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那时 · 西藏》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那时 · 西藏》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7-31 05:3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那时 · 西藏》读后感精选10篇

  《那时 · 西藏》是一本由徐家树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2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那时 · 西藏》读后感(一):穿越时空的西藏影像

  西藏,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向往地方,这本书的作者用他的镜头,拍出了一般人无法拍出的影像,这个摄影过程似很难用技术经验手法定义,看完本书,个人感觉有种“天启”般的灵性,从作者接触藏地之始,就跟随着他的生命历程。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西藏一直在他心底,他要远渡重洋前来朝圣。每个人的双眼都是一只独一无二的镜头,只有他,才能够拍出这样的影像,带给人这样的西藏记忆。书的文字简洁,看似是随意记录,却像是在时间空间双重纬度的一种牵挂思念,是内敛的,是平实的,潜藏的力量却如思想洪流,无法估量,书中的照片更是展现了三十年大跨度的西藏的人、景、物,三十年过去,而记忆不变,好书也会永恒。书的封底那句话很震撼:“在这里,记忆冲破时空的枷锁……在这里,失落信仰终被寻回……”国家地理的每本书都让人期待,值得收藏的好书!

  《那时 · 西藏》读后感(二):一块孤独石头坐满整个天空

  不知道去过西藏的人会不会有不喜欢的西藏的。

  西藏一直是我最向往的地方,也是一直没有去的地方。就好像推迟满足感一样,最喜欢东西一定要留到最后来欣赏,至于什么时候算最后,没有定论

  一上大学的时候就决定,把大学最后的时光,也是人生中最具纪念意义的一次旅游——毕业游献给西藏。大学三年过去了,中途计划过很多次出行,每次都会想到西藏,可还是想留到最后。

  视野梦想进入西藏是从海子的诗开始的——

  西藏,一块孤独的石头坐满整个天空

  没有任何夜晚能使我沉睡

  没有任何黎明能使我醒来

  一块孤独的石头坐满整个天空

  他说:在这一千年里我只热爱我自己

  一块孤独的石头坐满整个天空

  没有任何泪水使我变成花朵

  没有任何国王使我变成王座

  之所以一直不敢去西藏,其实还有一种担心,是怕自己再也舍不得离开那里,澄净的天空、没有瑕疵的云、安静孤独的黑夜,和那些看上去穷苦神信仰却如此崇高的藏区的人。

  后来在《天下无贼》里看到刘若英在西藏朝拜的镜头时又心头一颤,其实面对自然,就像面对神灵,就像面对自己最深深内心。西藏是否让人无法躲避?无处躲避。

  大学和杨一起去听了一个关于西藏的讲座,主讲人多次进藏,还在某次顺便收获自己的爱情婚姻实在让人羡慕。现在已经不记得当时主讲人放给大家看的照片了,只有当时的心情还隐约可感,或者一直没变。

  杨也曾在2011年的暑假和两个朋友一起徒步去西藏,我看到的照片不多,他也没有经常提起那次的经历。也许需要我再次去填充他关于西藏的记忆。一年以后的现在,和爱人相拥在西藏的繁星下,想想美妙至极,时间应该都不会再流逝

  关于西藏的预想太多,寄托也太多,也许这样并不好;就像害怕失望就一直也没敢去周庄一样,现实要么超出预期,但大多时候会让人失望。

  今天是7号,和杨一起去先锋万象看书,在万象看到了这本书,就顺手把它看完了。我说:我其实挺害怕去了西藏以后再也舍不得离开那。杨说,你不会。我知道,他了解我,知道我已经离不开现代生活。其实,他也知道,他自己何尝不是。

  也许,以后的日子里,当想去的时候,它可以作为收留流浪的我们的最后一个目的地,就足够了。像他说的。

  《那时 · 西藏》读后感(三):英国皇家摄影学会高级会士,果然不同凡响

  如作者简介所说:

  英国皇家摄影学会高级会士,澳大利亚职业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因机缘巧合,有幸前往西藏,并为此着迷。三十年间,不惜远渡重洋,多次往返信仰之地,用无数张影像和随行记录,向藏地虔诚朝圣。

  看到书果然不同凡响。30年,陆陆续续,去过无数次西藏,每一次都是深度旅行,每一次都有令人震撼的片子,每一次都有可以被人称之为大师灵光之作。

  书上收录了徐家树先生有关西藏的各种风格作品代表,非常丰富,非常精彩——就本书来讲,已经是很高的水平,足以展现一个持续30年进藏的摄影家内心的西藏之全貌。然而,对于贪心的人来说依然不足

  于是百度,于是去徐家树先生的新浪博客,没错,这里是一个更多彩、更丰富的宝库,这里可以看到徐家树先生更开阔的视野、更加高远审美、更具灵性的思想。

  我个人最喜欢的,除了西藏系列,不管是具象的藏地人物、还是比较抽象的彩色经幡,还有更博大的“天圆地方”系列、“水木云石之道”系列。

  如果说西藏是基于一种藏地情怀、藏地文化的写实、抒情之作,表现那种浓厚骨子里有别于内地的生活以及人们的心灵,给人无限的震撼,是作者走出来的(经幡系列是更难得,用单一元素:云、经幡、白塔、佛寺,来反复表现不同的感觉、不同的思想,羚羊挂角,不着痕迹,就像高明哲理诗一样,想千年古树一般,直刺天际,直刺观者的所有感觉,但同时你又很难明确的表达所观的感受。)。

  那么,“天圆地方”、“水木云石”则是一种意逸——我生造这么一个词,是想表达这样的感觉:得意忘形,有无相成,温婉静雅浑然天成,生趣盎然,意境深阔,令人形神向往。我相信,作为摄影家,在这一系列里徐家树先生对于技巧已经不在意了(如果说经幡系列可能更多地是对技艺考验?),他所要表现的东西本来就在那里,顺手拈来,是偶然的灵光一闪,又是必然智者之收获。天地高远,灵思无限,在这里说美感似乎已经显得过于小儿科,但它的美首先就会打动你,而更重要的还是那句话:作品中的天地远大于读者眼中心中的天地。

  这是亘古不变的规矩,如果你所观看的作品吸纳你的心智和感觉,有远远大于你所见的实在世界,你能不被打动吗?当所有好作品的品质喷涌而出强烈作用于你的时候,不必疑惑,这正是大师之作,必然穿透岁月,流传后世

  《那时 · 西藏》读后感(四):要找寻一个为之坚持的摄影主题

  这本书之于我的是把一生和摄影融合,他让我知道了摄影人需要找寻一个能为之坚持下来的主题,贯穿一生的主题,在生活中摄影,在摄影里更深的感受生活。

  西藏是一个我一直向往却不敢轻易去的一个地方,因为怕是去早了,在我还不了解那里的历史文化的时候,白白的浪费了和他的初次相遇;也怕去晚了,那里的传承得不到延续,越来越背离了以前的模样

  这是一个师姐送我的毕业礼物,毕业礼物很多,但是感动我的这个是之最了,因为真正的用心去给我了这样适合我的礼物。

  赠言是“毕业快乐,记得你曾经有条状态-光与影的直白字里行间含蓄恰到好处的时光机,我想这份毕业礼物就印证着这句话,但愿这本三十年的秘境记忆,可以为你打开神圣西藏的时光机,祝你天天开心前程似锦”。

  我是一个不太懂得坚持的人,我希望当我找到那个我想坚持一辈子的主题后,可以坚持到底。期望我的时光机在每个时间段都有所记忆。

  我一直相信什么都是最好的安排,就在毕业之际,上天派了这样一个天使学姐,赠与我这样一本好书,让我能为之思考,感动,有梦可寻,谢谢师姐,谢谢命运的安排。

  毕业季的假期是飞快的,转眼间一个月的时间被我浪费了,充分的休整,充分的做了很多自己想做的事,一直想去重庆,竟然偶然的机会就跟一帮可爱小伙伴去了,想去草原就跟着家庭聚会去了,想看沙漠也竟然在身在其中过了。毕设后的这一个月,连吃了大半个月的火锅,回家半个月没咋在家好好给老爸老妈做顿饭。说好的学习一样没弄,又要出去玩,哎,喜乐参半吧。最后一假期,再放纵下吧,然后加油,希望这次旅行能让我找到我的摄影主题

  《那时 · 西藏》读后感(五):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最先了解到西藏方面的一些东西,是在读了阿来的那部《尘埃落定》之后,后来又看了由这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里面描写的藏区风光美丽异常饮食服饰也另我印象深刻,那是一种白天为衣服,晚上可当被子盖的一种服饰。如今又读了这本《那里•西藏》,本书的作者徐家树,澳籍华人,摄影家,翻译家,旅行家。在三十年间,不惜远渡重洋,多次往返信仰之地,用无数张影像和随行记录,向藏地虔诚朝圣。这本书可分为缘生、漫行、尘隐三部分

  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本画册,作者的摄影作品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以前读书,大多是以文字方面为主,对于摄影的一些东西不甚了解,看到此书时,偶尔也有了些这方面的认识图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传达给人的信息可能更丰富,也能说明何谓瞬间。只要地球太阳系存在人类存在,应该说摄影也是一种永恒

  作者以摄影的方式,去发现人们的内心活动,去记录人们的精神信仰。在他第一次面对那些虔诚的藏传佛教信徒时,他意识到,信徒们在以不同的方式,寻求着人生答案,不懈地追求着他们的精神目标

  作者在手术后的感悟值得每一个人细细品味:“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次肉体和精神的重生。平时自我感觉身体很好,不会去认真思考芒死亡的问题,当突然发现死亡其实并不那么遥远, 前方的日子已不是很多,人就会朝后看,回顾和审视一生走过的路,那些以前曾看重的东西,无论是虚名或是实利, 到这时才发觉,其实是多么无足轻重。人生有过这样的经历,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虽然当时很痛苦,但经历了一次考验,也得到了一些觉悟,这些东同对我以后的生活影响重大。因为它促使我对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死亡的本质,有了较多的思考,对应该怎样生活也有了新的方向。我甚至发现,自己在这之后的摄影创作方向。”

  很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去西藏一行,去感受一下那离天最近的地方。在书中这些文字好像对我这个从未去过但又想去的人很有帮助:“此行去西藏,一路发现变化巨大,这种巨变不只在西藏的主要城市,也发生大小县城,甚至草原牧民的生活也有了极大不同。原因之一是格尔木至拉萨的铁路已经通车,人们到拉萨旅行,没有了翻越五千米雪山艰辛,坐着充氧软席, 品着中西大餐,隔窗观赏高原美景。自驾和骑车旅行者也激增,拉萨的八廓街己如同北京王府井和上海南京路一般,成为游人和购物者的天堂。此刻远离尘嚣,才觉俗世之中,我们或许更应该用自己的方式慢慢走,去感受每天微小喜悦享受片刻的宁静和孤独;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回真正的自我,以及更为丰富的生命。是的,不着急,一切都来得及……”

  《那时 · 西藏》读后感(六):用自己的方式慢慢走

  捧着《那时.西藏》

  还是一而再 再而三

  被封面这张老爷爷的无言之言触碰到心底最柔软的一角落

  专属黑白色的power

  西藏 我深信 是不能被解释

  更何况还是“那时”

  只有亲身到了这 你才会强烈的感觉到卡片机的不及

  地域的转化 天空的延伸 色彩跳跃

  不是任何CCD或者CMOS摄像头可以捕捉的

  我们的晶体才是最好的感知工具

  20年来我一直更喜欢传统书本

  翻动书的感觉让我雀跃不已

  把书从扉页慢慢类似于手翻书效果的翻动到封底

  空气里会有个微小波动

  油墨味在我的小空间里蔓延开

  我轻抬鼻子

  嗅到那淡淡的书香味

  犹如小时候狂追那摩托车排出的一条黑乎乎的尾气跑

  柴油气的味道亦让我毫无免疫力

  享受完这一过程

  才开始拜读书的内容

  缘生 漫行 尘隐 后记

  225页的图文并茂 让我意犹未尽

  也让我认识到徐家树老师

  三十年前的照片 胶片表面灰尘细小的划痕

  经高分辨率数码扫描 瑕疵就会很明显

  而徐老师常常花上七八个小时以上去完成一幅图片的修版色彩和反差

  使作品得到最佳体现

  这种耐心不是很多浮躁年轻人所具备的

  漫行 经幡系列作品选中p67 p72 的作品真的有震撼到我

  暑期玉树支教 自己亲身第一次见到经幡

  被那种纯粹的信仰震慑到

  那时无言的壮观

  没想到看到徐老师的作品

  竟然第二次被惊呆

  原来 经幡竟然有比我用自己晶体感知的所能呈现出另外一种惊世之美

  阖上封底

  我想

  我们应该用自己的方式慢慢走

  慢慢走

  去感受每天的微小的喜悦

  不着急

  慢慢来

  那时 西藏

  必将不仅仅是 那时

  22年前的今天

  我圆滚滚的来到了这个世界

  小日子里 第一次收赠书和写书评

  有点屁颠屁跌

  感谢@李林寒 同学的赠书

  让我笑到牙龈都赤裸裸的出来了

  我竟然会有这狗屎运气

  来 给你块肥嘟嘟的奶油言谢撒

  《那时 · 西藏》读后感(七):那些想去还没有去的地方

  在暖洋洋的阳光底下,坐在村里的小屋里看完了这短短14多万字。

  照片是颇具震撼力的,文字也是写实的。这种写实,不身临其境,应该无法感同身受。

  书里有那些我去过的没去过的地方。30年,西藏的改变甚至遍及乡村,但却能依稀感受到当年作者的那份情怀。也许在今天,你花一个星期去拉萨看看布宫,去纳木错看看海拔最高的湖,然后在去江孜的路上欣赏一下神湖羊卓雍错,你觉得你到过了西藏。可你看到的只是西藏的那层面纱,而却无法了解真实的西藏,真实的高原。直到我在村里,看到村民聚会喝青稞酒,看到跳锅庄、过林卡,还有那深深埋藏在内心的信仰。那些长跪的人们,用那磨出茧子的皮肤,诠释着虔诚这种早已在内地消失的东西。

  这或许才是真实的西藏。

  还有半年的时间,此时此刻,真觉得你不在一个地方呆上个半年十个月,根本就不算来过。

  对了,那些我没去过的想去的地方。古格王朝遗址,冈仁波齐峰,珠峰,拉孜的5000km路碑,琼结县,昌珠寺,山南扎囊县桑耶寺。慢慢来吧。

  慢慢地,走在这片高原上,慢慢走就好。

  唵weng嘛ma呢ni叭bei咪mi吽hong

  《那时 · 西藏》读后感(八):如果没有人,西藏什么都不是。

  朋友R小姐不久前在微博上说:“过去些年去过的地方,印象深刻的极多,触动心弦的只有两个,西藏和印尼。在那里,能感觉到时间慢慢流逝,我还不着急变老。感觉到人与人内心相连,彼此相通。感觉到生命力被激发。有为青年一直好奇西藏的什么改变了我,是人,如果没有人,旅行什么都不是。希望这些感觉可以长存,成为我来过人间的印证。”

  特别喜欢她的这一席话,尤其对那句“如果没有人,旅行什么都不是”深以为然。作为她的旅伴,我特别能理解和赞同她说的。就如每次旅行回来,我最常说的一句话:我们常常为了某处的景而出发,可是最后在记忆里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往往是这一路上遇到的人。我想,这才是旅行真正的意义吧。

  读这本《那时•西藏》,脑海中满满都是当年在甘南的印象。那时我第一次亲历藏区,夏河,拉卜楞寺,郎木寺……这一路走过,我第一次深切的感受到什么叫虔诚,也深刻的明白自己与他们真的是不同世界的人。我站在那里,看着转经的藏民从我身边走过,一时无言,觉得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看着那些脸上布满皱纹的老人,驼着背,拄着拐杖,慢慢地祈祷前行,深深感动。这种对心灵的震撼,实实在在,却无法表达,只有亲自体会才能明白。这也是我想去西藏的理由。除却西藏那些壮丽的自然景观,我更多的是想去看看那里的人。

  在徐家树先生的这本书里,我看到最多的也是人,是信仰,是纯粹。作为一位在藏区行走了三十多年的国际摄影家,我觉得徐家树先生的摄影作品确实比他的文字更有力量,在这些摄影作品里,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藏地的爱。他的看西藏的角度,已然跟普通的游客不同,他的作品是有思想的,在“旅游圣地”和“小贩天堂”之外,西藏依然有着这个世界上最纯净的天空和土地,还有着最虔诚的心灵。

  近些年来,我们看到了太多关于西藏的负面新闻,最近墨脱通车的消息又引来热议,但是我对这些大都不以为然,因为我一直觉得,旅行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我也不觉得去西藏就是一件怎么样了不起的事儿,去哪其实都一样,为了什么而去,带着怎样的一颗心而去,旅行于我来说,不是为了去获取什么,而是为了去感受,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可以满足我的,除了好奇心和新鲜感,还有各种意想不到的惊喜。不论好的坏的,旅行中的这种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几年看了很多的旅行书籍,当自己慢慢走过越来越多的地方,除了一些功能性的旅行书,真的不太愿意去读那些旅行“流水账”了,尤其是看到一本书里大都是自己走过的地名,因为对于那些地方,我已经有了自己的经历和回忆,别人的终究只属于他们而已。所以虽然很可惜,我还没有到过西藏,不能说出更多关于西藏的故事;但同时又庆幸,我还还没到过西藏,才对这本书依然保有热情,因为未曾抵达,才存有那份最单纯的好奇和期待。旅行就是这样,一旦经历过,感受会完全不同。

  上次回家老爸突然跟我说他想去西藏。我突然明白,我内心的那份不安定,那份对于遥远的地方的好奇心,其实都是遗传自老爸吧。我知道老爸年轻的时候也一个人去过很多地方,但是他们那一辈的人,大都因为生活,最后被禁锢在了家里,为了养这个家,放弃了自己内心最纯粹的梦想。如果身体允许,我真的想,带着老爸一起去西藏,为了我们父女俩共同的梦。

  如果没有人,西藏什么都不是。如果没有梦,就没有前行的动力。所以,为了这一个梦,和另一个梦,努力去实现。

  《那时 · 西藏》读后感(九):放空你的心灵与思想

  平素对于西藏知之甚少,也不是很感兴趣。因为身边说的人,写的人太多了。

  但是看到这本书还是让我心里小小的激动了一下。

  首先书真的是装帧太漂亮了,厚重的色调配上精致的装帧,真是太有诚意了,一直喜欢厚实的精装本书籍,这本书拿到手之后手感非常好,内页的文字排版也无一不中意。先添了三分好感。

  这本书是照片与文字的结合体,分为缘生、漫行、尘隐,讲述了作者与西藏三十年的不解之缘,一次次的进藏,然后又是一次次的期盼。我想如果说有资格写出西藏之书的人,当属本书作者徐家树,每一次的进藏都是一次朝圣,而每一次的行走也是对于心灵的洗涤。三十年的不解之缘,随着时间的浸润而日增的向往之情,都满溢在每一个字里行间。

  本书的作者既是一个写作之人,也是一个摄影家,所以他的文字既是本身思想的感受,也从一个摄影家的角度展示了西藏的风土人情,那些不同时期的照片带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西藏在徐家树的镜头下是如此的纯净纯粹纯洁,没有一丝凡尘的沾染。那些随风飘舞的经幡,那些壮美的寺庙,还有那些淳朴的人。都让人对于西藏充满了向往之情,最喜欢的就是一张在寺庙门口挤满了孩子的照片,每个孩子的面孔都是满满的笑容,每对眼睛都是那么闪亮,这些照片少了风尘仆仆,少了悲苦与悲伤,让人看了充满了对未来的期望。

  有时候,我也在思考西藏到底有什么地方可以吸引那么多的人前仆后继?又有什么地方让作者流连忘返?看到本书也许会找寻到一部分答案,因为那是一个如此高远的地方,也是一个离太阳更近的地方,因为那曾经是一个苦难的地方,所以人们才有着更加坚定的信仰。

  看到最后一个部分,作者碰巧遇到了约瑟夫洛克曾经住过的房子,而且在其中还搜寻到一位摄影师的踪迹,是80年代作者第一次来西藏的时候巧遇的一位美国国家地理的摄影师。看到这里似乎故事又回到了原点,原来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有迹可循,就像是一种巧妙的缘分,与西藏的缘分。

  最后作者写的一篇后记《我与西藏》,写到自己因病差点不能再来西藏,也说到对于西藏的感悟,西藏就像一个纯净的心灵栖息地,每次都为他的心提供了一个可供修养的空间。那个心灵退出与肉身复返的过程,让人向往。

  看完了,我也想去一趟西藏。把自己的心放飞到那片最蓝的天上。

  《那时 · 西藏》读后感(十):生命面前你怕什么

  生命面前你怕什么

  题目有点怪?是的,这是在为徐家树先生的《那时西藏》写书评,又不完全是评价一本书,因为一本书既已诞生始,意义留给无数读者去品味,价值留给岁月去沉淀,“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这又不是一篇传统意义的书评,因为世界万千,如恒河沙数,归来去者皆管中窥豹,只见其一斑,生活的面纱正在一点点展开,年轻的我实在说不上什么。

  两天后我就要出发,去每年一次的旅行,去年的这个时候是在尼泊尔,过几天我会飞到中欧,说为什么每年都要走走停停,因为我倦了。曾经就读于国家重点实验室,曾经研发过国家一类新药,但最终发现经历的那些辛苦,却都抵不过面子上的迎来送往让人内心扭捏苦恼,于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每年一次的远游。在一次环东北的长途旅行里,接到高中同学的电话,说他年届不惑的父亲病危,我当即买了回家的车票。之后的几天,我都在清真寺里陪伴我的同学,还有他裹着白布的壮年父亲的遗体。

  早些年,那些离去的都是上了年纪的祖辈,近些年,相继有同学的父亲,朋友的母亲撒手人寰。今夏,一位经常通晓加班的同学于婚礼前一个月,心脏病发不治,比我大四岁的表姐被发现宫颈癌晚期。每天都有生命在终结,那渐渐加快的节奏,让我感到有些怕了。我怕青山未曾踏遍,我怕沧海未逢桑田,我怕我未曾真正的活,我怕恩人未曾回报,我怕爱人不再开心。

  曾经看过一篇图片报道,两个来自尼泊尔和西藏的喇嘛在纽约Vager画廊里用各色矿石粉砂堆积药师佛坛城。堆筑坛城的过程相当复杂,先用画笔在画布上拉出框线,在用纯净的矿石沙粉按颜色堆积,喇嘛们呕心沥血接连数月。当一幅色彩斑斓极为精细立体画卷完成之后,这个用沙子描绘的美丽世界将毫不犹豫地被扫掉,倒入河中,化为乌有,归于自然。这种伴随重大法事而产生的宗教仪轨,揭示了世间所有辉煌的成就,瑰丽的画卷都是因缘际会的世相,众生无常,不应有喜,往来无悲。人们都会欢喜地迎接一个生命的到来,却不留意时时刻刻正在发生的消亡,藏族朋友看待人的死亡会稍感轻松,死者并没有远离我们的生命,只是进入了他/她的轮回,他/她今生所有的繁华,都不过一掬细沙。

  在西藏搭车,路过美丽的然乌湖,丰沛的降雨也使当地的植被茂密覆盖率高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到每年春季或者秋季,海拔六千多米的山顶有皑皑白雪覆盖,雪线从山顶一直延伸到湖边,而山上广泛分布的针叶林则在未消退的积雪中呈现出层次丰富的色彩。降雨的丰沛加剧了山体的风化与坍塌,那些杜鹃花、针叶林从发生过地质灾害的山坡上再一次生长起来,按照海拔的高度重新分布,重新绽放。

  今年工布江达发生了死伤严重的矿难,那些生命化成山体的一部分,那些名字隐没在新闻的数据里。本来引进内地毁灭式的资源开发模式就收到藏族朋友的诟病,但即使如此依然挡不住开采自然资源的脚步。矿山、水电,科技的手段一点点进入高原,改变着那里的生活和社会。街上放的是技术低劣的midi混音,小喇嘛拿着内地流行的香飘飘奶茶,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文化的事不知多久能够完满地轮回。

  重新回到深圳,我失去了工作和收入,却开始读懂了木心的文字,从悲观里看透,从悲观里获得温暖和力量。一次木心作品读书会,一位姑娘在朗读了一段哥伦比亚倒影之后,问不知木心在天有知会如何看待今天的世界,彼时李天一未判,夏俊峰尚存一命。其实回头看中国的历史,多具有玩笑的意味,认真真的会输,输掉家国性命,人类诞生不足百万年,有史册记载的文明也不过数千年,近百年的历史真的只堪一笑。

  说了许多生命,和轮回,回到这本书。西藏是永不落幕的摄影主题,从庄学本,到杨延康,从赵嘉,到徐家树。其实摄影说到底,我看是一种参悟。世间美人、美景,拍摄之后留存于底片和硬盘,底片会损毁,硬盘会崩溃,永远留存的,只有回忆,而回忆又因人而异千人千面,人又活不过岁月。摄影本身也是一番轮回,千辛万苦创造的背景和环境,最终方按下百分之一秒弹指一挥间的快门。但按下快门却也只是摄影刚刚开始,后面要冲洗胶片输出数码,要交付展示倾听回馈,只有在获得了观众的回馈和认可之后才算完成了一个轮回。然后摄影作品的语言和境界,留在观众深刻的印象里,在观看者生命里发生下一个轮回。

  这本书也伴随文字,和丰富的思考,我想起约翰博格在《另一种方式的观看》里说起简单的图像易懂却难得深刻,复杂的图像必然伴随语言的诠释以避免复杂背后所伴生的歧义。徐家树先生在文字里讲的是摄影以外的旅途和生活,寻访洛克居所,偶遇麦克山下,年届花甲战胜癌症,游记?摄影书?散文?这本无法定义的书更像徐家树先生自己的《约伯记》:“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末了必站立在地上。我这皮肉灭绝之后,我必在肉体之外得见上帝。”

  莫问是缘是劫,生命本就是场考验。

  哭丧着脸写了这么多,前列腺痛啊!

  发现搜狗输入法有了掀桌的表情 (╯‵□′)╯︵┻━┻ 老子不写了!

  ,为何只给本书四星?

  我很少给五星的,从本书的形制来看徐家树先生一定还有更好的照片没放出来,至少没有系统地放出来,期待以后还有更好的作品问世,到时看情况是否多给一颗星。hiahiahia!

  再P,本书装帧优美,心里给加上半颗星,出版方勿谢!

  又P,书评大概这么写会及格么? 求爱抚,望慎拍。

  还P,有人说能不能把诗歌作为书评,我看可以。附上拙作。

  《生命与游记》

  一滴水滴落黑色的悬崖

  我感到生命 不妙

  一阵风卷起红色的袈裟

  我看到菩萨的 微笑

  紫色的唐卡

  黄色的宗教

  河床里一切 珠宝和流沙

  都来自冈底斯的荣耀

  匍匐 叩首 向圣城的拉萨

  拥抱 告别 向看不见的心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