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波》读后感锦集
《余波》是一本由[英]瑞迪安·布鲁克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8,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余波》读后感(一):战争带来的永久伤害
战争给人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也正是在战争中能够作出的选择少之又少,更多的是跟随命运。家乡并不仅仅是一个地域的限制,而是生活所带来的痕迹,就算有一天战争结束真的回到了家园,那么也未必能找到以前的感觉。身处战争的人们,向往的无非就是那么一片安宁,其实到那里都是一样的。结合历史,可以看到那些人几代下来的命运都被一同改变,时代不同,对于生活的定义也就不同,就像现在生活十分富裕的年代,我们根本没有资格去评判战争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
很多事情的背后都有着我们未曾了解到的,很多历史的由来也都不是顺利的,我们只知道结局如何,却不知道过程,那么这个结局就毫无意义。当看到这些事实的时候,我难免会捏一把汗,人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光是想是想不明白的,只有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才能够想得通,原来只有这一种选择。书中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故事感动了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这种人性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在什么时候都会引起共鸣的。
为了守护自己爱的人,哪怕世界末日来临也会献出一切去保护,面对困境的时候只要能够有一个寄托就能够带来无限的力量。对当时周边环境的描写非常的细致,他们的感受我好像可以感同身受,好像在这样一个混乱的背景中国,一切都变得那么容易被接受。尽管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当中,人们对于爱情的渴望依然是强烈的,也许正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才是支撑人们活下去的原因。战争结束后的余波具体指的是什么,我想有很多种,尽管最艰难的日子过去了,但是在什么样的年代与生活中都会出现绝望与失望。如果是有些人可能会放弃,但是多数人没有,一直挺了过来。为了逃离这样的环境,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时机,那种惊现和刺激一直在不断上演。后来的故事并没有回归平静,一切艰难还在继续,只不过希望不断带来力量。
据说这本书也有同名电影,改天我会去看一遍,从画面上感受一遍。真实的历史背景下的故事,细节真实的让人感到震撼与恐惧,但当看完这本书之后剩下的只是感动,人类可以创造也可以去毁灭,还好结局总是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余波》读后感(二):余波:战争结束后余波谁来平息
二战一直是历史书与一些文学书籍绕不开的点,毕竟一场将全世界里接近二十亿人口卷入的战争有着太多值得大书特书的故事了,无论是战前各国的首脑备战、战中惨绝人寰的血腥场面还是战后各国内的重建都是一个个题材库,而将这些故事说出来大多是都是为了表达“反战”的理念。
这部小说的发生背景就在二战战败国德国的境内,战胜国英国为了平息一些顽固的抵抗者,也为了重建这片满目疮痍的大地,不少英国军人需要在此定居,而战争过后适合他们居住的屋子也并不算多,因此一些军官及其家属也可以住进德国人的家中,取代原有的主人。但主人公刘易斯在得知了这些被取代的主人会被赶至军营居住,一向富有爱心的他或与是动了恻隐之心,亦或者是觉得自己想保留和德国人直接沟通的桥梁,将原主人鲁伯特及其女儿都挽留了下来。但从家乡过来与刘易斯团聚的妻子蕾切尔和小儿子却并不认为能够那么融洽的相处,毕竟他们的大儿子就是死在了德国人手上,鲁伯特的妻子则也是丧生于这场战争中。
因此尽管战争已经结束,但被战争伤害过的家庭却并没有那么容易回归往常,战争所带来的余波即便没有战争那般惨烈,却也让战后重建的生活变得格外不易。
书中的故事线自然也没有只聚焦在这两个破碎的家庭的同屋檐下的生活,还有一些其他线的讲述,包括那些失去家庭的德国难民,他们生活也是值得书写的,但毕竟是作为辅助线去描写,主要还是为了烘托主线故事的进程发展。
然而随着故事的不断推进发展,我也被作者描写的故事代入了进去,我逐渐能幻想出那样的一个大房子里,一个富有魅力的建筑工程师以及他精心装饰的家,一对逐渐有些貌合神离的夫妻,可能这样的故事发展趋向是可预见的,但我个人不太能接受。
如果说这本书无论是从题材上还是故事的描写上都很令我满意,那么我并没有给五星的原因就是我能努力去理解几位主人公的行为,但我还是不能接受,可能还是中西方的一些差异吧,亦或者是我个人与主流价值观的差异,所以我还是有些不太能接受的。
当然这本书客观来说还是很不错的,值得一读。
《余波》读后感(三):战争的冲击像是引力波
瑞迪安.布鲁克英国小说家剧作家,处女座《塔利辛.琼斯的证词》获得了毛姆奖,贝蒂.特拉斯克文学奖等很多奖项,作品散见《巴黎评论》和《新政治家》等众多权威媒体。 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作者的信息,如上所述并没有很多详细资料,不过作者是个光头加胡子的类型有点像光头强。也就是说如果书写的不顺利就可以去拍光头强真人版哈哈,我看作者好像也拍过电视剧,其实本作《余波》好像另外的名字叫《劫后余生》,一听这名字好莱坞的味道就出来了,不拍电影都说不过去。搜了一下还真有,先码住等以后再看。(听说里面有大帅比斯卡斯加德,舔屏) 这本书大致上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德国汉堡,英国军官刘易斯负责战后重建的工作,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允许被征用房屋的主人建筑师鲁伯特一家合用同一个公寓,故事就是这样奇妙的展开。 刚开始还是比较顺利直到女主人蕾切尔的到来。一切都变了,经过一些挣扎和冲突,女主人竟然出轨了,不得不说这剧情实在是让我摸不到头脑,不过反过来一想也挺合理的。一个因为战争失去了儿子,一个失去了深爱的妻子,经历过同样痛苦让他们两个更加理解彼此,加上刘易斯忙于工作,经常半月一月不带回家的事情也不算太难于理解。 其实看到一半的时候就感觉到剧情会这样发展,因为这个建筑师好像就是为了女主恋爱用的工具人,他的角色作用就是放释放痛苦,让平衡重新回来的作用。他完美的行使了自己的权利,他们梦想去远方,去出生的家乡,却没有想到妻子竟然奇迹般的生还,命运就是这么让人陷于无奈,对吧?一边是新欢一边是旧爱,艰难的选择啊。
作者的结构安排也非常的巧妙,我大致分为第三条线。
军官刘易斯恢复战后德国事件,都是比较高层大局的视角。 蕾切尔和建筑师鲁伯特爱情线,当然包括太太团一系列的事情。 鲁伯特女儿,刘易斯的儿子,所接触的下层平民的视角。 上面三条线的相互纠葛,形象的编织出一张大网,人物不再是单薄作者笔下虚拟的人物,而更像一个真实的世界,更加立体,也更加真实。 战争从来没有胜利的一方。带来的只有痛苦和灾难,不管是打赢了或者输了都是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总人数有一千万,各国伤亡惨重,惨不忍睹。我没有生活在那个战争年代,如何想象都是苍白无力,感谢本文作者提供了一个真实好看,完整的战争中的爱情故事。希望人类不在有争端,世界和平,所有人都可以吃饱喝足。
《余波》读后感(四):瑞迪安·布鲁克 | 战争后的余波渡尽
这群流浪儿跟着他们的队长翻过碎石堆 —恐惧让他们瞪大了眼睛,眼白在脏兮兮的脸蛋上格外明显。他们在砖头和石块形成的冰碛堆中迂回穿行,来到了一片空地,教堂尖塔的锥形顶倒在一边。厄齐抬起一只手,示意其他人停下,又伸进睡袍里去取他的鲁格枪。他嗅了嗅空气中的味道:
“他就在这里。我能闻到他。你们能闻到吗?”
孩子们像焦虑的兔子一样嗅来嗅去。厄齐紧贴着被拦腰截断的尖塔顶,朝它敞口的一端慢慢移动,枪被掏了出来,像一根探测杖,为他引路。他停下来,用枪敲了敲那圆锥体,表示那野兽很可能藏在里面。就在这时,一道黑光闪过,有什么东西从里面冲出来,跑向空地。孩子们缩成一团,但厄齐跨出一步,迈开腿站着,闭上一只眼睛,瞄准射击。
“去死吧,野兽!”
这一枪在低压潮湿的空气中发出了闷响,叮当一声金属的反弹传回了他没有击中目标的信息。
“你打中他了吗?”
厄齐放下枪,将它塞进自己的腰带里。
“改天我们再找他算账,”他说,“去找点吃的吧。”
“长官,我们为您找到了一所房子。”
威尔金斯上尉扔掉了烟头,在他书桌后面的墙上钉着一张汉堡的地图,他泛黄的手指按在图上。他在标记了临时指挥总部的大头针以西沿着一条线向前比画,避开了哈姆布鲁克和圣乔治遭到轰炸的地区,越过圣保利和阿尔托那,指向白沙屿古旧的近郊渔场,易北河在那里蜿蜒转向,汇入北海。这张地图是从战前一本德国导游手册上撕下来的,从上面看不出这些繁华都市如今成了满地灰烬、遍布废墟的城。
“河边有一座相当体面的宅邸。在这里。”威尔金斯的手指在易北大道的尽头画了个圈,这条路正与那条大河平行。“我觉得它配得上您的品位,长官。”
“品位”这个词属于另一个世界 :那里有着过剩的物资和普通人的安逸生活。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刘易斯的品位已经浓缩在了一张列着紧急用品和基本需求的清单上:每天 2500 卡路里的食物、烟草和保暖用品。“那座相当体面的河边豪宅”在他看来忽然就成了游手好闲的国王才有的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