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4)-乱起萧墙》的读后感大全
《康熙大帝(4)-乱起萧墙》是一本由二月河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10,页数:4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康熙大帝(4)-乱起萧墙》精选点评:
●康熙老爷子一生圣明都要费尽心思才能“得善终”。
●这一套四本书,乱起萧墙是写的最好的,第二本和第三本完全就是初中生的叙事水平。
●【电】最爱这一部,夺嫡之争最好看。
●故事动人,引人入胜,但是叙事写景的穿插稍显生硬,而且整套书都重复这种写法。
●太佩服我自己了。。
●九子夺嫡,透过这么多年的光阴看,那真是一个缤纷厚重的年代。这大抵就是时光的力量了。
●写得很糙啊……虽然几乎讲的是同样的故事,这篇儿真的是不如雍正的第一卷……
●二月河敢再浑水摸鱼一点么?!这跟雍正第一部 的九龙夺嫡根本就是同一本书啊!不过,话说回来,我一直觉得在雍正即位这件事上二月河还是靠谱的。。。
●九龙夺嫡是这一系列里最精彩的一本 但是我还是觉得叙事平淡 感觉我应该早个十年读这一系列..
●四本读完,真是一派胡言
《康熙大帝(4)-乱起萧墙》读后感(一):结尾怎么就戛然而止了
4部大书洋洋洒洒。但结尾怎么突然就戛然而止了。很纠结。不知道是有意为之还是怎的。4部大书洋洋洒洒。但结尾怎么突然就戛然而止了。很纠结。不知道是有意为之还是怎的。4部大书洋洋洒洒。但结尾怎么突然就戛然而止了。很纠结。不知道是有意为之还是怎的。
《康熙大帝(4)-乱起萧墙》读后感(二):读你几遍会厌倦?
哩哩啦啦抻了时间最长读二月河--康熙大帝
从亲戚家借的,看了很长时间,到最后一本,已经是高三的5月份了,马上准备高考,还没有复习感觉,最后被强制执行了禁书令。高考完了之后,呵呵,真的呀,忘记了那俩个月怎么过的,考试的时候失眠,考完就看康熙大帝4,这套看了好几遍,呵呵,过足瘾 ,随后又陆续看了雍正和乾隆,电视剧还是算了,肯定没有我想象的完美!!!
《康熙大帝(4)-乱起萧墙》读后感(三):乱起萧墙vs九王夺嫡
我是先读了雍正和乾隆,才读的康熙。
也许是先入为主,也许确实是二月河在进步。和后面两帝相比,他把康熙写得忒糙了。文学性差了很远,甚至写着写着就变成评书了,搞得不尴不尬的。
其实比较一下这本乱起萧墙和雍正的九王夺嫡就能发现:尽管两本书写的几乎是同样的故事,但显然后者更精彩——更会讲故事,词儿曲儿更加用心,奏折批文更是做过功课。而这些在康熙大帝里几乎都看不见。甚至这一版的错别字都比后来同时期的雍正和乾隆多很多……
不过,对于作者来说,其实他是在进步的。这就足够了。
《康熙大帝(4)-乱起萧墙》读后感(四):康熙最后的选择
最终的胜利者看似是胤禛,康熙在病重之际不忘为四阿哥铺好最后一条路,好让他登基之路稍稍順坦一些,可胤禛真就是最出色最优秀的那个吗?并不见得。三阿哥胤祉才情俱佳,让天下多数儒家子弟为之惊叹,八阿哥胤禩御人之术颇得要领,当初立太子之时多少文臣武将乃至上书房大臣都舍命保胤禩,十四阿哥胤禵做事英勇果断,用兵之术颇佳,由此可见,胤禛断不是最出色最得人心的那个,可为什么弥留之际的康熙在多方权衡下选择了并不得势且被外人看来阴晴不定残忍冷漠锱铢必较的胤禛?我认为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胤禛或许不是最优秀的那个,但一定是在当时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最适合领导臣子百姓开辟新局面的那个,胤禩擅守,胤禛擅攻,胤禩待人得过且过,胤禛做事说一不二,而在当时的局势之下,胤禩显然不适合做一个领袖,反而是胤禛,坚决果断、冷漠无情的性格或许更可能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而雍正王朝的到来,恰恰证明了,英明一世的爱新觉罗玄烨,这最后一次的选择无疑也是正确的。 这一幕让我想到了现在竞争激烈的职场,激烈的竞争在一些品牌公司尤为明显,这本书给我的最大的启示在于不管在任何地方任何职位工作,所遵循的宗旨无非是尽人事,听天命,或许你足够努力也足够优秀,但为什么你想得到的没有得到,领导者在此刻没有将幸运球抛给你,可能仅仅是因为你可能真的不适合,或者是有人比你更适合,所以,凡事尽力而为,结果远不是你能左右的,保持好心情,保持好心态,才是你此时最应该做的,最后的成功一定会属于你,它在向你奔来的路上,你看到了吗?
《康熙大帝(4)-乱起萧墙》读后感(五):康熙的才略
一部四卷本的《康熙大帝》看下来,二月河的笔力在成长,从先时的流水一般的“记载”(得亏了康熙一生事业丰富精彩),到如今的犹可读,确为一种难能可贵的成长。
一直在想,九子夺嫡是那九个,认真看完的清朝方面的东东,也就这一本了: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八、老九、老十、十三、十四。而各人争帝位又不同。
先说太子老二,赫舍里皇后一生功业,从儿时那个陪着康熙看蚂蚁抓蛐蛐长大的总角小女孩到最后宫变中大胆沉稳护驾有功,康熙与她从小时的青梅竹马到后来的青年夫妻伉俪情深,从一个在索府自家院里和康熙天真对话到后来护驾惊胎难产而死,死前兀自一口气下不去只为儿子没个照应。康熙一生怀念这个美好的女人。母亲一生拼就了儿子一出生就立了太子。
只是,这个太子,自小就不是个帝王风骨。康熙时时抱于膝头爱抚的孩子,见着明珠拿着番薯诱惑,因着害怕明珠那明亮的眼睛而犹豫,最后又屈服于食物的香甜而一把夺过来,颇失君王相。一边,是性格懦弱;一边,又是欲壑难平。这一生就如此。扶不起的阿斗,康熙这一生对这儿子的失望怕是在此。所以几番折腾,立了30余年的太子还是废了。
就在父亲一边对太子还在教育又不免失望时,老大起了心思。估摸着是明珠瞅着老二没娘,老大为长,历来立长立嫡有道,想着太子不稳,大皇子可上。可惜了,大皇子无才。
老三,好文,帝位也想赌一把,头次废太子,一击不中,遂放弃,倒也成全了自身,与文为伴,倒也快活。
老四、十三,是办事儿的人,所谓的太子党,太子当政,为了办事,能不向着太子?后来党争,他觉着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了,不然去老八那儿,不过是个二流角色。还是得了邬思道等人,是这条道走着看,帮着权谋。从这本书看来,老四在国本之争的十多年中,是一步一步的成长起来了。修身、养性是立本,办事儿去历练,对吏政和刑罚也一步步的在加深理解。于名望而言,官员怕他,因为贪腐;百姓爱他,因为办实事。换个帝王,也许不爱,就是康熙,要的是一个比自己更优秀的、能继承江山的帝王,要的是儿孙自己去挣江山。在四海平时代,就得有政绩,所以守成无用。
在老三圈禁的前前后后时间,老四慢慢的转变了原来不争帝位之心。争是争不对,不争乃是争。最后,老爹康熙帮他给八爷党摆了一道,最后送了他一程。心机、权谋他都有,但是帝王根本的才智、秉性他也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