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美学》读后感1000字
《华夏美学》是一本由李泽厚著作,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华夏美学》精选点评:
●图不错
●顺流而下,找到我们血液中美的源头。
●看滴是英文译本,那是不及原著飞扬跋扈!
●还是要细读
●很有内涵的书。
●没看完呐
●配图不知道是干嘛的。。。。
●李的美学思想的核心观点都在这里
●从儒、道、屈、佛娓娓道来,不疾不徐,平淡且优美,读此书,岂不美哉?
●我已经迷上李泽厚……
《华夏美学》读后感(一):可以读懂自己的书
中国人读它真的能够看到很多潜藏于个性深处的东西。不知道是不是我底子太薄弱,看完一遍,很多东西还不能了然。
虽然力荐此书,但是感觉对于学生来说还不太适合,并不是学生无法看懂,而是怕观者无法领会。只有对于民族风趣有所了解,抑或经常自省其身的人观看此书才会有所体会。
本书与《美的历程》为大师重量级作品,可以配套阅读。
《华夏美学》读后感(二):观第五章 形上追求
相应的古文化背景积累不深,前些章节的体会都停留在抽象的朦胧的“定界限”的过程中,本书看到第五章时才觉意犹未尽,作者将前面详述的儒、道、屈、佛四者进行比对,从宏观上把握的更清晰了。这本书还需要再积累和再读,需要一些实践的例证和推敲。总的来说,收获颇深,对以儒家为主体杂糅道、屈、佛等各家的华夏美学传统渊源,有了较为深刻的认知。
·当我坐在剧场的时候,我刚从繁闹的琐事中停下来,满心的疲惫。《12》开始的时候,我瞪着眼拿着望远镜,想要看仔细了它的动作,越看越觉得没什么,或者不知道什么。我在想到底哪里出了问题。现在想应该是我的认知和心境在当时未匹配,由此反省自己在看其他的作品时,确实是比较浮躁。想看绚烂、想看刺激、看到不一样。但是有时候“一样" 有"一样"的意味。正如《12》,它是纯粹的有中无的意境,是“禅”,有中国传统意境中“线”的呈现等,而我在当时只觉没有意思。看完本章,才豁然开朗。即使是老师在课堂上仔细的评它的好,也没有如今天这样真正的领悟到其中的妙。
·本章有关中日在“禅”境的对比中,对寺庙中的布景有了新的体悟。在见识不多的寺庙中,最让我惊叹的是京都的青莲院,一个小小的地方,少有人往,精巧别致,每入一步都有一步的惊喜,在当时只觉是自然景观的美妙,在看到本章提到的“日本意识形态中的禅是更地道的,它对空寂的追求,那感伤、凄凉、孤独的境地,它那精巧的园林…更突出了禅的本质特征。(建境启悟)”相比中国“道则强调自然,不去人为造境,而纯任自然,这样反而如长江大河,气势更为浑一、流动和博大,尽管可能不是那么精巧、微妙和空灵。”由此才体会到青莲院的墨绿与淡绿相间错落有致的松柏、樱花独竖于庭前、迂回的路设等等,都是人为的造境,以境启悟。大德寺的枯山水,对禅境的极致追求也是源于此。而中国寺庙中的自然景观更多的是自然、朴拙的发展。
《华夏美学》读后感(三):李泽厚永远不让人失望
有人说,看了李泽厚的第一本书,就要抽鸦片似的要把他其他的书都看完。我就是中了毒了,目前为止,已经买了他6本了。
这本书是收藏版本,也是天津社科院出版的。铜版纸彩图版,巨贵,花了我52大洋,心痛!可惜配套的《美学四讲》,一直缺货!
看完以后,觉得52块钱非常不值得,不是指内容,而是铜版彩图和装订:书中的彩图对内容的理解帮助不大,仅仅是点缀作用,不像《美的历程》,彩图不可或缺;书看到一半的时候,书脊就似断不断,很是恼人!早知道应该买朴素的三联版,连《美学四讲》在一起,也才32块钱!天津社科院啊,你太让我失望啦!
本书从原始社会图腾、巫术讲起,一直延伸到蔡元培时期的美学教育,讲美的历史沿革:原始氏族时期的巫术,发展为两部分,一为规范外在行为的“礼”,一为塑造内在情感的“乐”。
孔子“以礼归仁”,是人的自觉的时代,其后尤其弟子不断补充和发展,但又有所侧重,比如孟子强调道德至刚至大之美,而荀子强调外在的“事功”。及至董仲舒时代,强调天道与人事规律的统一,即“天人合一”。总体而言,儒家是“自然的人化”
老庄之道,飘远高逸,追求超脱的人格,人与自然并非对立,“人的自然化”是其主题。
南方的屈原,第一次直面死亡的主题,对生之留恋以及不可不死的悲情,使屈子之美,“美在深情”。
而佛教的汉化而创造出的禅宗,不再执着于生死的对立,和对外物的依恋,平淡、幽远之美成为后世诗品、画品的最高评价。
明代中后期,因为市民经济的发展,似乎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人之“性灵”“情欲”成为时代的主流,袁枚、李渔、李贽等等都是人性解放的倡导者。
然而中国社会,即使是以儒学当道的时代,释道屈的影响也总是不断在显现,因此在历史的发展中,审美潮流不断在变动.....
这本书,相比《美的历程》,程度更深,是对美的历程的理论总结,两者结合而读,对理解更有帮助。
《华夏美学》读后感(四):从这本书谈谈考研读书法
在准备考研之前,我的读书笔记以收录积累为主,分主题,比如悼亡诗,留出三四页空白,看见喜欢的就往上抄;比如我以为在普通话中不存在实际上存在的常用方言字,如:搲、谝、哕、㨤、熥......更多的还是网课听课笔记和一见即被击中的美丽句子,零零碎碎,不成个体系。
准备考研后,要读以前没读过的专著,要对着文学史读作品选,要背名词解释和简单,要梳理脉络,要理解各种主义的来源和联系。这种复习方法确实有很多好处,第一是看理论专著时,目录框架一列,主要内容一填,马上能掌握作者是按什么线索写的,比如这本《华夏美学》,第一章礼乐传统,远古;第二章孔孟人道,第三章庄子,第四章屈子,第五章禅宗,第六章近代。每章细分小节,都与儒家有关,即能理解作者所认为的华夏美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美学。在看《现代文学三十年》的时候也是一样,先看目录,小说、通俗小说、散文、戏剧、新诗在第一、二和三个十年各有什么表现,加上九位重要作家和一章台湾文学,整体把握上,就清晰容易了很多。以后读书也可照办。
第二,读专著使人谦虚。现在所读专著大都是非常优秀的学人前辈所写,了解谭其骧学术成就的最好办法不是读简介和回忆文章,只需翻开《简明中国历史地理图集》,就知道前辈所为,为后来人提供了多大的方便。读《谈艺录》,才知道钱锺书横扫清华图书馆,学贯中西的名号得来非虚。这种读书法让人抬头看见高山仰止,低头看见大地,离做出一点成绩还有好长好长好长好长路要走。
第三,背书利于思考,思考利于背书。小时候背诗,长大后就能在某个场景面前突然开窍,了解这句诗美在哪里。现在背书,逼着人一遍遍读指定文本直到记住,读多了,很容易明白答案表述的逻辑,就理解了,理解之后再背,容易很多。比如这本书,如何理解“乐从和”,三个层次。第一,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所以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第二,“乐”与“礼”的不同之处在于,乐是通过群体情感上的交流、协同和和谐,以取得上述效果。“乐”是作为通过陶冶性情、塑造情感以建立内在人性。第三,它追求的不仅是人际关系中的上下长幼,尊卑秩序的“上下和”,还是天地神鬼与人间世界的“天地和”,是天人关系协同一致,而所有这种人际的“天人和”。三个层次很长,但是一读就恍然,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乐从和”这三个字的释义。再记这道题就容易很多了。
第四,读书笔记的作用。在读过的书里,被记在读书笔记本上的,是我记得最牢的。比如《顾随诗词讲记》,只把论王维诗那一段记下来了,于是诗佛为何为佛,至今不忘。没记下来的,都忘了还有什么内容。读书确实是一种体验没错,也不能强求每一本书都一定带给我们一些收获。但是雁过留痕,笔记本就是很好的“但我已经飞过”的佐证。而且翻笔记本太好玩了,书读得越多,笔记内容记得越丰富,支援意识就越强。对于创作者而言,支援意识越灵活,作品就越精彩,也就是经常感慨的怎么人家脑洞这么大,怎么能从朱丽叶挽留罗密欧的台词想到同义的“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对于读者而言,作品越精彩,若读者支援意识不够,不识黄云出塞路,焉知此声能断肠,也是很遗憾的。
《华夏美学》读后感(五):溯源华夏美学,简单谈谈当代流行音乐
政治对于艺术的作用从原始时代就已经开始影响至今,儒家正统的确立也使其随着历史的沉淀内化成为中国人民的内在心理结构,进而对于当代观众的艺术/消费品的内容和审美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未成主流但也贯穿始终并且最终融入主流的文化,最终也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回归现实,我们的主流审美确实始终是比较单一的,同时对于非主流的审美却缺乏一些宽容。
元明清占据主流地位的士大夫文人画意在天真淳朴,寻求心灵和作品的统一,而相对较少追求形式技巧,排斥职业画家,推崇文人画家。但结果是清代的一些画家在“摹古”的主流中形成程式套路,(以“清代四王”为代表的)这些画家的成就有限。而主张个性等具有现代自觉性的石涛、扬州八怪等人则成为叛经离道的典型被当时的主流所流放,他们的名气在现在却远大于前者。
本书也指出,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出现了反儒学的思潮,王阳明之后,感性被承认、肯定和强调,原本支配地位的“理”,成为“心”的派生。李贽推崇童心,不讳人有私利,清代的袁枚更是以男女情爱为出发点,抒发“性灵”之作用。不过这些思潮并未得到充分发扬开拓,便被程朱理学等所扼制。
再向前溯源,儒家力求温柔敦厚、文以载道、怨而不怒,注重情感的抒发和本体的探寻,但仍是以“礼”为先。魏晋文人则突破了这样的克制性,他们对于生命的嗟叹、宇宙的感怀、生命的恐惧兼具道家之智慧和屈原式的深情哀伤,更加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
儒家的正统地位使其似乎永远在融合其他文化。宋明理学再次回归到道德理性和生命感性“天人合一”。正如山水画,本书谈到“知识分子在山水画中体味人生之若旅、天地之无垠、世事的无谓,但总会有草堂半角,与人事相关。世事、家园、人生、天地在这里奇妙地组成对本体的诗意接近。于是,对热衷仕途的积极者来说,它给予闲散的境地和清凉的心情,对悲观遁世的消极者来说,它有给予生命的慰安和生活的勇气。”
同样的道理,中国的禅意仍然要回到肯定生命(道)或人生(儒)中去,日本的禅意识对空寂的追求,是“物之哀”。禅强调“境由心设”,于是去建境启悟。道则强调纯任自然。儒则讲求人际情感,流连于家园亲友。儒、道的渗入,也使得禅由宗教转换为审美。
在这样的审美基础之上,便可理解当代中国的审美取向甚至能够预想外国艺术引入中国后将会走向的道路。我认为具有现实色彩、建功立业、讴歌成功和人文主义情怀的电影、剧集是非常符合中国传统审美,也能够轻易地被学习并被观众接纳。而充满个性、实验和先锋色彩的作品则注定只能被少数人所欣赏。
音乐则是比较特殊的领域。孔子所强调的“礼乐”中,“乐”是强调情感抒发的一方面,并非完全的道德教化功能。孔子“吾与点也”“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主流对于流行音乐的判断标准,是能够引发共鸣、抒发某种情感的,但在“礼”的影响下,这种抒情是含蓄的,内在的, 是合乎人文情怀的,体现在你的歌词是否是“雅”的,立意是否是积极向上、追求和谐的,哀伤、悲情的主题背后也往往有政治性人文性的反思,而并非颓丧。让我比较奇怪的是,一些专业人士对于情歌的莫名其妙的鄙视,情歌是抒发情感和自我的一个重要的题材(我国情歌已经很含蓄了)但如今“死了都要爱”的呐喊却越见稀疏。我们仍然缺乏好的情歌。
嘻哈音乐则是不同的审美碰撞的比较突出的体现。重视技巧(快嘴)的一派往往看重歌词和节奏,喜欢在歌曲中寻找内涵,希望音乐人能够做出“民族风”音乐,而不要照搬照抄国外,但他们对于中国风的理解往往是集中在歌词上。注重旋律和氛围的一派则推崇外国的风格和审美,若让人听不出是中国音乐则再好不过,歌词方面则因为“mumble唱法”(追求较为复杂的flow和旋律的结合,给人一种听不清歌词但是行云流水、节奏感极强的感觉)而变得不太重要,他们对于中国风的理解,往往是使用中国风的编曲,配上外国的flow和旋律。
这两派让我想到了古代的文人画家和职业画家,前者在艺术方面的技艺可能不如后者,但贵在立意,后者则技巧优越,但被认为太有技巧缺乏立意,而被主流所摒弃。随着经济进步和时代发展,前者陷入了程式化,而后者在发展艺术上则充满了个性与活力。到后来,文人画家和职业画家的界限逐渐消失。
审美的多元是促进文化发展进步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上述两派所欣赏的音乐,彼此之间都具有可欣赏之处。我们在潜意识、文化心理上可能会更多接受儒家类型的艺术,这并不是糟糕的事情,但是糟糕的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并且摒弃了其他类型审美发展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