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苏东坡传》是一本由林语堂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60元,页数:4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苏东坡传》精选点评:
●作者汉翻英写的书,译者英翻汉来读。借苏轼的经历重点写了宋是怎么亡国的。林语堂的书里都会透露出对女性的好感,朝云啊太后啊都是真善美的化身。
●“读到苏东坡的生平,我们等于追察人类心智和性灵暂时显现在地球上的生命。苏东坡死了,他的名字只是一段回忆,但是他却为我们留下了他灵魂的欢欣和心智的乐趣,这些都是不可磨灭的宝藏。”
●功名利禄不值得牺牲文明生活的自由
●何妨吟啸且徐行
●太有意思
●林语堂的角度吧,写得还不错
●可笑
●苏子跃然纸上。 适应宋碧云的版本,张振玉那个版本文绉绉的。
●哈哈哈林语堂这个脑残粉
●宋译本流畅一些。“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苏辛”是自接触古诗词以来最爱的词人,尤其东坡。所有词里最爱《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脑海自然浮现风雨林间拄着竹杖的豁达老头儿,“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传记帮助我了解他的生平,读他的诗文则更见其机智豁达旷远。作者所有赞美的形容词似乎全用在他身上,仍感不足以表达对东坡的喜爱崇敬。
《苏东坡传》读后感(一):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的苏子
写的真是好,可以看出林语堂是真的仰慕子瞻,笔触实在是太生动,把苏子瞻以及那个时代写的散发无限魅力。大概这是第一次读到如此鲜活,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的传记。虽然由于林语堂先生是以略带个人喜好的角度写的历史,但看一个有趣的人去写另一个有趣的人的故事,我们自然也看的妙趣横生。
另外,关于原书名'the gay genius', 很多人以为是《同志天才》,实际上在林语堂那个年代,英语里的gay这个词多指活力四射,自由放任之意,经常在表现二十世纪初的西方影视作品中看到这样的使用。放在本书书名里个人以为可译作‘不羁的天才’,亦或是‘不拘一格的天才’。
《苏东坡传》读后感(二):朋友,你快乐吗?
有时遇见一些事或看见身边的事,就会想到苏东坡。生活在如此世俗的社会或许悲哀,还好我们有一位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朋友苏东坡。因为东坡先生愿意和任何人交朋友,不介意对方的是泥脚的农夫还是多嘴的隔壁大娘。当然也不介意千年以后的平庸的你我。
越是世俗和平庸越是彰显苏东坡的伟大,这样的人性光芒哪怕千年以后还熠熠生辉。苏东坡是千年才出现一位的天才,他说“高处不胜寒”却都是后生苦痛的描述,他自己确从来不为此烦恼。他说“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我们却总被来来往往的人事所恼。
读林语堂的这本苏东坡传绝对是愉快的精神之旅。你再郁闷,东坡先生也有本事将你逗乐了。如果你老是很不开心,那就买一本放在床头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三):我们都爱苏东坡
我一直不明白,中学课本里那些千篇一律的介绍和解读,为什么唯有苏东坡跳脱了出来,成为心头的特别之处。直到读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因为是写给老外看,《苏东坡传》自然不能用晦涩的词句,于是只能诉求简明自然,这倒应和了苏东坡的本性。东坡遣词造句不求刻意雕饰或显摆学识,所有词句皆出于自然,起承转合全赖天成,一如音符之于莫扎特。
天然去雕饰。只是这些起于情终于情的文字,也全仰仗于一个人的天分,而所有那些绞尽脑汁的细心雕琢,以及不合时宜的贪恋词句或过早收尾,都是由于欠缺了那么一点对文字的感受力。也所以只有苏东坡才能用最浅显的“橙黄橘绿”来描绘他人需费心揣摩的一年好景。
有人说,大凡读点中国诗词的,没人不喜欢苏东坡。
人总会屈从本性选择损害最少的生活,所有那些对人生的不满不过是由于不可兼得而产生的郁闷——抱怨工作太忙的人不会放弃薪资去东篱采菊,抱怨责任太大的人也不会放弃职位去做闲云野鹤。而对一个拥有自由灵魂的人来说,贫瘠的土地才是桃园,繁华朝廷只成了桎梏。
我们爱苏东坡,爱的是他字里行间的肆意拿捏,更有他骨子里忠于自我的倔强灵魂。如果说梵高是游离于世界上的一个灵魂,那么赤膊种地呼噜震天的苏东坡又何尝不是?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其实形容苏东坡这已足够。而我点点滴滴又似说未尽,不过是才华不够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四):夹杂了太多政治私货
第一遍读的是张振玉翻译的版本,据东东枪反映张版翻译发挥过多,加了很多华丽辞藻进去,弄得整书语言不顺。当时自己也是附庸风雅、囫囵吞枣,走马观花的看了下苏轼的生平。
当时印象深刻的就是王安石一派是彻底的大反派。在读之前,对王安石变法的了解就是“褒贬不一”“初衷是好的,但过于超前”等等,但在林语堂书中,变法好坏暂且不论,变法派就是一帮党同伐异排除异己的小人,而且各个心狠手辣,对付“男猪脚”苏东坡尤其残忍,非要赶尽杀绝不可。
近期认真读了一下宋史——惭愧,只是看了通俗普及读物《如果这是宋史》——对王安石变法多了些了解。最简单直接的评价就是,变法真正的让北宋国库增加了收入,西北军力得到了加强。所谓的”青苗法“国家高利贷压得民不聊生或许只是后世泼的脏水吧,随便找个证据:青苗法利率是20%,现代眼光来看算高的,但当时北宋民间放贷随随便便就是50%起,青苗法根本算不上高利贷。民不聊生,这里的“民”是谁,其实是既得利益者,士大夫集团们。普通老百姓事实上是得到好处的。
再次重读《苏东坡传》,里面对变法集团的恶意中伤就受不了了。为了贬王仰苏,林语堂把传记写成了小说,甚至是样板戏,所有人物都脸谱化。
神宗——支持变法,昏君,偏听偏信;
高滔滔太皇太后——大好人,神宗死后废除新法,提升苏东坡,慈祥的老太太;
哲宗——荒淫昏庸的少年皇帝,恢复神宗新法,贬黜苏东坡;
大反派章惇、吕惠卿等人——新党,反复打击苏东坡;
《苏东坡传》读后感(五):看了别人的书评
文学水平低,对文化人物是没有概念的。但是对苏东坡一直是一种执念,在买KINDLE之后,漫无目的的找书时,最先想到的就是苏东坡。
为什么念着他,是因为他的一首词,大家耳熟能详,我也只记得这一句。是因为有种好吃的猪蹄膀以他的名字命名。使得他在我这个俗人的心中有种特别的存在感。他是怎样的人?很好奇。
林语堂这本书,写了苏东坡的生平,可惜没有苏东坡的词。因为看生平的时候,很希望有对应的词来感受当时苏的心境。一切通过林的口吻讲述,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就好像有人说苏堤没,无论描述的多美秀美,总不如自己看一眼。
林的评说,类似我们小学日记的流水账,只是林才华更高,而他讲述的那个人,近乎于神,无所不能。偷偷猜测,苏对于林,好比类似言情小说的霸道总裁之于我,想起来就砰然心动,小鹿乱撞吧。
看完这本书,觉得苏的形象更高大了,之前是个传说,现在呢,超越了霸道总裁,在现实生活中又找不到真实的形象来比较。实在是,跟他一样有才华的人,没有他多才多艺,而哪怕有才华又多才多艺,又不如他那般有卓越的政治地位。现在,真的一个都没有。看苏东坡,我的心情,就像追星,不过超越了外表,不是韩国欧巴的那种,但是又说不清,因为苏太高太高,仰望不可及。他是真正的天空中的明星,挂在遥远的星际。
看了排第一的书评,很多人附和,我们达不到苏的成就,变成宇宙中普通的一粒尘埃。然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我觉得生活是无法比较的,别人多好多好我们可以看,可以羡慕嫉妒恨,最后,我们还是要爱自己,喜欢当下的自己,也努力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