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界第一好懂的哲学课》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世界第一好懂的哲学课》读后感1000字

2022-04-12 03:01: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界第一好懂的哲学课》读后感1000字

  《世界第一好懂的哲学课》是一本由[日] 小川仁志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第一好懂的哲学课》精选点评:

  ●对大师们的概述

  ●有趣,读过以后很后悔上学的时候没先修西方哲学史。

  ●我觉得因为各种原因,"哲普" 要比 科普 困难很多,这本书可以看作一个失败的尝试。除去翻译上肯定存在的问题(比如部分名词似没有采用通行的译法),这种一厢情愿的虚拟课堂的模式(其实蛮假的),即使业余读者真的去啃了原著,本书进行的高度概括和图解料想也很难解答多少问题,还不如好好挑本西方哲学史看,这本书最多起到一个引起兴趣的作用吧。哲学家的小头像略传神。不要轻信书名,个人不推荐这本书。

  ●感觉介绍起来并没有站在门外汉的角度。有种讲不到重点的感觉。

  ●缺乏自制力的人会根据欲望行动,不会根据选择行动;拥有自制力的人会根据选择行动,不会根据欲望行动。

  ●戒网瘾夏令营乱看书第二本@@

  ●学好哲学不容易 那就努力搞懂它从而建立更有逻辑的思维

  ●装帧救了这本书 标题骗人 并没有这么好懂

  ●读完觉得不太好懂……

  ●感觉就是各原著内容提要,也没太讲解引申在里面,篇幅就那样了吧。而且假装三个人来上课蛮傻的。

  《世界第一好懂的哲学课》读后感(一):听书的笔记

  关键点:一看就懂、哲学

  复述知识

  1. 亚里士多德:人会为做好事感到快乐,幸福来自美德。

  2. 美德是一种选择的习惯,选择就是用理性克服低级的欲望。

  3. 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具体的事物,然后有这个事物的抽象理念。(我们先存在,然后再定义“什么是我们”)

  4. 人类是“存在先于本质”的,但也有些物品是先有“设计图”,再有具体事物的。

  5. 人类是“存在先于本质”的,女人也应该是“存在先于本质”的。然而社会却先入为主的有了“标准的女人”,然后通过教育、习俗、舆论等力量把所有的女人都改造成“标准的女人”。这剥夺了女人的自主选择权。

  由此得到

  1. 人生而自由,如果不自由了,我们应该重新定义“什么是人”。

  2. 如果社会定义好了,我们不同意,我们拥有“重新定义”的权利。

  3.很多产品的创新,也是从不接受原来的定义开启的。

  《世界第一好懂的哲学课》读后感(二):确实是够通俗易懂的哲学推广课

  我特别喜欢这种把系统知识通俗化普及化的努力,各种系统的知识资源如果只能是少数有钱有闲阶级才有机会享有和运用的工具,就太过于浪费了,而且,许多思考的方法也需要普及到大众当中,才能稍微限制一下集体无意识的混沌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书做的相当不错,一共设置了四个人物,除了哲学老师本人之外,还设计了三位学生,分别是少女的纯子,中年的一郎,老年的稻夫,把单纯的哲学理论变成了老师与三位不同人生状态的学生之间的互动,不仅让哲学课有了剧情,而且既用15位哲学大师的著作来讨论学生们的所处的世界,又从三位不同的学生各自的人生视点来审视各位大师的哲学信条,让哲学有了生命。

  在哲学课本里真是难能可贵的生动活泼了。

  不过看完感觉,这种活儿果然还是小说家更擅长,或者说果然还是小说家的产品会更受大众欢迎,这本书的话,大概是70%的哲学课,30%的互动剧情,目的是让各位大师的哲学更加通俗易懂,以哲学课而言确实相当成功了。但如果是对哲学不感兴趣的读者的话,那70%的哲学内容果然还是不想去理解吧。

  但如果交给善于煽情的小说家来写的话,这本书里的哲学内容够他们写15本小说了,每本一位哲学家的思想,大概用97%的故事剧情掺上3%的哲学信条,就能写出一部人生大戏来喂饱读者。真正为大众能广泛接受的饭和药的比例,大概是这样呢。

  想明白这一点之后,我不禁感觉到一丝讽刺……浓缩的抽象知识对于大众难以普及,终究是有原因的啊,不与他们生活中的欢乐与痛苦所结合的知识是没有意义的,在恰当理解某一信条之前,不得不有足够的人生经历为之做出铺垫。

  《世界第一好懂的哲学课》读后感(三):精华摘录

  《世界第一好懂的哲学课》读后感(四):启蒙

  作者小川仁志,一位哲学领域的畅销书作家,致力于在一般民众间推广哲学,这本《世界第一好懂的哲学课》 是他5年前所作的书的译本,把它当作哲学的启蒙书我觉得是可以的。

  书中虚构了一个哲学课堂,采用对话的方式,记录了教师与三位水平各异的学生之间的授课。在对话中探讨哲学自古有之,千年前的希腊先哲苏格拉底便是在不断诘问中表达其哲学思想,“疯人”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呼喊“上帝已死”,另一本比较出名的哲学类小说《苏菲的世界》也用书信对话的方式介绍哲学。为什么是对话?我想是与哲学本身的特性有关的。哲学不是被动的接受,哲学是反思的。

  全书分为15课,围绕着15位哲学家的作品进行介绍。作者选人选材都很有意思,从希腊三贤之一的亚里士多德到近期热门的哈佛教授桑德尔,从笛卡尔的《谈谈方法》到汉娜·阿伦特的《人的境况》,涉及的范围很广。当然,这书只是一本近300页的小书,仅从篇幅看就可以猜测对各本著作只是比较浅近地谈了谈理解。在讲《尼各马可伦理学》时,后面带了一个副标题:何谓每天幸福快乐的生活方式?看这标题亚里士多德倒像是成了成功学或积极心理学的畅销书作家,其实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与现在一般意义上的幸福有差别,他所采用的中庸(亦译作中道)的方法是否能达到“有德性的幸福”也值得讨论,至少在本书中,我看不到答案。或者说,标题只是个引子,要想求知,进一步阅读原著是必要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把这本书当作哲学启蒙书来看。不管是因为受制于篇幅还是作者笔力不逮,在读这么书的时候,我是抱有很多疑问的(当然我是不会承认我笨所以我看不懂的),带着读不懂的疑问,或是读不懂的羞愧,引着我走向更深的的哲学。作者在每一课的结尾除了列点名言,介绍点生平之外,还开了份书单,每位哲学家各三本,有的是哲学原著,有的是哲学导读,有的是作者的传记。译者有心,把对应的国内书籍,出版社之类的都写了进去,这很好。

  当然,启蒙不是入门,这书可以把你引进哲学,使你对哲学感兴趣,但若把它当入门书来看,就会显得太粗糙且没有系统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