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另一个人》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另一个人》读后感1000字

2021-01-22 01:48: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另一个人》读后感1000字

  《另一个人》是一本由[匈牙利] 凯尔泰斯·伊姆莱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1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另一个人》精选点评:

  ●在日记式的指意不明和自说自话中咀嚼各种名词的复杂况味。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他所展现的那些深邃的侧影。如空洞无物的意识形态借助对理智的奸污与杀人的快感混合到一起所迸发的强烈的狂欢,这岂不是对彼国此国最生动的普世性情绪素描?如家乡所宣布的“我的陌生感“,这岂不是向深处探索者之常态?

  ●我活得像一个逃难者。惟独从这个角度说,我是在像样地活着:我是一个逃难者。

  ●深沉

  ●凯尔泰斯。。。

  ●深沉让人思考的文字

  ●你一旦知道了自己也不能幸免于死,那你还惧怕什么呢?

  ●像是匈牙利版的【活着】

  ●初读凯尔泰斯时觉得挺好理解,越读越觉得困难,我觉得对大多数没经过奥斯维辛的非犹太人来说,都会有这种困难感。他适合每次读一段,静默地想一段,再读一段。

  ●推荐他的所有作品

  ●就像凯尔泰斯•伊姆莱自己所说的,如果他没有犹太人这个身份,如果他不是以犹太人这个身份处在匈牙利这个国家,他也就不会成为他。对于奥斯维辛,我们看了太多控诉和残酷的史实,甚至看了太多以它为视角的小说、纪实作品、影视,重复本应该加深历史的罪恶,但谁又能说,这种重复没有冲淡自己对奥斯维辛的印象。凯尔泰斯从个人的角度思考了一种哲学,在读他的这本集子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凯尔泰斯,从他的视角、从他的迷茫和分离、从历史对个人身份的打造感受奥斯维辛的痕迹。由此,我们也反思着自己,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如何一步一步地打造着我们自身。

  《另一个人》读后感(一):值得岁月推敲的一本书

  刚毕业的时候,我时常以另一个人的身份去进行自勉,好似做了一次有仪式感的诀别自己就会有所改变了一样,在书中,就如凯尔泰斯伊姆莱,越是极力想逃避自己犹太人的身份,越是想要和过去诀别,但是联系和痛苦却越来越深。

  作者在书中流露出那种身在祖国却处在异国的那种屈辱,痛苦,恐怖,远不是我这种身在温室的花朵里能体会的。我只能说我对这本书里弥漫着自我否认,迷茫,压抑都无法做到身同感受。越是耐人寻味的书就越经得起岁月的推敲,等我过了下一个年龄层次的时候再回头看看这本书,希望那时候的心态会有所不同。

  《另一个人》读后感(二):很久以前...

  很久以前,他有一颗受伤的心灵...

  我不知道奥斯维辛究竟给他留下了什么永久的东西.但总之,没有那段经历就不会有如此的依姆莱!

  很遗憾他受过那样的灾难,但他用文字向这种灾难发起了最极致的挑战.结果是:智慧,沉默,自省与悲剧.

  他在他可能的领域里达到了再怎么褒奖都不为过的极致,同时亦以他的文字本身诠释着那个遥远的悲剧----那似乎是某种令人狂喜的宿命..

  《另一个人》读后感(三):另一个人

  “我是不是太愚蠢,以至于不觉得快乐。”

  阅读凯尔泰斯的文字,会长时间静默,因为,想法都被他说尽了。

  就如同和另一个自己对话,纠结在明晰与混乱之间。

  “不用去理解世界,因为这个世界不可能被理解:浅显而言,我们之所以不理解这个世界,是因为这不是我们活在地上该做的事情。”

  那该做的事情又该是什么呢。好好生活?怎样才能好好生活,如果不能理解世界……

  “小忧郁可以接受,你听的那些可太阴郁了。” 对于我喜欢的旋律,某人曾如此抱怨道。

  维特根斯坦:音乐的感觉是一个人生活的表白。

  像个傻瓜,总期望从外寻找一种归属感,试图从工作、家庭、朋友中攫取。结果,最终发现自己陷入真空,依稀可见,却又远离所有,无能为力。

  凡事总有前提,当这个前提不是自己努力可以改变的,就恐惧起来。恐惧于即将到来的未知世界,害怕发现未来的根本不存在的可能性。不要过度敏感不要想太多不要为还未有结果的事情担心。

  “也许,我们之所以能够承受生活,是因为这个生活竟如此不真实;另外,也因为意识始终审核着所谓的真实,它渴望真实。”

  黎尔凯:我们要尽可能深远地接受我们的生存。

  原谅我的混乱,以及这些书摘。

  《另一个人》读后感(四):“......我:是另一个人。”

  这个将要迈步前行的人已经不再是我,而是另一个人......

  这句话不是出现在书的开头,或者中途,而是末尾。它是作为整部札记的结束语出现的。只要人还活着,那个人的札记随笔就不会结束。这部书也没有划上句号,它用“另一个人”和省略号表示告一段落。它要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呢?

  “这个人不是我”,是表示对过去的忏悔吗?表示已不认识当下的自己了吗?恐怕是的。因为书的副标题即《变形者札记》。

  “......我:是另一个人。”摘自兰波的诗句。

  “......因为,我是在描绘自己。”摘自蒙田的语句。

  ......

  从书扉页的引言,或许便能猜测书名《另一个人》究竟何意?恐怕不能。 “另一个人”,无疑是指确实存在的人。它可能说作者感觉自己已不是自己,也可能确实另有所言。

  可能是在表示怀念,表示谦逊。

  总之,“......我:是另一个人。”

  《另一个人》读后感(五):是否真有另一个人

  凯尔泰斯·伊姆莱在其随笔集《另一个人》中的结尾写道:“就在这一刻,我仿佛站在生与死的门槛上,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理解,身体向前冲着死亡,而头却回望,朝着生活的方向,我就要迈开的腿迟疑地抬起……将要去哪儿?其实无所谓,因为,这个将要迈步前行的人已经不再是我,而是另一个人……”

  毕业时,我曾将“另一个人”做为自勉,认为并期待和相信,自己会投入新的生活,成为“另一个人”;如今自己真的成了“另一个人”,只是这另一个人是自己无法想象鄙视非常的人,这样的“另一个人”,不要也罢。但无论如何的否认或者逃避,这种“存在”是客观实际,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无法抹灭的存在。就好像凯尔泰斯·伊姆莱极力的回避自己的犹太人身份,极力的想与过去的痛苦诀别,但联系和痛苦却越来越深了。

  此番重看《另一个人》,那种孤独痛苦的宿命感,自我否认的迷惘感,更加的强烈。我不能说我能完全体会和理解作者作为犹太人,作为大屠杀的幸存者,作为身在祖国却像处在异国的那种恐怖、屈辱、痛苦、孤独……我只能说我对全书弥漫着的自我否认,迷惘,感同身受。

  每一个人都想成为别人,或者想成为另一个自己。“谁能知道他曾经是谁。”。“你是知道还是相信自己叫做凯尔泰斯·伊姆莱呢?”。是的,我是否知道我是谁,我只是一个名字,一具躯体罢了,舍去了这个名字,舍去了这个躯体,我是不是还是自己?每一段过去的组成,构成了现在的“我”,断决过去,否认过去,是否就可以重新获得新生?我不得而知。起码凯尔泰斯·伊姆莱也做不到。他越是否认,这种联系就越是紧密,但作者的矛盾与勇气也就在这里表现出来了(这点我做不到),他选择了一条矛盾而又痛苦的表述之路,但也因为这种痛苦的坚持和表述,才使得其作品不朽。福克纳曾在诺贝尔领奖台上说道,人类之所以不朽,不仅在于其能忍受,还在于他能克服。人类文明的进步,就是世代以来,各种不同程度和方式的忍受和克服换取得来的。凯尔泰斯·伊姆莱无疑也是其中一人。“在世界上有一种痛楚和一种彻底的屈从,我们(我)只有通过凯尔泰斯的眼睛才可以看到。”(艾施泰尔哈兹·彼特)人类的精神世界的传承,我们知识的获得,我们思想的进步,正是一个个伟大的作者,把其自身的痛苦,和人类的痛苦,毫不保留的展现在我们面前,是他们的忍受、牺牲、同情、怜惘,才使得我们更接近为人,也使得我们更为的了解自己……

  我时常为自己的浅薄懦弱而感到羞愧,我时常思索而一无所得,反而陷入更迷惘的境地,我时常为自己“跳不出去”而感到无奈与伤感,也曾(也将,并且继续)自己对生活的这种不自量力的抗争,并且活得毫不心安,惶恐终日。“我们是否可以理解我们思考的事情。”,我不得而知,但如若你现在问我对“另一个人”的看法,我认为这里根本就不存在“另一个人”,只要我还是拥这个名字,只要我还是占据这具躯体,只要我还是生活在这个世上,那么,我永远也成不了“另一个人”,充其量只是“相信”自己成为了另一个人。

  至于你们,我不清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