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谈话即道路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谈话即道路的读后感大全

2021-01-24 01:31: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谈话即道路的读后感大全

  《谈话即道路》是一本由许晓煜著作,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00元,页数:3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谈话即道路》精选点评:

  ●挺好的访谈,不只一遍读过。

  ●一半骗子,一半疯子,厉害了!

  ●云艺边上的金荣书店。窘迫中的艺术追求呐……

  ●当年被吓了一下

  ●有些人连话都说不清楚

  ●作者是我妈的朋友

  ●过去看是想知道艺人们说什么,现在再看是想知道访谈的时候问什么效果比较好。

  《谈话即道路》读后感(一):那时刻

  一直记得与晓煜聊天时,她提到可以掌握自己身体和心灵的感觉,也一直期待这本书被人发现,被人读到,引人共鸣。难怪,一本包装平平,名字普通的书是会被书店的店员放在艺术教材类的架上,被没有耐心的读者忽视的。但是,谈话即道路不是以一个记者的角度,而是以一位内心敏锐的倾听者的角度记录下的瞬间的声音和感觉,希望你可以听得到

  《谈话即道路》读后感(二):评论谈话即道路

  整十年前的书,现在看来还颇受教益。艺术家们的独立性,对世界的认识是他们作为艺术家这个职业的基础。

  在所有谈话中,我发现一个比专家更无耻的职业,就是评论家,他们几乎是艺术家调侃的对象“评论家的批评恰恰是对我的赞扬,评论家的赞扬,往往又不是该赞扬的地方。”(何训田)。做什么职业,都别做评论家啊。。。

  其中赵半狄说“传闻是艺术家的材料”,更让我确信他最近行为的“艺术性”。

  《谈话即道路》读后感(三):十多年后,再看这些采访

  一个朋友借给我看的一本儿书。书中收录了作者与一些先锋“声音”的对话。这些对话多在96年左右进行。

  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再看这些采访会觉得很有意思。拿这些人物在那个特定的时期在书中所说的话,和他们的现状相比,一定会发现很多东西。

  这本儿书我先是挑着喜欢的人儿看的。老崔,孟京辉,张元他们。老崔给我感觉谈话的方式一直就没有太大变化。跟《自由风格》里的老崔一个样儿,还是那么痛快,那么直白。老孟在这本儿书里说他不相信戏剧是属于青年的,可我觉得他现在做的虽然仍然以先锋剧作著称,但跟当年那种犀牛的锋利相比,有点儿明日黄花的感觉。张元虽然被拘留了,不知道现在在哪儿做什么,可我就是喜欢他,喜欢这孙子拍的《北京杂种》,喜欢丫这痞子劲儿。我觉得他是一个挺纯粹的人,至少印象中是这样的。

  其他的人也大都逐个看了。有些人的话说的还是很有意思的。从这些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期这些艺术家们的生活状态。也当然可以对他们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

  我觉得每十年都应该有人出来做一次这样的访谈,把这些访谈放到一起,出本儿书。然后把他们放在一起来看。他们比任何东西都更能对中国艺术家们的发展历程做出诠释。

  一本儿很有意思的书,而且值得一看。

  《谈话即道路》读后感(四):访 问 先 锋

  访 问 先 锋

  u 3rdROCK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至九十年代初是新中国艺术史上一个短暂却可称得上辉煌的复兴时期。

  美术界经历“85新潮”、89年官方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后,画家们不仅力求改进创作材料(摆脱架上绘画的束缚),还在自觉地革新创作观念(为什么创作?),寻找自我失落的影象。

  1986年的崔健吼出一声荡气回肠的“一无所有”后,中国流行音乐的辞典上凭添了“新音乐”——这个语意含混却包容性极强的词语,“新音乐”一词包括的各种音乐的功能不只是初级阶段的抒情而已,它们还开始拷问灵魂、质询人们生命厚重的程度。

  先锋们除了丰富观众的视听外,九十年代初,以余华、苏童、格非等为代表的先锋文学群体的出现,无意间向读者传统的阅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起挑战。尽管此间不少人满足于站在西方大家身后、裹足不前的处境,但部分作家的努力使随同“朦胧诗”日渐没落的文学界一度流派纷呈,到处火树银花。

  而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和电影,由于客观的(众所周知的)原因始终举步唯艰。牟森和孟京辉等人依然秉烛夜游地做着有他们特色的实验戏剧,他们与观众对现代戏剧的了解障碍展开一场坚定的必然漫长的抗争;还有那些第六代和他们以后的导演,早已用出色的作品提醒世人:他们的作品不该惊人相似地沦为“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命运。

  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说,二十世纪末的中国艺术界进入了多元的发展进程。这是我在阅读《谈话即道路——对二十一位中国艺术家的采访》一书时真切的感受。先锋艺术家们的遭遇有时读来如同神话,我会带着斯蒂芬·茨威格书写《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的热情来复述先锋们的经历和他们工作、生活的年代。但采访者许晓煜没有像我这么兴高采烈,难道她在几年前整理采访记录时已考虑到“先锋”一词与身俱来的时效性?“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先锋自然也一样。我们不禁要发问:昨天的先锋还是今天的先锋吗?

  “谈话即道路”,对一本采访录而言是个十分机智且意味深长的题目。许晓煜以此为题,即是认定采访的作用之一就是能够为我们提供一条观察并进入被采访者及其所处环境、文化背景乃至整个时代气象的可行性路径。还表明了她已意识到采访的局限:它只能作为艺术家们(尤其是锐意创新的艺术家们)在从艺道路上的一次短暂地驻足;它所能反映的仅是一个艺术家生命底片某次暴光的结果,未来之路犹漫漫而修远。

  该书涉及的那些先锋艺术家并不一定是他们所处领域里最杰出、最具发展前途、最有推广意义的人物,不过他们拥有一段卓尔不群的艺术生涯,而清点他们昔日在作品中体现的弑父(精神的)意识和革命(行动的)精神,正是采访者许晓煜从1995年到1997年坚持对他们进行采访的理由和动机,也是这本书在时过境迁后,对我来说仍具可读性和启发意义的重要原因。

  今天的先锋该是怎样的呢?我希望他们不只是单纯理性的或单纯感性的艺术家,他们应是智性的,就如作为受采访者之一的作家陈染所说的不再停留于表面的“先锋”——“我二十岁时候是比较肤浅的、表面的叛逆,而现在我觉得最深邃的叛逆是一种水下的扭动,而不是一种带浪花的那种” 。

  8/3/00 11:47:50 PM于宁波

  (《谈话即道路——对二十一位中国艺术家的采访》许晓煜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