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车走人读后感100字
《上车走人》是一本由[美] 亨利·罗林斯著作,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车走人》精选点评:
●藏书
●真的是很流水账啊... 不过很佩服这些为了理想而抛弃其他的人
●这个人整的书都他妈傻逼。
●白话的记录,但有力量在那
●好长啊 读不完就还了
●每一次巡演都像一场战斗,看完我都快累死了。用艰苦卓绝来形容他们吃了上顿没下顿,暴力血腥迭起的巡演路途,真是一点儿都不过分。
●猛男
●黑旗乐队的传记
●黑旗超正!!
●朋克乐队巡演日记?噢,酷~不过假如他对我女儿唱:“噢你快跟我走,噢一无所有”。女儿说:“爹,我要上车走人!”那我只能表示抱歉,妈了隔壁,給我回家。毕竟那不是生活,愤怒非长久之计!
《上车走人》读后感(一):一个如此真实的摇滚明星
喜欢他一身健壮的肌肉;喜欢他一表演就脱衣的台风;
看了这书才发现原来他是如此细腻的男人。
每次看它都会使人更爱摇滚乐,渴望自由的生活,渴望“在路上”
《上车走人》读后感(二):颠簸感和快感
这本书读第一页就感觉这不是一个作家写的,一直到读完就会发现有很强烈的颠簸感,能够感觉出写下这些东西的人时而在状态,时而在状态外,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更加突出了一种很原汁原味的真实感,在这写颠簸感行程的峰值最高处就是快感,直接,刺痛感,汗毛倒竖般的快感。
好几年前看得这本书,现在回想起来这种感觉一直都还深刻。
《上车走人》读后感(三):上车走人,重新选择生活
读大二的时候在学校的图书馆看了这本书,后来自己又收了一本,反复看了几遍。每次看完都有震撼的感觉。从第一章开始就是。一个哈根达斯的经理,彻底抛弃原有的生活,上路,然后成为一个绝对的牛逼人物。真太他妈震撼了!
每一次看,都能让我更加热爱音乐。
不要说没有henry rollins 就不会有nirvana和西雅图之声的崛起,只要看过这本书,能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力量,重新选择而不是害怕改变,那就足够了
《上车走人》读后感(四):一切都没有想像的那么糟
虽然有很多流水账,但显然,Henry Rollins具有灵光一闪的文字能力。他笔下的乐队生活,远比我们所曾想像的要艰苦得多。今天的荣华富贵,也并非轻易得来,重要的是享受其中。国内的乐队/音乐人与之相比,还是努力得不够。
中国960万平方公里,56个民族34个省份,1500余县市地,你去过多少?从漠河到海南你见识了几多?从喀什到高雄的路你走过几条?从大理到呼和浩特的Livehouse和旅社你演过住过几个?一年365天你有多少天是在排练/演出/写歌?
今天任何一个可以看到的“成功”,或许都有着你看不到的“苦逼”,《上车走人》就是在说,小伙子们,既然还年轻,先躁几遍再来谈成功,否则它永远都是可望不可即。
《上车走人》读后感(五):上车他妈走人
曾经以为Mike Tyson是个兽性人类,是因为诸多媒体一厢情愿地误导。
看了Larry King对Mike Tyson的专访,非常意外,因为发现他竟然是个非常有智慧和大脑的人,说话温和亲切,言辞谦卑,也很幽默。然后再看他在Charlie Sheen吐槽大会上的完美吐槽表现,简直可以让观众肃然起敬了吧。
真不能以貌取人啊。
还有以极端凶猛风格著称的硬核朋克乐队Black Flag主唱Henry Rollins,他貌似比Mike Tyson更象个野兽,摸样更加凶悍,肌肉更加发达,我不附和他的粗脖子有20英寸的说法,但我绝对认为可以称他的脖子为oak tree neck。这个人浑身上下到处是纹身,乐队演出时没有人比他更歇斯底里、更锤胸顿足、更声嘶力竭、更怒不可竭,实际上:丫基本上比谁都有文化,丫基本上是文化名人,丫基本上是个诗人,丫有自己的出版公司,丫写了十多本书(有诗集,有自传),丫有自己的电台摇滚乐节目,还有电视清谈节目(the Henry Rollins Show),有自己的几个唱片厂牌,出了N张唱片,丫演了30+部影视作品,丫还是个牛逼的配音演员,丫事实上做的事情太多,就不一一说了。
就说他说过的一句话吧:我资质平平,我都能做到的,你们一定能做到。
1980年,19岁的Henry Rollins在Arlington, Virginia的一个哈根达斯冰激凌店做小经理,过着不能再平凡的日子。但他有梦想。作为凶猛的地下Hardcore Punk乐队Black Flag的死忠乐迷,他每天都在做着能参加某支Hardcore Punk乐队的梦。一天,他和朋友开车去纽约,到一个路边的小俱乐部看Black Flag的演出。BF演出过程中,热血沸腾、再也按捺不住的Henry跳上舞台,夺过话筒,进行了疯狂的演唱——也许不能称之为演唱,只能称为嚎叫。奇迹很快发生,数天后,Henry竟得以加入Black Flag,成为了自己的偶像乐队的主唱,从此开始了长达6年,生活在巡回演出的大巴上,“在路上”的日子。这6年,是N次现场的骚乱,N次地被殴打,是一个迷惘的少年自我放逐的痛,是一个有思想的少年寻找答案的征程。
这是怎样的6年啊,带上摇滚的梦想,双腿夹着灵魂,上车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