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学术与政治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摘抄

2021-01-24 03:40: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摘抄

  《学术政治》是一本由韦伯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术与政治》精选点评:

  ●爱死了那种悲壮。

  ●其一:我被他的工作态度征服了;其二:在翻译水平上,这本胜过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其三:我自己未能找到很清楚的逻辑路线,很多观念的更新,但是未能理解 最后的学术祛魅

  ●当代人读书治学不可不阅的经典,值得反复品味

  ●毫无疑问,由韦伯的社会学的学术思想来观照和反思科学是非常有意义的。

  ●中国的翻译事业…… 以学术为业,以政治为业

  ●很有意思,要花大脑筋

  ●全书资料性很强,前面收录的几篇研究性论文都是经典。

  ●结合Strauss的natural right and history第二章对韦伯的批评,基本可以看清两大阵营的分歧。但我始终疑惑Strauss对韦伯批评是否公正,毕竟如果完整地考察韦伯对于学术和政治的分工,好像并不会必然导致虚无主义。不在学术上持有绝对价值与不持有绝对价值应不同

  ●还是有些拗口,不过韦伯比起齐美尔还是友善多了…

  ●还挺适用的~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一):学术与政治

  马克斯·韦伯是著名的社会学家,学识广博,是个百科全书类的学者,不过知晓他较晚,这也是由于国内引进的晚有关。   此书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是收录了他的两篇讲演稿和一篇小论文。前面附有韦伯小传和学术思想解读等。   在讲演中,韦伯表面上是向听从讲解未来把学术或者政治当成自己前途时需要注意的,但实质上对过对美德两国同行业的分析对比阐述自己的理念。   特别是政治方面,韦伯比较了美国的“猎官制”与德国的威权制的对比。可以说这两种制度形成了现化国家官僚体系的来源(少量封建国家贵族当下除外),其内容可以参见《日本官僚制研究》。很有见地。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二):学术,唯有学术

  不寒而栗

  摘录几句感触较深的话:

  1. 想要从事学术,不但必须具备学者的资格,还得是一名合格的教师,这两者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事情

  2. 学术生涯是一场鲁莽的赌博...... 需要忍受年复一年的看着那些平庸之辈爬到你头上去

  3. 它们所预设的前提是:存在这样的关切,希望透过这些过程,参与文明人的共同体。但它们不能向任何人证明“科学的”证明,事情就是如此,并且它们预设的这一关切,也绝不能证明此关切是不证自明的。

  4 在好战的诸神之间,我们该侍奉哪一位?抑或我们该侍奉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神?

  5. 如果每个人都找到了握着他命运之弦的守护神,并对指之从,这其实是最平实而简单的。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三):韦伯思想笔记-思维导图

  我们说韦伯标志着现代思想的成年,正是因为他完成了这两项任务,看清现代,反思现代,让现代社会迈入了“不惑”之年。 看清现代,就是真正理解现代社会运作的底层机制。在韦伯之前,西方的现代化已经高速发展了两百多年,但对于现代化的理解还停留在片面和表面的层次。直到韦伯以理性化为核心,建立了一套现代化理论,才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解释了现代社会的来龙去脉和运转机制。 反思现代,就是指出现代性最深层的缺陷。这些缺陷不是现代化曾经战胜过的那些问题,比如愚昧无知等等;我们现在说的缺陷,是根植于现代化本身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会随着社会进步而消失,反而会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而越来越严重。学术界将这类问题叫做“现代性问题”。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四):。。。

  “相似相续,非断非常”,这是梁漱溟对生命的形容。此时的我与过去的我,刹那变化,却在佛语的因果善报中找到了一个永衡的天平。这便是宗教的力量,寄永恒的公平于不可知的来世,而对于现世的执著,则是产生困惑的根源,韦伯的两种伦理也就在这里分道扬镳了。

  心志伦理与责任伦理,基于同样对善的渴望,却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行为方式。

  前者,坚持伦理内在价值的一以贯之,以一种“纯粹的意志”行事,只要心里秉持着善的初衷,就可以勇敢果决地照着它的指引去做。因而,至于行为会否引发罪恶的后果,则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亦不在责任承担的范围之内,那是上帝的事。

  而后者,则将行为所可能产生的后果归于自我。如果在可预的将来会产生可遇的恶果,那么即使动机是善的,“我”也有责任对它加以克制和避免。在信仰与现实的磨合中,“信念”便渐渐由天堂降到了地面。

  于是,目的与手段间的紧张关系便形成了两种伦理在具体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分歧所在。心志伦理者可能因为善因而得恶果,而责任伦理者则可能由“圣洁化”的目的为掩护而做恶行。二者无所谓对错,却都有危险性。这种危险性存在于何处?

  首先,道德本身是不是可“设计”的?对于责任伦理者,似乎认为,可以通过有争议的行为,而最终到达那些对道德“愚忠”的人所无法达到的“彼岸”。他在“设计”着他的行为,力图在琐碎而又充满变动的现实中,摸索着前进,以实现他的终极理想。仿佛负负可以得正,恶行也可以幻化出善的模样。如奥古斯丁所言,“正义的基础是非正义,道德的基础是非道德。”可是谁能够判断,究竟“恶”在何处终结,“善”又在何处重生?是现在的你,还是将来的你?于是,第二个问题便接踵而至…

  道德,是不是“可证”的?心志伦理者不存在这样的疑问,因为他们坚信,会有一个末世的“千年王国”,这个世界无论在他漫长的生命中如何变化,他的终点却始终会是道德的实现。而责任伦理者却只能盯着脚下的路,但不知道这条路会最终将他们引向何方。他的症结其实在于“不可测”与“不可遇”之间的矛盾。人以一种自以为正确,可以避免不良后果的方式作为,却完全有可能由于主观判断的失误而恰巧遇上这样的恶果。原因很简单,人类理性的有限性。

  理性与非理性,在我看来,这就是两种伦理最大的差异所在,但也是共性所在。新教伦理作为资本主义精神的起源,是一种对宗教的非理性行为而引起的理性结果。而法国大革命,则是一种对于自由与平等的理性追求而导致的非理性的迷失。心志伦理,强调宇宙—伦理观上的绝对理性;而责任伦理,则是基于现实考量的绝对理性。因此,理性与非理性的因素在两者身上皆有体现。

  那么,这两种伦理可否殊途同归?在当今世界这确是个问题,因为心志伦理者的“上帝“已死,而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更多道德的标准正在产生……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五):学术之界限与意义之预设

  这里只谈前一篇演讲。

  《以学术为志业》试图解释:在世界已经祛魅的现代,学术的界限与“意义”(界限是确实存在的,“意义”却只是人为赋予,因而加上引号)。学术所要求的美德,亦即“理智的正直诚实”,带来世界的“祛魅”与头脑的“清明”。然而,学术并不如宗教那般、或者如过去的神学知识那般,能够将人引向通往自然之路、通往幸福之路。相反,学术带来的理智化破坏了信仰,使得从前占领人类意志的种种最高价值如今荡然无存。学术的美德,“理智的正直诚实”也要求学者能够认识这一点:要么拒绝信仰,做一个纯粹的学人,避免利用学术来服务政治、宗教等煽动性的活动;要么进行“理智的牺牲”,虔诚地投身宗教信仰。学者必须在这其中做出一个抉择。

  在面对“学术无用”的挑战时,我习惯于将“学术之用”的问题转化为“学术之价值”,以其理智之美、发现之美来塑造学术的意义。但这种想法毋宁说是对于现实批判的逃避。韦伯的著作迫使我从头思考从事学术工作的终极意义。学者必须对此作出说明。

  赞同韦伯的观点:学术使世界“祛魅”,然而这并不能将人类引向幸福,反倒使人类失去了原先赖以生存的最高价值。对这一点,尼采已经做过解释:历史学破坏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展示给我们世界的“真相”,在这“真相”面前,从前对于神的信仰、对于英雄的信仰都渐次破灭。在“真相”面前,人类失去了统一的价值示范。在这一意义上说,学术不仅仅是“无用”的,甚至可说是有害的。

  “祛魅”是学术的基本职能。然而在世界祛魅之后,在失去最高信仰和价值的保护之后,我们如何继续健康而自由地生活?学术工作本身不解答这些问题,这是因为从事这项工作首先就有了【意义的预设】。学术本身所要求的“理智的正直诚实”迫使我们承认,世界从本质上来讲毫无意义,一切意义都是人为定义的。事实上,学术工作的意义也是人为的预设——发现之精湛、洞察之深刻、论证之严谨,所有学术工作中的突破、超越、美,其意义皆是少部分人所承认的预设。对此接受与否,要看个人对生命的终极态度。

  在察觉到学术意义的预设性、及其与个人生命的关系之后,理论上我便能够从容地解释学术工作对于个人的终极意义了。因为好奇于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眷恋于学术工作中理智之美,于是我便志愿将人生注入对历史的考察之中。这项事业能够引起我无限的兴趣与热情,服务于这项事业使我感到我的人生拥有了意义。换言之:人生就是一场游戏,好好玩就是了。我在这场游戏中的角色,就是个历史学者(学者意为学习的人)。

  最后几句梦呓:

  在学术圈里的野心再大,说到底还是自己逗自己玩。想想真是的,人生很沧桑,人生也很短暂,一百年很快就过去了。有个师兄说的话常在我耳边回想:怎样才算有意思,怎样才算没白玩,就看你自己选择了。

  现在还有些猜测未经验证:政治领袖的终极任务是否是带给人民一个可供信仰的“神”?如此,造神的政治活动与毁神的学术活动间是否有根本冲突?若然,出入于政治与学术之间的韦伯是否在根本上选择了前者(因其否定“学院的先知”而肯定“理智的牺牲”)?待日后多读几遍后一篇演讲再作思考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