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从远古到现代》的读后感大全
《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从远古到现代》是一本由(英)贡布里希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00,页数:3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从远古到现代》精选点评:
●这本的纸的质量很好
●历史书我觉得是知道一点不知道一点看起来最有劲,时不时会有融会贯通和那种“哦!原来这样是那样啊”的感觉,但西方的历史我一懂也不懂,就觉得信息量太大,前看后忘记,不过总体来说还蛮好看的类,不知道是不是我脑洞过大,觉得文字有一种微妙的喜感。。。阅读快感大大的!
●只记得写的很好……啊,内容什么的
●没觉得有那么好,有些地方比较乱,翻译捉急
●大师小书,一部简史。装帧略差,翻译微瑕。
●本来可以给五星的,但是因为翻译实在是不怎么样,只好给三星。好想看原版。 原本可以翻译得很美的这一段:“如果你想知道埃及到底在哪里,我建议你去问一只燕子。每年秋天,当天气转凉,燕子们飞向南方。它们越过群山飞临意大利,继续飞过一片海域,然后到达非洲离欧洲最近的地方。埃及不远了。” 结果被生生弄得了味同嚼蜡:“如果你想了解通往埃及之路的更详细的情况,其实你就得问一只燕子。它在每年秋季变得冷起来的时候飞往南方,越过群山飞向意大利,然后飞越狭窄的海域,然后它就来到了非洲,来到了非洲的那个离欧洲最近的部分。那儿的附近处就是埃及。” Oh~ My lady Ggag.
●对于整个世界史可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作者的笔锋优雅,绝对不会有枯燥的感觉。
●拖沓
●历史从来都不温情。历史几乎是靠战争推动的。PS这书只是欧洲人的世界史。
●不错的语言,读原版会更好
《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从远古到现代》读后感(一):浓缩的都是精华
简明世界史,是贡布里希写给中学孩子们读的世界历史,又译作世界小史。贡布里希是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对什么有有兴趣,最知名的著作就是《艺术的故事》与这本《简明世界史》。全书语言通俗,以普通人的视角把全球史简单梳理了一下,重视历史中文明与思想的流变,很多观点与我们的历史书有较大的差异。很薄的一本书,浓缩世界历史,当然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基本把世界历史的脉络梳理了一遍,值得一读,就当补高中历史的课了,有了这个框架后,再读全球通史,就稍顺利一些。
《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从远古到现代》读后感(二):真的只能算科普。。。
作者写历史的时候感觉还是不太成熟而且带有自身的偏见(虽然这种偏见不太明显),据后记写书的时候作者只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所以这种对于事情有时显得稍微有点单元的看法和对于非自身专业范围内容的不太熟悉还是可以理解。
本书说是世界史,其实从罗马帝国之后的很多内容只是在关心欧洲内部谁打过来谁打过去,对于同时期拥有更先进文明的东方世界却几乎不提及,而对于美洲文明则几乎只是提到几个场面。。。
最后感觉作者还是稍微带着对自身文明的认同感在写。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从远古到现代》读后感(三):优雅而平和讲述
仅仅300+页的图书,可以叙述完地球上5000年以来发生的事情,不要去追求他有多么的详尽,他可以给你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
应该是第一次看到有人这么讲述历史的,仿佛一个和蔼可亲的老者,脸上刻着深深的皱纹,微笑的,优雅的为你叙述历史。仿佛他亲身经历过过去的故事,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至于历史事件的意义,你自己去体会吧。
由于他是一个欧洲人,因此书上对东方,以及美洲和非洲的历史讲述很少。大抵因为,在他看来,世界的中心在西方。对于中国,简单的讲述到秦汉之后,就几乎没有什么笔墨,唐朝一笔带过,宋朝更是没有提及,而说到元朝,是因为蒙古帝国入侵欧洲。朱元璋的明被忽略了。对清朝的形容是,300多年,中国的男人们不得不在脑后留下小辫子……
看这本书,倒是想起了以前中学时代所背的那一段一段的历史,似乎还能想起一些,诸如铁血宰相匹斯麦,英国的斯图亚特王朝,法国大革命攻陷巴士底鉴于,俄罗斯的1861革命等等
如果想更深刻的了解历史,这本书是远远不够的……
《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从远古到现代》读后感(四):尝试迈出自己的脚步吧
“从前……”我真的被这样有趣而优雅的叙述方式给吸引住了,那么多的“从前”一直追问下去,无所休止,直到“从前的从前……”一个个久远的故事就这样铺展开来,似乎它们已经亲切的笼罩在你的周围了。这是贡布里希《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的开篇,在写这本书的时候,这位伟大的人文主义学者,还是那么的年轻,但这些文字却充满了智慧与温情。
“从前你还是一个孩子,你站起来才可以勾到大人们的手……”真的,我们从前都只是孩子,但现在我们正在渐渐忘记这些。我们不清楚自己什么时候开始歪歪扭扭的学着走路,我们不清楚自己第一次拿起铅笔到底勾画了什么 ,我们不清楚为什么从前固执的在课桌上刻出一条清晰的界线,我们不清楚从哪时起自己开始在镜子面前摆弄自己的发型,我们不清楚离开学校丢下书包之后自己为了什么样的目的开始忙碌的工作和生活,我们不清楚心里狂妄的理想为什么会越来越惨淡孤单,我们不清楚饱满的热情为什么在成长的托词之下变得一文不值……一切都变得不再清楚,连年累月的记忆慢慢的堆积,许多东西被悄无声息的埋没,不再醒来。
我们不再有从前那么多的疑惑了,但绝不是说我们已经无所不知,只是我们多了视而不见与充耳不闻的本领,感伤流泪、开怀大笑或者畅所欲言都显出最最的难得。我们玩耍小聪明,施舍小恩惠,在满满的城市里依赖公司的薪水日复一日的生活,甚至更多时候我们只是为了保守着一份工作而已,可即使这样我们还是要谨小慎微,生怕落伍于街头那匆匆的人流。是不是该停下来,像那个古老的故事里做搬运活儿的苦力,停下来等等因急着赶路而落在后面的灵魂。
故事总会有从前的,但对于个人来说却需要回到一个开始,而现实中,故事的开头都是艰难和不遂人愿的,面对这些我们该如何呢?读到一个关于联想的故事,里面有一段那么振奋人心的演讲词:
我们在一起互相排忧解难,
我们在一起共享成功的喜悦。
我们像兄弟一样彼此关心,
也毫不留情的互相批评,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
我们肝胆相照,休戚与共!
人生真的需要一点激情与迷茫吧,或者回想一下从前,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第一次的脱开父母的双手,我们是怎样直立前行的呢?
《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从远古到现代》读后感(五):历史是真实的神话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征服与被征服的历史,一系列掠夺与反抗的血泪故事,顺便在和平时期,在战争的竞争时期,好奇心以及获胜心促使人们研究并征服自然,以便使自己过上更加舒适的生活。
西方人眼中的世界史,实际上是一部地中海沿岸的历史,那里频繁的战争与掠夺、不断有伟大人物诞生率领自己的民族征服别的民族和别人的领地,然而欧洲各部族的意志是如此难以统一,以致几乎每次成功的征服之后,在伟大领袖驾鹤西去之时,原本强大的帝国立即解体,统一事业前功尽弃……这一点跟中国的情形大为不同。以前总是难以理解西方童话中类似“老国王死后,他的国家便分成了三部分,分别赐予他的三个女儿”这样的句子。现在终于明白了,欧洲历史长期实行采邑制度,类似中国夏商周时期的封土建国。自秦以后中国便进入帝国时期。而欧洲西亚历史上建立的帝国对各地区的管理是十分松散的,而且帝国统治始终无法长期维持,于是欧洲的历史显得比中国历史复杂和丰富很多。欧洲为什么没有像中国一样形成一个稳定的统一的政权,也许跟他们游牧民族的性情有关,跟他们不统一的信仰有关,也许跟地形也有关系。不断的征战给人民带来灾难,但也给文化传播和新思想的产生带来土壤,并且,他们并不迷信皇帝,不那么容易搞个人崇拜。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漫长的历史中已经深深地埋下了种子。看看过去的故事,才更加容易相互理解。
西方人的世界史对东亚的提及总是很少。中国除了彪悍的元朝以外,几乎没有直接参与地中海沿岸的历次烧杀抢掠。中国在“遥远的东方”默默演化着自己的历史,形成了世界上唯一延续千年至今没有消失的中华文明。这对于中国来说,是该骄傲还是自省?
欧洲历史上有许多征服者被后人传颂,比如亚历山大、凯撒、腓特烈,近代也有征服者,比如拿破仑、希特勒(该不该提这个人呢)。凡是征服就必然有流血牺牲。远古的征服的疼痛人们也许已经忘记了,而且那些成功的征服者的确有勇有谋,于是可以被人们歌颂;而近代的征服者,人们的回忆还如此清晰,痛感还如此强烈,于是这些征服者便是人民公敌。所以历史永远不是真实的。太过久远的故事已经与自己无关,于是很多细小的故事便被遗忘和埋葬了。
还有一点感受,就是欧洲近代的社会发展对当代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几百年一脉相承下来的传统和法规。而近百年中国的变化太剧烈了,以致文化观念出现了断层,当我们不理会历史教科书而去翻阅正经而有趣的历史读物的时候,常常惊异于自己祖先的伟大和自己对祖先的无知。
我觉得世界历史至少要分两部分:欧洲史和东亚史。他们虽然交集不多,但至少应占有相同的篇幅。像本书这样只在两个章节提及了中国绵延五千年的文明,是无法窥见我们文明的全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