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谈吃》经典读后感有感
《雅舍谈吃》是一本由梁实秋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雅舍谈吃》精选点评:
●真正的北平人梁实秋~看好了有烧饼油条的早餐店!
●为什么他可以写的这么好吃。
●老北京活的精
●平淡直真
●【藏书阁打卡】前两辑真好看,尤其适合早春三月的夜晚,寒风中走在回家的路上看,那个寒风入骨啊,那个饥肠辘辘垂涎欲滴啊,馋到胃痛,恨不得马上跑回家下个方便面还要打两个荷包蛋!大概因为羊肉是我的最爱,所以特别喜欢梁先生写羊肉的章节。书里说南方人吃红烧山羊肉连皮,在北方可不行,因为北方羊皮还要留着做皮袄,原来如此~ 他老人家说的特别好的是:离开北平,休想吃到像样的羊肉!想他在六百公里外的青岛写这些,肯定是动了真感情(馋虫)的,哈哈哈~ 第三辑一般了,重复的内容太多,翻来覆去的说,都保留下来略坑。
●读起来太馋了
●2019.04.10 “不要以为席终人散,立即功德圆满,地上有无数的瓜子皮、纸烟灰,桌上杯碟狼藉,厨房里有堆成山的盘、碗、锅、勺,等着你办理善后!”(说多了都是泪)
●不是我的菜
●【藏书阁打卡】最喜欢第一部分——《味是故乡浓》,有娓娓道来之感。虽然我对北平的吃食不熟悉,也很难想像是如何色香味俱全,但是我喜欢他从文字中透露出来对生活的热爱,对故乡的感情,甚至是寥寥几笔提到的与友人相关的美食回忆。有些篇目的叙述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在了解烹饪过程时,可能问了许多问题,才能把一些细节都记录下来。印象较深刻的是《请客》一篇,“说来奇怪,客人单身者少,大概都有宝眷,一请就是一对,一桌只好当半桌用。有人请客广发笺帖,心想总有几位心领谢谢,万想不到人人惠然肯来”,也学到很多词,比如““饘”是稠粥,粥指稀粥。”再比如“得膏馋吻”(比起蟹黄我也更喜欢吃蟹膏)。
●烟火气和书卷气都很浓,不少做法和吃法都想让人尝试一下。
《雅舍谈吃》读后感(一):吃与乡愁
题为《雅舍谈吃》,文字的确是配得上这个雅字,细细品来似在饮茶,读之满口生香。书分三辑,第一辑主要是回忆北平的家乡风物了。近日都在北京,有些北平风韵,现时仍能见到,如夏天饮酸梅汤。(说到这个,清华的酸梅汤真是世界第一,好想带没喝过的人来尝尝。)第二辑说是品尝四海香,实际多是回忆江浙菜肴,捎带着北平和海外风味,蛮有趣的。第三辑则题为吃中有真意,有很多针对烹调相关的史实、古籍、词汇之考据(我最喜欢看这种东西)。不过想来有的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的文章,所援所写之内容大同小异——倒也可以理解,一个人的知识量毕竟是有穷的,信手拈来的例子可能的确没有几个。最能打动我的,果然还是第一辑。梁实秋先生原是北平人,后来寓居台湾,又旅居美国,想来已经是多年没有吃过家乡之味了。回忆北平的一菜一肴,字里行间满溢着淡淡乡愁。如今在异乡(i.e.美食的荒漠)求学的我,也只敢在回国时才敢读这书。读到写烧饼和油条(油炸鬼)时,看梁实秋先生满怀喜爱地叙写小时吃的“螺蛳转儿”烧饼夹麻花儿时那脆响,回忆到兴处,却又被现实打断:“如今我再也听不到这个声音”,言语间的寂寞,让我鼻子一酸。如果没有出国,怕也是不会有这样的感同身受。说起来也可能是我老了,人老了泪点就低…之前看《我与地坛》,也是在飞机上差点没忍住眼泪。
《雅舍谈吃》读后感(二):因为这本书开始美食写作
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偶尔在公众号中断断续续地写些吃喝的事。 有感现内容呈现形式丰富无比,少有人去阅读单纯的文字。友人也多次劝我我加些图片,亦或音乐,更有甚者拿着录制设备准备为我我拍摄视频。我自知不是个上镜的人,夹杂着口音的普通话更是上不了台面。犹记得学生时代多次面试主持人未果,关于出境这事早已烙下阴影。
两天的时间读完《雅舍谈吃》,字里行间流露的温情将我带回到旧时光景。在深夜写下这篇读后感,也借先生书中章节目录为公众号分门别类。
全书分为三辑:味是故乡浓,品尝四海鲜,吃中有真意。
味是故乡浓
味是故乡浓讲的是梁先生在北平生活的时光,其中不乏童年时期的美食。文中提到的饺子,豆汁,炸丸子,栗子等平常食物蕴含着浓浓的思乡之情。 我虽也在北京生活过半年,碍于工作繁忙,没太多时间出去打牙祭。当时也未得知有此书,要不无论如何也该出门一一品尝。期间,只是在同事的推荐下去过聚宝源一试铜锅火锅,派对到9点多,才得两座位,至今对其麻酱念念不忘。 至于对于油条馅饼只觉的确比南方的做的好吃些,每日早餐必点一份。
品尝四海鲜
说来现代人比梁先生幸福太多, 入口的鲜美之物何止四海,像是厄瓜多尔白虾, 新西兰贻贝,挪威三文鱼都成家常菜式。 古时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而现代吃货的肚里,能包容下整个世界。只是我们没先生的文笔,纯粹饱口腹之欲而已。
自己真正的当了一回饕客算是某年路过苏州,听闻松鹤楼的松鼠桂鱼乃一绝。独自一人前往,一条1斤有余的桂鱼裹着面粉和番茄酱,下肚之后,扶墙出。想来都是聚餐上的大菜,像我这样独一份,不点别的吃完少见。
吃中有真意
我认为这一章节为本书最妙,先生不拘于菜品食材,而是讨论关于厨房的趣事,讨论请客吃饭, 分析美食书籍,也写啤酒和麦当劳,相比于袁才子的《随园食单》根据食材不同罗列各种烹调手法,更为接地气。 文中对吃狗肉的讨论放在今天也不过时。
《雅舍谈吃》读后感(三):“当我谈吃时我谈些什么”
01.“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北方乡下的一句俗语。北平城里的人不说这句话。因为北平人过去不说饺子,都说“煮饽饽”,这也是满族语。
02.杭州西湖烟霞岭下翁家山的桂花是出名的,尤其是满家弄,不但桂花特别的香,而且桂花盛时栗子正熟,桂花煮栗子成了路边小店的无上佳品。徐志摩告诉我,每值秋后必去访桂,吃一碗煮栗子,认为是一大享受。有一年他去了,桂花被雨摧残净尽,他感而写了一首诗《这年头活着不易》。
03.制作豆汁儿的原料是用以喂猪的。但是这种原料,加水熬煮,却成了城里人个个喜欢的食物。
04.看看那个豆浆店,小小一间门面,案板、油锅都放在人行道上,满地是油渍污泥,一袋袋的面粉堆在一旁像沙包一样,阴沟里老鼠横行。再看看那打烧饼、炸油条的人,头发蓬松,上身只有灰白背心,脚上一双拖鞋,说不定嘴里还叼着一根纸烟。在这种情况之下,要使老鼠屎不混进烧饼里去,着实很难。
05.苏东坡《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诗:“似闻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有注:“予尝谓,荔枝厚味高格两绝,果中无比,唯江瑶柱、河豚鱼近之耳。”看这位老饕,“吃一看二眼观三”,有荔枝吃,还想到江瑶柱与河豚鱼!
06.到了宋朝的苏东坡,初到黄州立刻就吟出“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之句,后来传诵一时的“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笋煮肉”,更是明白表示笋是餐餐所不可少的。
07.苏东坡是吃笋专家,他不排斥苦笋,有句云:“久抛松菊犹细事,苦笋江豚那忍说?”他对苦笋还念念不忘呢。
08.试想,煎炒烹炸,油烟弥漾而无法宣泄,烟熏火燎,煤渣炭属经常地月累日积,再加上老鼠横行,蚊蝇乱舞,蚂蚁蟑螂之无孔不入,厨房焉得不脏?当然厨房也有干净的,想郇公厨香味错杂,一定不会令人望而却步,不过我们的传统厨房多少年来留下的形象,大家心里有数。
09.今天之某些职业妇女常得意忘形地嘲讽主持中馈的人为“在厨房上班”。其实在厨房上班亦非可耻之事,我们的母亲、祖母、曾祖母有几个不在厨房上班?在妇女运动如火如荼的美国,妇女依然不能完全从厨房里“解放”出来。记得某处妇女游行,有人高举木牌,上面写着:“停止烧饭,饿死那些老鼠!”“老鼠”饿不死的,真饿急了他会乖乖地自己去烧饭。
10.其实口水未必脏。我们自己吃东西都是伴着口水吃下去的,不吃东西的时候也常咽口水的。不过那是自己的口水,不嫌脏。别人的口水也未必脏。我不相信谁在热恋中没有大口大口咽过难分彼此的一些口水。
11.一盘菜上桌,有人挥动筷子如舞长矛,如野火烧天、横扫全境,有人胆大心细彻底翻腾如拨草寻蛇,更有人在汤菜碗里拣起一块肉,掂掂之后又放下了,再拣一块再掂掂再放下,最后才选得比较中意的一块,夹起来送进血盆大口之后,还要把筷子横在嘴里吮一下,于是有人在心里嘀咕:这样做岂不是把你的口水都污染了食物,岂不是让大家都于无意中吃了你的口水?
12.我们即使运用筷子,也不能不有相当的约束,若是频频夹取如金鸡乱点头,或挑肥拣瘦地在盘碗里翻翻弄弄如拨草寻蛇,就不雅观。
13.所谓请客,是指自己家里邀集朋友便餐小酌,至于在酒楼饭店“铺筵席,陈樽俎”,呼朋引类,飞觞醉月,享用的是金樽清酒,玉盘珍馐,最后一哄而散,由经手人员造账报销,那种宴会只能算是一种病狂或是罪孽,不提也罢。
14.席终,香茗、水果伺候,客人靠在椅子上剔牙,这时节应该是客去主人安了。但是不,大家雅兴不浅,谈锋尚健,饭后磕牙,海阔天空,谁也不愿首先言辞,致败人意。最后大概是主人打了一个哈欠而忘了掩口,这才有人提议散会。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奈何奈何?不要以为席终人散,立即功德圆满,地上有无数的瓜子皮、纸烟灰,桌上杯碟狼藉,厨房里有堆成山的盘、碗、锅、勺,等着你办理善后!
15.客人早已折简相邀,难道还会不肯枉驾?不,守时不是我们的传统。准时到达,岂不像是“头如穹庐、咽细如针”的饿鬼?要让主人干着急,等他一催请再催请,然后徐徐命驾,姗姗来迟,这才像是大家风范。
16.将近尾声的时候,大概总有一位要先走一步,因为还有好几处应酬。这时候主妇踱了进来,红头涨脸,额角上还有几颗没揩干净的汗珠,客人举起空杯向她表示慰劳之意,她坐下胡乱吃一些残羹冷炙。
《雅舍谈吃》读后感(四):味蕾深处,是故乡。
这本书,不适合晚上读,越读越饿,让人想要架锅开火,把梁老笔下的美食烹饪一下。也很想尝尝正阳楼的烤羊肉,致美斋的锅烧鸡,玉华台的汤包,还有厚德福的瓦块鱼……
梁老写的满汉细点,也写的家常小菜,连烙饼都写的颇有意思。家常饼、糖饼、葱油饼、清油饼……看似简单,实则讲究得很。还有卷菜吃的薄饼,也就是春饼。春饼简单,配菜却很是讲究,肘子、猪肚、香肠、烧鸭、熏鸡、酱肉、驴肉……再配上点素的,炒鸡蛋、炒粉丝、炒菠菜、炒合菜、炒芽菜、炒粉丝……然后再配上葱丝或甜面酱。吃完了饼,还要来一碗卧了鸡蛋的罐儿汤,光看着文字,就觉得香。
其中写吃饺子这一篇,让我感触颇多。
北方人,不论贵贱,都以饺子为美食。钟鸣鼎食之家有的是人力财力,吃顿饺子不算一回事。小康之家要吃顿饺子要动员全家老少,和面、擀皮、剁馅、包捏、煮,忙成一团,然而亦趣在其中。至于在乡下,吃顿饺子不易,也许要在姑奶奶回娘家时候才能有此豪举。小的时候,一到过年,全家人就都聚到奶奶家,热热闹闹的。奶奶顶着一头细细的银白色卷发,盘腿坐在床上,笑眯眯的给我们这些小孩儿发红包。大人们则聚在一起,聊着家长里短,逸闻趣事。姑姑们则在厨房忙里忙外,要准备年夜饭,还有包饺子的食材。
最常吃的就是猪肉白菜馅儿的,或者猪肉韭菜馅儿的。白菜要提前用盐杀出水分,然后再用屉布裹着,把杀出来的水使劲儿攥出来,再和肉馅儿搅在一起,放入调料,再打两个鸡蛋进去。搅馅儿的时候必须顺着同一个方向,否则馅儿不容易上劲儿,包出来的饺子馅儿就散,不好吃。
我第一次给八斤包饺子的时候,因为懒得杀水,结果还没等到下锅,白菜里的水就反了出来,饺子一个个都沾在饺子盘上,只能用刀子挨个刮下来,翻车的非常彻底。
包饺子的时候,往往是大家都来帮忙,围在一张大桌子前,有的负责擀皮儿,有的负责包饺子,有的打打下手。一个个皮薄馅儿大的饺子,整整齐齐地码在饺子盘上,就等着年夜饭之前下锅。
除了年夜饭的饺子,天津人还要包一两盘津味儿素的饺子出来。备着守岁的时候,十二点吃。
这是天津的老例儿了,十二点的时候,吃上一盘红扑扑的津味儿素饺子,寓意来年素素静静、平平安安、日子也能过得红火。有的家庭还会在其中一个饺子里放进一枚硬币,寓意“咬(要)财”,吃到的人就是当晚最幸运的人。
津味儿素麻烦一些,要把豆芽菜、香干、香菜、面筋、红粉皮都切得碎碎的,再用香油把麻酱和开,从坛子里夹两块酱豆腐,再舀一点酱豆腐汁,所有的食材都和到一起,再用盐调味。因为素馅儿很散,对于包饺子的人来说,很考验技术。皮也要擀得薄一点,这样下锅煮出来的饺子,各个透红,红红火火的很是好看。
吃完年夜饭,大人们会聚在一起打牌或者打麻将,没上局的大人就陪着奶奶和小孩儿一起看春晚,快到十二点的时候,姑姑会去煮津味儿素,等到电视里主持人们开始倒计时,一盘盘红扑扑的津味儿素饺子就上桌了。十二点钟声一响,所有人不管饿不饿都要吃上几个。
饺子是姑姑的绝活,而菜团子则是奶奶的绝活。大人拳头一般大的菜团子,一口咬下去,喷香喷香的。以至于奶奶去世以后,我爸爸吃谁家的菜团子,都觉得味儿不对。
我想,这应该就是妈妈的味道。就好比出了我家的门,就再也吃不到我妈妈的独家打卤面。这是专属于自己的,家的记忆。
所以我也很是认真的练习厨艺,因为我不想八斤女士长大以后,回想起童年都是快餐和外卖的味道,我希望她的童年里,也永远都记着这么一碗香喷喷的打卤面,一份香喷喷的红烧肉,一盘子香喷喷的饺子。
味蕾深处,是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