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斯特和皮特必败》的影评大全
《米斯特和皮特必败》是一部由小乔治·提尔曼执导,詹妮弗·哈德森 / Skylan Brooks / Ethan Dizon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米斯特和皮特必败》精选点评:
●3.5
●冰火九重天!
●真TM操蛋的一个夏天,但既然是放假,就有回校的那天。米斯特和皮特必胜!
●很久没有看到这种题材的电影了,拍得太棒了,两个小孩独立生存给电影增添了不少趣味,后半段的煽情又恰到好处,令人心酸,两个小孩的演技真是没的说,倔强到令人心疼的成长历程
●欢迎阅读《Bronx黑人生存指南》P.S.枪姐片尾曲点赞
●一般,猎鹰一脸毛还是帅
●量为小孩表演五星
●电影反映的是幻想之外的一个真实的美国社会的现状:毒品、枪支、种族、暴力……击碎了一票人的美国梦。很喜欢这种简单真实的独立电影,没有粉饰,要表达的情感全部在镜头中,所有东西都以生活为出发点,让人心痛也让人感动。
●24,很不错的一部片子,这样的孩子所能做的没有上限!跟两个小朋友比,詹妮弗赫德森和Jordan spark就是配角。 2014.9.6
●年度惊喜
《米斯特和皮特必败》影评(一):高树靡荫,独木不林
以米斯特和皮特为中心,影片出场人物大致能分成三层:
亲朋,关系亲密,包括两人母亲以及爱丽斯;
体制职员,为体制效力,身不由己,警察、老师和试镜时的面试官;
反面人物,牙签男、皮特邻居、便利店主。
亲朋与主角一样深陷窘境,两位母亲、爱丽斯分别以不同方式沦为当代奴隶,在法律和道德背光阴影里捡拾为人不齿的残羹冷炙聊以果腹,这些人不足以为主角提供帮助,更遑论改善其未来。
警察、老师和面试官未必天性冷漠,却受制于职务无法逾越规则。老师不近人情,面试官爱莫能助,警察身不由己。他们机械地履行职责,却不可避免构成一堵堵高墙将主角们死死困在最底层,成为扼杀弱势群体的帮凶。
更有甚者落井下石,欺凌弱小,自相残杀。故事分别给了四个反面阵营人物们至少一次反省救赎机会,他们全部放弃:皮特邻居有过娈童前科,第二次皮特造访仍欣然笑纳;牙签男拒绝帮米斯特买报纸;便利店主在米斯特走投无路时出现在远景里探头探脑,让人以为这厮良心觉醒打算帮米斯特一把;克里斯虽然阻止了米斯特堕入邪道,却袖手旁观其遇险。
米斯特和皮特身前的三层人物关系,恰好构成了两个孩子极有可能蹈袭得堕落轨迹——亲朋羸弱,体制冷酷,恶人凭陵,从善良,到麻木,到邪恶。为了生存只有偷、抢、行乞、犯罪,影片最后虽然及时遏止米斯特进一步向罪犯堕落,却抛给观众反思,有几个孩子能像米斯特一样被及时拯救?
除去只露了个模糊身影的爱丽斯金主情人外,影片出场众人虽良莠不齐,实则身处同一阶层。影片讲述描绘得就是这些社会底层人群生活方式、生存状态,看到他们中间的残破和光泽。所以,电影没有用种族对比发泄社会失衡的愤懑,也并非立足优越角度发出居高临下的怜悯。这是一部平行于故事世界的电影,用平行视角观察展现。米斯特和皮特被选为种群代表,通过两人势单力薄却刚毅有尊严地挣扎反抗,呼唤更多底层人群地抗争意识觉醒。孩子是希望,也是榜样。弱小童稚尚不屈,何况成人?
可是两人在片尾还是跌跌撞撞败下阵来,米斯特绝望地抽噎着说出原因:“我一个人做不到”,这时一贯以阴森严酷形象示人的警察卸下墨镜和警帽,对孩子吼道:“我们都无法独自成事,抬起头来,继续反抗!”独处中,身不由己的警察抽出一线时间抛开体制樊笼,以本来面目棒喝,是给后辈的嘱托,是对未来的期望。
2013年另一部,拿到英国独立电影节最佳电影奖提名的《自私的巨人》与本片酷似,让孩子用遍体鳞伤承受成人留给他们的世界。《自私的巨人》将悲剧诠释到底,振聋发聩;《米斯特和皮特必败》结尾抛出号召,一样掷地有声。前者斥责体制写就了太多无可奈何的人生剧本;后者鼓励,写戏的可能不是你,但这是你的戏。
独木不林,一旦万木生发汇作密林,树再高也能蔚然成荫。
《米斯特和皮特必败》影评(二):2021.01.19;我与我必败
“你得随时做好拼命逃跑的准备。”
冬天其实不适合看这一类将镜头对准边缘人群生活的电影,否则只会越看越觉得周身更冷,即便影片本身的季节框定在炎热夏季,寒意仍会随着镜头的推进而加深。
幸而这几日阳光友好,拉开窗帘,满是人间温度,卧室变得明亮,我整个人也变得鲜活起来。挑一个闲暇的下午,从楼下冰箱拿几瓶冰啤酒,把笔记本电脑和小毛毯抱去阳台,翘着二郎腿坐在阳台下的藤椅看电影。没有什么比得上敏感而安然地度过一个下午来得更真实。
【真实】是我不太愿意去触摸的一种东西,我甚至承认自己的生活百分之九十的层面都不那么真实,但有那么一些时候,真实却可以拯救全局。一连串的谎言可能因为某个无法轻易坦诚的真相就变得可以被原谅,毕竟大多数时候人们撒谎只是为了更好地活下去。就像小孩子用童话来为自己的成长过渡一样,人们每时每刻都需要用憧憬来为现实生活缓冲。
然而活着就是逃跑,活着就是随时随地做个盗贼——从上帝手里抢夺每一分每一秒的欢乐时光。
“米斯特,我会买一套真正属于我们的房子,我会找到工作,我再也不吸毒了,再也不会为了钱而作践自己了,我正努力让生活恢复正轨。”
家庭离异、母亲吸毒、成绩糟糕、街道堕落、种族歧视以及未成年的种种限制,电影主人公米斯特却没有被其中任何一种深渊所困足。
因为米斯特有一个电影梦,他怀揣着这个梦,愤怒又无能为力,追逐、抗争、胶着、呐喊、嘶吼。在贫困中起舞,在现实面前跪下,在梦想的镜头里模糊,在自我精神世界中恒久地崩塌,然后于那片崩塌过后的废墟上学会尝试真实的生活。
观影至前半段,我以为这是一个以边缘人群来控诉社会体制的故事,但后半段随着皮特支线的展开,我才发觉电影本身没有想要控诉什么,它只是在展现一种群体的活法,在聚焦一个群体的生活底色,在关注一个群体的社会问题。
皮特问:“人可以不爱自己的妈妈吗?”
米斯特答:“你忍不住爱她,但你可以不喜欢她。”
除了熟人性侵,影片还涉及家庭虐待,皮特背对着米斯特掀起上衣露出后背时我屏住呼吸,熨斗烫印出现在孩童后背,如同恶魔之印出现在天使的脸庞。肌肤的疼痛本身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淡化,但心灵上的伤害却难以被时间修复。
即便没有任何法律条文规定过人必须爱自己的父母,但人类社会自古至今认定人就必须敬爱父母,这是道德的清规,是人性的枷锁,也是基因的遥控。我为之憾然。
道德从未听取过真实的人性。
米斯特与皮特无法避免失败。
这世间没有任何人能避免失败。
《米斯特和皮特必败》影评(三):底层者的梦想
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也有梦想。对于这些每天为生存拼搏的社会底层,如何在电影中描述他们的梦想而不矫情,如何叙述他们的苦难而不煽情。这是需要技术支撑的。
更多的电影一旦写到这样的主题,就会把这群人的梦想写得极其不切实际。一个刚刚还在为了获取食物而进行抢劫和偷窃的人瞬间就被梦想点燃,变得高尚无比,或者,就是无节制地渲染一个阶层的苦难和悲情,以民粹主义的视角强迫人反思社会制度的不公。
其实,真正想把这样的题材拍好,就要把视角放得平实。要把他们所遭遇的苦难和心怀的梦想日常化,而非仅仅以猎奇的态度把这个阶层作为观察对象。他们不是独立于“正常社会”的异类标本,而是同样生活于我们周围的人。
《米斯特和皮特必败》描述的就是一个底层人的梦想故事。难度更大的是,它几乎是一出儿童戏。主角是两个少数族裔的孩子。黑人米斯特和韩裔男孩皮特。他们的母亲吸毒、无业、靠救济金生活,居住在一个充满街头犯罪的社区。皮特的母亲彻底无暇顾及儿子,把他寄养在米斯特家中。一天,米斯特的母亲被警察带走。为了不被送往儿童福利院,米斯特和皮特开始自己生活。他们和巡逻的警察周旋,想办法获取食物,盗用他人的救济卡……始终,米斯特都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他要去往比弗利山庄参加一台话剧的演员试镜。
电影设计了一个首尾呼应的结构,最初,米斯特是因为成绩太差,和老师吵翻后自己离开学校回到了那个破败的街区。但他临走时,从学校的更衣箱带走了那张试镜的广告,一直揣在身上。某种意义上讲,那是他与“文明世界”的中介物。他卑微地生活在犯罪率极高的街头,每天为了一口食物偷盗、行骗、抢劫,但始终也没有忘记做演员的梦想。有时,他投入地模仿一个又一个电影桥段,这成为了他短暂逃避残酷现实的途径。
这部电影中的所有人物几乎都充满残缺,暴力的毒贩、冷酷的警察、被人教唆成盗窃犯的智障者、毫无善心的便利店老板……在他们的映衬之下,这两个孩子虽然为了生存也会偶尔突破底线,但心中却一直充满道德感。米斯特被导演赋予了一个正面形象的定位,他懂得正义、公平和法律的边界,也懂得如何适应世态炎凉,他也有面对绝境时的不知所措,但从未绝望。
这就是这类美国电影的优异之处。他们描述一片法外之地,一片道德荒原,但从不设定任何俯瞰视角或者故意夸张地渲染犯罪的猖獗和底层者的不堪。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那部翻拍的著名美剧《无耻家庭》,极好的反应了美国影视剧的这一传统,在竭尽全力描述了底层者的困窘之后,也描述了人性的善良和向上奋斗的本能。他们想脱离这个阶层,有努力追求更好的生活的梦想。同样,在这部影片《米斯特和皮特必败》中,底层孩子和那些表面光鲜的中产阶层者们一样,有努力、有放弃、有动摇、有坚持。唯独杜绝的就是怨天尤人和破罐子破摔的态度,也绝没有不切实际的拔高人性的光辉。
米斯特最终去往了试镜现场。在得知没有经纪人也没有父母陪同的情况下,面试官在表达了同情之后无奈地告诉米斯特,她无能为力。这是又一处真实的描述,这个世界的真实逻辑是同情归同情,规则就是规则。导演一直很好的规避了因同情心的泛滥而会导致的狗血走向。而电影毕竟还是给出了一个相对温暖的尾巴。米斯特最终回到了学校,老师要求写下一个夏天所经历的事。老师作为一个中产阶级的代表,给同学们举例,念叨着旅行、生日聚会的主题。而米斯特自信地写下了那个夏天的生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