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艺术的故事》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2-06 21:3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精选10篇

  《艺术的故事》是一本由[英] 贡布里希 (Sir E.H.Gombrich)著作,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0,页数:6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一):前七章所感

  艺术的魅力在于,它可以超越时空交流,是艺术家一种无声的永恒的传递。当然艺术不是人云亦云,艺术也不是随波逐流,所有的作品都是有核心的。每个人都说《蒙娜丽莎》是世界名画,当你站在她面前的时候,你只是点点头,然后感叹地说:《蒙娜丽莎》果然是世界名画啊,达芬奇听到一定想出来抽你,因为那不是达芬奇想表达的。艺术是一个鉴赏者跟艺术家之间沟通的方式,无论是品评一个建筑或是欣赏一幅画,你跟创作者能碰撞在某一点上,那一瞬间就像互相重叠在“十”字的中间,哪怕只是看懂了画中人的一个表情,一个姿势,一种眼神,一种意境,一种情感,这都是交流,也许重叠的那一“点”就是所谓的艺术吧!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二):读读艺术

  艺术的范畴是十分广的,泛指一切美的事物,包括我们可以感知的,从视觉上从听觉上从心灵上这些都算是艺术的范畴。

  当然,我们现在讨论的东西没有那么广,因为不管什么东西都不能放开来讨论,我们还是开始讨论视觉上的。对于艺术准确的定义,我们其实没有兴趣也没必要给个圈子给它定死。

  我们还是看下文。

  因为读书是有一定功利心的,我们读书也有一定期待性的。其实美化心灵陶冶情操相对来说比较扯淡,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呢。

  1, 在谈到艺术的时候不能总是那几个画家,譬如梵高毕加索之类,况且他们的作品在初期我们除了售价贵和非常贵以外,是感觉不到所谓梵高那黄色中所释放的生命热情的,是不知道毕加索这个老头类似于涂鸦的东西是怎么生存下去的。

  2, 我们想get到一个新技能,那就是某次好友看到了一幅不错的(或者是非常出名)画的时候,我们可以轻易的指出这是谁的画,即使不可以,随口可以造出类似于这样的句子

  看这细腻的笔触,应该是xx派的xx时期的作品,看这透视风格和表现的主题,应该是xxx画的。

  其实上面两点可以概括为装x,即在某一高端领域小白忽悠新手,使自己获的本不属于自己的仰慕和夸奖。

  为什么艺术领域(此处是狭义的艺术)的知识有很多人喜欢用来炫耀,而其他领域(譬如计算机领域和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知识就没人用来炫耀。这东西还是和历史有关系的。。

  举个例子,一说到歌剧,许多人就想到一群穿丝袜的贵族簇绒在一起,而一说到Chinese country heavy metal music,我们不禁想到了舞动的广场舞大妈和春晚。

  艺术高不高雅也是这么来的,艺术这东西一向是这社会最有权势和最有钱的人喜欢鼓捣的,毕竟根据马洛斯的需求理论(微商经常用的理论),从古到今,社会上层男性需求总是那么一致的,先吃好喝好,做一个称职的吃货。随后三妻四妾,释放人类原始欲望。最后混入社会高层,和华莱士谈笑风声。而普通人民大部分还停留在因为罗马城的房价太高,村头的小芳又看不上自己的处境。

  上面一段那么写是不严谨的,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艺术,富贾贵族也有他们的艺术。艺术只是代表一个人追求美的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传承,只是由于文化和经济的差距造成的一些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追求的权利。有一句鸡汤叫人人都是自己的艺术家,实际上也是如此,比如我看过什么编程之美和编译器的艺术。连三里屯和湾区的程序员都当艺术家了。。

  至于为什么我重新开始审视艺术这件事情呢。

  我也是出生于普通人的家庭,从小也没有什么东西来陶冶,所以接触艺术最开始阶段也是出于技多不压身的原则去学习一些东西的。。

  但是,后来我开始重新审视艺术这件事情。我上大学的时候接触到了一个东西叫做用户设计,也在一些书籍中重新审视一些东西。比如一些优秀原创设计作品,一些很优秀的用户界面和网站,一些很不错的故事。对于艺术史这东西也是出于一种求知的热情和欲望。我开始思考一些东西为什么这么美好,为什么可以给人带来一些愉悦的视觉感受。开始尊重艺术这个东西,想开始系统的读一些书籍开始了解一些故事和历史的发展。

  我感觉对于艺术最重要的也是尊重,由于现代科技和美术教学体系的完善,许多东西看上去理所当然的存在。但是我们细细的回到那个年代,我们开始审视一些东西的伟大

  而现在回忆起来有点精妙的不可思议。比如颜料盒一铺开就是一个宏大的历史,那时代没有RGB三基色,他们是怎么用一些精妙的技巧表现出一切的。

  人类在洞里的时候开始小学生式样的涂鸦。而随后我们可以从希腊的雕塑中感觉到一种东西终于画的像,而在随后我们又从画布中感受到了感情的流露,在后来的画中,构图法、光线的准确表达一些感觉理所当然存在的理论不可思议的被创造出来的时候。人会是一种伟大的种族,不断的利用大自然给予的东西创造出一些美的东西。

  其实艺术这东西,特别是西洋艺术史这东西,我戏谑应该有本快速记忆的小册子,有这个小册子别人问了什么都不怕,可以看上去看过很多书一样。但是有许多名字和作品你强迫自己记忆后会发现什么都记不好。所以就会去看一些稍稍系统点的书,穿插着很多历史和背景。

  很多画之所以伟大也正是因为时代成就了他。。你不能总是用现在的东西去审视曾今的艺术。

  思路顺着历史的故事走,你会沉醉在欣赏一些东西的伟大的。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三):艺术那些事

  与任何社会科学一样,研究艺术的学说大部分也都是胡说八道,还好这本书不错。

  看完这本书基本可以简单总结下艺术史:

  古埃及:绘画技巧僵硬,不管是什么姿势,一定要把人全部的部位都画上去,与肉眼看上去失真严重。

  古希腊:建筑和雕塑上的革命,古典艺术的第一个高峰。维纳斯、特洛伊的祭祀、帕特农神庙这些即使拿到现在也是无法超越的杰作。

  中世纪:画的题材就是圣母圣母圣母。那时候艺术家基本都为教会打工,还是天主教统一思想的时代。哥特式的教堂大量兴建。

  文艺复兴:诞生了无数的大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提香、拉斐尔。各有各的风格,这个时期宗教题材依然是主流,而绘画另一个主要的功能是记录,记录名流的头像、标志性的历史事件等。这个时期以恢复古希腊时期的古典荣光为开端,但最终比那个时代更加辉煌。建筑开始往巴洛克风格演变,运用了大量的螺旋纹和华丽的装饰来满足王侯贵族的浮夸和虚荣,凡尔赛宫是代表。

  印象派:摄影出现后,基本就把绘画作为记录的功能给枪毙了。而艺术本身脱离了狭窄的『越像越好』的范畴,转为更纯粹地表达艺术家的情感。莫奈、雷诺阿、梵高、高更、塞尚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他们的画作模糊了被画物的边缘,甚至故意扭曲比例,用鲜艳的色彩、粗犷的笔触来表现一种原始的、浪漫主义的美。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派,印象派的画在我看来非常有意境,与中国的山水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立体主义:毕加索为代表,印象较深的是『走下楼梯的女人』,在静止的画面中表达了动态的美,虽然我觉得不如 iPhone 拍摄的动作剪影。。(滑板、费德勒发球等等)

  现代主义:各种搞怪,随便搭几根线条,泼点墨,画几个框框就美其名曰为艺术,我呸。

  我们在评价艺术的时候总是觉得艺术是一件高深的东西,怀疑自己是否有评判的资格。诚然,很多微妙的技巧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绘画经验才能真正体验到的,但是就一般的艺术作品来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怀有一颗赤子之心

  人类做任何事情的动机无非就是有用或者有趣。艺术的诞生也没有什么高贵的,最早绘画的目的就是为了记录,而且他们的地位很低,被认为是用手劳动的人,跟用脑劳动的祭祀或记录员相比地位要卑微很多。

  古埃及那些绘画也许有历史价值,但在我看来一点也不美;圣母题材的绘画,拉斐尔他们已经做到了极致,在博物馆里看多了也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让人昏昏欲睡,倒是『泉』特别让我感兴趣;古希腊的建筑和雕塑至今看来都有一种摄人心魄的美,同样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也是,他们代表了古典艺术的高峰,再也不可能被超越了,古典艺术这一艺术形式已经被发挥到了极致;我最爱的是印象派画作,如前所述。

  当代艺术就是个笑话,基本纯粹为了哗众取宠,毕加索我也不喜欢。其实要寻找当代艺术,它就在我们身边,iPhone、MacBook 就是艺术。果粉的狂热有一种宗教的情绪在里面一点也不让人吃惊。因为它就代表了在这个时代玻璃、钢铁、科技、软件完美结合的典范,只是由于拥有的人太多了所以才显得不是那么珍贵。我认为苹果的产品应该有一天进入卢浮宫。

  从更宽泛的意义上来说,任何这个世界上有秩序、和谐的规律也可以归到艺术的范畴,比如数学、物理、算法。当用编程语言画出数学公式所描述的曲线,很难不承认这是造物主的完美杰作。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四):艺术与艺术家

  艺术和艺术家不得不被历史、政治的漩涡所裹挟。三流艺术家屈从潮流左右逢源;二流艺术家在潮流中努力挣扎,在观众与自己之间不断摇摆;而一流的艺术家无视潮流,背对观众,他们有对自己使命的自省,坚信自己才是自己艺术的上帝。绘画一直在写实与理想间徘徊,无论西方东方。中国有工笔与写意,山水画便是集之大成。而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写实与理想一直彼此竞争也彼此学习,也可以理解为素描与色彩的形色之争。不过有趣的是西方色彩是作为理想化的手段,素描却用黑白,而东方水墨写意工笔却着色彩。这种形色之争进入现代更升级为具象与抽象,甚至演变为架上绘画与装置艺术。总之艺术的世界也在不断的扩大,已经不仅仅是绘画描绘自然,而更进一步由眼及脑,甚至于心。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五):History of Art

  复习艺术史。

  一 美洲

  没什么特别的,就是想起本雅明所说宗教是艺术的起源,艺术其实诞生于权力。

  二 埃及

  起源是替代活人殉葬,因此要表现生活的细节。很有趣的绘画技法,总是选取物体最特征性的角度去绘画,因而看上去像是拼接(俯视张开的翅膀+侧视的身体),却有高度统一服从于同一套逻辑。

  新国王时期是例外,Amenophis IV,更为生动而突破禁忌,受到海外风格影响,阿克纳顿的继任者是图坦卡门 (Tutankhamen) ,艺术变革到此停止恢复。

  三四 希腊

  崇尚理性,发展至公元前五世纪已趋近写实风格,比例协调有几何美感。初无面部表情,其后突破禁忌(拉奥孔雕塑),追求和谐,优美,戏剧化表现(神话

  五六 罗马到拜占庭

  实用性民族,工程与希腊美学结合,开始服务于宗教,表现战争场面宗教故事。

  公元311年,君士坦丁大帝(EmperorConstantine)确立基督教会(ChristianChurch)在国家中的权力,公共礼拜场所的功用改变,建设Basilica,类似大会堂形制,神父站在高台上做弥撒传教布道。长方形大殿,沿长边有柱分隔出侧廊(side-aisle),意思是“翼”(wing),底边有半圆形龛,后殿作为主祭坛(high altar),叫做唱诗班席(choir),是礼拜者瞩目的地方。中央主殿是会众集会之处,后来叫做中殿(nave),此语原义是“船”(ship)。在大多数巴西利卡中,高起的中殿简单地用木板覆盖,可以看见楼厢的梁。侧廊通常是平顶。(古代神庙的内部只有神龛放置神像,祀典游行和献祭在外面举行。)

  反对像异教一样设雕像偶像崇拜,但尊崇绘画。为不识字者传播圣经故事;神秘世界的显现(严格尊崇传统:不可私自创造形象)东拜占庭一些不接受地区摧毁画像

  七 伊斯兰

  波斯、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北非和西班牙等地的伊斯兰征服者的宗教,对待图像问题更为严厉,制像违禁,精美几何形阿拉伯图案(arabesques)。

  对中国美术的一个局限很有趣,每一种题材、笔法都有前人经典可依,越来越难以自由发挥,像是高雅复杂却无趣的游戏。

  八 西方美术的融合

  在Dark ages末尾(6-11世纪)开始融合。这段时期北方的条顿 (Teutonic) 各部落,包括哥特人 (Goths) 、汪达尔人 (Vandals) 、萨克逊人 (Saxons) 、丹麦人和维金人 (Vikings) ,横扫欧洲,社会动荡,迁徙战乱频繁。

  但也并非完全失传,查理曼 (Charlemagne) 王朝中,急切地复兴了罗马的技艺传统。

  九 Norman Style

  1066年诺曼底登陆后形成Norman Style,在欧洲大陆称为罗马式风格(RomanesqueStyle)。沿袭Basilica式罗马教堂,当中是中殿,导向后殿或唱诗班席,旁边有两道或四道侧廊。有些建筑师喜欢把教堂建成十字形,在唱诗班席和中殿之间加上十字形耳堂 (transept) 。罗马式和诺曼底式教堂中,圆拱形结构坐落在厚实的窗间壁 (pier) 上。坚实有力,装饰很少,连窗户都不多。柱子之间搭起一些交叉的拱或“肋”(rib),然后再把其间的三角形空隙填满,rib-vault肋式拱顶。门楣上面的空间叫做檐饰内的弓形面 (tympanum)荣光环绕基督,周围是四个福音书作者的象征物。狮子表示圣马可,天使表示圣马太,公牛表示圣路加,鹰表示圣约翰

  十 主教堂式

  哥特式,修长的立柱和细细的“肋”,轻盈,用窗填充中间的空间,无厚重的立柱和墙壁。使用尖拱,结构更自由。侧向支撑使用扶壁buttress和飞扶壁arch-buttress。

  同时雕塑开始从模式化制作转向略为创作,意大利产生断层,仍从东方拜占庭绘画汲取灵感,遵从希腊典范。传播到意大利,Pisano,在比萨

  十一

  Giotto di Bondone, 1267-1337。把雕刻中的新发现转移到绘画中

  在英国区分两种风格,一种是早期主教堂的纯哥特式风格,被叫做早期英国式 (Early English),另一种叫做盛饰式(DecoratedStyle)。开始喜欢在装饰和复杂的花饰窗格上显示技艺(埃克塞特主教堂)

  iena知名画家Duccio Martini,1285?-1344)和利波·梅米(Lippo Memmi

  十二十三 中世纪的结束与文艺复兴

  三角额墙 (pediment) 雕塑家Donatello 和Ghiberti 吉尔贝蒂。在新和旧之间,在哥特式传统和现代形式之间搞调和是 15 世纪中期许多艺术名家的特点。

  可是在北方最终实现征服真实的不是雕刻家。画家杨·凡·艾克(Jan Van Eyck,发明油画(之前 蛋胶画)

  第一次真实的再现风景Conrad Witz 瑞士日内瓦湖

  只要以表现花朵、珠宝或织品等事物的美丽的外观见长,大约就是北方艺术家的作品,很可能是尼德兰艺术家的作品;以鲜明的轮廓线、清晰的透视法、美丽躯体的准确知识见长,大约就是意大利的绘画作品

  Fra Angelico,沿袭马萨乔的画家。Paolo Uccello, Firenze 1397-1475)

  enozzo Gozzoli,约1421-1497,安杰利科修士的学生,为美第奇小礼拜堂作壁画,表现贵族日常生活场景的欢乐。

  Andrea Mantegna,1431-1506),他最初在著名的大学城帕多瓦工作,创作忠于历史细节的系列壁画,被毁。

  阿雷佐城(Arezzo)和乌尔比诺城(Urbino),另一个伟大的画家皮耶罗·德拉·弗兰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首先使用光线明暗。

  佛罗伦萨画家Antonio Pollaiuolo,1432?-1498)试图解决这个新问题,使画面既有精确的素描又有和谐的构图

  主题和背景的不和谐,15世纪后半叶致力解决这个问题的佛罗伦萨艺术家中,有一位画家叫山德罗·波蒂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6-1510)。在他最著名的画中,有一幅画的不是基督教传说,而是古典神话《维纳斯诞生》。波蒂切利的人物看起来立体感不那么强,画得不像波拉尤洛或马萨乔的人物那么准确。他的构图中的优雅动作和具有韵律的线条使人想起吉伯尔蒂和安杰利科修士的哥特式传统,甚至可能是 14 世纪的艺术 —— 例如西莫内 · 马丁尼的《圣母领报》或者法国金匠的作品之类,人物的体态轻柔袅娜,衣饰精巧飘落。

  意大利艺术中有各种各样的转折点,都可以说成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1300 年左右乔托的新发现, 1400 年左右布鲁内莱斯基的新发现。使用那种力量把画页改变为财富和奢侈的快活的展示。艺术的这种增加生活的美丽和可爱的作用,一直没有被完全遗忘。到了我们所谓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时期,这种作用就日益占据主导地位了。

  十四 意大利以外

  在 15 世纪,爱好复杂花饰窗格和奇特装饰的风气更有进一步的发展。法国哥特式的最后阶段,Flamboyant Style。用变化无穷的装饰来覆盖整个建筑,不考虑它们在建筑结构上是否具有功能,显示了无限的财富和创造力。

  erpendicular,垂直式风格,14 世纪晚期和 15 世纪的英国建筑特点,直线要比以往“盛饰式”花饰窗格中的曲线和弧线更为常见。

  北方15世纪哥特风格画家:

  法国Jean Fouquet,1420?-1480?

  科隆 Stefan Lohner,1410?-1451

  Rogier van der Weyden,1400?-1464,住在尼德兰南部

  Hugo van der Goes,?-1482

  even Joys of Mary:这一组画从左上方方框内的“圣母领报”开始;往下是“耶稣诞生”和“东方博士的崇拜”(Adoration of theMagi)。在右边一翼,我们看到经历了巨大悲痛之后的3个欢乐时刻——“基督复活”(Resurrection ofChrist)、“基督升天”(His Ascension)和“圣灵降临”(Outpouring of the Holy Ghost atWhitsun),圣母加冕。

  德国发明印刷术。木板和铜版印刷阴阳相反。15世纪最伟大、最著名的雕版画大师之一就是马丁·舍恩高尔(Martin Schongauer,1453?-1491),他住在莱茵河上游河畔的科尔马(Colmar),属于现在的阿尔萨斯地区(Alsace)。

  十五 文艺复兴盛期

  16 世纪在意大利语里叫做 Cinquecento( 五百 ) ,其初年是意大利艺术最著名的时期,也是整个历史上最伟大的时期之一。这是莱奥纳尔多 · 达 · 芬奇(师从 Andrea del Verrocchio,1435-1488 韦罗基奥的名气非常大,甚至连威尼斯城也委托他制作巴尔托洛梅奥·科莱奥尼(Bartolomeo Colleoni的纪念像,继承Donatello传统 )和米开朗琪罗(师从Domenico Ghirlandajo,1449-1494),拉斐尔(师从翁布里亚流派的Pietro Perugino,)和提香,科雷乔和乔尔乔内,北方的丢勒和霍尔拜因,以及其他许多著名艺术家的时代。

  建筑发展巨大。1506年教皇尤里乌斯二世Pope JuliusII决定把传说是圣彼得下葬之处的那座历史悠久的巴西利卡式的圣彼得教堂拆毁,无视教堂建筑的古老传统,无视宗教仪式的实际需要,以新方式重建新教堂。这个任务委派给多纳托·布拉曼特(Donato Bramante)。后为了修建新的圣彼得教堂,教皇发行赎罪券,然后引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十六 威尼斯

  Library of SanMarco,建筑师是佛罗伦萨人雅各布·桑索维诺(Jacopo Sansovino,1486-1170)。建筑物的下面一层使用了雄劲的多立安柱式,是最正统的古典手法。桑索维诺严格遵循罗马圆形大剧场为之示范的那些建筑规则,把上面一层布置为爱奥尼亚柱式,承载着一个所谓的“顶层”;顶层上面是一圈栏杆,顶端有一排雕像。但是不像罗马圆形大剧场那样把柱式之间的拱形开口部分架在立柱上,桑索维诺用另外一套小型爱奥尼亚式圆柱来支撑它们,从而达到柱式连锁在一起的富丽效果。他使用了栏杆、花饰和雕像,使建筑物的外观跟威尼斯总督府的哥特式建筑立面上使用过的那种花饰窗格相仿。

  an Zaccaria小教堂,威尼斯画家乔瓦尼·贝利尼(Giovanni Bellini,1431?-1516)1505年在那里作的祭坛画,运用色彩和光线多于线条和布局。Giorgione乔尔乔内(暴风雨,将风景城市与人物融合为一个整体)和Titian提香。

  arma画家Antonio Allegri,被称为科雷乔Correggio, 最大胆的革新家。

  十七 德国和尼德兰 16世纪初期

  习惯哥特式的建筑师在繁杂的装饰中使用古典建筑语言,实质却完全不改变。

  绘画。德国画家丢勒Durer,学习南方技巧,描绘现实。同等重要的德国画家Matthias Grunewald,他称之为“德国的科雷乔”,生平为谜。丢勒那一代的第三位著名的德国艺术家是卢卡斯·克拉纳赫(Lucas Cranach,1472-1553),单纯风景画。

  尼德兰最伟大的艺术家,不肯被拖入南方的新风格中如Grunewald那样的画家。荷兰城市S-Hertogen bosch就住着那样一位画家,名叫希罗尼穆斯·博施(Hieronymus Bosch。表现想象出来的场景,恐怖画面。文艺复兴的达利。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King PhilipII,特别喜欢这位艺术家,他非常关心人的邪恶。

  十八 危机 16世纪后期

  建筑家兼画家费代里科 · 祖卡罗Federico Zuccaro,1543?-1609)设计的面孔形式的窗户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随想曲类型的观念。

  建筑师Andrea Palladio,1508-1580 他的著名的Villa Rotonda即圆厅别墅,在维琴察(Vicenza)附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随想曲”,因为它四面相同,每一面都有一个跟神庙立面形式相同的有柱的门廊,四面合起来围着中央大厅,那大厅令人回想起罗马的万神庙。无论这种结合怎样美,它却很难成为一座人们乐于居住的建筑。寻求新奇性和外观效果已经干扰了建筑物的正常用途。

  佛罗伦萨的雕刻家兼金匠本韦努托 · 切利尼 (Benvenuto Cellini)。科雷乔的追随者之一帕尔米贾尼诺 (Parmigianino)绘画不完全遵循自然,夸张不自然。

  佛兰德斯雕刻家琼 · 得 · 布洛尼 (Jean de Boulogne,)意大利人称 Giovanni da Bologna或贾姆波洛尼亚(Giambologna), 创新。

  在这些16世纪后半叶的艺术家中,最伟大的一位也许是住在威尼斯的一位艺术家。他叫雅各布·罗布斯基(Jacopo Robusti),绰号丁托列托(Tintoretto)。Vasari批评画面为“未完成”,不进行一番圆润,仔细的修饰,因为那样做反而有可能分散我们对画面上的戏剧性事件的注意力。

  最杰出的是希腊克里特岛的一位画家多梅尼科 · 狄奥托科普洛斯 (Domenikos Theotokopoulos,1541?-1614),简短些就叫埃尔·格列柯(El Greco)。

  北方地区宗教改革。许多新教教徒反对教堂里的圣徒的绘画和雕像,认为它们是天主教的偶像崇拜的一个明证。这样,新教地区的画家就失去了画祭坛画这宗最大的经济来源。那些比较严格的加尔文教徒 (Calvinists) ,甚至反对使用华丽的房屋装饰等其他奢侈品。

  德国Augsberg赫尔拜因Hans Holbein the younger。后定居英国。宗教改革后绘画惊人衰败,几乎只有他的肖像画留存。尼德兰是唯一度过宗教改革危机的新教国家。

  16世纪最伟大的佛兰德斯“风俗画”大师是老皮特尔·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表现农民生活。

  在法国,最终接受意大利风格。洛林的雅克 · 卡洛 (Jacques Callot)

  十九 天主教地区17世纪

  文艺复兴以后,几乎直到今天,建筑家们一直使用同样的基本形式 —— 圆柱、壁柱、檐口、檐部和线脚,当初都是借自古典时期的建筑遗迹。发展出巴洛克风格。

  耶稣会教堂(IlGesu)的立面由著名的建筑家贾科莫·德拉·波尔塔(Giacomo della Porta)设计。抛弃古典及文艺复兴范式。

  ologna的Annibale Carracci,1560-1609 (古典 拉斐尔)(徒弟Guido Reni),另一位是来自米兰附近一个小地方的米凯兰杰洛·达·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Caravaggio(自然主义 真实 不怕丑陋),不同方法克服手法主义的矫饰。

  最伟大的“学院派”大师是法国人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跟卡拉奇和卡拉瓦乔时代的罗马气氛有最直接接触的惟一的北方艺术家是佛兰德斯人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bens)徒弟Van Dyck,后成为查理一世宫廷画家,名字也英国化为Anthony Vandyke。

  马德里的菲力普四世国王宫廷画师,迭戈 · 委拉斯开兹 (Diego Velazquez)

  二十 荷兰 17世纪

  欧洲新教天主教割裂。自由荷兰的第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弗兰斯·哈尔斯(Frans Hals),处理大型群像场面。画海景的专家中最年长者之一西蒙 · 德 · 弗利格 (Simon de Vlieger)

  杨 · 凡 · 霍延 (Jan van Goyan),和克劳德洛兰。美化日常熟悉的母题,如一架风车,“如画”(picturesque),即像一幅画。后来我们形成习惯,不仅把“如画”一词用于倾圮的古堡和落日的景象,而且用于帆船和风车那样简单的东西。

  年轻一代,伦勃朗 · 凡 · 莱茵 (Rembrandt van Rijn)刻蚀版画。杨斯滕(Jan Steen)风俗生活画,色彩温暖柔和。风景画家雅各布 · 凡 · 雷斯达尔 (Jacob van Ruisdael)。

  没有题材的画家,维梅尔。他的风俗画已经完全失去了幽默的图解的残余印迹。他的画实际上是有人物的静物画。

  二十一 意大利 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

  17 世纪前半期,意大利仍然在建筑物及其装饰品上打主意,增添越来越令人眼花缭乱的新花样,到 17 世纪中期,巴洛克风格就充分发展起来了。

  建筑师弗朗切斯科 · 博罗米尼 (Francesco Borromini),双重壁柱教堂。舞台化效果,雕塑家吉安 · 洛伦佐 · 贝尔尼尼 (Gian Lorenzo Benini)擅长面部表情。画家乔瓦尼 · 巴蒂斯塔 · 高里 (Giovanni Battista Gauri),顶部壁画浑然一体。

  在18世纪,意大利的艺术家主要是一些卓越的内部装饰家,他们的灰泥装饰技术和伟大的湿壁画驰名全欧,能把一座城堡或一座修道院的任何大厅粉饰为盛典嘉会的场所。其中最著名的有—位是威尼斯的乔瓦尼·巴蒂斯塔·提埃坡罗(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焰火一样的壁画替代往前冷静的作品,意大利的伟大时代在终结。

  威尼斯,为游客应运而生的风景油画和风景雕版画。弗朗切斯科 · 瓜尔迪 (Francesco Gaurdi),华丽感明亮感和色彩感。

  二十二 法德奥地利 18世纪

  展示强权,凡尔赛宫,Palace of Versailles,大约建于1660年到1680年。

  奥地利建筑家卢卡斯 · 冯 · 希尔德布兰特 (Lucas von Hildebrandt)

  比利时画家,安托万 · 华托 (Anloine Watteau),定居逝世在巴黎。华托的艺术过分精美而不自然。许多人认为华托的艺术已经开始反映 18 世纪初期法国贵族的趣味即罗可可 (Rococo) 风格:那是一种喜欢优美的色彩和精巧的装饰的时尚,它代替了巴洛克时期较为刚健的趣味,表现出一种快乐的轻浮

  二十三 英法18世纪

  英国并不使用欧洲主教地区已成熟的巴洛克风格,产生了自己最伟大的建筑家克里斯托弗 · 雷恩爵士 (Sir Chritopher Wren)。近似Palladio帕拉弟奥的圆厅别墅,多在乡间,更古典,装饰简单。

  本土画家威廉 · 贺加斯 (William Hogarth)画版画套画。担任皇家美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Art)第一任院长。Thomas Gainsborough, 关系像卡拉奇和卡拉瓦乔。

  在18世纪,英国的制度和英国的趣味成为所有追求理性规则的欧洲人一致赞扬的典范;英国的艺术并没有用来加强那些神化的统治者的权力和光荣。由贵族转向平民生活。贺加斯所迎合的那批公众都是普通人。那些画家中最伟大的一位是让·西蒙·夏尔丹(Jean Simeon Chardin)

  我们还记得凡尔赛宫那种强烈的巴洛克式宏伟风格在法国到18世纪初期也已过时,华托的那种效果比较雅致和亲昵的罗可可风格受到了欢迎。在法国跟在英国一样,新的兴趣是关心普通人而不是关心炫耀权势的排场,这有益于发展肖像艺术。法国最伟大的肖像艺术家大概不是画家,而是一位雕刻家,名叫让-安托万·乌东(Jean Antoine Houdon)。

  如画风格的喜爱,法国 让 · 奥诺雷 · 弗拉戈纳尔 (Jean-Honore Fragonard)

  二十四 英美法 18-19世纪早期

  近代是从 1492 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开始的。

  此前的共同基础:即使“理想主义者”也赞同艺术家必须研究自然,学习画裸体人物;即使“自然主义者”也赞同古典时期的作品美不可及。1789年法国大革命。

  那是人们具有自我意识的最初信号之一,标志着人们意识到选择建筑风格就像挑选糊墙纸的图案一样。那些花费时间思考风格和趣味规则的英国有闲绅士中,最特殊的人物是著名的霍勒斯 · 沃波尔 (Horace Walpole)哥特式复兴,摄政时期Regency period,1810-1820)盛极一时的“希腊式复兴”。

  像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之一第三任总统托马斯 · 杰斐逊 (Thomas Jerfferson)华盛顿大量使用希腊复兴式的新古典主义风格。革命者却愿意把自己看作新生的雅典自由民。当拿破仑以革命思想斗士的姿态在欧洲一跃登台的时候,“新古典派”建筑风格就成为帝政 (Empire) 风格。在欧洲大陆,哥特式复兴也跟这种纯粹希腊风格的复兴并行共存。这特别投合那些浪漫派人物的需要,他们对理性改革世界的力量感到绝望,渴望重新回到他们所谓的信仰时代。

  摆脱旧传统依靠新大陆,美国的约翰 · 辛格尔顿 · 科普利 (John Singleton Copley),议会大型场面。

  米拉波 (Mirabeau) 否认国王有权干涉民众代表,从而发出了 1789 年法国大革命开始的信号。法国大革命大大促进了对历史的兴趣,大大促进了英雄题材的绘画。在他的历史画中有浪漫主义的情调,可以比作建筑中的哥特式复兴。法国革命者爱把自己看作再生的希腊人和罗马人,他们的绘画同样反映出对所谓罗马的宏伟有所爱好。

  这种新古典派风格的最重要的艺术家是画家雅克·洛易·达维德(Jacques Louis David)革命政府的“官方艺术家”;为罗伯斯庇尔 (Robespierre)的大型宴会作画;马拉之死。

  摈弃旧式题材的艺术家中,有伟大的西班牙画家弗朗西斯科 · 戈雅 (Francisco Goya),宫廷画像毫不谄媚,表现贪婪和丑陋。也像伦勃朗作版画,飞尘腐蚀法 (aquatinta),不表现以往任何题材,创造诗一样的意向。

  对艺术的这种新态度最突出的范例是英国诗人和神秘主义者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

  18世纪晚期浪漫主义精神起作用,英国风景画。William Turner,1775-1851) 约翰·康斯特布尔(John Constable)。跟特纳同代的德国画家卡斯帕尔 · 达维德 · 弗里德里希 (Caspar David Friedrich)

  二十五 19世纪

  法国大革命以来,艺术自诞生以来一直赖以立足的基础还在另一方面遭到削弱:工业革命已开始摧毁可靠的手艺传统;手工让位于机器生产,作坊让位于工厂。

  缺乏可靠的技艺,再加上莫名其妙地坚持“风格”和“美”,几乎把建筑毁掉。 19 世纪所造的建筑物的数量大概比以前各个时期的总和还要多。那是英国和美国城市大扩展的时代,整片整片的土地变成了“房屋密集区”(built-up Area)教堂多半建成哥特式风格,因为在所谓信仰时代那曾是流行的式样。对于剧场和歌剧院来说,舞台化的巴洛克风格往往得到认可,而宫殿和政府各部的大楼则被认为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雄伟形状看起米最为高贵。

  伦敦国会大厦,文艺复兴风格专家查尔斯 · 巴里爵士 (Sir Charles Charles Barry)和哥特式建筑细部专家 A·W·N· 帕金 (Pugin)。

  hock the bourgeois,打掉他的得意感,让他茫然无所适从,这在艺术家中已经变成公认的消遣方式。艺术家开始把自己看作特殊的人物,他们留长发,蓄长胡子,穿天鹅绒或灯心绒衣服,戴宽边帽,系松领带,而且普遍地强调自己蔑视“体面的”习俗。大概艺术还是第一次真正成为表现个性的完美手段——假设艺术家有个性可表现的话。

  巴黎成为艺术中心。19世纪前半叶最重要的保守派画家是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鄙视混乱,圆熟的完美精细。他的对立面以欧仁·德拉克洛瓦(Eugene Delacroix)。连接桥梁,让 - 巴蒂斯特 ·卡米耶·科罗(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忠实的描绘现实,但更为关注的不是细节,而是母题的总体形式和色调。

  法国农村比巴松画派,一批艺术家遵从Constable,其中弗朗索瓦 · 米勒 (Francois Millet)从风景画扩展到人物画。为这场运动命名的画家是居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现实主义。

  学院派自称代表拉菲尔的传统和所谓的“高贵风格”。把自然“理想化”和不惜牺牲真实性去追求美的方法正是被拉斐尔及其追随者抬高了身价。倡导回到信仰时代,忠于自然服从上帝,成立“前拉斐尔派兄弟会”(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最有名但丁 · 加布里埃尔 · 罗塞蒂 (Dante Gabriel Rosselti)。

  在德拉克洛瓦的第一个高潮和库尔贝的第二个高潮之后,法国艺术革命出现的第三个高潮是由爱德华·马内(Edouard Manet),所见高于所知,加入环境色,莫奈开始倡导写生。奥古斯特 · 雷诺阿 (Auguste Renoir),卡米耶 · 毕沙罗 (Camille Pissarro)。埃德加 · 德加 (Edgar Degas)两个帮手,摄影术和日本彩色版画。

  画家就是那么一种人,他能战胜事物存在的暂时性。

  美国的詹姆斯 · 艾博特 · 麦克尼尔,惠斯勒 (James Abbott Mc-Neill Whistler)

  惠斯勒则成了所谓“唯美主义运动”(aesthetic Movement)的领袖,那场运动企图证明艺术家的敏感是人世间惟一值得严肃对待的东西。

  二十六 19世纪晚期

  约翰 · 拉斯金和威廉 · 莫里斯 (William Morris)手工艺运动。恢复中世纪生产条件(不可能)他们渴望以一种新感受对待设计和各种材料自身所具有的潜力,去创造一种“新艺术”。于是在 19 世纪 90 年代举起了这面新艺术即 Art Nouveau的旗帜。建筑家开始采用新型材料和新型装饰进行建筑实验。

  比利时建筑家维克托 · 霍尔塔 (Victor Horta)学习日本艺术,放弃对称结构。新艺术建筑。

  跟他渴望清楚的图案一样,塞尚()也渴望强烈、浓重的色彩,无视正确素描关系。

  乔治 · 修拉 (Ceorges Seurat)点彩法 (pointillism)

  梵高,表达作画时的状态和强烈的感情

  高更,离开欧洲隐居塔希提岛。欧洲已经积累起来的全部聪明和知识剥夺了人的最高天资 —— 感情的力量和强度,以及直接表现感情的方式。

  要避开塞尚所感觉到的一些困难,这困难基本上是由要求运用色调层次暗示深度感跟希望保留我们所看到的美丽色彩之间的冲突所引起的。

  皮族尔 · 博纳尔 (Pierre Bonnard),瑞士画家费迪南德 · 赫德尔 (Ferdinand Hollar)

  德加追随者 亨利 德 图卢兹 - 劳特累克 (Henri de Toulouse Lautrec)从日本版画那学习制作招贴画。奥布里 · 比亚兹莱 (Aubrey Beardsley)创作黑白招贴画。

  塞尚的办法最后导向起源于法国的立体主义 (Cubism) ;凡 · 高的办法导向主要在德国引起反响的表现主义 (Expressionism) ;高更的办法则导向各种形式的原始主义 (Primitivism) 。

  二十七 实验性美术 20世纪前半叶

  现代建筑。弗兰克 · 劳埃德 · 赖特 (Frank Lloyd Wright),去除不必要的装饰,有机建筑。

  Dessau德绍的包豪斯,是德国的沃尔特 · 格罗皮乌斯 (Walter Gropius)所建。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

  爱德华 · 蒙克 (Edvard Munch)表现主义,表现主义者对于人类的苦难、贫困、暴力和激情深有所感,古典名家的艺术,拉斐尔或科雷乔的作品,显得虚假、伪善。他们想正视我们生活中的明显事实,表现他们对被剥夺掉权利的人们和丑陋的人们的同情,避开任何具有美丽和优雅之感的东西,打掉“有产阶级”实有的或设想的自鸣得意是目标

  德国艺术家凯绥·珂勒惠支(Kathe Kollwitz)创作版画,反应受压迫劳苦大众。德国新组织Die Brucke(桥社),以与往昔彻底决裂,为迎接新曙光而战。埃米尔·诺尔德(Emil Nolde)版画。1933 年纳粹党徒上台执政时,现代艺术遭到禁止,表现主义运动的最伟大的领导者们或者被流放,或者被禁止创作。表现主义雕刻家恩斯特 · 巴拉赫 (EmstBarlach)

  奥地利画家奥斯卡·科柯施卡(Oskar Kokoschaka) 拒绝仅表现光明面。

  音乐可以脱离歌词存在,绘画也可以没有任何具体内容。第一位着手实践的艺术家似乎是当时身居慕尼黑的俄国画家瓦西里 · 康定斯基 (Wassily Kandinsky)神秘主义者,厌恶进步和科学的益处,渴望通过一种纯“心灵性”的新艺术使世界更新。抽象主义。

  一战前在巴黎兴起了立体主义,这一运动甚至比康定斯基实验的表现主义的色彩和弦更为彻底地脱离了西方绘画传统。

  1905 年,一批青年画家在巴黎举办画展,他们后来被称为 Les Fauves,野兽派。公然蔑视实际的形状,欣赏强烈的色彩。曾鼓舞着艺术家抛弃过分精致的艺术的华而不实性,在形状和配色中做到直截了当。他们引导艺术家嫌弃微妙性而去寻求强烈的色彩和大胆、“野蛮”的和谐。 是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

  巴勃罗 · 毕加索 (Pablo Picasso)

  瑞士画家兼音乐家保罗·克利(Paul Klee)

  美国的莱昂内尔 · 法宁格 (Lyonel Feininger)

  罗马尼亚雕刻家康斯坦丁 · 布朗库西 (Constantin Brancusi)

  绘画难道不能变为像建筑一样的构成艺术

  荷兰的皮特 · 蒙德里安 (Piet Mondrian)

  英国艺术家本 · 尼科尔森 (Ben Nicolson)

  美国雕刻家亚历山大 · 考尔德 (Alexander Calder)

  雕刻家亨利 · 穆尔 (Henry Moore)

  在从塔希提岛发出的一封信中,高更曾经说他感觉自己必须向后回溯,越过帕台农神庙的石马,回到他童年的木马。

  亨利卢梭 (Henry Rousseau,)

  在当时已经开始的那一追求天真、纯朴的奇特竞赛中,那些跟卢梭本人一样对简朴生活已有直接经验的艺术家得天独厚。例如马尔克·夏加尔(Marc Chagall)

  美国的格兰特 · 伍德 (Grant Wood)

  波希式奇幻,超现实主义。乔治 · 德 · 基里科 (Giorgio de Chirico)比利时画家勒内 · 马格里特 (Rene Magritte)

  创造比现实本身更为真实的东西。

  意大利 - 瑞士的年轻雕刻家阿尔贝托 · 贾戈麦谛 (Alberto Giacometti)超现实主义重要画家之一、曾在美国居住多年的西班牙人萨尔瓦多 · 达里 (Salvador Dali)

  古人说诗是一种“神性的迷狂”,像柯尔律治 (Coleridge) 和德 · 昆西 (De Quincey)之类浪漫主义作家就有意识地试验用鸦片和其他药物驱逐理智,放任想像力去支配一切超现实主义也追求那些让我们内心深处的东西得以显露出来的心理状态。

  二十八 现代主义的胜利

  库特 · 施威特尔 (Kurt Schwitter)剪贴画,达达主义。

  模糊了艺术作品跟其他人工产品之间的区别。法国艺术家马塞尔 · 杜尚 (Marcel Duchamp)德国约瑟夫 · 博伊于斯 (Joseph Beuys)

  在法国,对于笔触留下的印迹或墨点的专门研究叫做 tachisme( 斑点画法 ) ,

  ollock,行动绘画action painting或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Expressionism)的新风格的创始人之一。他们都认为需要听从自发的冲动。他们的画跟中国的书法一样,必须迅速完成,不应该事先计划。受到中国艺术和平远东神秘主义的影响,特别是那种以佛教的禅宗为名在西方流行起来的神秘主义。(康定斯基、克利和蒙德里安)

  美国艺术家弗朗兹 · 克兰 (Franz Kline)皮埃尔 · 苏拉热 (Pierre Soulages)

  达达主义拼贴画之继续,住在瑞士的匈牙利人佐尔坦 · 克梅尼 (Zoltan Kemeny)

  俄国移民尼古拉 · 德 · 施特尔 (Nicolas de Stael)简单而微妙的笔画常常组合起来,构成令人信服的风景画,奇迹般地给予我们一种光线感和距离感,同时又使我们感觉到颜料的性质

  意大利雕刻家马里诺 · 马里尼 (Marino Marini)意大利人乔治 · 莫兰迪 (Giorgio Morandi)拒斥一切时尚和主义。

  昆廷Quentin Bell)教授的论“美的艺术”(The FineArts)一文,发表在1964年出版的论述《人文学科的危机》(The Crisis in theHumanities)的书中:

  在1914年,后印象主义(post-Impressionist)艺术家不加区别地被叫做“立体主义者”、“未来主义者”(futurist)或“现代主义者”(modernist),他被看作是怪人或骗子。那时公众熟悉而且赞赏的那些画家和雕塑家拼命反对根本的革新。金钱、影响和赞助都在他们那一边。

  今天,几乎可说情况已经颠倒过来了。一些公共团体,像艺术委员会(the ArtsCouncil)、英国文化委员会(the BritishCouncil)、广播协会(BroadcastingHouse),以及大企业、新闻社、教会、电影界和广告界都站在,恕我滥用名称,所谓的反规范(nonconformist)艺术一边……公众什么都能够接受,至少有很大一部分颇有影响的公众是这样……任何一种古怪的绘画形式也不能惹恼批评家,甚至也引不起惊异。

  到我们的时代,再也没有一种艺术实验不被接受了。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六):这真是故事一般的艺术史

  lt;<艺术的故事>>的确把一部艺术史讲得娓娓动人,使人产生错觉仿佛在听一个老者讲述关于艺术的传奇故事,而不是学究式的史料.我喜欢搜集所有喜欢的画家的画,对画家的喜爱也仅仅凭画而论。而这里清清楚楚地为我们展示了从布鲁内莱斯基到毕加索的画家群像,栩栩如生地展示在读者眼前,如同他们的画一样鲜活生动.这样我就不至于凭画去揣测画家本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了.(正如老勃鲁盖尔虽然总画农民本人却不是那么回事).

  他也始终在提醒读者不要停留在对插图的惊叹,更要去想象原作(也不只是在博物馆中的样子)在它本该在的地方所焕发的魅力.遗憾的是,除了屈指可数的几次美术馆之行(上回上海美术馆为期好几个月的印象派转展去看了,人山人海,看得很不是滋味.我不喜欢去美术馆),很少有机会目睹原作,几乎全是从网上或画册上得来的二手伪经验.

  作者不厌其烦地描述画中所描绘的东西,除了它应有的评价以外总能顺便提些轶闻趣事,就像和趣味相投的朋友谈论某个有趣的人物时的样子.(本韦努托 切利尼,我之前压根不知道这个人,如果单凭他的作品也很难喜欢,甚至十分厌恶那些雕刻的浮华矫饰.但书中对这个人几件生平趣事的描述让我兴致勃勃,一个爱慕虚荣`自命不凡而且坐不住,喜欢到处跑,从这个宫殿到那个宫殿,惹是生非,捞荣誉,如同大仲马小说中的人物跃然眼前,而且并不像他的雕塑作品那样似乎缺乏强健体魄,反倒是孔武有力的高大壮汉.)

  书中总有超链接般的页码跳转,每遇新画,总有什么地方让人回想起之前所见某幅画的影子,这时书中恰如其时地提供了你所想的那一幅画的所在页码.这样除了循着时间这条线挨个与每个时代最伟大的画家相识以外还总能天马行空地跳回去重会老友。

  事实上很多早已耳闻的概念是在这本书中才完全明白的,然而书中的介绍也就是一句话的功夫。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七):艺术应该走近大众

  硬生生啃下60万自己完全不懂的文字,这是什么体验?迷茫,好奇,兴奋…… 我想,支持我看下去的不仅是因为贡布里希写的好,更是因为我内心深处有强烈的爱美之心。 虽然是学理科出身,但理性的力量从我心中的至高无上慢慢失去光环,所以我转向文艺寻求答案。这路上有幸听到有人讲哲学的故事,有人讲艺术的故事,听了感觉很幸福。虽然听的时候云里雾里,不同于理科的精准严密,但这种心灵和思想上的不确定性似乎更迷人。 艺术用来表达内心的恐惧,秩序,对美的追求,对世界的看法?还是一种特殊的谋生手段?或者是一小撮人用材料和形式进行的或严肃或轻松的游戏?大众有时深受影响,有时似乎不受影响。 但艺术毕竟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受其影响。所以艺术知识的普及是必要且有益的。 艺术应该面向大众,大众应该接触艺术。 看完书,要慢慢行动起来,去艺术品展馆去看看。有机会一定要去欧洲转转,看看哥特式建筑,看看文艺复兴时的雕刻和壁画,看看现代主义的绘画作品。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八):合肥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

  合肥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合肥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合肥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合肥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合肥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合肥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合肥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合肥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合肥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合肥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合肥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合肥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合肥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合肥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合肥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合肥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合肥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九):走进艺术的花园

  历时一个月,这本砖头式的《艺术的故事》看完了。起初了解这本书是一个朋友推荐,说这本书非常适合给门外汉普及艺术知识。后来一个月前去了英国旅游,进去大英博物馆看到那么多著名的作品,我却像傻子一样不知从何欣赏。后来又去了一些其他博物馆和美术馆,有时候会很想去摸某个雕塑,时不时会突然好喜欢一幅油画,却说不来为什么。我想起了多年来一直在想的问题,那么多人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微笑前驻足那么久,真的有看出她有多特别吗?

  于是我开始了《艺术的故事》的阅读之旅。开始看的时候还在英国旅行,不方便买到中文书,于是找了电子版。且不说电子版的刊印效果,这本书里面有大量插图,作者贡布里希一直强调说插图无法再现原作品的风貌,那电子版的《艺术的故事》更是失去了本书的一大精华。然而我还是看得如痴如醉,每每坐车或者回到酒店,就捧起电子书,这得益于作者浅显易懂的语言和篇章构造的故事性。

  就如书名所示,《艺术的故事》是贡布里希为十五六岁的少年而写,尽量把话讲得听起来外行也决不高深其词,这真有点白居易老妪能解的作诗风格。贡布里希又强调说:“给年轻人看的书无须有别于给成年人看的书。因此本书没有降低理论的深度。”恩,《小王子》看似给小孩子看的,实则是送给成年人的童话书。贡布里希将艺术史浓缩为一个故事,一个为所有人讲的故事,一个关于所有人的故事。这故事一气呵成,娓娓不倦。’Everything that seems clear is bent, and everything that seems bent is clear.’ 贡布里希以外表浅显的言辞写深邃的意境,又以谦厚的善心把沉睡的大师为全世界唤醒。他讲述的是艺术史的故事,可是技术史、观念史、形式史、主题史和艺术家形象变化史等等在此融为一体(这从作者列出的核心参考文献遍布的范围都可以看出来),展现出一次难以匹敌的思想之旅。他笔下的脉络环环相生,建起的结构简单而又清纯,有着蓝天下白色大理石神庙的美。这样,故事本身又成了一件艺术品。这也许是本书能连续刊印十六版的原因之一,要不是作者在1995年过世,我们应该还会看到他最新的补记。写到这里多么希望有人能随着贡布里希继续讲述艺术的故事,可是又害怕像《红楼梦》一样。和曹雪芹一样,贡布里希也是如此不可多得的文学家,他甚至也是艺术家,在读本书最华彩的篇章之一“和谐的获得”里的文艺复兴段落时,似乎自己也穿越到了那个时代,感受大师们的情怀。

  最后只能说,如果有人想了解艺术,我向你们推荐这本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它会向你提供一幅伟大国度的地图,借此可以信心百倍的探索,而无须担心走入歧途。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十):易读、讲究的大部头

  《艺术的故事》是作者一生的作品,1951年初版,之后一直修订再版,直至1994年第十六版,也就是85岁了那位老先生还在完善着他的作品。

  老先生立志写一本具有深度同时能让初学者及业余爱好者也能轻松阅读的书,因此用简明通俗的语言(通俗却讲究的)叙述全书。并坚持见字即见图——书中所有提到的艺术作品,力求让读者能在看到字的同时就能看到图片。全书正文637页,配图413幅,几乎一页一图。

  文章组织及书籍编排讲究,同时有不同的侧面在“故事”主体之外充实阅读。给予读者完整的认识。

  正文之后另附有“艺术书籍举要、年表、地图、英文插图目录、索引”。在整个阅读体验结束之后给予一个宏观的框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