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苏东坡传》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字

2020-11-02 03:14: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字

  《苏东坡传》是一本由林语堂著作,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苏东坡传》精选点评:

  ●原本担心宋的这个版本翻译的有点生硬,但习惯之后反而能更直接的感受作者原本的表达;传记本身不用多说,非常写实细腻和全面,而且不同时期的分类也很科学,时代背景结合的也很出色,是一部了解苏轼生平与诗词观感的好作品。

  ●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苏东坡乌台诗案出狱后给自己朋友写的回信:“吾侪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笑谈死生之际。”

  ●这仿佛是林语堂一个人对苏东坡的意淫。

  ●林语堂知识渊博,翻译尚可。苏东坡生性豁达,乐天爱民,不受政客皇帝待见,一生漂泊在外,造福百姓,做邻居,做朋友,做父母官,做父亲,都棒极了。

  ●题材好,作者好,译者好。慢吞吞的竟然读了快两个月。苏东坡的一生,传奇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特殊际遇,他太美好了,却不至于耀眼,而是充满质朴气质,这和他性格有关。好喜欢这样的人,有才情、乐观、幽默、爱生活、敬畏自然,好像能化解所有遭遇,只不过仙逝之前的两三个月,太过折磨,心疼。由林语堂来写这本传记,是再合适不过了。

  ●作为传记,并不是十分理想!

  ●开始读到第一页感觉不好,因为作者对于一个历史史实的看法我不敢苟同,因为各种原因中途只看到一半,又看到作者写的另外一本书,生活的艺术。发现作者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很灵动,然后对一些事情有深刻,但是,很诚心的表达出来的一个人,然后今天把这本书看完了。

  ●惊叹于中国“文人”文化的诸多弊病

  ●读东坡传,不仅了解作者生平,更了解了作者身处同时代的官场、人物,也看出一个朝代在党争中由盛转衰,呜呼。好书,开阔眼界。

  ●听说这个版本好,但读了觉得张振玉的更合我胃口。

  《苏东坡传》读后感(一):东坡东坡

  喜欢苏东坡,但对他不甚了解,看完此书,更加爱戴他。

  此前只是喜欢他诗词的风格,不会婉约拖沓扭捏,直爽!

  现在呢,对他开朗达观的性格,体恤民心的为官之德,也甚是钦佩。

  官场多次沉浮,没有浇灭他的爱心,更没有浇灭他对生活的热心。有权则为民做实事,被放逐则自娱自乐。

  心态极好啦~

  此外,对王安石变法也多有了解了,偏颇的政策真的是祸国殃民,而禁闭谏言之道肆意排除异己则是危害无穷啊。

  《苏东坡传》读后感(二):随感。

  这本书不像常规自传,更像一部历史书,将宋朝的政治斗争抽丝剥茧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视角也很独特,不是用传记常用的“后人的眼光”,而像是同时代人的娓娓道来,比喻一下,就像苏东坡去世以后,他的灵魂拉着你一起回看他的一生。

  苏东坡的灵性与才华,让他在大起大落之中始终没忘自己是谁、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论处于高潮或是低谷,他做的始终是自己,那个直抒胸臆、直话直说的大诗人,而不是扮演得意忘形的权臣,或是自怨自艾的小民。为官,他是一个努力为百姓谋福祉的大臣;为民,他是一个热衷公共事务的合格公民。无论身份的贵贱,无论地域的远近,他的才华是货真价实的,从不为自己摇旗呐喊、喊屈申冤,只是默默的承受,这,就是专属于苏东坡的格调。 和苏东坡的人生坎坷,遭受的冤屈暗算想比,我现在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自身足够强大,才能不去在乎世人的碎语;一切失败的根源,终究还是自己的无能。

  《苏东坡传》读后感(三):读《苏东坡传》

  因为这本书是林语堂用英文写的古人,其中引用了很多的古文,也有很多人名和地名,译者在庞杂的文献资料里将作者翻译成英文的古文还原给我们,难度可想而知。首先感谢一下林语堂和译者宋碧云。

  书中写到苏轼不喜欢写悼文,因为在悼文里总要歌功颂德,更免不了文过饰非。但我想这本书是不是也犯了这样一个错误呢。首先一个作家主动要写另一个人的传记,那必然是喜欢这个人的,那自然也不能免俗了。我没有读过林语堂的其他作品,但从这本书可以感到他对苏轼的喜欢、敬慕甚至是崇拜,以至于在这本书中王安石变成了拗相公,总觉得对于王安石的描写似乎有失偏颇。但不代表这本书不好,相反,我还是很喜欢这本书的。这本书描写了苏轼一生的经历、成就和思想,让我对苏轼的印象由课本中看到的脸谱式的人物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文中多次提到苏轼对弟弟子由说的一句话:食中有蝇,吐之乃以。当弟弟劝他要慎言时,他用这句话表明了他的态度。遇到不平事,就像在吃饭时看到碗里有只苍蝇一样,由此可见他对这些事情是极其鄙视的。但由于他的影响力太大了,以至于他的不吐不快也为他了招致祸事。在官场起起伏伏以后,依然不改赤子之心,当的起勇者这个称号。

  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作为一个文豪、诗人,苏轼的格局当真是大,他好像俯视这众生,无论是高官还是百姓,和尚还是妓女,他都可与之为友。他精研佛法却曾带歌妓进入寺庙,他身居要职却京城写诗讽刺朝政,玩笑嬉戏,率真如孩童。他谪居黄州的时候写出了《赤壁赋》与《记承天寺夜游》,洒脱如侠客。

  朝云生下第一个孩子的时候他曾写的一首诗: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即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就是指他自己无意这些官职爵位,毕竟愚且鲁的人都能无灾无难到公卿,还顺带调侃了一下这些争权夺利之人。

  苏轼相信精神的不朽,渐渐的开始追求长生。他炼丹修习瑜伽,并且在给好友的信中分享自己的修习心得。他至死都在追求炼丹修行,由于时代的局限,一大文豪也不能免俗啊。

  他后来被政敌迫害,差点丧命。五十七岁的他被贬谪到两千四百公里外的岭南,在那里他找到了真正的自我,他给朋友写信说,自失官后,便觉三山跬步,云汉咫尺。心中无忧无虑,他真的开始无拘无束了。他为尝到一种新酒而欣喜,便开始了自己酿酒,还一连写了几篇酒赋。

  苏轼一生坎坷,既当过重臣也曾沦为阶下囚,既曾游山玩水也曾田间耕耘。不变的是幽默、才智与洒脱,使他即使经历人生种种,依然怡然自得。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苏东坡传》读后感(四):知悉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与感恩--再品《苏东坡传》

  《陆犯焉识》的作者把主人公--一位顶级知识分子,放置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将其在“战争、内乱、传统、政治、文革、学术内耗、家庭纷争”中的生存窘态生动还原,这是一种被具体化、被放大的蚀骨的窘,亦可抽象成中国古今文人的生存状态,揭示了文人共通的个性与悲剧命运。本书在引发强大共鸣的同时,亦令人心情沉重,仿佛给读书人展现了一条荆棘之路,一个万丈深渊,一个冰冷的生活真相,我们不禁要问,作为读书人难道就只有泣血前行,粉身碎骨吗?

  中国历代文人之中,小编最爱苏东坡,究其原因,我想他为读书人开辟了一条自我解脱与自我成就的道路,他让读书人原本暗淡沉重的生命变得轻舞飞扬.......因此小编推荐读罢《陆犯焉识》后,不妨再读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苏东坡身为一代文豪,其文人个性则更加鲜明,豪放不羁,天真率性,一身浩然之气,不留心、不识人,他嫉恶如仇,不懂明哲保身,不会也不屑参与任何朋党斗争,尤其见不得百姓疾苦,见不得三流政客当道,屡因直言不讳,文辞声讨,而得罪权贵奸小,致其一生颠沛流离,先后被贬谪至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又因“乌台诗案”险些丧命,而后流放到黄州,于东坡耕地,自给自足,自诩其号。垂暮之年,又被外放至颍州、惠阳,最后居然流放到“天涯海角”海南儋州,被赦返乡途中身染重病,临终前清贫潦倒、孤苦无依,66岁客死常州…….真可谓命途多舛!

  但是他并未被“生活寄于风雨,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的窘迫现实所困扰,他对于佛释道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以自身灵性去寻求解脱之法,领略自然之美,品味生活之趣!

  儒家讲求襟怀苍生,观其所到处,留下政绩斐然,西湖修苏堤,密州治蝗灾,扬州减贡米,徐州治水患,登州建海防,黄州废恶俗、救女婴,杭州疏盐道、建医院,惠州建桥梁,儋州打水井、兴医药、办学堂……

  道家讲求清静无为,佛家讲求苦集灭道,而在苏东坡身上则真正完美体现了佛释道三教合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正是他生平的两次重创锻造了他的人生。43岁的苏东坡因声讨政治奸小而遭遇“乌台诗案”,幸得友人、社会舆论及太后出手相助才死里逃生,之后便谪居黄州,当时的他钱财殆尽,生计堪忧,于是隐居田间、被迫务农。四年间,他不断研习佛老思想,以致身心平和。他于山间筑雪堂、开荒地造农场、种粮种菜、养花植树、广交朋友、荡舟江上、休憩林间、参禅礼佛,自诩“东坡居士”。他在褪去铅华后,第一次看到本真的自己,原本清贫的境遇,居然变转化为自给自足,无欲无求,无拘无束的神仙般逍遥悠然的日子。发自心底的满足与快乐也点燃了诗人的灵感,原本尖锐的笔锋变得光辉、温暖、诙谐、醇美、成熟,《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满庭芳·归去来兮》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奇珍佳作由此诞生,其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便是他经历二十载宦海浮沉后对人生的彻悟……而后49岁的他再次被朝廷启用,直至58岁,他又一次迎来人生的低谷,被当权派流放至2400公里外的岭南。在旁人看来,他年事已高,此行定是凶多吉少,但他早已看淡荣辱富贵,形成了一种豁达知命的价值观,因此只将此行视为一次长途旅行,一路上观赏乡村、丘陵、谷地、清溪、崇山峻岭,与友人吟诗作赋,与明道高僧探讨人生,也很享受。但在他刚定居惠州时,居然被发配到不毛之地--海南儋州,且停发三年俸禄,60岁的他和儿子从雷州出发,孤舟渡海至天边,过起了“食无肉、居无所、病无药、出无友”的原始生活。虽然困窘到极限,但他仍对生活充满热爱与感恩,曾说过“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儋州谪居的三年中,他自建茅屋,精研茶道,磨墨著书,和黎族人做朋友,传授他们农耕、医药与文化,生活充实喜乐且意义非凡,最终等到拨云见日之时……

  观其一生,儒家思想给予他忧民之思,道教思想给予他退身之道,佛教思想提升他生命灵性,宦海沉浮给予他深刻的人生感悟,贬谪流放给予他广阔的人生游历,再加上他自身的天纵之资,因此后人便读到了他那两千七百余首既高屋建瓴、大气磅礴,又空灵隽永、朴质清淡的文学性与思想性兼备的诗、词、赋、散文,看到了至今熠熠生辉的伟大人格与社会良心。

  对读书人而言,因耿介个性遭遇人生窘境的十之八九,我们不能因此而茫然无措、玩世不恭、改弦易帜,而诚应效仿先贤,知悉生活的真相后,依然对其充满热爱与感恩!谨记达观知命、随缘自适、善良重情、坚守本真、不忘初心,以把握自身的生命修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