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在彼处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在彼处的读后感10篇

2018-10-13 04:55: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在彼处的读后感10篇

  《在彼处》是一本由傅莹著作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在彼处》读后感(一):《在彼处--大使演讲录》名家推荐

  傅莹大使一直致力于把中国介绍全世界,并向全世界敞开中国的大门。她乐于与别国交流并向别国学习同时清晰意识到,其他国家也可以从中国那里获益良多。

  --[英]托尼·布莱尔 英国前首相

  傅莹大使以细腻语言生动的故事外国受众能够理解方式,向世界介绍一个改革开放和平发展的中国,同时也展现了新一代中国外交家的风采。她的这本演讲结集,既是新中国外交实践可贵记录,又是中华传统文明观"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典雅阐述

  --郑必坚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

  向外国公众讲述中国故事是公共外交的重要方式。傅莹大使的演说对话文章真实生动表达了中国人心声感动了无数外国受众,现集萃成集将使更多的中外读者有幸分享她的智慧才气和风采。对于凡是有意提升外国人交流艺术的中国读者,此书是最好的教材

  --赵启正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外事委员会主任

  没有艰深术语,没有老生常谈,从听众熟悉事物说起,娓娓道来,如细雨入土,很容易便将听众吸引了过来。语言简明朴素,传达深厚思想内涵,这就是语言威力所在。这是公共外交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承继了乔纳森·斯威夫特和伯特兰·罗素等英国文学大师的传统。

  --梅仁毅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傅莹女士关于中国之世界地位思考既雄辩生动,又洞见深刻,且意义重大。这本书会告诉你,为什么这位中国驻伦敦的第一任女大使会拥有如此巨大影响力。想要更深入了解现代中国,这部作品是必读之书。

  --[英]莱昂内尔·巴伯 英国《金融时报》总编辑

  《在彼处》读后感(二):中国的历史在何方?

  沪江关于本书的节选是关于历史和文物片段,本人作为学生经费有限,暂时不能购买此书,因此没有拜读过全书,故就节选的那一段做一个拙劣书评

  何谓历史?历史是什么?历史简单来说就是过去的事,东西,历史的作用是什么?传承,中华文明五千年,放眼世界还没有哪个国家的文明能古老过我们,但是我们的历史在哪里?历史不是简简单单的几件文物,不是十二生肖铜首,不是富春山居图,而是一种传承,一种几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具有的传承到我们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感染到的一种精神

  我们不谈澳大利亚建了多少历史博物馆,也不谈中国在抗战年间如何为了保护文物抛头颅洒热血,只是看看历史的传承,还有没有?北京作为一个如此古老的都城,还有没有一点点的古老的气息,南昌滕王阁,江南大名楼之一,如今却被挤在三面现代化高楼中间,类似“鸡笼”,南昌百花洲,在历史上留下了赫赫威名之地,甚至华侨心驰神往之地,现在却又成了什么样子??

  如果说形式上的传承没有了,但是精神依旧在我们没一个华夏儿女的心中,那样也好,但是我们中国人还有多少记得我们的历史,有多少人还知道尊老爱幼,还只要师者侍之父?

  中国的历史已经病态了,各个地方都只是正想办理故居,甚至西门庆都有三个地方争,历史的传承却没有真正传下来,我甚至羡慕台湾,普通人见到老师要低头叫一声先生,一提讲历史的老师,会十分崇敬的说句:原来您是教国学的!

  我们反对崇洋媚外,但是我们却有很多需要学的,不是学他们的历史,而是学他们如何将他们短短的历史传承下来,来重现我们五千年的历史的荣光,重现春秋战国那百家争鸣盛世

  有点偏激了。。。。。。

  《在彼处》读后感(三):女副外长傅莹英文演讲录出版 阐释中国之于世界地位(吴子桐)

  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作序

  郑必坚、赵启正、梅仁毅、英国《金融时报》总编莱昂内尔·巴伯联袂推荐

  本书收选傅莹任中国驻澳大利亚和英国大使期间的英文演讲20篇、在英国主流媒体发表的文章5篇和访谈实录3篇,并附有作者本人关于演讲技巧体会的文章,英汉对照,平实阐释中西方之间的关系: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为什么中国的制度如此不同?为什么这个国家会有如此强大生产力?中国怎样融入世界?怎样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的中国?--对西方读者而言,想要更深入地了解现代中国,这部作品是必读之书;本书对培养塑造青年读者的“中国情怀”和“世界视野”,亦大有裨益

  傅莹是新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也是第二位女副外长,擅长英文演讲和写作

  2008年奥运火炬伦敦传递受阻后,时任驻英国大使的傅莹在英国《星期日电讯报》发表文章。傅莹讲述了奥运圣火在伦敦传递遭到干扰带给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情感冲击,也用数字事实充分详实地介绍了西藏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现状,向世界说明了中国的立场,也充分表达了期待中西方相互理解与尊重愿望--“世界曾等待中国融入世界,而今天中国也有耐心等待世界认识中国。”此外,她还在《卫报》、《泰晤士报》、《金融时报》等英国主流媒体上多次发表文章,得到海内外读者的高度评价

  傅莹在担任中国驻澳大利亚和英国大使期间,多次在澳大利亚和英国的知名学府和社会机构表演讲,介绍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的当代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反响。傅莹的演讲并不照本宣科,而是采用能够让受众认可的说话方式,通过人们兴趣问题来介绍和说明中国。这种出色沟通能力使她成为在海外颇有影响代表了中国形象的外交官之一。

  傅莹的英文演讲和文章结集并以英汉双语对照方式出版,是广大青年学生学习英语演讲的理想读物。书中专门收录了傅莹关于演讲技巧的感想体会,以亲身实践生动说明了外交演讲中“为什么讲”、“讲什么”、“怎么讲”等方法和技巧,是中国外交官一流的外语水平和沟通智慧的写照

  本书也是中国公共外交实践的宝贵文献,为青年学生学习公共外交提供了经典个案。傅莹对自己演讲的总结体现了关于公共外交的深刻理解,就是“要实事求是,要早说话、要多说话、说明白话”,要让世界理解和尊重中国。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是苏轼在《留侯论》结尾的评论。有志于中西文化交流和公共外交事业的青年学子,对此不可不察,这也是我们出版本书的意义所在。

  《在彼处》读后感(四):Humour makes good speaker

  ut, is China a power? The response of the Chinese people is very different. Most of them still see China as a developing coutnry and all tehse flattering by outsiders is nothing but "Huyou," a popular Chinese experession, or literarlly in English, trying to sweep China off its feet. (146) sweep sb. off one's feet = 忽悠

  As an old Chinese saying goes, only family members can fully appreciate the complexities and difficulties within the family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The Chinese Premier Wen Jiabao once remarked: any small problem in China can grow into a huge one, if multiplied by 1.3 billion; any big achievement can become too tiny to notice once divided by the same 1.3 billion. (149,辩证法呀!)

  We want to build a harmonious and stable society, where every child is in school, every piece of work is rewarded, everyone has a roof over the head, every sickness is treated and every elderly taken care of (159). 我们要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国家,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One of the reasons why the rise of China is such a hot topic is that many people, espeically scholars, can't be certain how China is going to wield its influence once a new world power and whether China too will follow the old path of military expansion like the powers before (179).

  同舟共济 riding out the storm in the same boat

  韬光养晦 positive translation: to stay away from the limelight and keep a low profile; But an American scholar translated it for the Pentagon as "biting the teeth and waiting till the time comes." One doesn't need much imagination to see how this can fuel the "China Threat." (182)

  《在彼处》读后感(五):zz:在彼处的文与人(作者:青岗)(

  在彼处的文与人

  作者:青岗

  发表日期:2011-11-4 20:25:00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books/1/154857.shtml

  一看到《在彼处》,先是感觉书名诗意,接着又被书籍封面的艺术设计所吸引。封面是折页式的,打开折页,是一幅薰衣草色的现代派油画。在素雅紫色背景映衬下,傅莹大使微笑着知性

  《在彼处》收录了傅莹任驻澳大利亚和英国大使期间的若干篇演讲及发表的文章,随便选了一篇她在澳大利亚艺术馆的演讲来读,第一感觉就是傅莹大使的文字让人耳目一新,这可不是传统官家文字的风格

  然后就一口气地往下读。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一位教授在封底推介说,傅莹大使承继了斯威夫特等人的文学传统,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那种典雅气质

  我感觉,傅莹大使把向来面目严肃的政论演讲带进了文学领地,并赋予那些文字以艺术内涵。谈论外交,谈论国际关系,事儿都是那些事儿,但以什么方式来说,会因人而异。篇篇文字都透露着一个信息简约。傅莹大使的演讲中,没有那些长得不忍分离也没法分离的句子,没有那些冗杂空洞的排比,每一句话都那么朴素,实在,冲淡,就像庄园里的午后茶聊。

  按照西式文化传统,长篇大论的演讲是不受欢迎的。傅莹大使的文字止于所当止,给人点儿意犹未尽的感觉。但言有尽,意无穷。整本书读下来,你会自然体会到一位中国大使的爱国情怀,无论走到哪里,她都在向人们讲述中国的复杂矛盾特别是那不平凡的2008年。讲中国的好,没有一丁点儿炫耀;不避讳自己的不足,也没有一丁点儿自卑。即使在辞行伦敦的离任招待会上,傅莹大使还在告别辞中向英国人坦述发展中英关系的重要意义。一本书里甚至都没见过爱国的字样,可是合上书,就仿佛见了一位中国女大使站在演讲台上,把一个真实的中国介绍给西方,话里话外都是对国家的爱。细雨丝丝,润物无声。

  傅莹大使是幽默的,我相信她改变着老外对中国官员的那种呆板的成见形象。中国外交讲“韬光养晦”,傅莹风趣地记述说,一个美国人把它翻译成了“咬紧牙关,等待时机”,可见在两种异质文化之间,沟通是多么重要。在莎士比亚故居的一次演讲,主持人唐纳德以小故事开头,说一位英国记者没听清接受采访的中国老人在病床上说些什么,后来有人告诉记者,老人说记者踩到他的氧气管子了。机敏的傅莹大使一边绕着演讲台上的麦克连线,一边说,我可得小心点儿,别踩着唐纳德的氧气管子。满场轰然。我对这段描述记忆很深。

  文字的背后是人,合上最后一页书,你会感觉傅莹大使的真实。

  她不避谈自己演讲前的怯场,原来大使也会怯场的。她不避讳找老外帮她润色演讲稿,在珀斯的一次演讲稿,有一位热心的澳洲人帮她在飞机核改完成,原来英文系毕业的人也需要老外帮忙。傅莹大使在文章中感谢自己的秘书班子,但是我也相信,每一篇文字都凝聚着大使的智慧,因为完全看得出,所有文字后面的风格都是专属傅莹的。傅莹大使把自己以及文字背面的一些故事告诉了读者,这不是缺憾,却更见其完美。

  在一篇回忆英国学者David Hawkes的文章中,谈到了贾宝玉,谈到了“人生的欢乐如梦”,这时候你会发现傅莹大使的感性。大使一职如今已是过去时,傅莹回了北京,成为建国以来的外交部第二位女副部长。

  傅莹:《在彼处——大使演讲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7月。

  2011/11/4

  《在彼处》读后感(六):《在彼处--大使演讲录》序言(托尼·布莱尔)

  傅莹大使的人生颇不平凡:豆蔻年华时经历“文化大革命”,在中国农村“上山下乡”;后来在外交事业上成绩斐然,成为最能清晰地传递中国声音的使者之一。在这本演讲录中,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坚信,要了解当今世界,就要先了解全球化的快速进程,了解它的影响力以及中国在这个进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我坐下来写这篇序言时,获悉中国刚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几十年前,这是很多人所无法想象的。不过,你读到这本书时,这则新闻肯定已经成了旧闻--事情发展就是这样迅速,突发新闻很快就会变得人尽皆知。你若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从这种疾速的变化中获益。傅莹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世界上其他国家和领导人也应该深有体会。

  傅莹大使一直致力于把中国介绍给全世界,并向全世界敞开中国的大门。她乐于与别国交流并向别国学习,同时亦清晰地意识到,其他国家也可以从中国那里获益良多。

  在我担任英国首相时,我看到了中国作为主要大国持续而迅猛的发展。我曾作过关于中国的演讲,对这个国家有理性的认识。但是,我从未带着个人感情去感受它,因此,在政治上,我对它的了解还不甚充分。

  卸任以来,我曾多次出访。人们有时不无担忧地问我,如今世界重心东移,未来究竟会怎样?我把这看作是一次巨大的契机,它只会令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就拿北京奥运会来说:那场激动人心的盛典显示了中国的能力,可以说是21世纪的中国与外部世界交融所作的最大努力。奥运盛会表明了中国对外开放和作为全球共同体的一分子向前发展的意愿。

  就在北京奥运会之前不久,我曾到中国的一家新兴网络公司进行了一次非正式访问,还和一些年轻的中国企业家进行了交谈,我对北京奥运会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在这次访问期间形成的。

  这些年轻人,无论男女,都很聪明、机敏而直率,敢于表达自己对中国和中国未来的看法。最重要的是,他们充满信心,乐观向上,不见愤世嫉俗之戾气,却充满十足干劲之朝气,这让我想起了鼎盛时期的美国,也想起了所有正在前行之中的国家。

  这些人没有活在忧惧之中,而是满怀希望地向前看。虽然中国还有数千万贫困人口,还有政治、社会、经济等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但在这场体育庆典中闪耀的正是那种精神,那种决定中国未来的精神。

  北京奥运会为中外交往留下了巨大的财富,外界对中国的无知和恐惧正在逐渐减少,一个真实的当代中国已经更加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西方世界遇到的问题是,中国总是将自己看作发展中国家。的确,它是发展中国家,但现在它也是一个世界强国。关于国际关系,我有一个粗浅的理论:西方人看到发展中国家时会说,“这难道不好吗--那个贫困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能帮上什么忙呢?”但是他们看到另一个国家并且认为“那是个强国”,这时他们会说,“那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这就是中国所面临的两难境地--它既是发展中国家,也是强国。所以,当昨天有人问我,“西方人把中国当成威胁吗?”我的回答是“也许有些人的确如此”,但对大多数西方人而言,他们只会问:“它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几个世纪以来,西方一直占据支配性的地位,其中包括很多欧洲强国,比如大英帝国;到了20世纪,美国也强盛起来。现在,西方国家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如今世界上是远东与西方共享权力。我在想,我们在文化上(不只是政治和经济上)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这么久,是否能够真正理解那意味着什么?对某些人来说,这将是个非常陌生、甚至可能会令人不安的体验。但我个人觉得,它将推动新经验、新思维解放创造力,极大地丰富我们的世界。

  我所说的,以及傅莹大使多年来一直在讲的,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我们不必害怕新生的和陌生的事物。愿意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国家和人民必会出类拔萃。这是21世纪的发展方向,也是中国和西方交往的必由之路。读一读这本书,认识一下这位非凡的女性,你会发现,傅莹已经在这条路上前行了很多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在彼处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