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精选

2021-01-21 02:29: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精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本由(苏)尼・奥斯特洛夫斯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页数:4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精选点评:

  ●去俄罗斯打算带两本纸质书,一本俄罗斯地图,一本怎样炼钢。虽然打着去贝加尔湖的幌子去俄罗斯,但其实更多时间是留在莫斯科,所有的著名旅游景点我都没有兴趣,我就是想去扫街,看看还能不能拍到些苏联的背影。而且我要带着这本书的激昂去寻找,像个SB一样,“我们把你们安顿在资本家住过的宫殿里,让你们在温暖的阳光底下晒晒老骨头。我们再到美洲去消灭资产阶级。”

  ●有些文字的确很好。

  ●柯察金,理想高于一切,原本我以为不存在这种事情,直到亲身经历,才能更加明白,比自由更高的,是理想。

  ●这是我小学看的第一本外国文学 其实..没看懂当时 然后就没再看了.. 呵呵 但是我把那段最雄心的话抄在我的第一本日记的最后一页 可惜这本书由于搬家啊搬家再也没找到过了~

  ●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早了晚了都不是那个味道。一把年纪了再读这种青少年读物就会读起来怪怪的。只能说,这很根正苗红,出版删节工作做得不错,呵呵……

  ●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一定要读梅老先生翻译的这本。

  ●仍记得小时候看了好多页 然后去问我妈妈 为什么还没有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坚强

  ●读的第一本外国文学名著

  ●小学的记忆 当时还能背出那段名句 不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一):什么才是真正的革命者

  真正的革命者是无所崇拜,无所畏惧的,是敢于为革命粉身碎骨,时刻准备着牺牲的,那些人并不了解革命的意义、手段的人,并不了解丑恶、苦难、牺牲的人,只会在豆瓣上乱叫。有些评论我看不下去。饱受苦难的人们,是不会理解豆瓣上的某些人的,他只会视他们为敌人,要消灭的敌人。而豆瓣上的某些人也不会理解他们,也将保尔视为敌人,视为怪物,这就是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吧。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靠着无产阶级出身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炼成的。保尔·柯察金用自己的人生证明这个真理。   保尔·柯察金和此书声名雀起,说实话在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没有读过此书,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读书人。我默想了一下,在欧美除了《圣经》外是否有一本文学书有这个大的影响吗?   当然此书从文笔上来看是平平的,作者是以自己的经历为基础创作的,可想而知学识、知识、文笔等都是不足的。但书中充满的精神力量却是饱满充足的,这可能就是完全的共产主义政治宣传作品的最佳样板。   保尔以一个平凡的人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当中,我们且不说苏联的共产主义是否正确,但其个人的行业和思想却是一贯的,不管是少年时期的无意识参予革命,还是在军队中在工厂中在地方上在边境上,他都是饱含热情全身心投入工作,当然最困难的是他由于身体而无力再工作时,显然陷入了低谷甚至想到了自杀。想想还真是合理,一个二十四岁的人,却已经可以“混吃等死”,就是一个普通人都接受不了,更别这保尔这种“工作狂”了,但保尔就是保尔,他很快便克服了心理问题,重新投入到新的工作——写作当中,我想这就是作者的经历,也正因此我们才可能看到此书。作品怎么仁者见仁,但保尔的精神意志是伟大的不朽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三):些许感悟。

  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花了大概四五天时间吧。这本书名可以说,我是听了十几年,我一代人大概跟我一样,听说了好久。今天,我总算是完成了这个历史遗留问题。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只有一次。希望生命结尾之时,回顾自己的一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能够像维特根斯坦那样坦然说: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也能够像司汤达的墓碑所言那样:活过,爱过,写过。我也希望在自己述说一生的总结词时,那些词句都是像那样般满足、有力量、温暖。 保尔一生不断斗争,这种很好。但我希望,我还是不要太过于追逐斗争,可以放纵一下自己,可以暂时歇歇。 这本书是教育部推荐的青少年必读书,但我觉得一点都不好,在我青少年的时候我肯定不会去读,也读不好。首先是人名,就会把我这个青少年搞糊涂,当然,至今还糊涂着,只记得几个人名。其中也只记得几个情节,这是我的错,我昨天才知道读书要注重细节,那种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细节,感谢白岩松。保尔和丽达的“爱情”,短暂的喜相逢后,面临离别,丽达湿润的眼睛里充盈的温情和淡淡的忧郁,让我为之动容。保尔和她的妻子那种平淡,互不打扰,也不知是不是好,但其实都是这种细水长流般的感情占大多数。还记得保尔一个人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审视自己的一生。或许以后的我应该经常这样子做做。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四):一生奉献 无怨无悔

  保尔.柯察金,从一个"街头小混混",在大革命的暴风雨中,历经考验,锻炼为一个无产阶级的钢铁战士。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他曾几次不顾同伴的嘲笑,带了冬妮娅参加共青团的活动;后因冬妮娅不肯做新人,保尔毅然与她分手。在红军部队中,他不怕牺牲,冲锋在前;多次亲见战友战死,更坚定了革命斗志。当他与他钟情的女战友单独相处时,时时以“牛虻”提醒自己,从无有非礼的举动。他见到个别曾有过很大贡献的战友因路线问题而堕落,他既感惋惜也坚决划清。当他因在战争中受了伤身体越来越差时,他坚决自行排除了曾有过的想自己了断的邪念,并最终找到能相伴终身的伴侣。当最后他只能整日躺在床上时,他把自己亲身的战斗经历写了下来。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短暂的一生是伟大的。在他短暂一生的最后几年,他并没有得到响亮的名誉地位,也没有丰厚的物质享受,他的列宁勋章还是在他写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后才得到的。然而,他毫无不满,毫无怨言,他真的是做到了他在病床上写下的那一段“人,应当怎样来度过...."中所说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我这代人关于社会历史,人生理念的必读的教科书。我这一代中的有些人,或者在1957年,或者在十年动乱中,受到极不公正的对待,但他们照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不计报酬, 努力工作;他们为了民族,为了国家,永远无怨无悔。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五):虎头蛇尾的小说,虎头蛇尾的革命

  在豆瓣浸淫多年,养成的恶习之一,就是读一本并没有太喜欢的小说,到全书四分之三(大概就是《天龙八部》少林寺大会,该讲的差不多都讲了,后面只剩收尾)之时,推敲一番,已经决定给这本书几颗星。于是在保尔跟托派搞党内斗争搞得不亦乐乎的时候,面对择人而噬的集体主义,我这个已经深受西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毒害的社会主义中国青年,已经决定给这本书2星,或者1星。

  最后我还是打了3星。

  小学时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电视剧,剧情我已印象寥寥,只记得每一集都是从保尔进疗养院到最后出版小说的那段故事开始,以倒叙的方式展开剧情。现在看来,我觉得这是一种巧妙的编排方式。电视剧这样安排,是弥补了小说节奏掌控上的不足,使得保尔的成长与病重之间更好地衔接。与流氓恶霸、坏分子、托派的生产斗争,这条杂乱的故事线被弱化。我想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稍嫌虎头蛇尾。

  蛇尾是从哪里开始的?最晚,不过寒冬抢建铁路保尔患伤寒,或者说奥斯特洛夫斯基借保尔之口高声宣布“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之后。最早,则可能从保尔智救朱赫来后又从狱中脱险就已经开始。

  在此之前,保尔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少年,他憎恶有钱人憎恶德国人,又爱着冬妮娅爱着亲人朋友,喜欢耍勇斗狠,喜欢读书,做事鲁莽,不太过大脑。但这样的他是让人如此喜爱。而参加革命之后,保尔被改造了,战争年代的他尚还违抗军令,和平年代的他则彻底变成了集体的一枚螺丝钉,事事以集体为先,以牛虻来自我要求自我标榜,他改掉了耍勇斗狠的毛病,甚至连骂人的毛病都改了,他鄙夷所有以自我为出发点的为人处世的方式,变成了忠诚的布尔什维克战士。以至于我在读小说的时候一直不太确定他的年龄,而在他瘫痪之后才知道,他变成螺丝钉时还未满24岁,甚至没有我的年龄大啊!

  更明显的是在文法上,少年时代的故事紧张激烈,节奏恰到好处,虽然鼓吹苏维埃的绝对正义,但是时局变迁之下乌克兰村庄不同人的不同表现一清二楚。而保尔修完铁路当了官儿,姑且不论他的思想现下是否可取,小说的故事线实在可以说杂乱无章,保尔不断与各种坏分子做着斗争,内容拖沓,情节跳脱严重,叙事视角进行各种无技法可言的转换,角色脸谱化比前半段更为严重,非黑即白,鲜见角色拥有心理活动,本就不出彩的文字更显生硬。少年保尔的故事读来如同一碗酸辣汤,青年保尔的故事读来简直就是大杂烩。

  在我看来,这是作者不自觉的投影。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保尔身上投注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短暂生命的全部热血。读《文学回忆录》时,记得先生讲过自传体小说的作者,很难把自己和主人公分开,但是这种分开却是必要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后半段恐怕非是作者力有不逮,而是他对那段生活在潜意识中有了一定程度的自我否定,投射在作品中,便是这一部分的文法混乱。

  我第一次有这样的想法,是在小说的最后,病魔缠身的保尔反思自己过去有“左倾”的错误,我想这一定是燃烧最后的生命之火进行写作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自己痛苦的领悟。后来我得知,在临终前,已经见识了斯大林的屠杀的他,曾经说过“我们所建成的,与我们为之奋斗的完全两样。”短短的一句话,字字滴血。

  与其说小说虎头蛇尾,不如说是这场革命虎头蛇尾。

  保尔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他与我一样是个阅历尚浅的青年人,目力所及,尚在周遭的世界。他接受了布尔什维克的思想,坚信那是值得为之奉献生命的伟大事业。他坚信,燃烧自己的生命,为的是解放全人类这一神圣的未来。以现在而言他干事业的时候其实还是上学的年龄,他见识不广亦不深,只有党和团的教导,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根据这些教导,他像个苦行僧一样问心无愧。对于他来说,所有布尔什维克都应与他一样,他无法想象居然会有人不赞同他的事业,他更无法想象,克里姆林宫中端坐的,是政治家而不是革命家。

  杨奎松先生的《忍不住的“关怀”》,在正文的最后,问我们为什么不能给当时革命红旗下的那些知识分子、给我们的父辈一些宽容。保尔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个人,海瑞。你我皆凡人,如果仍然活在闭塞的年代,莫扯什么自由主义,我想我也肯定像他们一样,做制度的走狗。用历史教科书的话说,这叫历史局限。而我,不像教科书那样放屁。我说,

  因为我也是个有理想的人,是个善良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