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书(全三册)》经典读后感有感
《梁书(全三册)》是一本由姚思廉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页数:8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梁书(全三册)》精选点评:
●姚察、姚思廉父子继承了太史公的笔法,力戒辞藻华丽空泛,梁书详细地介绍了候景之乱的经过,收录了《神灭论》,也加入了社会风气等内容,评论了人物功过,在南朝诸侯史中也是难能可贵的。
●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这是一本让我发觉自己泪点太低的史书TT
●权威史书
●"寿酒,不得尽此乎?"
●两汉皇室多儒者,二萧深宫无白丁。
●第二遍,每次读到萧纶父子以及梁武帝那句“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都莫名难过。今天勘合《通鉴》,读到那句“汝速去,语汝父,勿以二宫为念”,简直要泪奔。
●两代同著一书,差可拟太史书事
●我手头这本,应是盗版。不知是读一通,还是读数篇。结果是研读数篇。
●第二遍。
●剪裁、文笔不如通鉴,列传较有生气。史料价值言,多为传主讳,又当打一折扣,本纪尤甚,多归罪臣下,《梁元帝本纪》,侯景围城时淹留不进,逼死世子、正妻,与兄弟子侄争帝位等种种细节皆不记。赵瓯北《廿二史札记》梁书出于国史条可参看。
《梁书(全三册)》读后感(一):读姚思廉《梁书》
高祖赎身亿万。
昭明太子体素壮,腰带十围,至是减削过半。
性宽和容众,喜愠不形于色。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恒自讨论篇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闲则继以文章著述,率以为常。于时东宫有书几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梁朝承平数十年,诸王皆好讲学,文学之盛可想而知。
《梁书(全三册)》读后感(二):书《梁书》后
萧梁是我大概也是学界在南朝最关注的时代,读书时隐隐觉得,这是可以作为南朝的分水岭的。萧梁初期的名臣,大多历仕三朝,身上带着旧时代的很多痕迹。然而作为非典型南朝皇帝,梁武帝以宽纵之政相当稳定地统治了近半个世纪,这是宋齐不堪想象的;又逢北魏内乱,北伐时有成就,朝野上下一派升平。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出来的士人明显偏重文章、崇尚貂蝉、热衷浮华,即便梁武帝自己的思想变化也相当可究。
又,就文士而言,作为南朝最后一个也是最长的治世,这一时期的大多数文士都生长受教于早前的永明甚至元嘉时期,而萧梁培养的大量文学人才,却大多数在刚刚崭露头角时,在侯景之乱中夭折或为他国做了嫁衣,但剩下的人也实实在在成为了南朝末期拥有共同创伤记忆的文人群体。
就书来说,对比《南史》,觉得《梁书》在资料上不如前者,也没有书志,倒是多了个小小的《止足》类传,但和《宋书》一样收文章很多,以后也是有用。个别标点有明显错误,期待拖沓的修订本吧。
《梁书(全三册)》读后感(三):《梁书》有关考校、史评及工具书、研究书目等
唐:《陈书·姚察传》、刘知几《史通•古今正史》
五代:《旧唐书•姚思廉传》
宋:《新唐书•姚思廉传》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洪迈《容斋随笔》,叶适《习学记言序目》, 周护《十七史赞》30卷、《名贤十七史榷论》104卷,吕祖谦《十七史详节》273卷,钱端礼《诸史提要》15卷,王先生《十七史蒙求》16卷(宋人的“十七史”是包括《梁书》的。这些著作虽然大多已不存在,却显示了《梁书》的广泛影响。)
明清:可分为数类:1、有关《梁书》考证质疑的,有明代朱明镐的《史纠》6卷,清代牛运震的《读史纠谬》15卷、李贻德的《十七史考疑》、钱大昕的《读史拾遗》5卷、赵翼的《陔余丛考》43卷、张烩的《读史举正》8卷、洪颐煊的《诸史考异》18卷、全祖望的《经史问答》10卷、宋书升的《二十四史正讹》、桂馥《札朴》10卷等;2、有关《梁书》增补整理的,有清万斯同的《梁诸王世表》1卷、《将相大臣年表》1卷、徐文范的《东晋南北朝舆地表》12卷、杨守敬的《萧梁疆域图》1卷、洪崎孙的《补梁疆域志》4卷、侯康的《补梁书艺文志》1卷、汤洽《补梁书艺文志》1卷等;3、有关《梁书》广征博闻的,有清洪亮吉的《两晋南北史乐府》2卷。
近代:李慈铭《梁书札记》、张元济《校史随笔》、钱基博《古籍举要》。
《梁书(全三册)》读后感(四):历史上真实的空城计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都会对诸葛亮上演“空城计”智退司马懿这一章节印象深刻。不过,大多数史论都认为《三国演义》里的这一描述属于杜撰,是为了给诸葛亮抹金,以便塑造一个神仙般的人物。出现这种定论的很大原因是,陈寿所撰的《三国志》里没有描写这一情节,而裴松之所注解的其他各家史料里同样没有关于诸葛亮“空城计”的描述。
然而,三国以降几百年后的南朝梁国,却有一名叫冯道根的武将实实在在的上演了一出“空城计”。
南北朝梁国天监二年,魏国遣将攻打梁国阜陵,当时的阜陵守将冯道根正在修建城墙防御工事,不仅城基未牢,而且城内兵乏。面对气势汹汹的魏军,阜陵守军大惊失色。这时,冯道根显示出了武将必须具备的沉着冷静。他下令广开城门,并换上轻便的服装登上城楼。然后再派遣城内仅有的两百精锐士兵出城迎战,将魏军的先头部队打败。魏军看到冯道根气定神闲的端坐在城门大开的城楼上,并且首战失利,竟就此退走。
这出完美的空城计不仅仅保住了梁国的阜陵城,挽救了冯道根自己的性命,也展示了冷兵器战争时代领导者心理状态的重大作用。这也是我所了解的史书中最早对“空城计”的记载,沉着而睿智的冯道根或许不会想到,他的这一计谋,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之一。
或许,在千年以后的明朝,罗贯中也正是在阅读过冯道根的事迹后灵感突发,将这一历史事迹与民间的传说融合成小说的人物描述,创造出了妇孺皆知的、有别于历史事实的小说人物“诸葛亮”和他的“空城计”。
注:
1、冯道根的空城计参见《梁书》卷十八,“列传第十二,冯道根”。
2、《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空城计参见《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梁书(全三册)》读后感(五):读书存照
梁书 >> 本纪第三
武帝下
幸京口城北固楼,改名北顾
梁书 >> 列传第二
昭明太子哀太子愍怀太子
高祖既受禅,有司奏立储副,高祖以天下始定,百度多阙,未之许也。
梁书 >> 列传第四
萧颖达夏侯详蔡道恭杨公则邓元起
颖孚缘山逾嶂,仅而获免。在道绝粮,后因食过饱而卒。
梁书 >> 列传第八
江淹任昉
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时人皆谓之才尽
(晚节~~~五十多岁还叫江郎么)四年卒,时年六十二。
梁书 >> 列传第十六
太祖五王
夏口常为兵冲,露骸积骨于黄鹤楼下,秀祭而埋之。一夜,梦数百人拜谢而去。
恭每从容谓人曰:“下官历观世人,多有不好欢乐,乃仰眠床上,看屋梁而著书
,千秋万岁,谁传此者。劳神苦思,竟不成名,岂如临清风,对朗月,登山泛水
,肆意酣歌也。”
梁书 >> 列传第十九
周舍徐勉
古往今来,豪富继踵,高门甲第,连闼洞房,宛其死矣,定是谁室?
除了泷冈阡表,祭妹文,项脊轩志,徐勉为儿子写的《答客喻》也不错
梁书 >> 列传第二十
范岫傅昭弟映萧琛陆杲
琛常言:“少壮三好,音律、书、酒。年长以来,二事都废,惟书籍不衰。”
梁书 >> 列传第二十三
高祖三王
及景背盟复围城,城陷,确排闼入,启高祖曰:“城已陷矣。”高祖曰:“犹可
一战不?”对曰:“不可。臣向者亲格战,势不能禁,自缒下城,仅得至此。”
高祖叹曰:“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
梁书 >> 列传第三十二
硃异贺琛
朕绝房室三十余年,无有淫佚。朕颇自计,不与女人同屋而寝,亦三十余年。
杨华,武都仇池人也。父大眼,为魏名将。华少有勇力,容貌雄伟,魏胡太后逼
通之,华惧及祸,乃率其部曲来降。胡太后追思之不能已,为作《杨白华歌辞》
,使宫人昼夜连臂蹋足歌之,辞甚忄妻惋焉。
梁书 >> 列传第四十四
文学下
(刘峻)自谓所见不博,更求异书,闻京师有者,必往祈借,清河崔慰祖谓之“书
淫”。
梁书 >> 列传第五十
侯景
其左仆射王伟请立七庙,景曰:“何谓为七庙?”伟曰:“天子祭七世祖考,故
置七庙。”并请七世之讳,敕太常具祭祀之礼。景曰:“前世吾不复忆,惟阿爷
名标。”众闻咸窃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