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100字

2021-01-26 04:12: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100字

  《士与中国文化》是一本由余英时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3.00元,页数:6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士与中国文化》精选点评:

  ●尽管作者一再强调秉承着客观的态度,但字里行间还是流露出了对先贤圣人的向往。没过多的语言了,对于余先生一向只有四个字,五!体!投!地!

  ●粗读,想到很多。其实士不就引导了中国思想和文化吗?想到侯外庐,葛兆光,李泽厚等人的思想史。各有千秋,余的文章材料很多很细,严谨。比李泽厚的论证精细,理论运用上不像侯外庐定于一尊,而是注重理论的适用程度。可以说是站在古今中西审视中国传统,创造性转化,这才是大学者关注的点。个人目前看到李泽厚,尤西林可以比肩,这并不夸张,而后者往往没有多少人注意到。另外尤老师的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一书应该是哲学方向的更深层次的士的解读,应该相互结合来看。

  ●前面关于知识阶级的兴起很棒。后面写到发展的时候,牵涉大小传统,普世精神等,隐约感觉有点套用西方理论,尽管很自然流畅的。到底应该怎么样来认识自己,认识中国,又怎样表达出来???思索中。。

  ●司马迁写《滑稽列传》有自托身世之意,余英时对“士”这一知识分子身份的关注也是自我指涉、自我理解的。一些观点的年代感颇强,如今看来已是学界常识(这固然是好现象),譬如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之自我觉醒的论述并无新意,对韦伯等人社会学方法的借鉴也略显刻意与过度。前四章于我启发最大,诸子百家的起源问题,旧有刘歆、今有冯友兰吕思勉等人的解释,余英时从礼崩乐坏之后的社会里挖掘出为“私”为“家”的个体知识分子身份萌蘖,角度又是一新。此时的“势”与“道”之争,与魏晋时期的“名”与“情”之抗衡,多少有些关联。后几章对于士大夫与商人关系的转变之说,可与《梦醒子》对读。PS:《儒林外史》里周进之所以能去考试,也是商人捐助之故,这本身就是一个关于“四民说”变化的新隐喻了。

  ●临毕业的时刻,让人忘记一切

  ●这书居然是余在国内最火的书,再次说明,大陆学界池浅王八多,写书不宜太多精深。

  ●论证方面非常出色~

  ●当年花63在三联书店买的,总共就看过之中的三两篇文章,太深,太难懂……大一之后基本没动过

  ●余先生见解独到

  ●略通其意,于文中过多史料未费时研读。

  《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一):中国的良心

  作为四民之首的中国士人算是中国的文化载体和精神脊梁。余英时的这部书应该是他用力最深的一本著作。此书由多篇学术论文写成。尤其是秦汉及以前的部分,史料丰富,论证翔实。应该是对中国上古思想史感兴趣的读书人必读的一本书。

  《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二):短评

  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精神风貌,尝试以士为线索窥探中国文化变化。前三章对士本身进行溯源并且分析群体特性,第四章阐释汉代循吏在中国文化传布方面的功用,第五章则讲东汉士族,第六章以士之自觉为一贯之线索而解释汉晋之思想变迁,第七章讲名教与士风的关系,第八章为中国宗教的入世转向,儒家伦理的新发展以及商人精神,第九章为宋士大夫政治文化,第十章讲儒学政治商人关系,十一章将曾国藩进行单述,十二章则讲士的现代表述知识人。优点,全书以士为线索进行串联,运用思想史和社会史写法,材料丰富,并且运用西方学者观点进行诠释。缺点,可能因为是论文集,所以串联的并不太清楚,略显混乱。并且没有讲到佛教和道教在士变迁用的作用。

  《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三):余先生不识真伪

  自宋以后,士多为皇帝的狗。但是余英时却避而不谈,说什么士魂商才,把注意力从政统下移到民间,说政统致仕也好论务实经商也好,孟子的那句: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余英时先生既然序中已经列为标准所以应当一以贯之。

  当今的知识分子真假不一,但是假的多。古时候,也是在这样,伪知识分子,也就是伪士,藏于读书人中间,浑水摸鱼。真正的士很少!简直就是太少了!算算整个元明清600多年的历史,屈指可数!

  余先生不识真伪,为赋新词强说愁。一以贯之,当以序中的标准为恒!为赋新词强说愁啊强说愁!

  想想现在的这个年代——严重缺乏democracy和freedom。需要真正的知识分子站出来扛起士的大旗,与天斗与地斗与PARTY斗,不应是读了几本书写了点东西的人就能浑水摸鱼,而又如同伪士一般不要脸的自称是社会的良心——

  呼唤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四):如果你觉得无处下口,啃不动,看看我的读书笔记...可以给你点思路啊....

  笔记参阅

  http://www.douban.com/note/191057183/

  主观内容很多,千万别批评我,我不接受啊,但是欢迎讨论。我学习又不好,千万别跟我较真。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好书。

  我这么在课堂上说的时候,老师立即撇着脸简短的肯定了我:“那是~~~”尾音婉转。

  所以,总的来说,它是一本好书,经典。虽然我不是学历史的,看完了整本书,也搞不清楚它跟新闻史有几毛钱关系,但是,这本书带给你的,绝不仅仅是“士与中国文化”那么简单。毕竟大师在美国呆了那么久,起码书中还是透出一些清新空气的。

  关于有篇说余大师在外面时间久了,说南宋以后的知识分子都是走狗神马的评论,我觉得吧,跟这本书其实关系不大。

  看书就看值得记忆和思考的部分,添堵的部分不要太认真,所谓圣人也有情,要求就不要太高了。

  《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五):经与史 西方与东方

  前两天Laputa君说这本书分析得很精彩,但是总是让人觉得有点怪,大概是因为在用西方的理论解释中国古代的东西。

  桃子毛君说现在P大中文系的古代文学研究并不像西方汉学那样注重理论,而就是在研究文学史。

  我则想起了列文森君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里写道,当经书仍然是历史,而历史已经不再是经书的时候,儒家的学说就失去了作为社会生活的规范的地位。

  嗯,从《士与中国文化》这本书里的确可以看成,经书仍然是历史的——它是余先生用来论证的史料;但历史已经不再是经书了:它是西方的理论,比如大小传统,哲学的超越,个人意识的觉醒,等等。(我好像只记得住论点,也就是“西方的”这些东西,而记不住论据,也就是《汉书》,《后汉书》,《阮步兵集•大人先生传》这些东西。。。)

  啊或者这就是一个循环论证的错误:因为列文森君就是西方汉学的代表人物,所以他提出来的观点。。自然是能解释作为“西方汉学”的《士与中国文化》的了。。

  有一条微博说 理论不在乎东方还是西方,关键是看对社会生活有没有解释力。。啊。。那大小传统,哲学的超越,个人意识的觉醒,对士这个阶层的状解释力究竟如何呢= =

  啊我当然是木有资格来judge的了,我需要好好把这本书消化一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