养分,周恺在这本集子里表现出来的诗人寻找自由的欲望和孤独的情绪又和整部作品集相统一,这种统一在于小说结构的诗化。诗人在诗中表现出跳脱的自由意志,在这部作品集中则以片段的文字章节外化出来。《刺青》一文中以刺青为题眼,九个不同的片段,把刺青的动作和写作同类化:刺青在人身体上完成作品,形成心灵和肉体的统一;写作也是为了把思想外化,达到把作品嵌入读者的身体的效果。整篇作品可以看做是一篇长诗异化成的小说,也是周恺把多种文体捏合在一篇作品中的成功范例。

本书的目录页呈现出一种随意性

评论家吴天舟和金理在《周恺的叙事机关》这一篇评论中认为:“周恺作品遍布着玄奥的机关,设若将书写与阅读的关系比作一次围绕智慧的角力,坦白地说,我们已在这场较量里败下阵来。面对周恺这般奇异的写作者及其实验性的创作风格,我们很难透过他有意打破常规的叙述方式重塑意义明晰的图景。”但要我说,阅读并不是一场较量,我们能够从这场“冒犯实验”中品尝到新的叙述方式,享受一种新的阅读体验,充分感受到阅读和理解的自由,那么我们作为读者已经值得了。

最后,还是一如既往地将我能查找到的本书中短篇小说初出列在下面,有四篇不知出处,希望各位能帮忙补充完整。

《失踪》 《背叛》/《芙蓉》2016年第3期(原名《身份的背叛》) 《冒犯实验》 《伪装》/《山花》2016年第5期 《白茂的骗局》 《杂种春天》/《山花》2017年第12期 《刺青》 《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芙蓉》2016年第3期 《梦之书》/《青年作家》2016年第5期 《不可饶恕的查沃狮》/《花城》2017年第5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