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长河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长河读后感100字

2021-01-22 00:17: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长河读后感100字

  《长河》是一本由沈从文 著 / 黄永玉 / 卓雅 插图著作,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00元,页数:2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河》精选点评:

  ●纷乱世事中遗留的一副沉静纯朴的湘西乡村图景

  ●不完整的遗憾。(夭夭

  ●《长河》如果写完,必定是一部杰作

  ●沈从文太厉害了,他绘出天堂的模样,文字语言太好,深深佩服羞愧到不敢呼吸。凝神闭气,小心翼翼,那片桃花源啊,唉,大环境不可阻挡。

  ●有一段美极:“祠堂位置在山坳上,地点较高,向对河望去,但见千山草黄,起野火处有白烟如云。村落中乡下人为耕牛过冬预备的稻草,傍附树根堆积,无不如塔如坟。银杏白杨树成行高矗,大小叶片在微阳下翻飞,黄绿杂彩相间,如旗纛,如羽葆。又如有所招邀,有所期待。沿河橘子园尤呈奇观,绿叶浓翠,绵延小河两岸,缀系在枝头的果实,丹朱明黄,繁密如天上星子,远望但见一片光明幻异,不可形容。河下船埠边,有从土地上得来的瓜果、薯芋,以及各种农产物,一堆堆放在那里,等待装运下船。三五个小孩子,坐在这种庞大堆积物上,相互扭打游戏。”

  ●有点特别的文风 也没什么感触 就觉得还好

  ●沈从文的小说好像总有一个个性鲜明的女主角,如翠翠,夭夭,夭夭真讨喜呀

  ●这一套书的版本标注都很仔细呢。不过,不怎么喜欢里面的摄影图……违和感= =~ 明明不是一个时代了啊

  ●长河中三四十年代变迁中的湘西令人扼腕。

  ●沈从文果然不善于写长篇,结构太松散

  《长河》读后感(一):湘西风土人情

  作为《边城》过后的又一部描写湘西风土人情的小说,这一部继续延续了《边城》的土色土香,但加入了更多的历史背景在里面,没有那么凄凉的爱情故事,但却有更多的社会的另一面的展露。书中呢土话比较多,读起来略费劲。

  《长河》读后感(二):《长河》不是小说,而是一卷散文又或是一曲箫声

  文笔凝练,勾勒了一幅乡村美景,记录了河边村落于静谧中等待着"新生活"的到来。世世代代在当地扎根、繁衍、过活的村民,对于"新生活"有不安有批评有嘲弄,也有好奇有期许。官方将《长河》归类为小说题材,可我却当是散文品读——故事情节并不夺人耳目,倒是其中碎片化的意境让我欣赏沉醉。文笔自然流畅,叙述发自于真真切切的俗世生活。行文如一曲箫声,它不抑扬顿挫但是悠远悦耳,不吵闹不喧哗,不谄媚不花哨。又如一汪泉,浸染了湘西的乡土风情,向着"新生活"的远方独自流淌,不激荡起伏不掀风作浪,但清新可人。

  《长河》读后感(三):没有明天的梦中湘西

  温暖恬淡的文字,心情不好时,就来翻阅这本书,总能让心情平静,重新又对人性燃起希望。沈老笔下的湘西,真真像一个世外桃源,让人沉醉。

  战前的光景,一切都还过的去,可是,恬静之下隐藏着危机。命运总是爱开人玩笑,老水手的过去就像是前生的事,如今,他只是个爱开玩笑,本地人人认识的万事通。长顺家的橘子园,正如他们所说,都是土里长的,不值钱,今天看还是金黄一片,明天就可能被战火烧成灰烬,烧掉了好的风水。夭夭是从湘西河水里长出的一支香花,飘香水灵,总不知道要被些什么人采去。三黑子年轻气盛,咽不下被队长欺侮的那口气,血气方刚,他又会做些什么呢?沈老没有给我们答案,他只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美好的愿景。

  我愿意追寻着这一种愿景,在浮躁残酷的都市生活中留存一点美好的想象。不随波逐流,坚持着心中不多的那一点清静。

  《长河》读后感(四):长河

  有同学说,自从看了《边城》以后,再看从文先生的其他作品,就不觉得好看了。然而,我觉得这个评价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

  相反,我可能会更喜欢《长河》。也许是因为它的残缺(因为内容敏感而不被删除许多内容),并且只写到看社戏的部分就结束了。看似不完整,却似乎有一种让人有很多想象的空间。

  还是依旧写的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还是那片美丽如画的美景,还是那一群淳朴的船民以及在陆地上劳作的人民,也同样给了我同样的感动与向往。真想好好地去湘西呆个十天半个月,好好体会下先生笔下的那活灵活现的画面,不知道几十年以后的如今,是否还是那么迷人?

  刚开始的第一章,很长篇的一段有关湘西当地的各种风俗与当地居民的介绍,没有具体的人物,仿佛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段简介。可是到了第二章开始,人物逐渐地出来了,老水手、夭夭、二妹、滕长顺、商会会长、虚伪且贪利的保安队队长以及阿谀奉承的师爷……一一细说。似乎故事比《边城》更为平凡,只是写滕家的大橘子园以及以此而牵涉出的一些平凡的小插曲,可是,却有种说不出的韵味。很喜欢作者的自然不造作的描述,不曾在当地长期居住过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文字的。句句都充满了对这块土地以及种种人事物的热爱,以及夹杂着些当地居民因为内忧外患而导致的一些对未来的忧虑(如“新生活”,当然也正是因为批判了当时的一些黑暗现象,所以才被强迫删减了那么多文字,否则可能会更加详尽)。

  很喜欢老水手与夭夭之间简单纯洁的友谊,一个是前半生遭遇巨大起伏而消磨掉自己所有激情与干劲的老去的看守祠堂的水手,一个是吕家坪里逍遥自在的乡下员外的小女儿。他为她编织箩筐,她给她带来他甘甜的橘子;除去现今社会上的虚伪外,友情,还是可以单纯美好的。

  人生其实就像一条长河,可能没有大海的惊涛骇浪,但是也还是有着它独有的乐趣的,看似平淡无味,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能适应起落巨大的人生。更多人喜欢的是,顺着河道,川流不息地流淌下去的日子。

  《长河》读后感(五):我所憧憬的传统节日

  小旗袍 @ 2006-02-04 13:38

  我所憧憬的传统节日,是这样的:摘自沈从文《长河》——橘子园主人和一个老水手。

  这一家人都俨然无宗教信仰,但观音生日,财神生日,药王生日,以及一切传说中的神佛生日,却从俗敬香或吃斋,出份子给当地办会首事人。一切赋予农村社会的节会与禁忌,都遵守奉行,十分虔敬。正月里出行,必翻阅通书,选个良辰吉日。惊蛰节,必从俗做荞粑吃。寒食清明必上坟,煮腊肉社饭到野外去聚餐。端午必包裹粽子,门户上悬一束蒲艾,于五月五日午时造五毒八宝膏药,配六一散痧药,预备大六月天送人。全家喝过雄黄酒后,便换好了新衣服,上吕家坪去看赛船,为村中那条船呐喊助威。六月尝新,必吃鲤鱼,茄子,和田地里新得包谷新米。收获期必为长年帮工酿一大缸江米酒,好在工作之余,淘凉水解渴。七月中元节,做佛事有盂兰盆会,必为亡人祖宗远亲近戚焚烧纸钱,女孩儿家为此事将有好一阵忙,大家兴致很好的封包,用锡箔折金银锞子,俟黄昏时方抬到河岸边去焚化。且作荷花灯放到河中漂去,照亡魂升西天。八月敬月亮,必派人到镇上去买月饼,办节货,一家人团聚赏月。九月重阳登高,必用紫芽姜焖鸭子野餐,秋高气爽,又是一番风味。冬天冬蛰,在门限边用石灰撒成弓形,射杀百虫。腊八日煮腊八粥,做腊八豆……总之凡事从俗,并遵照书上所有办理,毫不苟且,从应有情景中,一家人得到节日的解放欢乐和严肃心境。

  “从应有情景中,一家人得到节日的解放欢乐和严肃心境。”这光景好,深以为然。而今年的我们的春节,亦或往日其它传统的民间节日,似乎已然消解了对传统的严肃心境,且未从忙碌中得到半点解放的欢乐——怎疲累二字了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长河读后感1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