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左传译注(上、下)》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左传译注(上、下)》读后感锦集

2021-01-24 01:22: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左传译注(上、下)》读后感锦集

  《左传译注(上、下)》是一本由李梦生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89.00元,页数:14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左传译注(上、下)》精选点评:

  ●去年看的,没看译。

  ●晕的不能再晕了,但还是要继续

  ●叹为观止

  ●左传就是史书,难读是真的,不过读完还是很有收获。这个本子翻译,断句有些问题。注释不如公羊传那本,太简略,类似百度。

  ●注得一般

  ●读过才知道那个年代有多么美丽

  ●不知道看了多少版本的左传,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看到让我满意的,这个也不例外。

  ●九月,仲子的神庙落成,打算在庙内献演《万》舞。 至善至洁酿好酒。 夏,通常所见的星星没有出现,是由于夜间明亮的缘故。星陨如雨,是说星星陨落,与雨一起落下。 秋,麦子没有收成,禾苗漂没,不影响禾黍的收成。 孔子说,要做个有智慧的人确实是难啊!像臧武仲这样有智慧,却不能被鲁国所容纳,是有原因的,因为他所作所为与道理不合且没有宽恕之心。夏书说:要想这个就干这个。这就是说做事要顺乎理而合乎恕道。

  ●今年《左传》第六遍

  ●很多有争议的地方都含混过去了,注释简单,译文一般。

  《左传译注(上、下)》读后感(一):滥竽充数之作

  既为译注,则包括注与译,此书之注多为时间、人名、地名之注,于经、于传、于礼、于制则少之又少,且关于时、名、地之注多为别书之断章;此书之译,于直译时不知其然,于意译时又不知其所以然。较之杨伯峻所著《春秋左传注》及沈玉成所著《左传译文》,实有云泥之别。所以本人对此书的评价只能勉强给个“较差”的评价。

  《左传译注(上、下)》读后感(二):虽楚有材,弗能用之

  春秋时的楚国以其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培养出不少的人材,但是不少人材却不能被楚王所重用,最终流亡到晋国或者其他国家后才被重用。楚国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与晋国争霸,甚至还差点被吴国灭亡。

  楚国人闹出的一个大笑话就是吴国采纳原先是楚国人的伍子胥的策略攻破了楚国的国都,把楚昭王赶出国都,最后还是在秦国的帮助和吴国内乱的情况才不至于亡国。你可以说伍子胥不道德,连自己的故国都想要毁灭,但是伍子胥的父亲和兄长是被楚平王给冤杀的,父兄之仇岂可不报,伍子胥后来也是至死效忠吴国,奈何夫差不是当君主的料,和许多亡国之君一样“亲小人,远贤臣”的亡国了。

  虽然春秋之诸侯各国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是作为后人的我们要从中找到出历史之教训。

  国与国之争,最终是文化之争,是人材之争。二战以来的世界,美国联合西方各国立北约之盟,与苏联对抗。至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以其强势的军事文化执天下之牛耳,号令全球。若有不服者,必将讨之。唯俄罗斯不惧其强权,时与之争。中国,则韬光养晦。

  今日,美国势衰,美欧不同心。中国崛起,须兴教育、重人材,万不可学楚国。

  《左传译注(上、下)》读后感(三):哀公

  左传已经看完有一段时间了,真不知道怎么写这个书评。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古书,看的过程都是在学习,学习的意思就是比较痛苦。这和看小说完全是两种状态。这个版本的译注几乎都没有什么用,都是在写古代地名现今的地点,没有什么帮助,每一篇后面的译文有些一看就知道是错的。

  朋友推荐看这本书的原因,是他觉得左传的文学性很强,至少对于我这样的文学爱好者,是一个很好的读古文的入口。读完之后,觉得左传确实里面有很多的小故事,但文学性我是没有读出来。

  上次在我哥家,翻小侄子的书柜,里面有古文观止,翻开来,前几篇都是左传。才觉得左传真的是整个古文里都属于最古老的书。

  左传实际上是一个编年史,鲁国。这个对于古代历史完全白痴的人没有听说过的小国家。左传是基于春秋这本书,延伸开来讲了一些八卦。里面有很多的成语典故,目前还在我们的语言里。所以左传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讲,里面包含着中国人思想的渊源。

  推荐我读这本书的朋友说他读这些书,是为了理解现在的中国,因为他觉得现在的中国更像一个过去的国家,而不是现代的国家。原文表述可能不是这些字,意思大概是这样。我到不了他的程度,只能就书看书。只是我读完左传,觉得书里所赞扬肯定的精神,是礼。而现在的中国人对于礼更多的是在讲西方的礼仪礼貌。两个不是一回事。

  我很喜欢左传里讲的一些人,他们活的状态,非常需要尊严,而且它是大于生命的。这是一种理想的纯精神的状态。

  《左传译注(上、下)》读后感(四):“文圣“孔子编定影响重大的中国第一史书《春秋左传》

  《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史书,司马迁曾明确表示:“孔子厄而作《春秋》”。早在孔子出生前就有《春秋》流传,并已具备约定俗成的一套传统义例,即所谓“书法”。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编定了这部记载当时历史大事的史书《春秋》,成为我国第一部历史著作。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因而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指的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其纪年依据鲁国,记述范围却遍及当时整个中国,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社会生活、天道等诸方面,对凡是可以借鉴和劝诫的都进行记载。孔子《春秋》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子立足社会,不同流于社会。他所著的《春秋》,写到鲁哀公捕获麒麟就停写了,孔子精微地觉察到这是世道衰落的象征。 史书记载,鲁哀公时,西狩大野。叔孙氏捕获一受伤麒麟,认为不吉祥就弃之于野。孔子听后非常悲痛,慨叹祥兽乃为明主而出,却为人所害,传说作《获麟操》并绝笔《春秋》。后来,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

  《论语》、《左传》中都记有孔子对春秋时代历史人物、事件的评述,可见这是孔子的弟子们研讨的重要内容之一。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春秋》而作《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春秋》经文极为简略,每年记事最多不过二十来条,最少的只有两条;最长的条文不过四十余字,最短的仅一二字。《春秋》虽然简短,却记载了准确的时间、地点、人物,从而赋与史官的口头讲述以信史价值,这已是史学发展上的巨大进步,《春秋》被尊为孔子编撰的圣经,在政治上、学术上处于至高无上的尊位,它在经学和史学上,以至在政治生活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春秋》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对后世史学、散文乃至小说、戏剧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春秋》对后世的《史记》等史书的写作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形成文史结合的传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春秋》因有“情韵开美,文彩照耀”、“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的美誉,故此世称孔子为“文圣” 。 后人刘知几评论《春秋》是:“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述远古则委曲如存,征近代则循环可覆。必料其功用厚薄,指意深浅。谅非经营草创,出自一时;琢磨润色,独成一手” 。刘熙载认为《春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译意:孔子在司寇职位上审理诉讼案件时,判词若有可以和别人相同处,就不独自决断。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改动一字一句。弟子们听受《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的凭这部《春秋》,而怪罪我的也凭这部《春秋》”。 )《史记》 太史公自序中记载有:“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 古代有”孔子春秋为汉制法“之说。著有《新五代史》的 欧阳修说:“孔子作《春秋》,以乱世而立治法”。《汉书》中说:“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春秋》作为史家之经典,以一字为褒贬,微言大义,存乎其中。全书文字简略,叙事注重结果,一般不铺叙过程,写法很象今天的标题新闻。这本书卓立千古,具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首先是因为它具有高超的表现技巧,即“春秋笔法”。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成为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 孔子在《春秋》中的“褒贬”有巨大威力:“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如斧钺。”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朱熹则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 唐代《史通》一书中赞曰:“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韩愈曾说:“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孟子》描述道:“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 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朱熹记述:“胡氏曰:‘仲尼作《春秋》以寓王法。厚典、庸礼、命德、讨罪,其大要皆天子之事也。知孔子者,谓此书之作,遏人欲于横流,存天理于既灭,为后世虑,至深远也。罪孔子者,以谓无其位而托二百四十二年南面之权,使乱臣贼子禁其欲而不得肆,则戚矣。’愚谓孔子作《春秋》以讨乱贼,则致治之法垂于万世,是亦一治也。”“盖邪说害正,人人得而攻之,不必圣贤;如《春秋》之法,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讨之,不必士师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