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历史读后感10篇
《微历史》是一本由路卫兵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微历史》读后感(一):微历史的魅力
在汗牛充栋的历史书籍中,有这样一本书,呈现了民国的滨才纷呈。我们可以细品,也可以随意翻阅,看到里面的趣事,你可以捧腹大笑,也可以深深沉思。历史上真有这样的人物吗,或许我们可以从这里还原,或是穿越......
《微历史》读后感(二):随便看看
随便看看就好,午休的时候翻一页,蹲厕所时翻一页...刻意花时间去看的话,不值得。
形式讨了个巧,里面很多内容其实蛮莫名的。类似的书,比如张发财的一个都不正经比较有看头,起码好玩些。要说学到些什么?就是正史不可信,歪史更加无厘头,就当无厘头看,千万不要当真哦。
《微历史》读后感(三):广博的历史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可历史作为对于过去发生事件的载体,通过记载、研究、转述等方式记录下来的,却迥然不同。历史上的大事件,受人重视,自然记录多多。但历史人物的饮食起居,细小生活细节,独能反映此人的特点性情的,记录起来比较麻烦。所以,有一本《世说新语》,是南宋时期一部有关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
《微历史》读后感(四):短小精悍体承载大历史
微博很熟悉,但是微历史还是第一次听到。
拿到本书一看,书的封面就是用微博的形式写了人物的评述和人物的言语,当然这些人物都是历史人物,人物涉及面很广,有正面的人物、有反面的,还有不少影星和文人。所涉及的历史跨度是从1840—1949,书中组织了一些有趣的历史小故事、人文轶事、军阀趣事等等,并且用写微博的形式放送出来,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之余,进一步感受那个时代的文化、历史生活。本书更可贵的是配有200张珍贵照片,有不少名人的照片与合影,同时还可以欣赏一些文人的墨宝。里面更是记录了一些明星的生活中较为突出或者醒目的事件,让他们的更为生动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既然是微博的形式写历史小事件或者人物记事,自然每段一定是字数短少。同时,很多部分将那时历史人物的话语重新整理后在书中以微博的形式记录下来,真的只能算是记录了某人在某时说了这样的话。有点小遗憾的是如果再能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用小字体稍加描述,这样更让读者体会到这些人物说这些话时,他们所处在什么境地下或者情况下的感言。不过还是很感谢作者用微博的形式,微博的字数见跟这些历史事件为我们做了重新的安排和记录,作为一个对历史爱好的人来讲,这样的记录可谓简洁明了,短小精悍,易于阅读,枯燥的历史也变得更便于阅读起来。
但是因为是微博,虽然编排上虽然作者加了一些章节名称,但是感觉还是稍显凌乱,说这儿说哪儿,一会儿是这个的事情,一会儿是那个人的事情,上下之间也没有丝毫关系,很多部分看了后面,却也把前面的什么也忘却了。所以有的章节内容感觉更像是历史碎片,散落在地上,这一点而那一点儿,如果在能把它们编排的更加有层次,有些联系,读者阅读起来可能就更加喜悦了。
有时候想查那个人说的话语或者做过的某件事情,相比网络搜索而言,就显得真的不太容易,如果也搞个目录或者索引什么的,我想这样可能更加适合阅读者了。
不管怎么说,感谢作者用这样的一种记录历史故事或者轶事的方式为阅读者做了这么多工作,特别是搜集了很多珍贵的照片,让读者对曾经历史人物的相貌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微历史》读后感(五):好玩的人物、好玩的历史
这本《微历史》讲述的人物和历史跨度是从1840年到1949年,也就是晚清到民国时期的一些名人的往事与话语,作者没有按时间详细去写他们的传记生平,只是写了他们说过的几句话,做过的一件小事,写过的一两首短诗,加上许多珍贵的照片,这些算不得文章的短句汇集、或者只是以当今流行的微博最常见的字数,结果集结成了一本可以轻松阅读又妙趣横生的读本!其中很多的妙语和故事,让人回味了很久很久。
今年是辛亥革命的百年纪念,之前已经看过了好几本相关的书籍,从《甲午首败》、《民国春秋演义》到史诗般的巨篇《南渡北归》,所以看到这本《微历史》所提及的人物时,大多数早已非常熟悉了,如今再看到他们昔日的雷人之语、生猛举动、或者持才傲物,目空一切的牛人逸事,一下便感到了一种亲切又熟悉的风格,兴趣油然而生,热情立马被激发涌动。
尽管本书所选的只是一些零言碎语,但反映的确是一些生动而有趣的社会现象,就是晚清民国在意识形态中有非常精彩的一面,那是我们1949年以后再也看不到的有趣场景。那个时候,社会是动荡的,人民是贫苦的,而人物却多姿多彩,风格迥异,敢作敢为。社会的思潮也是多元交汇,中西并举,所以在文化的层面上有值得研究和探讨的意义。你看看,那些文人、军阀、乡绅、政客、商人、流氓、妓女、名媛、百姓,处处都有奇闻趣事,不是一种浅薄的无理取闹,而是真正的幽默有才、强悍蛮横之中却也不失一种文化的底蕴和社会默认的规则。所以看起来非常带劲!
通过这些另类的角度,使大家看到了一群好玩的旧时人物、一些好玩的历史片段,串联起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把这些人与事关联在一起,展现广大读者的是一个真正开放的社会。是一群有理想、有胆量、有文化、有意思的人物和社会的力量,打破了沉闷的社会环境,开创了思想自由的先河,也是多种文化交融碰撞时,大家在寻求中华出路与强盛的探索。其实,也是民国产生的前因后果,我们今天用一种好奇的目光来回顾近百年来的往事,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和思考是如何才能有一种孕育人才辈出的社会土壤,会出现这种类似百家争鸣、魏晋名士风范时代的再度出现?
《微历史》读后感(六):历史原来很精彩
本书主要收集了1840-1949这百余年间国学大师、文人、军阀、小人物的精粹话语、趣闻逸事等,涉及的内容包括有正经没正行、癖好、兄弟袍泽、“洋眼”看天、别笑我是国学大师等,采用了当代流行的微博体裁。在这一段晚清民国时期,正值中华之大变革,从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太平天国、庚子国变、辛亥革命、清朝复辟、北伐战争、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这些关系到民族存亡的大事件下,选取记录了各阶层精英人士所说出的话语来一窥那些动荡岁月中的国人的风貌。
拿破仑曾说过,历史是过去事件中人们选定并同意采取的版本。每种历史是一个人收集、诠释并修剪事实成为一个叙事。历史学这会拿掉一些数据,强调另一些数据,结果配上原因,孤立的事件再配上其它 看起来遥远的事件。人是一种情感丰富思想复杂的动物,一件简单的事情都会有一场“罗生门”事件,每个当事者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都有自己的解释和表达,外人根本无从判断孰是孰非,只能盲目地选择相信更有话语权、言辞更有说服力的那一方。对于当事人都已不在的历史事件,谁能保证他说写的就是历史本体?当现实距离历史越远,扭曲的程度越高,被杜撰的越厉害,所以历史远不是历史教科书说的那么简单。
本书共27章约1000多篇,并进行了细细分类,可见作者搜罗资料丰富,收集工作做得扎实。同时作者用客观的事例说话,并不发表自己的观点后,只记录不评价,亦不作判断,尽量用多角度来展示这些历史人物的个性,话如其人,让我们自己去思考,去感悟人的复杂性、中国近代史的丰富性,谁忠谁奸、谁智谁愚,相信读者心中自有一杆称。当然记录过程本身也是一种评论,或多或少包含了作者主观的意见。
本书虽不能作为正史阅读,但可能更接近事实。放在床边书桌边,随时可以拿起来看几页,读起来轻松、有趣,对于喜欢历史的读者是一本好书。
《微历史》读后感(七):微历史,别样的口味
落潇/文
借用网络上流行的一个词语:有图有真相。这不是为了炒作,而是一种述说历史的另类方式,让人读来耳目一新。这便是阅读路卫兵大师的作品《微历史》带给我的感受。
该书重现1840年至1949年的真实历史,让我们重新温故那段悲惨又充满喜剧的岁月,让无数个历史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也让我们全面的认识一下清末民初的诸多名人,有为称帝而丧命的袁世凯,有为民主联合而奔走相告的同盟志士,还有近100年间如雨后春笋般突现的革命事迹,总之,细微之处见证真实,别样口味体会当年历史。
微历史,一段一段,没有历史刊物的长篇大论,却有巨多故事的奇妙,再现历史的真实已经远远超出理论学家的著名结论;没有揭秘式的悬疑色彩,却能抓住众多读者的思想,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没有在文字中投入感情的词汇,却将丰富的情感融入到字里行间,只有认真阅读的读者才能体会,才能共鸣。
微历史,将人物事迹、发生年代统统打乱,按照作者的思路重新述说这段历史,作者的思路就是按照主题式叙述,从我读书的角度来看,反而不觉得乱了章法,感觉这样重现历史更加有趣。历史传记可以将一个人物形象变成有血有肉,内容丰富的个体,历史朝代可以提纲挈领,按照时间的顺序,述说历史人物,丰富朝代的形象。而微历史,杂杂而不乱,生动有趣,给人一种小吃的风味。
落潇 于2011-9-12晚
《微历史》读后感(八):知微见著
韩非子曾经曰过: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我等皆凡人,虽不能“上揆天道,下察民情”;然,见微而知著却是读史应有的眼力。或许,这也是作者立书的本意吧。作者大概也很喜欢做读书笔记吧,这本书也应该是作者多年的积累吧,这次做了分类奉献出来,的确很符合微博的分享精神,微历史则名符其实了。
我只告诉你有这么个段子,剩下的事儿你自己看着办。——作者把1840——1949年间的两千多个段子分成了“有正经.没正行”、“性情”、“癖好”、“一本正经”、“疙瘩.芥蒂”等27个大类收录在本书之中,让喜欢历史的读者大过一番“八卦”瘾。读这本书,可以说知识的摄入量和平时自身的历史知识的储备量成正比,积累少的人或许会觉得不过是个乐子,积累多的人则说不定会有不少“新发现”,这才应了那句话“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我一直都觉得古人更有学问,即使是这本书中的几十年前,也是如此。许多的人不仅有学问还很有“脾气”。读到黄侃关于白话文对于胡适的一再调侃时,我不禁也会想:白话文是不是太白了呢?被白话文“白话”起来的我们,再读彼时的言语文字竟然有了一种隔阂感,这好像很不应该。有这么一个段子,黄侃说胡适如果身体力行地推行白话文的话,大名就不应叫“胡适”,而应改为“到哪里去”才对。我把这个段子讲给我的学生,我的学生们却是一脸无辜的茫然……我们无时不在吆喝我们的文化是独有的一脉相承,而这一脉下来,没有太久,仅仅是几十年,差距究竟有多少呢?——隔阂感更或者说学生们那一脸无辜的茫然便是答案。我们现在不得不需要用一种景仰的姿态来看待彼时的人事,景仰固然是个好态度,不得不用的姿态则有点无奈了。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吧,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师”,还要郑重其事地翻译成大大的白话再教给学生,不能不说有点悲哀……
一定要说的是,这本书的图片特别好,虽然都是黑白照片,却特别清晰。每逢奇数的页码处,都是一张小小的人物图片,图片前面则是醒目的章节目录,这个巧妙的搭配正好显示在你最先面对的那一页上,让你对自己所阅读的章节一目了然,可谓匠心独具、用心良苦。
《微历史》读后感(九):微观、碎片、潮和情趣
精选1840到1949历史现场的这本《微历史》有几个不得不说的特点:一是微观。微历史很潮,从封面装祯开始便让人耳目一新。微博体的封面,微博体的书写,历史的断童再现,情感化的章节布置,一种崭新的表述方式让历史从故纸堆的尘封里苏醒。
微观,是此书的一大特点。纵横互联网各大网站历史频道,总会有一个“今天的历史”或者“当年今日”或者命名为“每一天的历史”的记录历史的每一天的小栏目,栏目将当天发生的所有古往今来的历史事件一一择其重要分别列出,让人对当天的历史过去现在一目了然。《微历史》也是同样的行文方式,每一则历史小故事均不长,大约也是微博体控制在140字以内。每一段历史也都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分明,足现一个“微”字。
碎片,自是不容置疑,从历史的长河里分门别类择选录用,本身便是一个庞杂之事,不过,因为作者的巧运匠心,巧妙的目录编排,将历史事件,按人的情感,于事件之中的感观体现予以收录,这种方式碎片里见精神,别出心裁。比如“有正经·没正行”“性情”“癖好”“一本正经”等等。这样有情格的目录,比之众多历史类小百科小知识那种干涩的命名,真是贴近读者们不少。读历史嘛,若是读出趣味,或者在趣味中得享历史,那方是历史的福气。
情趣的话题自然不必多说。我想作者此等性情,方才出得这等别具一格的历史书。拿捏着历史故史,却又可以从中悟得几分现下。说是现代版的世说新语倒也不算过。
另外,书中附有200张稀见图片配合着2000个经典段子,再带着“偏见”和轻松,这样读史有意思。
《微历史》读后感(十):重口味的微历史
微博时代已经到来,在这种时代洪流的感召推助下,我相信会有很多人都和我一样,从最初的不屑不问进而发展到了加入其中,不知道是被感化的一群人还是被蚀化的一群。在看尽了个人生活的大晒特晒和企业宣传的微博功效后,看见了《微历史》这样一本书,也选是先行者了。
《微历史》看书名就能知大意,用微观的角度来讲述微小的事物,自然,所涉及的都是历史长流中的大人物,最创新之处则在于采用了微博体的写作方式,区区百余字讲述一个历史人物的趣事或是精彩语录,除了形式上的微博体外,还具有微博语的特效,开胃的很,像微小说,让我们知道了一些不知,了解了一些真相,据说写作过程中参考了中外的很多历史资料,但能将这些精短汇聚在一起也非是一件易事了,不为别的,单此,就足够我们叹上几叹,看上几看了,没有其他历史类书籍的冗长,读起来很轻松,没有那么沉重,从1840年到1949年历史人物,事无巨细的呈现,除了讲述人之外,还有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甚至涉及到了教育、家庭、婚姻和信仰等多方面。很多都是其他历史书籍和资料记载中所不曾提到的,或者是嗅事,或者是豪言,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拿来供读者来消遣还是蛮不错的,你可以随手翻开一页看一段,当然不要期盼在这简短的文字中求到甚解,或许真要较真的话,此间的一条微博就够你探究上好长一段时间了。
说完了这本书的好之后,在看见之初,不免认为有顺势借风出书的嫌疑,微博的体例适合传播,信息也有更强的流通性,而期间涉及的一些东西对于一个对该段历史不曾深究的我来说,自然是无从考证过的,而微博即便再作为一种自由传播的工具,即便再言论再自由的社会环境中,还是有责任可言,有约束可控的,对于微博传播这样一个缺少严密审核的信息平台,更是如此,因此对于微博发布和传播来说,也都应谨而慎行。
虽然这本书是从小处着眼,展现的尽是琐碎和细腻,并且以“微”见长,但这种“微”中却有着不少重口味,正所谓“秤砣小压千斤,辣椒小辣人心”,抛开历史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其实,这段微历史也有着一些重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