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通向哲学的后楼梯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读后感100字

2021-01-26 02:51: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读后感100字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是一本由[德] 威廉·魏施德著作,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60元,页数:3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精选点评:

  ●口袋小书

  ●哲学已死?所有的问题都走向虚无,那么,哲学就是爱智慧的表现吧。斯宾诺莎是我心灵的密友,卢梭的浪漫温柔,合上书页,你们与我心灵的映照所产生的共鸣与指引已经映刻在我心里。“平庸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都是虚荣所致”“服从自己制定的法律便是自由。”

  ●叶秀山的前言写的很棒,关于泰勒斯的哲学,柏拉图的解说我们只关心人的本身深的我心。真正把握住了康德的精神实在。单纯的宗教是不存在的,所有的信仰不过是道德罢了

  ●还不错 读了10天吧

  ●不错的入门书,黑格尔对爱情的解读有趣

  ●挺不错的入门书,对于只是想警告自己对这个世界保持清醒的人来说这本书的深度可谓恰到好处。与卢梭、康德、尼采、海德格尔、罗素这几位比较有共鸣。

  ●同类书中上佳,到底是德国人写的。

  ●这算是我读的第一本哲学书,断断续续拖了几个月才看完,基本只认识了一些名字和轶事。可见,学习的曲线开始很平缓,只能慢慢来。况且,这玩意太枯燥了,就算有点轶事也完败其他领域的名人。20140828

  ●同学推荐,but~~~

  ●好吧。我要了。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读后感(一):入门的第二本书

  对于哲学的学习需要一本入门的书,这个不能算作第一本,因为他的主题探讨较深刻,其中有作者对34位哲学家思想的总结概括还有作者自己的思想。作者还对这34位做了一些看似客观的定位,但是还是可以看出尼采、维特根斯坦是有较高的地位的。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读后感(二):康德与李大师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作为一本哲学史的通俗读物,我想它完全实现这个目标。不仅由于其对于各种晦涩高深的哲学理论的轻松讲解,也由于其对哲学家们普通人一面的风趣描述。其中康德一节就颇有意思,为什么呢?因为这里的康德让我想到了李大师。

  书中谈到晚年时康德为自己设下了种种生活戒律,虽然很多条目近乎荒唐,但对此康德总是有着自己的解释。比如其中有一条:不管医生怎么说,病情多么严重,服药量一天最多两片。这是为什么呢?这应当归功于显然给康德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某人的墓志铭:“某某先生本来是健康的。但他希望自己更健康,所以他现在躺在这里。”

  当然,作为热衷思考的哲学家,康德是不会满足于仅仅提出论断的。于是,他写了这么一本小册子总结他的养生之道——《论心境的力量——单纯通过意志战胜疾病》。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读后感(三):关于哲学的那些八卦

  本书作为哲学入门书是非常优秀的,作者用极其平实简洁的语言讲述了从古至今个大哲学家们的“八卦”趣闻(比如古希腊对于男同性恋的接受程度及流行),然后再加上主要哲学观点清晰自然的罗列,这样使得“哲学”或者“哲学家”这种听起来硬梆梆冷冰冰的名次变得鲜活了很多。其实思想本身就是鲜活有趣的,只是思想有时候会误入歧途。

  特别有印象的哲学家是斯宾诺莎,对与真理,自由,国家,我觉得他是第一个在这些方面作高屋建瓴式思考的这人。还有卢梭,虽然罗素在《西方哲学史》里就辛辣地讽刺他是个吃软饭的孬种,虽然他确实喜欢吃软饭,但还是有自己独特的贡献,关于平等、道德、自由、民主、教育他都有不少影响今人的真知灼见。黑格尔的最大共享可能是辩证法(居然是从对爱情的分析中得出来的,神奇),但是感觉黑格尔最主张的仍然是唯心的那套“绝对精神”,由于本人对于“经院哲学”有着比较深的偏见,所以实在无法苟同他其他观点。叔本华的确感觉是个心胸狭窄心理阴暗的小人,他那套悲观主义哲学也的确是很消极,和黑格尔的“排课较劲”也是很幼稚,至于他引入佛学的概念的哲学,我也觉得有点牵强。克尔凯郭尔提出的人应该成为自我,成为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独一无二的人这一点我十分钦佩,不愧是存在主义的先驱人物。至于费尔巴哈,吸引我的可能是他的哲学里已经出现唯物的雏形了把,因为他坚决反对以上帝或某种绝对的东西为出发点做研究,他的着眼点也是人。马克思,作者对他的评价也是客观公允的,之前一直有觉得所谓“阶级斗争”理论太过极端,暴力,太非理性,而且所谓的“共 产 主 义”也的确有点乌托邦的痕迹,作者在书中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没有停留在单纯的思想范围之内,而是坚定地迈出了改变现实这一步。的确,这才是比较务实的精神。而这一点又很好地契合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生存哲学,成为意识形态很好的原材料。尼采,这个“不合时宜”的人,宣称自己是“欧洲第一位彻头彻尾的虚无主义者”,无情地揭露他所处时代的腐朽与矛盾,剖析这个时代是如何陷入空洞虚无之中的。光是这一点,就已经很令人钦佩了,而且,他还是个文艺青年,郁闷的时候喜欢弹钢琴奏曲子,不过一般文艺青年没他那么思想复杂且丰富的。他提出的虚无主义在现在也有相当深刻的警世作用,因为现代人已经陷入了深刻的虚无主义桎梏之中,无法自拔,这时候,他所宣扬的“权力意志”“在无意义中顽强地创造意义”就非常有意义了。罗素这个幸福的“十全老人”相较乾隆皇帝,在哲学领域,爱情领域,政治领域,他都有较丰富的收获,封建皇帝的人生就显得相当可怜了。一直对维特根斯坦的语理分析感兴趣,他对形而上学式的哲学也是持否定态度,因为“所有可以思考的东西,就可以清楚地想出来;所有可以表达的东西都可以得到清清楚楚的表达”这当然是一种自然科学的思考方式,运用到哲学,还真的就显得狭隘了,不过维特根斯坦对“某些哲学就是文字游戏”的看法我还是比较认同。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读后感(四):耶稣,上帝,还是神?

  你在吗?在哪里?什么样子?

  真的有上帝吗?或者该称呼你为神?

  不管怎样,我相信你的名字不是耶稣,不是释迦摩尼,更不是穆罕默德。

  如果可以选择,我愿意称你为宙斯或撒旦——当然,你更不叫这两个名字。

  曾经,人们对世界是那么懵懂(现在也没好多少),所以他们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出了你。

  你有着埃及人的面孔、希腊人的面孔、犹太人的面孔……

  后来,大多数西方人都相信耶稣是你的化身——就像大多数亚洲人相信释迦摩尼是你的化身;阿拉伯人相信你是穆罕默德的化身——老虎如果会讲话,一定告诉我们你曾化身做老虎去教导过他们

  他们真的是你的化身吗?那么讨伐异教徒的残忍的宗教战争也是你计划的一部分吗?

  罗马教廷和红衣主教们利用你的名义去剥削、压迫贫困的人们,你当时为什么置之不理呢?

  或者,那些本是一些聪明人为了使人们减轻痛苦、有所依靠,而杜撰的一些故事,安在三个凡人的头上,跟你一点都没有关系。后来,这三个本来为了给人们幸福而被创作的人物,又被统治阶级们利用,变成他们的工具。

  我宁愿相信,这一切都跟你没关系,你不会那么狭隘的去陷入各种纷争,也不会像个肯施舍的财主姥一样的整天忙着去解决人们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人们的那些装神弄鬼的祭祀活动更与你无关,这些对表面的形式的喜好,分明是那些统治阶级用自己狭隘的想象力伪造出来的。一头牛的鲜血,一个幼童的生命,这些恶心的牺牲纳贡,怎么会是你的爱好。

  越来越多的“无神论”者涌现出来,但大家只是不相信有像人类一样长相的神存在。

  但,我愿意相信你的存在,我相信你无所不在。

  也许你是无形的,只是一种力量,但一切规则都是由你制定,没有什么是偶然的。

  当我看到人体这样复杂的器官的组合精准的工作的时候,我相信你的存在。

  当我看到刚出生的小杜鹃,闭着眼睛将养母的没有孵化的孩子踢到树下的时候,我相信你的存在。

  当姥爷去世后,我那样清晰如在现实中的一次次在圣地梦到姥爷回来,说只为“看看我的家人们”的时候,我相信你的存在。

  最近人类基因组研究发现,人类的衰老死亡并不是由于器官的衰竭,而是因为我们的DNA被预先“设计”成定期死亡的序列,以便老年人为年轻人让路,我又清楚的看到了你的存在。

  也许你是一个极其完美的样板,也许根本不需要任何形式,就能够独立的存在。

  人类和动物和细菌,和一草一木,和岩石和泥土和海洋,在你心目中都是同等重要。

  你集理性与感性于一身,或者这些用来形容人类的最完美的语言对你都不适用,因为你就是完美的化身。

  总之,我相信。就像休莫说:宇宙秩序不可能是从偶然中产生出来的。

  不要问诸如“如果有神,为什么有残酷的战争,为什么有地震和海难,为什么有压迫和奴役,神为什么不把自己的世界创造的更完美……”

  因为神不是为人类而存在,神也不是用浅薄的善恶来评价自己,神不是人类那样的狭隘,神更不需要利用人类的相信或不相信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如果人类能够尽力摆脱自己的狭隘,就可以离神更近一步,一切就会更和谐。

  如果人类有一天能够看清自己的本性,不总是指望别人来拯救自己,世界离完美就会不远了。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读后感(五):没落的必将升起

  泰勒斯作为公认的第一位哲学家的象征意义是极其重大的,世界的本源是水,这句被误认为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话将在接下来两千多年的时间里走过一个波澜壮阔的旅程,化身为一个个宏伟的解释世界本源的理论。现实存在确实令人太过迷惑不解了,事物生生灭灭,矛盾冲突,看见现实存在的背后存在一种神秘的力量统治着我们这个世界,即表象的背后存在着本质,正是泰勒斯被称为第一位哲学家的原因所在。无法理解哲学的崇高意义使得色雷斯女郎嘲笑因为观察天象而掉入水坑的泰勒斯,天上的东西对于色雷斯女郎一类的人来说是无关紧要的,但人的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所如果仅仅盯着地面的东西又怎能找到。

  接下来我们所见的是一位位哲学家对真理的孜孜不倦的求索,形而上学的世界实在是太令人着迷了,人生的意义,上帝的存在,自由,世界的本质,这些问题无论如何也不能不让我们去思考。对那个永恒,和谐,绝对的存在,对那个主宰一切,万物本源的存在,我们无限向往。这一绝对的存在攫住了人,哲学家无论如何都希望为之做出解释或者辩护,各式各样的形而上学理论轮番上阵。但是这一番轰轰烈烈的努力似乎要以绝望而告终了,人类理性的能力似乎是不能担此大任的,但无论如何我们也是不能放弃这一努力的,哲学不就在于在怀疑中不断尝试各种方式去解答这些问题吗?如果最终的命运真的就是绝望,那也请将这份绝望视作人之尊严所在。

  在我看来哲学的落败在人本主义的出现就开始了,将人看做是第一对象,从人出发去解释现实,那最终也只能飘乎于表象之中。如果说从绝对出发还能在混乱中看见些什么的话,那从人出发就什么也看不见了。肤浅的人本主义放弃了神圣的东西,对现实存在毫无敏感性,那么最终人恐怕也只能永远生活在煎熬之中,却又得不到一点慰藉了吧。

  那即不愿仅仅生活在表象的现实存在之中,又无法在形而上学中找到一条出路,剩下也就只有虚无主义这条路了。真理,道德,上帝统统应该被抛却,剩下的虚无就是我们的宿命。接受宿命似乎可以将我们从虚无主义之中解脱出来,但这最终也只是包着存在外衣的虚无。我们绝不应该走上这条可怕的虚无主义之路。

  语言分析是似乎就是要宣告哲学的末日了,但我觉得哲学绝不应该堕落至此,用对思维所使用的句子的分析取代了对正真对象的分析,即使我们在没落哲学时代再小心翼翼,也不应该放弃自己的使命,毕竟没了信仰的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从对绝对的狂热追求,希望从中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安生立命之地,再到面临绝望,进而陷入肤浅的人本主义和可怕的虚无主义之中,末日似乎已经来临,语言分析竟然要放弃自己原本的使命。但我依然相信没落的必将升起,只要我们将那份绝望视作人之尊严所在。

  :第一次写书评,至此也是开始自己的学习之旅,难免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我相信真诚的表达自己的看法才能取的进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