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文集》读后感锦集
《张爱玲文集》是一本由张爱玲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16开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4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爱玲文集》精选点评:
●自认为没勇气买齐张阿姨的全集,就先看看选集吧。
●张爱玲 三个字已经不用多说 因为已经说的太多,太多
●过于小资了。
●这书拖拖拉拉读了四五年了吧~~
●她的细致都在长大后细细品读时才更有味道。感激小时候错过了《心经》。
●点上一支沉香屑,静静地倾听她讲一个香港战前的故事……仍然记得大学时代现代文学老师解读张爱玲作品时的调调
●很精致的书 和老妈一块儿逛到的 当时还不知道张爱玲是谁
●好。选文和配图都好的很。
●补标。
●这是一本我认为我读早了,需要再读的书。就像爱情,不能太早遇到,因为那时我们还不懂得。
《张爱玲文集》读后感(一):梦回旧上海
阅读张爱玲,一定要点一炉沉香。在蔼蔼的香烟中,听着咿咿呀呀的旧唱片,慢慢的品味书中那个逝去的年月。
我读爱玲的小说,一直迷恋书中的氛围,喜欢把自己置身于那个年代。
其中倾城之恋和十八春是我的最爱。范柳原与白流苏原本一个为了偷腥,一个为了嫁夫最后却因为香港的沦陷而做成了平实的夫妻,过起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世界太大,却容的下一对平凡的夫妇。
曼祯和世均爱的那么热烈,最后还是错过,但是彼此都想着对方的好,骨子里还是爱着的,但现实又不可能在一起。最后,世均还是衷心的祝福曼祯找到自己的幸福,这才是爱的伟大。
爱玲的书集结了世态炎凉人生百态,是胶片泛黄的老电影,是留声机里的老调子,是沉香炉中未燃尽的香……
《张爱玲文集》读后感(二):沉睡的森林八·茉莉香片
“我给您沏的这壶茉莉香片,也许是太苦了一点。我将要说给你听的一段香港传奇,恐怕也是一样的苦——香港是一个华美的但是悲哀的城。”
传庆是由上海迁至香港的没落家族的孩子,至华南大学学习。他憎恨自己所喜欢的文学史教授的女儿——言丹朱。传庆父亲是聂介臣,生母是碧落:
“她不是笼子里的鸟。笼子里的鸟,开了笼,还会飞出来。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死在屏风上。”
生母嫁至聂家,是一种清醒的牺牲,而传庆则是不仅被动,而且被生母抛弃的了。
而言子夜深爱着碧落。当传庆遭遇子夜,这个风度翩翩的男子,既反映张爱玲本人的恋父情结,又使得全篇充满近乎变态的想象。
言丹朱美丽又活泼,却被传庆既渴望爱她又痛恨她的心态纠结之中,只因他觉得丹朱夺走了他的父亲,因为这个父亲本应是他的,而在丹朱向他表示温情时伤害他。
“传庆相信,如果他是子夜与碧落的孩子,他比现在的丹朱一定较为深沉、有思想。同时,一个有爱情的家庭里面的孩子,不论如何不安定,仍旧是富于自信心和同情——积极、进取、勇敢。丹朱的优点他想必都有,丹朱没有的他也有。”
《张爱玲文集》读后感(三):艹,这是要颠覆三观。
复习周复习现当代文学,重新拜读各位文学大家。张爱玲的小说也重新翻看。
相比较其他作家,张的作品读一两篇就够,不必看得太多。
其一是曾经读过多遍,其二是作品表达,展示的内涵,主题差不多。只是讲述的故事不同罢了。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除非是存心找虐,否则还是不读为妙。
看过之后,人生观价值观,都变灰暗。(当然这样说,还是过了点的。)
张的文字有个特点:能成警句的单句很多。比如那句“我爱你,关你什么事”,还有这句“人生是一件华美的袍,上面停满了虱子”等等。单独看就觉得艳丽,放入文中更有一番深意。
那句“我爱你,关你什么事”,这句看似坚强,实则是爱得至卑微的人说的。对方不爱你,那只能自己意志坚强的坚持爱下去,算是自己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也算是构筑起自我世界的坚强。
说到卑微,张小说里的女主角,确实都爱得卑微,真是“卑微到尘土里”。故事无关乎情爱,只关乎欲。就算是爱,那也是比,谁比谁卑微,谁比谁下贱了。
她虐心处有来自她写的细节。《沉香》最后一段,葛薇龙说完,一人在黑暗里哭。这里的细节是:一旁的乔琪乔空着的手却是找打火机,点烟。这种冷,别说是没有一点爱,就是起码的在意都没有。他根本就懒得费一点心思在葛薇龙身上,反正知道她是套牢了。(妈的,这样的男的,恨不得上前抽他两耳瓜子,都不解气,艹。抽了都没用。他反正是没心的。)
昨天讨论,确实觉得“幻灭”两字很符合我看的心境,同时“绝望”也符合我的心境。
所以,结论是,看不懂的还好,就看她的措辞,她的形式吧,全当是学习修辞什么的。看得懂的,看一两篇就够了,哪那么多虐心?
《张爱玲文集》读后感(四):从人性根处苍凉——读张爱玲《十八春》
《十八春》,张爱玲写于1950年代初,70年代她在美国对其作了一些改动,名为《半生缘》。两个本子有好些不同,最明显的是结尾,后者删掉了矫情的“光明的尾巴”:一群青年男女不可思议地去了东北参与红色工程的建设,上下文明显衔接不自然,变为经历多年分离重逢时的暧昧情景,“凄凉而酸楚的满足”形成意味深长的结局,“余韵”袅袅。我认为,若从大陆的影视剧改编来看,《十八春》是比较适合的,毕竟很符合意识形态的要求;若就文学本身的要求而言,《半生缘》更好。
“十八春”,如何理解呢?“十八年”亦或半生、一辈子的等待、变幻、情缘、逝水流年?十八岁(青春)岁月的停留、蔓延?人世间的男女情缘咿咿呀呀地没完,越想超脱越沦陷其中,感情的事很多都说不清楚,当双方都以为十拿九稳,感情已然成熟、可以光明地谈婚论嫁的时候,诸多的误会、巧合、枝节,要命的猜疑、致命的不信任把两个贴得很近的人瞬间分得很开、很开。当悲剧宿命般地发生,在那当口上你可以义正词严地对施害者进行道德谴责,但逆流而上或顺流而下,造成悲剧的原因和悲剧之后的后续无不证明着谴责的苍白,施害者和受害者都身处于一种道德困境,犹如爬不出的大坑,以为好不容易走出了,但还是要再进去,即便自己非常不情愿。
或许本就不存在什么受害者和施害者,当施害者以为自己的阴谋得逞时,他/他们的灾难和不幸接二连三地来临,大家本质上都是受害者,只是程度不同,“见效”不同而已。不过是一群在黑暗的洞穴里搏斗的苍蝇,几败俱伤,到底见不了那阳光。
最要命的是,“时间是残酷的”(原文),把多少刻骨的恨、铭心的仇冲到沙滩上被刷洗掉,时间把人成熟,把人沧桑,连受害者都变得麻木、凄索,放弃了复仇、讨回公道,而施害者死的死,破败的破败,凡此种种不觉令人感慨时间的伟岸。兼之女人是软弱的,总为太多的东西牵挂:兄妹情、母女情、男女情、母子情,远不如男人彻底,女人想留住男人的心往往比男人留住女人的心艰难,从而不难理解曼璐与鸿才共谋陷害曼桢了;女人坚定的意志容易动摇,易被甜言蜜语、所谓的“悲惨”现实腐化,怜悯、可怜的种子茁壮成长;女人渴望抓住点真实的东西以寄托希望、以增进内心的充实,比如孩子、衣食,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里,更加如此,毛茸茸的东西远比形而上的虚幻来得亲切。“软弱”的尾巴如此肥大,把女人拖扯得如此憔悴,于是曼桢在曼璐死后,嫁给了姐夫鸿才,那个糟蹋她的、谋害她的禽兽。正如忧郁的哈姆雷特所说,“女人啊,你的名字是软弱”。
时间的残酷还体现在另一面,到底有些东西是无法被洗刷掉的,留下来的是长久的珍贵。曾经的旧人若干年后茫然相遇在时代的十字路口,回眸走过的灯火阑珊路,两人之间所有的不快、矛盾、各自种种不幸的遭遇被冰释,曾经的几乎“一定”变成了不可能,物换星移,不禁唏嘘不已。
对人心赤裸裸的看透和呈现,不留情面,张爱玲阴冷的近乎巫婆似的眼光着实令人胆寒。这就是现实,无所谓意识形态附加的现实,不要启蒙、不要解放,要的是什么呢?世间常事、男女间的小事情、日常生活的“传奇”……于是,我们从中看到了寻回了那份熟悉的感觉,从张爱玲的小说里读出了自己的卑微、渺小、脆弱。
读张爱玲,读一种生活、一种品味、一种灵韵。
《张爱玲文集》读后感(五):印铅字的麻油包子
【直接把自己微信公众号里写的书评复制粘贴来了,公众号ID:科普猪(kepupig),欢迎关注】
文:科普猪毕业了 没错这是第9篇文章
“世界上的好人比真人多……翠远不快乐。”
《封锁》大约算是张爱玲的短篇小说里比较特别的一篇了,讲的是在突遇封锁的几分钟里,静止的电车上吕崇祯邂逅吴翠远的故事。
男女主角并不美貌,男主角是“我太太一点都不同情我”的会计师,女主角是“整个的人像挤出来的牙膏,没有款式”的英文助教;邂逅的起因也并不浪漫,吕崇祯为了在这静止的几分钟里,躲避女儿的追求者的进言,转而故意与电车上的陌生人吴翠远搭话;相遇的结局也草草了事,“他是个好人——世界上的好人又多了一个!”
这是一个不美的故事,少了点浪漫,少了点凄美,气味不饱满,精神也倦倦。
但它却在问,世界上有多少好人?世界下有多少真人?
在电车停下的几分钟里,乞丐唱“可怜啊可怜!一个人啊没钱!”;公事房的一个人向另一个人谈论同事说:“ 总而言之,他别的毛病没有,就吃亏在不会做人”;一个妇人叮嘱自己拎着熏鱼的丈夫别把裤子弄脏了“ 在干洗是什么价钱?做一条裤子是什么价钱?”;吕崇祯在读包子上印着的报纸的字,”而全车的人也学他的样子,看报的看报,没有报的看发票,看章程,看名片“;翠远在给学生批试卷 “今天她有太多的考虑的时间,她不由地要质问自己,为什么她给了他这么好的分数”;一个医科生在修改人体骨骼的简图,拎着熏鱼的丈夫说” 我就看不惯现在兴的这些立体派,印象派!“ 他妻子附耳道:“你的裤子!” ;公事房的人向同事解释道” 中国画的影响。现在的西洋画也时兴题字了,倒真是‘东风西渐’” ;而原本嫌弃妻子把包子放在他公文包里的吕崇祯,则趁着大家走开,开始吃他的包子。
生活中总会发现这样的时刻,我们煞有介事的讨论一件高深的事、我们装作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评论他人、我们只关心琐事、我们不懂装懂、我们嫌弃我们需要的东西、我们享受自负…这样的时刻就像吕崇祯包子上的铅字,浮在麻油香气上,我们饥肠辘辘,但为了现代人的尊严,为了不耗费小时候学到的语言,我们低头看字、看报、看完所有。我们拿着生活的表象里学到的技能,做着生活的表象里高尚的事,享受着生活的表象里的赞扬,为了这赞扬,我们学更多的技能…成为一个更好的好人。
而生活的内核呢?它似乎也并不好。吕崇祯批评妻子的时候很夸张,他会欺骗,会说大话,似乎有无休无止的牢骚;而吴翠远听的时候小心翼翼,刻意迎合,害怕失去吕崇祯的好感。但是,吴翠远觉得面前的男子”不恨诚实,也不很聪明,但是一个真的人!“,吕崇祯觉得”对于这个不知道他的底细的女人,他只是一个单纯的男子。”
“于是他们恋爱着了。”
生活的内核,也充满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它自私,它嫉妒,它有欲望,它恐惧失去,它傻。但是它勇敢,它直白,它张牙舞爪地表达着自己的需求,但是很可爱。在这里,不需要语言,每个人都很真,因为它了解自己的需求,所以也了解别人的渴望。它靠直觉行事。
其实《封锁》的悲剧并不在于,这种真世界随着封锁解除、电车开动的必然消逝。而是这种真世界,从未完全显露自己,因为我们已经陷入太深,技能代替了本能,思维代替了思想,我们变得太好,一切不能回头。所以,在吕崇祯和吴翠远”恋爱着"的短短几分钟内,也随处有着“真世界”被“好世界”侵蚀着的影子—— “ 翠远不禁微笑道:‘你仿佛非常看重那一纸文凭!其实,女子教育也不过是那么一回事!’她不知道为什么她说出这句话来,伤了她自己的心。”——“真世界”脱下衣服,张开双臂;“好世界"说:“穿好罢,会着凉的”。
最后,用洛夫《我的城市》中的一段诗结尾吧:
“这个城市其实像泥鳅
不,更像一条
咸过了头的腊肠
有人住下
因喜欢某种怪味也就
赖着不走了
有人离去
顺便带走一身脂肪
更多的人
在大街上丢了魂
一只野狗
无奈地望着那人而叹曰:
连腿都没有跷起
便在墙角洒尿
惊愕与忧伤
从想象不到的地方
同时闪身而出"
【微信公众号ID:科普猪(kepupig)
“科普猪”的个人公众号
关注一下也不会有什么好事发生
但还是欢迎你听我叨逼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