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说》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白说》读后感摘抄

2021-01-27 00:34: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说》读后感摘抄

  《白说》是一本由白岩松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5.00,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说》精选点评:

  ●新闻人看世界……

  ●此书像是一个老大哥边喝茶边絮叨自己近50年的感悟。有些文字深有同感,包括好的不好的社会万象、幸福的含义、梦想与现实的差距、传媒的作用、知识分子应尽的责任等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尽公民一份责任,唤起大众的思考,面对未来依然有血有梦,依然有冲劲有行动,这样挺好。

  ●其实就是到各地去演讲的演讲稿的集锦吧。我居然看完了。

  ●解答一些疑惑 值得看

  ●他就这样唠唠叨叨地说,不管你爱听不爱听。能从容面对这些平淡,质疑,纷争才是不平淡的开始。幸福是什么,就是你曾经体验过,正在经历着,未来依然会拥有,但没有尽头的一种内心感受。

  ●白话大道理,轻飘飘的一本书

  ●大学时热衷于各种主持人的传记或文字,而白岩松的算是主流之类吧,可现在一翻总觉得只是浅显道理的堆砌,只是一位主持人对大众语境的总结,不那么引人了,是我看轻了还是未懂呢?

  ●仿佛在聊天,絮叨些观点和往事

  ●比起柴静的《看见》差了不止一筹,sorry

  ●我觉得有些人或许是个好的记者/主持人,但不会是个好的作家

  《白说》读后感(一):名人效应,有些取宠。

  出差途中细细翻了一半内容,《白说》是按岁月、价值、沟通、态度、时代五个大主题归纳整理了白岩松的一些大学演讲稿,有些模仿知识份子故作高深晦涩的表述我很反感,但不可否认如果由白讲出来会很令大学生荷尔蒙爆棚,制造个短暂了激情,几天后便冷却,因为理想再丰满,还是要回归骨感的现实。

  卷首语:“站在分裂和对峙的时代,我选择站在中间。”反正我就觉得他故作姿态,在长袖善舞。

  《白说》读后感(二):白说

  断断续续地读完了《白说》。往回翻看摘录的句子,感觉每句都那么耐人寻味,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对读书,价值观,新闻工作的本质,中国近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国际关系等方面的认真思考。读这本书,就像跟一个客观、睿智的长者在面对面的交谈。每次交流要么牵动你情感的神经,要么引发思考、反思。摘录: 阅读的三个层次:①包容,没有包容就没有拓展。②第二个层次,阅读的作用在于打动你,引发你的共鸣,继而塑造你。更重要的是为生命添加了很多看似无用,实则有大用的东西。③第三层意味:通过与别人的对话,读别人的故事,也跟自己对话,丰富自己的人生。 我们读书是在读什么?读鲁迅、周作人,还是傅雷、梅里美?其实都不是。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 你会发现焦躁的心平息下来了,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安全感,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

  《白说》读后感(三):白说 印象深刻的句子

  当人们放纵自己糟糕的公德行为的时候,是因为这儿没人认识他。 你的焦虑和你的痛苦,只是因为你没在专注地做事,你在为诗和远方写着悲伤的歌。 人在胜利的时候是不必做决定的,但在失败的时候要做决定。怀着好奇心看待每一次失败,试着弄明白,这是不是老天爷在提醒自己,要开启某种更好的人生?成败与否,不在当下,往往需要历史的追认。 有很多年轻人抱怨,现在社会上都是拼爹,拼外貌,我会告诉他们:我也曾经拥有一个成为富二代的机会,但是我爸没有珍惜。 你所担心的事情,只有不超过百分之十会变成现实,其余的都是自己吓自己。而且生命中有一个很奇妙的逻辑,如果你真的过好今天,明天也还不错。 真实的人生不会天天都在放礼花,也不会天天都送玫瑰花。 草原人家的悲伤是节制的,它对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有更本质的理解。即使遇到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不幸,母亲都不会太过失态,反倒是一种淡淡的忧伤,相信她的孩子回归大地了。 强硬是死亡的信号,柔软是生的气息。 生活中为人处世,要甘愿低人一头。 传媒原本应该具有五种功能:解闷,解惑,解气,解密,解决。解闷需要娱乐,解惑需要知识,解气需要分寸,解密需要勤奋和时代进步,解决需要影响力和耐心。如果传媒只剩下解闷,时间长了,观众就该去解手了。 公众如果不能用理性看护好自己,任意纵容某些情感,媒体如果不能围绕着道德感和责任感运行,这将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社会。 所以说,中国的腐败绝不想我们想象的那样“惊心动魄”。如果都要像地下工作者一样谨小慎微,周密计划,才能进行腐败,说明腐败的难度很大,成本很高。但事实恰是,就在某一个很平常的下午,很平常的工作来往中,腐败就轻易发生了,然后就很快被遗忘了。它的真正可怕之处,就在于这种轻易性和随意性。 对不起,也许路不拾遗和夜不闭户,是因为实在没什么可偷的。 真正的挫折是跟生命相关的大悲大落,学业,事业乃至情感历程中遭遇的一些不如意,不过是一段经历而已。

  《白说》读后感(四):《白说》|被磨的石头才会发亮

  “思考可能无用,话语也许无知,就当为依然热血有梦的人敲一两下鼓,拨三两声弦。更何况,说了也白说,但不说,白不说。”——引言

  “被磨的石头才亮”这句话并不是白岩松说的。

  这句话,是他书里写到《好医生一定会开“希望”这个药方》时,提到台湾的证严上人创办台湾济慈功德会,用了近五十年的时间,将志业由慈善、医疗、教育,扩及国际赈灾、骨髓捐赠、社区志工、环保等领域,一路走来她经历过无数不被理解的委屈和艰难,但她的回答是:“被磨的石头才亮。”

  《白说》并不是我看过的白岩松的第一本书。他的《痛并快乐着》在我对他还不算太关注的时候就摆在我家的书架上。而《幸福了吗》则是上大学时男友买来送给我的。这么说来,我在冥冥中拥有了白岩松曾出版的所有书籍,比我现在保存的从小到大的《语文》课本还要更全,对我而言有种奇妙的感觉。

  本书的正文,收录了白岩松从2000年至2015年在不同场合的讲座。为了方便出书和阅读,对演讲内容有过一些删改,但内容大体上没有什么变动。

  书讲的很杂,作者面对不同的听众,就会有选择讲不同的内容。

  比如面对的是大众,他就和你谈谈老百姓最关心的“幸福”是什么;听演讲的如果是大学生,他就讲讲青春、失败,鼓励大学生去做些热血“无用”的事儿;面对自己的同行后辈就要告诉他们时代已经变了,现在就连观众喜欢听故事的方式都改变了……从生活里的小事,到国家大事,简直包罗万象,无所不有,甚至给还大家讲了讲听古典音乐的好处和学习《道德经》的重要性,洋洋洒洒的加起来有三百多页。

  不过,这本书就真的像我说的那样无迹可寻,杂乱无章吗?

  作者把全书分为五个章节,分别是岁月、价值、沟通、态度和时代,所涉及的内容也从个人、思想、价值上升至国家和世界层面。书从轻松的、贴近人民生活的内容入手,让读者轻易入了读这本书的坑,再慢慢地给你讲点价值观的事情,等你觉得理解的差不多的时候,“咣”地一声把国家的问题、世界的问题摆在你面前,你说你不去思考,可能吗?

  不过作者的思路也并不是只抛出疑问这么简单。白岩松擅长用时间划分阶段,告诉你每个阶段什么情况,那个阶段曾面临什么样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在下一阶段或者下下阶段已经解决了或者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了。然而这些问题是时间到了就自动解决的吗?并不是。每一个问题解决的背后,都会有与之对应的哪怕不对应的某些事情的发生,最后造成了好的坏的让人能够接受的和不能接受的结果。

  从整体上来看,人民的生活是越来越好的,国家的发展是越来越顺利的,这个社会从最初的个人无法吃饱穿暖不敢提及梦想的现实,在每个时间段里摸爬滚打,成长为今天这样人民富强、和谐友爱、甚至可以提一点民主的程度,不正是我开头所提到的证严上人创办台湾济慈功德会五十年来的回答“被磨的石头才亮”吗?

  不得不承认的是,白岩松确实是一名拥有资深经验的优秀主持人,他知道面对观众时什么样的表达既容易被对方理解,又能带着观众随他的思绪深入浅出。

  在他谈到他擅长的时间分段时,总是会先讲讲自己在那一阶段经历着什么样的事情,用自己同样的平民身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其中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件事,是他在讲“八十年代是个什么年代”时引出的关于他自己的故事。他说有一天他正在和小伙伴在学校里玩,突然听见大喇叭里放起了哀乐,然后说毛主席去世了,当时只有七八岁的孩子感觉到了巨大的恐慌,觉得这个世界出了问题。而当年听到同一消息的处在不同地方的余秋雨老师和阎学通教授也一样有种五雷轰顶、末日降临的感觉。

  可还是要承认,毕竟这是一个全国观众都认识的著名主持人,他有他深刻的内涵和新闻工作者功底,思维领域既广又深,这让他在讲一个问题的时候,总会在他认为该结束的地方默默结尾,又在别人还没领悟的地方开始另外一个主题的延伸。很多时候,你读着读着,就会忽然发现他早就不是在讲刚刚的主题了,因而会打断读书进度,匆忙地翻回去寻找他在什么地方改变了中心,好给内心的疑问画一个完满的句号。

  书的内容包含甚广,即使分成好几部分也总还是让人有种很乱的感觉,但这并不影响我对白岩松个人的小小崇拜。

  他说自己大学毕业就被分配到中国人民广播电视台,却在报道的时候被告知他的个人关系被无理由的退回了广播学院。这比现在很多一毕业就失业的大学生还要惨,是一毕业就找到了工作,可莫名其妙丢了工作的。不过白岩松比较特殊,他在遭受如此大的打击之后,决定先冷静一段时间再做决定,他去了圆明园,划了一下午船。一年后他被分配到自己最不愿意去的《中国广播报》,因为在那里工作的全是中老年人。他一直记着他第一天上班的那个上午,始终打不起精神,但是到了中午他就做出一个决定:怀着万分沮丧的心情,到电台对面的一家小书店里,买了一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的《报纸编辑》,然后用一个下午把它读完。一个拥有如此沉稳心态的年轻人,把自己的未来默默地交给了时间,后来因为写作才华,居然被推荐到他最想去的部门《东方时空》。

  我们目光所及的,永远只能是事情的表面。我从记事开始,白岩松就一直活跃在东方时空等各种新闻、评论和主持的镜头里,以为对这样的人而言时间是他们唯一成功的点,他们在中国最缺乏主持人的时候有了宝贵的机会成为一名主持人,所以就一直做着这样一份职业,却忽略了即使是在什么都紧缺的过去的几十年里,也不乏努力奋斗想要改变自己人生的踊跃者。就像作者自己写道的那样,“任何失败都有可能是上帝对你的一种提醒”,“时常叫嚣愤怒的人不可怕,可敬的是暗暗积蓄力量的人。”

  现在,我们来说回书的名字——《白说》。

  正如许多读者想的那样,因为白岩松姓白,而这本书又是由他在各个场合中演讲汇合而成,因此得名。

  但他在书的最开头就有写,即使他不姓白,这本书的名字也应该叫《白说》。这得感谢网络的便捷让很多话语能够轻易的传播,因此一个人所说过的或者没有说过的话都被网络另一头的人所看到,被别人以第一感官作出判断,进行赞美或者贬低,因此说了也白说。

  但白岩松聪明就聪明在,这本书里的话虽然是他说的,他本身却能成为一个旁观者跳脱出来,冷静地把自己的话再读一读、品一品,最后客观的做个评价,因此在每一篇演讲稿后他都附上了自己的读后感,进行了更多的补充。

  不过,从一个新闻人的角度出发,他还是更愿意遵从范仲淹的那八个字“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因此即使白说,也要表达一些什么,不让自己心中留下遗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