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史读后感1000字
《春秋史》是一本由童书业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276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00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秋史》精选点评:
●打打杀杀,好不开心;今侵我,明伐你;中原之始;晋楚之争.....
●大线索抓的很好,文字异常的可爱。
●写的挺明白
●信息量好大我都hold不住了。春秋史经典之作。除第一章外皆不及于史料考辨,但仍可见作者功力深厚:春秋史事繁杂,如此有条不紊已属不易。持论谨慎而叙述博通。末章叙春秋战国为我民族及文化之奠基,要为不易之论。
●2020第一本。精华是1-8章、13、17章,及其他章的绪论与结论,勾勒大势极见功力。晋文公以后,几乎是对《左传》《国语》的枯燥选译,嫌面面俱到又乏精彩的细节,沦为流水账簿。我怀疑《春秋考信录》只写了前几章,故后继乏力。
●童先生对夷夏之辨过于执着,行文极为扬晋抑楚(及吴越)
●要言不烦
●简要而条理清晰;同处危亡之际而怀有民族主义精神,吕思勉先生扬齐、楚,童书业先生则扬晋,此中差异颇可玩味;不过书稿遗失,考信录不得而见较为可惜
●粗糙
●论述了时代背景和部分大事记,视角比较宏观,有助于对《左传》的整体认识
《春秋史》读后感(一):通俗晓畅,左传之辅助读物
童先生此书,自第五章起基本全以左传为史料并加以梳理罗列。语言通俗晓畅,脉络清晰,史事发展叙述简明扼要,很易读,可补左传因而编年造成的事情散乱不连贯之弊。此书除首章之外,并未涉及具体考证,若想进一步探究童先生于左传之成果,可读其春秋左传研究。
《春秋史》读后感(二):最经典的春秋史著作!
童老和刘起釪先生是顾颉刚先生的两大得意弟子,很喜欢童老的研究方法和笔法,此书已读三遍,令人荡气回肠。可惜童老仙去较早,不能留下更多的名作。其春秋史系列有三本:《春秋史》、《春秋史料集》与《春秋左传考证》,本本经典,值得收藏。其中《春秋史》是第一部现代史学意义上的春秋断代史,是研习春秋史的必读书目。
《春秋史》读后感(三):周人的移民政策
周人東征滅商,將周宗室和功臣封建到東方商族舊地。所以鄭、齊、魯等黃河下游國家是作為周人而統治商地的中原國家。另一方面,楚國作為東夷部落被從東方趕到西南,而秦國則是被俘虜到西方的東夷人所建立的。將宗室功臣封到敵軍後方,在自己後方則留下以前的敵人(秦的獨立與周室東遷有關),這大概就是周人大挪移式的封建。
從周代禮樂宗法制度上看,則中原諸國如晉、齊、魯,不久就面臨大夫篡政的局面。而作為蠻夷的秦和楚,則在君主集權上做得很好——楚國除商臣和靈平之外沒什麼內亂,秦更是一件事都沒(童先生說楚晉爭霸中晉處下風的原因就是大夫篡政)。秦和楚的差距,大概就是楚離中原較近,也學到了大夫參政的故智。是到了戰國,秦能滅六國(其中最艱難的是滅楚),而後又被一幫楚人所滅,漢朝更是為楚人而帝于秦。可說所謂漢族大概就是西化了的東人吧?
《春秋史》读后感(四):自觉地
清人的汉学功夫,大概是在经疏中体现得最淋漓尽致。
没有国家级的课题规划,而有清两百多年间,清儒们断断续续地把十三经扎扎实实地整理一遍。
到晚清孙诒让的殿军之作,清代总算对十三经有个圆满的交代,我佩服于清儒那种自觉地状态。
虽然没有一个人能够给礼记重做新疏,教梁启超在《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感叹万端,毕竟有朱彬和孙希旦的新疏。
同样的自觉并未消失。
全唐诗,全唐文之后,有了全宋词,全元散曲……,以至全宋笔记等等一系列的全字头的大书。
唐诗纪事之后有了,宋诗纪事,金诗纪事,元诗纪事……以至上至三国下至清代的清诗纪事。
……
写了《周易古史观》的胡朴安说,他其实想要写本,《毛诗古史观》。
我看,童书业的这本书,就是一个毛诗古史观。虽然他名字是一个断代史的样子,实际上以毛诗作史料立论的居多。但是,他只是把毛诗中一部分古史呈现出来,并未把其中的古史情形尽数钩沉出。就此苛求前人,未免太不厚道了。
和童著春秋史从史料中提取信息方法恰好相反的是那个短命的史家张荫麟写出来的中国史纲。童书是从诗中找出恰好“有”来,杨书是从诗中恰好找出“没有”来。
看来从同样的史料中提取信息的方式很值得玩味呢!
《春秋史》读后感(五):童书业著《春秋史》初读记
童书业著《春秋史》,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1版,276页,26.00元
吕思勉序言:其言古事,多据金石刻辞及诗、书、左、国中散见之文,而不径用经传说诸子之成说。大体以金石刻辞证《春秋经》,以经定传,以传正说;于《左氏》,取其纪事,而舍其释经之辞。
这个说法于道理上该是考信古事的最佳方法,最超前人者自当为借金石之力,但通观全书,似乎并不是也不可能是这么做的。
所谓“多据金石刻辞”、“大体以金石刻辞证某某"云者,金石材料恐怕未必够也无能确有所证。略略翻检第一章西周史略(1-14页)(附考证注135条(15-67页))为例(自第二章起无注,其考证益少)。明言据金石有所辩处不过12处,同一注中几篇铭文证一事者归一处。
1.页9,出土的铜器有《宗周宝钟》,它的铭文说...
2.页21,注18,甲骨卜辞中有”高祖王亥“...
3.页22,注20,王国维氏云:今甲兽骨出土皆在此地...
4.页23,注23,郭沫若氏云:卜辞中记田猎的事项极多....
5.页24,注24,董作宾氏云:甲骨文字中有从‘糸’之字及:‘帛’、‘巾’等物...
6.页24,注25,李济氏云:在殷墟第四、五、六三次的发掘,....对于殷代宗庙明堂宫室的建筑方式
7.页25,注26,陈恭禄氏《中国史》第一册第四编:据李济六次工作之总估计所发表之器物,可分为六类:(一)陶器...
8.页41,注56,淮夷甲骨文...
9.页42,注57,案”怀”即“隗”(王国维等说)
10.页42,注60,《令彝器》:
11.页52,注78,《覶(見换田)卣铭》云:
12.页53,注84,郭沫若氏《两周金文辞大西考释》云:此钟(宗周宝钟)余以为乃昭王所作,铭中之....
比起135条中所辩所推测之事,此12条据金石者材料恐不能为多,又及第3-7条据甲骨文所证者为当时大习俗,如“当时渔猎,确已成为游乐的行事(23页)“、”六畜均用作牺牲,且一次确实有用到三百四百的时候,这不是牧畜最盛的时代是绝难办到(23页)“、”他们饮酒的风气甚至于亡国。即此一点,已可证明其农产物的丰富了。(24页)“、”古代农桑耕织并重,蚕桑事业早已盛行于商代,故特借此最有用之桑木为春日树木之代表,因以造为春字(24页)“等无关其细节考证。
那么这本书实质体例如何,用童氏自己的话说恐怕只是:折衷于《诗》《书》(29页),真正有价值的考辩引用材料都不出清人考据引用材料范畴(诗,书,左传,国语,竹书,史记,逸周书,韩非子,孟子,吕氏春秋等)金石材料者罕有用于此者。所以实际上本书考辩最得力最详细的几处依然是全录崔述《丰镐考信(别)录》的几处,注39辩太伯、仲雍为吴祖之说(此为一大事,后复见),注46考文王被商纣拘于羑里,注49考周公摄国实情,注61考周文化本很低下,灭商后始大兴,注100考共和实质,注124考西周灭亡经过等,童氏只是于崔述结论处占晚生之力稍加修缮,只一处注78以金石证周公摄证年岁为自出。
当然本书本只为讲义,童书自序也亦早云正文注重普及,凡一家私见而未能成定论的,除必不得已者外,一概不入。但恐怕其谓”考证中新说较多,因为这本是发表个人的见解的“与事实其多引成说有些不合。至于其折衷各说裁断如何,非初读无知如我者可置喙,不过其考证中多反问,多言可备参考,不下确断亦可知古史考证之难。
其它第二章以下,纯普及无考证者也有可观之处。
第二章《从西周到春秋时的经济和社会情形》多引诗经为证,翻译朴雅较之余冠英氏诗经注译不为差,如土地的分配(69页)引《大田》,农民的生活(71页)引《七月》,中下阶级的自由恋爱(84页)引《野有死麕》《静女》《桑中》《新台》之属。
第三章《从西周到春秋时的政治制度和宗教学术》至第四章《种族疆域与列国世系追述》,关键值得注意的有结论两处:
113页爵位节,据近人考证,古诸侯称爵并无一定,有些诸侯甚至于自称为”王“....这都足以证明五等爵号的大半实在是些国君的通称。
139页吴国世系节,可见太伯、虞仲是虞国的祖先,与在江苏的吴国并没有设那么关系。
第五章《黄河下游诸国的争雄》至第十一章《晋国的复霸》,材料纯抄撮左传,唯童氏抉择精细,每一代从郑庄公初霸开始到晋悼公霸业不终,历数郑、齐、晋、楚、秦、周各代君主无一遗漏却又突出重点,对照方诗铭《中国历史纪年表》自绘年表对照,时可见不同,如方表列有铭文可证的郑之子舋,童氏有述方表所无的晋文公之前晋怀公(太子圉)事等等。一些小结论如“这可见齐桓公创霸时的对象是鲁、宋两国,只要征服了鲁和宋,霸业的基础便建筑完成了。(165页)”、“统看齐桓公的霸业,他的势力实在只限于东方一带...至于他的功略,约略说来,在安内方面,是有相当的成就的;对于攘外,却多半只作出了一些空把戏。(173页)”、“统看春秋史的全部,晋厉、悼复霸实是一个重要关键,因为晋国内部分崩是春秋时代的结束,而晋国内部的分崩实由于向外发展过度;(213页)”等也不能不说有卓见。
中另有两处稍可特加注意者:
172页,周天子的威严在春秋以前表面上反没有这样煊赫,到了此时,周天子的真正实力已消灭无遗,而他的威严在表面上反而比前格外煊赫起来,这就是霸主的手段和作用。因了一班霸主“尊王”的权术,君臣间的礼制才谨严了。后来的儒家特别注重君臣的礼节,他们号为祖述三王,实在乃是祖述的五霸啊!
199页,晋秦河曲之战结束后,晋国怕秦人再来侵犯,派大夫詹嘉驻在瑕地,防守桃林之塞(在今河南阌乡县,西接陕西潼关县界,就是后来秦国的函谷关),塞住了秦人的出路,这是春秋时秦人所以始终不能东征得志的重要原因。
至于其它一些“晋灵公恶德,恐出赵氏的宣传,也是不可尽信的(204页)“本是意中应有之文毋庸多言。
另有趣的是,为文者慎用感叹号,以其意大味重,不可轻用。本书中偏有几处点为感叹号,堪为玩味。当然这并不是指”楚庄的观兵周疆节里”多难可以兴邦“,这句话是不错的!“此类。
162页,即此可以知道一国的强盛固然需要其他内在和外在的条件,而大政治家的有益人国,也是绝对不可否认的事实!
241页,中国封建社会崩溃的真原因和欧洲也差不多,但中国因受了地理环境的限制,发达到佃农制的社会就暂时地终止了;欧洲却因地理环境的适宜而很早就发达成资本制的社会。这东西文明进化史的不同,又证明了公示化的唯物史观者的错误!
按童氏是书写于1941年十二月上海,也未言其后来修改过,恐怕也是有心之漏。
第十五章《北方政局的终结》和十六章《南方的混战与吴的衰亡》比较杂(混)乱,如267页吴越斗争的开始”这样过了三年“语推得时间不合,期是材料不足征的缘故,查方诗铭《中国历史纪年表》越国世系一概不列即可知其不可详考。
最后附录中有周振甫函言及十四章《孔子的出现》中孔子思想一事,周言:孔子”天生德于予“诸语,系表示圣人临危不乱,履险若夷之坚强定力,似亦不足以为迷信。近人章太炎被囚时,亦由类似之语,我认不可据之以言章氏之迷信;梁任公自言生平自信不致枉死,故间关跋涉,身入虎口,以赴国难,亦犹是也。童先生答函不明言回避了此问,抛开章氏是有德国医生开过证明的严重抑郁症患者和梁确死于枉死之事实,今或可代为回答:
一个人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一种活动中去,突然有一天他感到自己被召唤,甚至直觉感到只有干这个,并根据自己的条件倾其所有,才会感到实现了自我,而丝毫不觉得是在浪费生命这件事是怎么回事?存不存在一个人诞生时就由命运或者偶然或者什么神意分配了才能?一个人是怎样选择自己追索的方向的?
只消记住这句话即可:如果你生活中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想办法找到足够的食物,喂饱自己和家人,那么,你对月亮星星还需要懂那么多吗?这个问句(事实)可以轻易打破所有关于选择的幻想,不存在一个人诞生时就由命运或者偶然或者什么神意分配了才能,也没有人天生是干什么的,选择这个或者选择别的,不同的生活并非只是单纯取决于有的人从内心深处觉得这个而不是那个是他经历过和可能经历的最好的事情,而不顾及其它。周谓“大勇之人自反不缩,往往有此种自信”固然比起一些朱熹所言“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者强百倍,好似今者众所谓读书者遍览论语各家注,末了唯独谈论时不记得”爲之難,言之得無紉乎“,“道听而塗説,德之棄也”,向学时不记得“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评谪人时不记得“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但必须承认,这个令人自强不息的观念只是幻梦。
选自2011.9.18-10.2读书情况简要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