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四章》观后感精选
《喀什四章》是一部由董洁心 / 刘丽婷 / 刘玮 / 韩芸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喀什四章》精选点评:
●对一个去过喀什的人从头再看这些觉得很骄傲
●填补了《塔里木河》没讲自然的一点遗憾,但也是以人文为主,客观了一丢丢。印象最深的是十二木卡姆,唱词本身来自中亚古典作品,以及阿曼尼莎罕的传说。
●新疆的风土人情引人入胜,这是最大的看点。不过本片的旁白是女音,声音略单薄苍老,听着不是很舒服。请来的专家和政府工作人员讲的内容干货不多,总是流露出一股行政审批的味道。
●我曾有过一个喀什梦
●非常伊朗了
●总之,都很不咋滴。
●摄影机永远不能代替双眼与双脚
●1972年5月,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会晤了83岁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池田大作问汤因比:如果可以选择,你想出生在哪个地方。汤因比面带微笑地回答:我希望生在公元一世纪佛教已传入时的中国新疆。给四星。
●散文诗般优美,形散神不散,对这个城市的文历史有了一点初步的了解,想去。
●纪实频道连放四集。景色美姑娘美小伙美物产美。主旋律纪录片可作风光片来看。另,短评有人说“拿什么承载欢乐,没看到有责任和奋斗“,不同意这观点。安全平稳的生活没有错,不是非要aggressive lifestyle,非要用力生活。也许土壤贫瘠环境恶劣养成了勤劳奋斗的生活态度,且看不惯他人安稳、维持现状。
《喀什四章》观后感(一):笔记
喀什,汉时疏勒,“玉石集中之地”。
巴扎,波斯语,家门外的地方,类似于集市。
喀什土陶器,兼具波斯、希腊、印度、中国的风格;
新疆,公元1世纪四大文化交流之地;
喀什,南北丝绸之路的交叉路口。
依米尼汗土陶店,纯手工。
艾德莱斯绸,“扎染的丝绸”。
十二木卡姆,经阿曼尼莎汗整理,共分十二部,演唱完毕需要24个小时。
都塔尔,维吾尔族乐器。
红枣原产于中原。
妇好墓出土玉器,经鉴定属于和田玉。
《喀什四章》观后感(二):“木卡姆就是维吾尔”
本纪录片中年纪已高的著名新疆维吾尔文学学者阿布都克里木教授(《维吾尔文学史》著者)套用了“哈萨克不是哈萨克,冬不拉才是哈萨克”这句哈萨克民间谚语,说出了“木卡姆不仅仅是音乐,木卡姆就是维吾尔”这样的名言。 除了阿布都克力木教授之外,著名作家王蒙、周涛等也纷纷发表观点或感想谈论自己对维吾尔文化或新疆的看法,王蒙先生谈到了自己之前在《爱弥拉姑娘的爱情》一书中所提过的一句话:“除了死,一切都是快乐的”(亦维吾尔谚语)。 有关于新疆的自然景观和现代发展,其实这方面的题材也并不在少数了,相比于本片,新疆的电视剧《新疆姑娘》《丝绸之路传奇》等私以为方才更好地表现了新疆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巨大发展。毕竟后者采取有针对性的细致的生活的描述,比起一些相对抽象的宏观的论述更具有可被理解性。 新疆的发展的确是巨大的,不过这部纪录片在结构上仍然存在线索不够严谨的问题,讲述故事地顺序似应再推敲。
《喀什四章》观后感(三):雪山大漠曾是沧海
第一集 山川诱惑
相比与描绘人类活动的时间的“沧海桑田”,描绘地质活动的“喜马拉雅运动”更令人感叹。存在于两亿八千万年前的二叠纪的特提斯海,变成雪山矗立冰川参差的高原,形成了青藏高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
帕米尔高原上塔吉克族人用成年老鹰的翅膀骨制成的鹰笛;崇尚鹰,跳鹰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塔吉克族鹰舞。叶尔羌河的渔民称为刀郎渔民,驾着独木舟用鱼叉和网眼很大的渔网,春秋两季有四十天的捕鱼时间,其余时间种植长绒棉。叶尔羌河即使枯水期,地下河仍在流淌,滋润着胡杨林,家传几代的看林人,5000亩的胡杨林需要几天才能完成一遍巡视,一株胡杨树树干中空可以储存数十公升水,胡杨树取出的水可以直接饮用。刀郎烤的鱼非常质朴,未见调料,去鳞剖肚,用树枝撑开在点燃的柴火边支撑成一圈烘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