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的读后感大全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是一本由[美] 孔飞力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元,页数:2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精选点评:
●孔飞力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即我们通常模糊了清朝统治衰落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别,而在清朝中后期作为国家渗透地方所借助的乡绅是具有强大的复原力的,为了解决地方叛乱国家放权所导致的地方武装的逐步合法化给中国的社会结构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名流地位的变化又对国家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孔针对这样的问题自隋唐府兵制所引发的兵民之分说起论及明末时兵民之彻底隔离再到晚清为了抑制地方叛乱所允许的地方团练的发展直至分析这一地方武装化对清末民初国家权力结构与地方自治制度改革的影响。其坚实的史料和踏实的分析值得国内学者学习。
●看的是90年的版本。最后一句点睛之笔,看了过瘾。大神就是能从材料中解构出一个制度的变化…
●kindle
●清末地方名流绅士掌控下的武装崛起实际上是大一统时期中华帝国政府权力长期无法渗入乡村层面的必然结果。只不过在清朝由于人口增加以及经济竞争加剧而最终爆发了。清末的地方叛乱,尤其太平天国运动则成为了最后一把柴火。晚清叛乱中政府军的腐败无能使得原本就掌握一定地方权力(且依于长期尚武械斗的宗族势力)绅士名流开始建立武装团练来保卫地区安全,而太平天国时期,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名流凭借其训练有素的“亲兵”成为了帝国最为有力的平乱武装,而通过书院系统与乡亲关系所建立的网络也使地方名流成为了晚清重要的政治力量,也塑造了清末民初中央地方的权力面貌。然现代化进程最终割裂了乡村与城市名流群体的联系,封死了重建中国政体的传统路线,基于城市的民国政权又回到失控乡村的状态,直到1949,此为本书最受用之点。
●翻到最后似乎略微感受到一点为什么这么多年都不再版的原因了……
●少作
●马上书评一篇
●翻译不行
●与原文相比有删节~
●毕竟是距今近60年前的著作了,结论经典,又难免老生常谈,重点是地方军事化和绅权扩张,最好的部分在第四章,提出的近代分期不早于1864的观点可作一派观点而参考。图书馆版本写满了前辈的笔记,配上泛黄的书页和老套的装帧,在视觉上是一种灾难。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读后感(一):社会动乱与军事化
当大的社会动乱发生后,作为国家正规军事力量的八旗、绿营已经不足以胜任其军事职责时,为对外防御和对内控制,相应地方经历了军事化的发展。民兵传统被沿用,士绅积极参与并主导地方防卫,团练不仅作为民兵制度也是作为地方权力制度对地方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读后感(二):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划分
这种结构主义的观点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划分很有趣,作者认中国近代史的开始不会早于1864年,即天京陷落的那一年,因为中国那种以士绅阶层为基础的超稳定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反而在清末混乱的局势下,获得了大发展,这一发展主要体现在团练与地方武装的兴起。照这一观点,中国近代发生根本改变的年代大致是在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第一次直接将行政力量延伸至乡村基层。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读后感(三):《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Militari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1796-1864》摘记
1、地方自治是皇权不允许的,因为会挑战皇权。
2、但在内部叛乱的压力下,地方自治被允许,并且有效的对抗了叛乱。
3、明末、太平天国、抗日、解放,四个时期,地方自治能否发挥什么作用?抗日与太平天国时期类似,外来者没有取得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明末呢?地方精英是否组织了对抗,还是因为没有意识形态/价值观的挑战而立刻归顺?解放则完全是一套全新的组织动员方式。
4、这种地方自治,尚没有独立司法和有效代议制制衡。但也算是好的开端。
5、清末对外开放,现代化导致乡村与城市的分离,导致乡村精英和城市精英的分离,曾经一体的帝国精英群体分裂,“传统国家崩溃”。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读后感(四):地方主义的崛起。
孔氏此书以清政府镇压19世纪初的白莲教叛乱为开端,以此开启了其对晚清以来地方军事化的讨论分析。他通过利用丰富的地方史志资料,详细的说明了清王朝在应对一系列的反抗运动中(尤其是与太平天国的对抗中),原本只是为加强国家对地方控制力量的“保甲”“团练”等行政组织,如何一步步的成为被地方士绅领袖等控制的地方军事化力量,从一开的始的单个村落自卫性质的团练,到数十个村落联合起来的扩大的民兵组织,最后成长到湘军、淮军等为代表的跨省际的地方军队。伴随着这一个历史进程,中央的权威日益衰落,地方主义的权势不断膨胀,1900年的东南督抚互保成了一个顶峰,这也最终为20世纪王朝之后中国的地方军阀混战埋下了引线。所以,近代中国的重建就是一个重新加强中央权威,重新在地方建立权威,重新将地方有效的控制住的过程,无疑,是毛领导的中共获取了最后的胜利。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读后感(五):基层之局,关键且难打
历史票友,从《叫魂》追过来的,这种专著类型的书向来可以四星起步。不过相对于成书更晚的《叫魂》,这本书的文学性要差一些,翻译也算不上出彩,阅读体验不算愉快。 对历史背景知识有一定的要求:知道曾国藩洪秀全远远不够,认识江忠源胡林翼(我在这个档)勉勉强强,再往下的人还有很多,看完并没有记住…看着看着能蹦出来个熟人,才不至于有看文献的感觉。 我对这段时期的了解,除了中学历史课之外,就主要来源于大学时看的《天国演义》,当时非常能代入江忠源…至于这本书呢,故事性弱到了无法产生代入感的地步。 说回书的内容。基层自治是晚清、太平、民国都不得不依赖的东西,因为体制无法产生大量基层管理者,更别说对这些人如臂指使,是所谓皇权不下县,《叫魂》里弘历权倾天下却只能蒙眼操作有异曲同工之坑。大家都玩不转基层的情况下,正统力量还是有很大优势的,如很多乡贤是在体制内取得点功名,作为流寇的太平军被官锤完被民锤就不意外了。
相比之下,民国时期没了功名体系,基层的力量和政权认同应该是弱一些的,但是能赤化基层大盘依然是很NB的操作。怎么做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