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丽舍宫的女大厨》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爱丽舍宫的女大厨》经典观后感集

2021-01-23 03:18: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丽舍宫的女大厨》经典观后感集

  《爱丽舍宫的女大厨》是一部由Christian Vincent执导,凯瑟琳·弗洛 / 亚瑟·杜彭 / Jean d'Ormesson主演的一部喜剧 / 传记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丽舍宫的女大厨》观后感(一):有性格的呆萌

  去年,看了一本美食小说,今年,又看一部美食电影。Mrs. Patmore说大厨都是男的,但我看到的这两位精心选料,用心烹饪的大厨都是可爱女人。

  大长今的故事已经过去十年,李英爱依然是国民女神。同样在给政府做菜,东方国家宣扬的是蕙质兰心和坚持不懈,西方国家崇尚的是自由和自己。

  御膳房大师傅强调自己30年的经验,与其他伙计自带优越感,对女主极为傲慢;女主本来与世无争,连哄带骗被带去做饭,只是对菜肴有强迫偏见。

  至于总统?吃腻了山珍海味,偶尔来一点珍珠翡翠白玉汤,不见得就对厨子产生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暧昧情愫”吧。

  《爱丽舍宫的女大厨》观后感(二):为边做菜边说过程而给五星!

  我不知道编剧怎么样,剧情好不好,女主演技如何,胸大不大,还有炸糕是什么。。。

  但我记得,一开始进爱丽舍宫,女主说,不好意思,我做菜的时候会一边把过程说出来,你得习惯这个。

  从这之后便是一连串的边做菜边说过程。

  这样一个行为是什么?套用一个应该不太恰当的词,仪式性行为。在我看来,仪式性是一种沉浸的状态,是一种信仰,不这样做就***不行!!也可以说是一种癖。谁说的,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所以,呵呵。

  我刚把片子删了,我有点记不清在那个破小岛上,她烧菜还是边烧边说话么?

  好了,我的发言到此结束。

  《爱丽舍宫的女大厨》观后感(三):如论男女,都该包容,且有力量

  当你受到宠爱时

  总会有人说三道四

  总会有人猜疑揣测

  他们并不会承认你的努力

  而会编造你的不正当手段

  清者自清

  真正强大的人

  不会去解释

  更不会去理会这些失败者

  电影是一个美好的故事

  尽管很多情节不够美好

  尽管很多人不够完美

  每个领域都有成功

  相同之处是努力与挑战自我

  她来到这个寒冷的岛屿

  与

  她来到爱丽舍宫

  对她来说

  并无差别

  她不在乎别人的评价

  更在乎自己是否活得舒适

  不是肢体的劳累

  而是内心的轻松

  所以说

  打动我们的

  往往是其中的共鸣

  《爱丽舍宫的女大厨》观后感(四):Hortense

  1、女主角:只是我缺了点东西,我缺少方向,我不确定自己应该做哪种菜肴。

  总统:请为我做简单的菜,我讨厌复杂的东西和精雕细琢的准备,还有没有意义的装饰。

  2、女主角:我要不是个女人,我早一拳打烂你的嘴了,您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您,明白吗?

  3、女主角:但在这里我终于把这一页翻过去了,Ah。因为在这个岛上生活的1年,对抗狂风、寒冷、孤独,这给我了很大的力量。不过我不会一直在这里交代心路历程的。

  4、总统:最近有人找你麻烦了,是吗?我也是,也有人和我对着干。他人的敌意,一直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这也是变相的鼓励,您明白吗?晚安,女士。

  女主角:晚安,总统先生。

  5、女主角等人无聊的时候,就画画。

  6、女主角到新西兰定居,种松露。

  《爱丽舍宫的女大厨》观后感(五):戴着镣铐跳舞的主厨

  整部电影的“格局”还是低了些,两个时间线互为对照。对于所谓homemade的探讨也正是近几十年来国际饮食界探讨的热点:authenticity和nostalgia,导演的答案借总统之口托出:我想要品尝食物本真的味道。从历史的发展而言,主厨是从“按照菜谱做菜的人”逐渐走向“发明家”和“艺术家”,因此当一个主厨不能按照自己所想自由地“创作”时,那无疑是最痛苦的时刻。

  只是有一点,Hortense究竟是借总统是偏好顺水推舟进一步大胆尝试了homemade,还是因为总统的肯定(她对菜式的态度在和总统的谈话之后有了明显的变化)而在某种意义追求认可?实际上,一个人,即使是总统,其认可终究带不来最高级的愉悦感,作为总统的主厨却无法看到他用餐的样子,某种意义上是确实了最重要的内容。这大概也是Hortense在南太平洋的小岛上能获得更多满足感的原因吧。

  《爱丽舍宫的女大厨》观后感(六):温暖的小确幸

  深夜看完,忍不住想要分享自己的心情,心情好平静,觉得世界很美好,自己很幸福。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食片,但是通过主角的口中叙述的关于食物,关于食物的产地,关于食物的烹饪方法,以及为了准备每一道菜所坚持的想法,都让我觉得深夜饥肠辘辘的幸福着。。为什么女性作为一个工作者总会被各种异类歧视和传言所困扰。。嗯,我并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但是电影还是给我带来了小小的困惑。。。。

  我知道她的最终离开,必定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她也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后来去岛上工作虽为了解决日后定居问题。。。但是想必收获了更多。。。最后大家送别她时的一切,都让我觉得好温暖,她的坚持,她的追求,她的价值观,都能被理解,我觉得她就很开心啊...无论是爱丽舍宫繁琐的规矩,却精致的妆容,还是荒岛凛冽的寒风,为了取暖而单调的服装,一个有个性的主体,撑起来一个鲜活的形象,让没有尝过最完美松露的人也品食到了这份醇美。。

  晚安,好梦

  《爱丽舍宫的女大厨》观后感(七):一些菜式

  一 欢送会

  1.鲜鹅肝丁大蒜清汤

  2.糖醋里脊

  3.苹果沙拉

  4.祖母泡芙蛋糕

  二 总统第一顿

  1.苏格兰鲑鱼酿甘蓝

  牛肝菌 甘蓝 胡萝卜 香芹 鲑鱼 肥肉丁

  2.牛肝菌炒蛋

  三

  1.欧芹芦笋尖浓汤

  2.酥皮包牛里脊

  3.鸡油菌烩肉

  4.浆果 开心果牛轧糖馅饼

  四

  1.香草羊排配土豆

  2.阿拉维斯干酪

  3.木瓜面

  4.油煎松饼

  五

  1.焗烤牛肝菌通心粉

  六

  1.烤鸡配蒜香面包干

  2.肉馅派(xx枕)

  3.红酒梨

  七

  1.鸡塞入松露,泡在补汤里,放小豆蔻和鼠尾草

  八 家宴

  1.鸭肝冻

  2.玉米面包

  3.南特风味什锦蜗牛砂锅

  4.夏朗德杂烩(比目鱼鱼肉墨鱼白汤)

  九 不健康甜点

  朗姆酒泡芙 黑巧克力奶油馅饼 开心果甜糕

  十

  1.罗那马里尼牛肉

  洋葱 牛肩肉片 百里香 盐 放在锅里炖

  蘸牡蛎汁:柠檬蛋黄酱 奶油调味汁 香葱醋汁 鹅肝酱

  《爱丽舍宫的女大厨》观后感(八):Truffes beat gold

  爱丽舍宫的总统厨师,神秘的title让人好奇,让人敬佩。来自澳大利亚的记者一直想要采访Cathrine,想获得更多关于这份工作的内容意义的信息。

  对Cathrine而言,在爱舍丽宫当总统厨师的两年并没有在南极小镇的一个食堂里工作更让她有价值感。在爱丽舍宫里受那些大男子主义厨师的排挤;对食材的等级产地的追求不被理解,被要求削减费用;被营养师要求控制卡路里;都告诉她“这里需要的是服从”。

  在小餐厅工作,能做任何自己想要做的食物,没有束缚,一起分享。

  高额的薪水攒足了钱,去新西兰的一个角落,种上一片松露。清晨带着狗,扒出一块松露,切成一片一片…

  《爱丽舍宫的女大厨》观后感(九):孟德斯鸠说:严格控制饮食换来的健康也是一种长期的病

  此文成立的前提是,我在B站看的此电影版本中字幕组没有肆意卖萌,正确地翻译了这句话,当然,也要编剧没有昧着良心乱写,孟德斯鸠真的说过这句话才行。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就冲着这句话,吃货们也该看一看这部片。说得多好啊!健康应该建立在心情愉悦、好吃好喝、享受运动的基础之上,对于吃货来说,如果不能好好吃饭,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当然,我也并不反对任何心甘情愿每天酸奶水果白粥养生减肥的生活方式,你们自己觉得高兴就好~

  说回这部电影吧。首先它并不是一部喜剧,千万别抱着乐一乐的心情来看,一定会失望,说不定还要洒上一两滴小泪花。其次它其实也并不完全是一部美食剧,宫廷厨房中打仗一样的日常加上有些法国菜看起来也并没有那么诱人,时而还要穿插一些政治啊人生啊心路历程啊等等支线情节,想认真看美食番的还是去隔壁戳食戟之灵吧。(当然本人也是春药粉,每周六巴巴地盯着B站更新呢。)

  总体来说它就是一部讲述一个法国女人3、4年工作和生活的文艺片,女主气质惊人,穿套装、穿裙子、穿围裙、穿家居服甚至穿羽绒服都看起来很优雅,尽管朴实但也上得厅堂,即使到国宴的场合也不露怯,完全hold住,碰巧她又有特殊的烹饪技能,即使临危受命,即使时间紧迫,她总是能hold住全场,冷静判断,做决定下命令,美极了。

  电影始终在两段故事中穿插,一段是三年前女主在爱丽舍宫担任总统私人小厨房御厨的故事,另一段是近一年女主在澳大利亚靠近南极的极寒小岛一个小食堂当主厨的故事。我认为这一直在呈现一种鲜明的对比,故事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环境,不同的同事,不同的主顾,不同的情绪,不同的心态。不知你是喜欢爱丽舍宫神经紧绷的她,还是喜欢在小岛上自由奔放的她。

  也许孟德斯鸠这句话也是一语双关吧:用哪个控制饮食换来的健康也是一种长期病。

  哈哈。

  《爱丽舍宫的女大厨》观后感(十):食不厌精

  最近正是品尝冬季黑松露的好时节,上个月和几个吃货一起跑去法国南部专门去品尝新鲜货。

  即使是米其林餐厅,松露也是切的薄如纸,当看到女大厨切下厚厚的松露密密地排列在面包上的时候,心颤了一颤。。。 还有67年的红酒。。。总统的一片宵夜面包就如此奢侈,作为纳税人,实在是忍不住举双手赞成削减开支。

  自诩为老饕,吃只是一方面,好的吃货都是会做的。只有真正的去做才会体味到不同产地的香料的差别,酥皮的火候,鱼肉的片法等等这些细节。

  所以好的厨师都会非常固执,执着于特定的食材,特定的草来调味。

  无论是中餐和西餐,摆盘成了判定饭店等级重要标准。可是精美的切花却华而不实,菜品的味道雕琢过多,反而失去了食材本身的趣味。

  人们都讲究食不厌精,烩不厌细,可是这里的精细并不是指刀工多么完美,加了多少种配料,而是对食材本身的深刻了解。

  比如蘑菇和鲑鱼的产地,萝卜的种植方法,新鲜的意面就要搭配西村的特定奶酪,配上东村的某年的酒。

  纽约的一家餐厅,预约在已经在五年之后。因为厨师本身也是菜农 园丁 干酪 和熏肉的制作者。菜单上的食材都来自他那12英亩的土地。

  一道菜叫“漆树味冰泥”,是一道除味点心。取得浸泡漆树叶的水制成茶,再泡入野生紫罗兰茎,加入十几种新鲜葡萄,冷冻。上菜时一茶勺便能清新口气,除味提神。

  一道“橡树子冰淇淋蛋卷”需要一年的时间准备。将橡树子泡在流动溪水中数月后脱水,放入蛋卷粉末中。

  忍不住想到另一部讲料理的动画Ratatouille。都是让人想起母亲或祖母的味道的家常菜。

  越简单的东西,反而越会考校一个厨师的灵性和技术。

  女大厨比较让人敬佩的一点是,懂得急流勇退。她知道自己想过怎样的生活。这是真正细致生活的人,才会做出令人难忘的菜肴。

  去新西兰,拥有一个松露种植园,听起来就多么令人向往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