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传说》观后感精选
《喀什传说》是一部由中国大陆执导,主演的一部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喀什传说》精选点评:
●有趣的小短篇构成了喀什普通人的日常。片中讲了形形色色的人,农民,姆民,手艺人,生意人,记者,画家,边防战士……他们一起展现了这个鲜活生动的中国最西边的城市。
●展现了喀什人民日常生活,生活味很浓,很不错。
●每一集短小精悍 生动有趣 不错
●我的计划 去喀什噶尔住上一段时间 一定。
●美好的新疆
●劳动者的馕香,懒惰者的命香。很好看。这些平凡的人过得有滋有味。感觉少数民族的人朴实,开朗,团结,幸福感比汉族人高。
●短而精
●看着看着就哭了 简单的生活竟然可以那么快乐
●每集五分钟,集末吟诗哈哈哈
●还可以看看
《喀什传说》观后感(一):喀什的《寻找手艺》、莫尔佛塔
喀什毋庸置疑是维吾尔古代文化的活化石,这里保留了大量维吾尔具有相当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艺作坊,这些作坊绝大部分都要靠人力去完成,人力是有限的,比如一件陶器或者铜器的制作需要耗费几天的时间来制作,一块小地毯也同样如此。
犹记得《重返喀什噶尔》那本书里作者用那样的动情的笔端来描述喀什一个时代的面貌,我们今天面对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对于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于人类文化来说我们该怎么对待祖先们的遗产依然是一个重要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纪录片包罗万象,有关于手工艺的很多方面都花费了诚意去记录,包括器皿饮食饰物等,堪称是一部新疆喀什版本的《寻找手艺》。
在这众多手艺之间,有一集令我自己有十分特殊的感受:莫尔佛塔。
莫尔,这是一个维吾尔语词语,意为烟道(百姓一度以为是烽火台)。
我们对佛塔还缺乏一定的深入的了解,至今对其身份也只是一种猜测,还没有形成有一种定论。
佛塔原本是需要门票的,最早去喀什,看到《孤独星球》手册上也有有关门票的标记,但当时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是冬天的缘故,并无人售票。
满目沧桑,一片孤孑。
《喀什传说》观后感(二):笔记
1.夜市
烤鱼
2.玛仁糖
3.手抓饭
4.格吉德馕
5.卡龙琴
6.陶器
7.铜器
XAWKAT MUSA
8.地毯
9.走钢丝
达瓦孜
10.刀郎画
11.乌斯曼草
画眉毛
12.刀郎木卡姆
13.欧日大餐厅
14.百年老茶馆
15.核桃人家
叶城,核桃之乡。
16.英吉沙小刀
17.女人的草原
塔吉克族,奶饭。
18.养鸽人
19.巴旦木修剪师
巴旦木花帽。
莎车。
20.穆孜鲁克
维语,“冰川之地”。
芦苇席。
21.荒漠里造绿洲
22.护林人
泽普,金胡杨国家森林公园。
23.玉石老人
密尔岱山。
24.鹰舞
塔吉克族舞蹈。
25.买买提的新娘
26:枣
麦盖提,刀郎红枣。
27.红其拉甫
红其拉甫边防站
28.农民记者
29.快乐时光
葫芦人摔跤
顶瓜舞
30.烤包子
31.木艺
32.台前幕后
33.星期四巴扎
34.小姐妹
35.小花帽
36.莫尔传说
莫尔佛塔,约魏晋时期。
37.香料铺子
38.外婆做的饭
39.最后的水磨坊
40.孩子的摇床
产后四十天将婴儿放入摇床,必须克托依,"摇床上的喜事”
《喀什传说》观后感(三):喀什传说
巴楚的夜市上烤羊肉串并不吸引我,但是经常和朋友们一起,也难免会受其影响,我也爱上了夜市上的串串,每次经过都会站在路边吃上几串香肠,金针菇或是烤面筋,然后再去逛逛超市,逛逛街。
每周日上巴扎日,巴扎上什么都有。我每次逛巴扎,最感兴趣的还是水果。十块钱三公斤的库尔勒香梨,十块钱三斤的苹果,一块钱一公斤的西瓜,买多了拿回去很累,所以也并不经常逛巴扎。很多人喜欢在巴扎上吃饭,但也有人觉得巴扎上的饭不卫生。
巴扎上有炸好的鱼,我觉得并不入味,但是烤鱼却是人们喜欢特别喜欢的,特别是红海的鱼。
对于新疆的美食,我格外喜欢拉条子和裤带面。很多维族人待客就是做拉条子,我也和当地人一起做过,偶尔做做觉得挺有趣,维族人拉条子的速度也算是快了。而我们现在连饺子皮都买现成的,当然拉条子也有专门做好的剂子,可以去商店购买。
对于馕,新疆人觉得吃它养胃,并且认为馕是救命的,是神圣的,待客也是必不可少的。每次去维族人家里,他们都会准备好馕,拿出最上面的一个掰开,等着客人享用,再准备好他们烧好的热茶。有的家庭甚至是早晚都吃馕喝热茶或者喝奶茶,只有中午一餐做饭吃。
和馕的做法类似的是烤包子,烤包子里面包的是羊肉,包好也是放入馕坑里,新鲜出炉的烤包子里面的肉带有汁,还是很美味的。
有的维族人觉得汉族人喜欢吃饺子,所以他们会准备“猪娃娃”来招待汉族朋友。我不理解他们为什么把饺子称作“猪娃娃”,因为他们不吃猪肉,甚至是特别讨厌猪。而他们的饺子里包的全是羊肉,这种羊肉的膻味特别重,不像烤包子,我是吃不习惯他们的“猪娃娃”的。
纪录片里说维族人喜欢用抓饭来待客,喜欢在中午的时候吃抓饭。抓饭里面加一些坚果、黄萝卜、葡萄干、还有羊肉或者牛肉,他们觉得抓饭很营养,但是我却不以为然。每次吃完抓饭,碗底都是厚厚的一层油,我的口味偏清淡。
新疆的酸奶也有一股羊膻味,但还是有很多人喜欢吃。对于喜欢吃烤肉的新疆人来说,多喝酸奶对他们的健康是很有好处的。
核桃要尝新鲜的,红枣可以从九月份吃到十二月份,新疆的葡萄特别甜是真的。无花果是新疆人眼里的糖包子,各种香瓜哈密瓜在夏季都可以当饭吃,而且特别便宜,四五月库尔勒香梨就已经到巴扎上了,十块钱三公斤,我一天可以吃一公斤,到了九月十月的时候还有一种梨,却没有香梨好吃,同期还有面包梨,吃起来软绵绵的,像面包一样。南疆的四月就已经开始吃青杏,五月也可以吃熟了的杏子了,但是北疆的杏子熟得晚一些,到了七八月才成熟,有的维族人会把杏子做成蜜饯,特别甜美。新疆还有一种小桃子也是九月十月才成熟,它特别小,其貌不扬,味道却不输给水蜜桃呢。
纪录片里提到了巴旦木,我还没见过巴旦木树。记得有个孩子叫萨达姆,同学们总喜欢说,萨达姆爱吃巴旦木,一天不吃巴旦木,他就会死(这一句用维语说的,顺口溜)。
每次周一返校时,有的孩子会给老师准备一把红枣,有的孩子会准备核桃,梨子,香瓜,葡萄,脏脏的,也不多,却是孩子们的一片心意。我记忆中比较深刻的是,一天早餐我没吃早饭,一个小男孩给了我一个核桃,下课时我到办公室用我喝水的杯子砸核桃,结果我的杯子底穿了,下午他又给我一个核桃,我真是哭笑不得呀。
维族的餐厅里一般都会吃大盘鸡,椒麻鸡,他们也会做鱼,虾,牛羊肉,也有其他和汉族一样的菜。维族人特别重视生日,有钱人家的孩子生日时会请亲人朋友同学一起到餐厅,一边吃饭一边唱歌跳舞,长辈也会给孩子红包,我有幸参加过一次。
新疆还有一种植物叫做乌斯曼草,听说可以使眉毛长得乌黑浓密,很多小孩子也会用它涂在眉毛上。我们班有个孩子叫做乌斯曼,有一天有个老师听说了这个草,问哪里有,她也想试试,我说我们就有啊,于是她让我去找来,我便喊了一个同学去把乌斯曼叫过来了。这个乌斯曼平时经常和同学打架,上课不听讲和同学说话,有时候我生气了就会说,乌斯曼,你再说话,我就把你涂在眉毛上的,同学们哄堂大笑。
最后想提的就是十月的金色胡杨林,道路两旁笔直的白杨树,还有在沙漠里绽放的红柳花,以及那有着浓郁香气的沙枣花,小河边的芦苇,这些都是南疆最常见的植物,可是他们顽强的生命力是值得我们赞美的。
(说得比较浅显,还有很多没有讲到的,很多想法很多故事还得慢慢体会,慢慢回味,再分享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